原標題《吳飛教授:關于喪服基本原理的爭論》
來源:“章黃國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十八日己未
??????????耶穌2019年5月22日
2019年5月17日下午三點,由北京師范大學章黃國學社舉辦的講座“關于喪服基本原理的爭論”在主樓C5049舉行。本次講座由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吳飛教授主講,講座主持人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孟琢老師。出席本次講座的還有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董婧宸老師、歷史學院的華喆老師。
吳飛老師
吳飛老師指出本次講座與章黃學派的關聯(lián)。自己研究禮學開始摸到門路與吳檢齋先生的兩篇文章有關,即《五倫之歷史觀》、《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者對于喪服應認識的幾個根本觀念》。這兩篇文章寫得非常清楚,問題講得透徹。直到現(xiàn)在,談喪服制度的基本原理,很少超過這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所提到的基本原理,其實在太炎先生的書信中已經提到了。章太炎《答吳絸齋論喪服書》、《與沈商耆論喪服書》中提到了至親以期斷、三年加隆兩原則。這兩篇文章圍繞兩個基本原則展開。
吳老師首先闡釋了第一個原則,即“至親以期斷”。“至親以期斷”來自《禮記·三年問》,又取自《荀子·禮論》?!霸唬褐劣H以期斷,是何也?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異,其在天地之中矣,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吳老師為同學們解釋了“至親”和“期”兩個概念?!爸劣H”是“一體之親”,《儀禮·喪服傳》:“父子一體也,昆弟一體也,夫妻一體也?!备缸邮穷^和四肢的關系,兄弟是四肢之間的關系,夫妻是相互的一半。三種一體之親是“至親”?!捌凇本褪且荒辍K浴爸劣H以期斷”就是說至親的喪服標準是期服,就是一年的喪服。為什么“至親以期斷”呢?根據(jù)自然規(guī)則,一年是一個循環(huán),所以至親之服以期年為標準。在至親去世后,哀情過了一輪了,這個時候喪服可以結束了。事實上,喪服不能是偶數(shù)月,所以應該是十三個月。其他人的喪服,按照與至親的距離計算:期、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緦麻三月。也是按照天道的變化。喪服的原則很簡單,就是由一年的喪服逐漸往下減。
吳老師為同學們展示了由此推出的喪服圖。中間是自己,即“己身”。父親就應該是期服,兄弟、兒子也是期服。再往上,祖父、伯叔父比父親稍遠,所以是大功。堂兄弟比親兄弟遠,所以是大功。這是按照“至親以期斷”為標準,形成同心圓的結構??梢苑殖伤膫€部分看,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只要看右上角就可以,是宗族中的男性親屬。左邊是這些人的姐妹,出嫁之后會降一等。右下角是右上角的倒過來。比如,此人是我的伯叔父,那么對稱的這個人是我的侄子,那么我是他的伯叔父。其實基本原則就是在右上角,這是特別整齊的喪服圖。
主持人孟琢老師
講座現(xiàn)場
喪服這種制度的特點到底在什么地方?對比西方,有教會法和羅馬法的親屬制度。教會法的算法和喪服是一樣的。教會法是看共同的祖先是誰,以決定是幾等親。如,為何我與昆弟有親屬關系?是因為有共同的父親,而父親和我是一等親,昆弟和父親是一等親,取這兩個數(shù)值中最大的數(shù),所以我和他就是一等親。伯叔父與祖父是一等親,我和祖父是二等親,所以我和伯叔父是二等親。按照教會法得到的數(shù)字與“至親以期斷”的數(shù)字一模一樣,也是同心圓的結構。西方羅馬法的算法類似,我和這個祖先是幾等親,他和這個祖先是幾等親,兩個數(shù)字加起來。所以羅馬法的數(shù)字越來越大。在晚清禮制改革,主張教會法的算法,因為教會法算法與喪服制度得出的親等是完全一樣的。
吳老師指出,如果兩者一樣的話,喪服制度的特點在什么地方?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原則——加隆。實際上《儀禮·喪服》不完全符合這個模式,這里面沒有三年喪服,而且高祖、曾祖、玄孫、世叔父等又不完全符合。“然則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故三年以為隆,緦、小功以為殺,期、九月以為間?!眳菣z齋先生非常清楚地講出了加隆的原則。三年不是三十六個月,而是再期,是二十五個月或二十七個月。中間的軸線不一樣了,本來父母都是期,加隆后父親斬衰三年,父沒為母齊衰三年。祖父母應為大功,加隆為期。曾祖父、高祖父是變化最大的。曾祖父應該是小功,高祖父應該是緦麻,加隆后二者都變成齊衰三月。曾祖本來是小功五個月,這樣還降了兩個月。伯叔父、昆弟之子本都是大功,昆弟之子加隆后為期。其他人都是同心圓的原則往外推。
