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史世海】勤不道苦官之責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19-07-23 23:50:40
        標簽:勤政

        勤不道苦官之責

        作者:史世海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十七日丁巳

                  耶穌2019年7月19日

         

        勤政為民是為官處事的一種重要品質(zhì)。“勤政”,既表明了為政者的擔當和責任,也是人民對為政者的一種要求和期望。千百年來,古代先賢常用“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作為官箴,告誡為政者,人既為官,就應(yīng)常懷無為而愧的操守良心,勤政實干,“早入晏出,奉公忘私,雖休勿休,恪勤匪懈”,具有吃苦在前的覺悟,提高造福于民的能力。《呻吟語》中說得好:“做官都是苦事,為官原是苦人。官職高一步,責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一個人若任官職,就應(yīng)勤于政事,甘于勞苦,經(jīng)常用“勤不道苦”自警自勵,念念不忘“為官之責”,把心思用在干事上,把精力放在落實上,通過有所作為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中國古代仁人志士向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提出了許多勤政為民的良策嘉謀?!渡袝分姓f:“業(yè)廣惟勤”,認為“勤”是發(fā)展事業(yè)的惟一途徑。明人所著《初仕要覽》中提出:“初仕以勤政為首務(wù),政不勤則百事殆?!痹鴩J為:“做人之道,以勤、廉、信、慎四字為要。勤可以補救愚拙,不知者將漸知,不能者將漸能?!彼麑Α扒诓坏揽唷庇兄畹睦斫猓骸澳艹蕴煜碌谝坏瓤?,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o:p>

         

        宋代的范仲淹一生有志于天下,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體現(xiàn)出強烈的家國意識和擔當精神。他無論何時何地,“當官任職,不計難易,而志在必為”。范仲淹在泰州為官時,征調(diào)民眾四萬多人,重修捍海堤。經(jīng)過五年苦干,修成長約三百公里的新堤,不僅使百姓的生活、耕種和產(chǎn)鹽均有了保障,還在“捍患御災(zāi)”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當?shù)匕傩諏⑺拗堂麨椤胺豆獭?。范仲淹調(diào)任蘇州知州時,適逢蘇州發(fā)生嚴重水災(zāi),他夙夜營救,“惟日夜謹事,與眾協(xié)力”,帶領(lǐng)民眾疏導河渠,引水入海,與此同時,也努力賑濟災(zāi)民。范仲淹第三次被貶后,在其原籍蘇州吳縣捐田設(shè)立義莊,義莊收入用于救濟家庭困難的百姓,此項善舉傳承長達八百多年?!端问贰吩u價范仲淹說:“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王安石也稱范仲淹為“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jié)無疵?!?o:p>

         

        古有名言:“處事者,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不以集事為急,而以方便為上?!碧幚碚碌墓賳T,不是把聰明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全心全意放在第一位;不是把事成有功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方便百姓放在第一位。“為官一任”,給了官員施展才華的舞臺,但要“造福一方”,還要真心實意地勤于政事,不辭勞苦為百姓操心、擔責、排憂、解難,讓他們真正享受到更多福祉。若如此,則是自己之幸,事業(yè)之益,百姓之利。歷史上凡是為政有道的官員,大凡都能“君子任職,則思