接下來,吳老師介紹了基本原理基礎上產生的爭論。包括:一、“三年喪”與“期”,哪個更根本?二、為什么加???三、曾祖高祖曾孫玄孫之服是怎么算的。毛奇齡、姚際恒、程瑤田等人從各方面加以質疑。最集中的爭論是《禮記·三年問》結尾引起的:“未有知其所由來者。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但《荀子·禮論》中沒有這句話。這顯然是來自《論語》宰我問三年之喪的一章。很多人看來,《論語》和《荀子》中關于三年喪的理論是不同的。孔子的這句話沒有提到加隆,這是不是與正文“至親以期斷”然后加隆的理論不一樣?歷代對此多有攻擊,最嚴厲的是姚際恒。他認為荀子的說法更像是孔子所批評的宰我的理論,“荀既欲發(fā)明三年之義,乃不原本孔孟,而獨原本于宰我谷沒谷升、鉆燧取火之說?!痹孜摇芭f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取火,期可已矣?!避髯樱骸疤斓貏t已易矣,四時則已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眱烧叩牡览硎且粯拥?,邏輯一致。此外,姚際恒所說的這段話也應當?shù)玫秸J同,即:“此乃后人引孔子之言增入之也。茍知三年免懷之義,則其言三年之喪,必不復云以期斷矣。輯禮者增此作尾,不過欲其義完善耳,不知自明者視之,其與前篇之義毫不吻合,判然若黑白不相類也?!笨鬃尤粽J為是加隆,則應是就著宰我的話說。但孔子顯然不認同宰我。談喪服有兩個基本的說法,若按照孔子的說法,直接是三年;若按照《三年問》的說法,先是期然后加為三年。兩者為不太一樣的理論,研究喪服的人大部分不從孔子的說法出發(fā),認為亂禮的人才如此,如武則天和明太祖改制。武則天把父在為母和父沒為母改成一樣的了。明太祖也認為父母之恩一也。
同學提問環(huán)節(jié)
下一個問題——為什么加隆?加隆,其實不僅是三年的喪服。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世叔父、昆弟之子,都沒有按照本服服喪。此外,嫡子、嫡婦、嫡孫、嫡孫婦等,皆有變動。這些喪服加隆的道理在什么地方?吳老師介紹了晚清學者鄭珍的理論。鄭珍的理論是將吳檢齋先生簡略言及的“加隆”,詳細解釋了理由。至親以期斷,因尊與重而加隆,這已經能夠解釋《喪服》經傳中的絕大部分條目。但是也有一些講不通的地方,主要在婦服上面。吳老師為同學們詳細解釋了從服、報服、降服的原則。如,婦為舅姑是齊衰期,舅姑為婦則不是大功,而是小功,就是說報服降了兩等。這個用“至親以期斷”和“加隆”無法解釋。《喪服傳》說“不降其嫡也”。吳老師指出應參考張聞遠先生的《正尊降服篇》,《正尊降服篇》由這一現(xiàn)象,解釋正尊、降服、加隆的原則。經過計算,可知嫡子與眾子的差別在于嫡子有宗法之重。宗法之重不體現(xiàn)在加隆上面,而體現(xiàn)在本服上面。因而,不可簡單地認為,本服是親親原則,加隆是尊尊原則。
回到《三年問》起首的一段,“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不可益損也。故曰無適不易之術也。創(chuàng)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之喪,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基本的喪服就是三年之喪,哀情是相配合的。大的鳥獸和小的燕雀不一樣,在同伴去世的時候,會悲痛很長時間。人的情感更進一步,“于其親也,至死不窮?!笔ト嗽凇俺蓝ν焙汀爸了啦桓F”立了一個節(jié),就是三年。這個理由與孔子所說三年免懷是一樣的。三年喪是標準的喪服。三年之后,哀情可能還不能釋放,在祭日這一天不奏樂。鄭玄“加隆其恩”,孔穎達以為是尊尊,其實沒有理解鄭玄。為父母加隆,不是說在親親原則上又有尊尊的原則,而是因為父母特別的恩,與昆弟、夫妻不同。這種恩被理解為至尊。自然的尊,與宗法無涉?!抖Y記·大傳》:“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于祖。”父為至親,因此是至尊。祖比父疏遠,卻比父更尊,宗法之尊在增加?!白粤x率祖,等而下之至于禰。”在宗法體系中,父是地位最低的尊長,卻是至尊。所以父親的喪服是重的,往上就越來越疏?!爸劣H以期斷”的是自然之親,父母“加隆”是自然之親衍生出的自然之尊,高祖曾祖構成的是宗法之尊。自然之親、自然之尊、宗法之尊,共同構成喪服體系制度的基本原則。
吳老師講解完之后,講座進入提問環(huán)節(jié)。不少同學向吳老師請教,吳老師細致地進行了解答。最后,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本次講座落下了帷幕。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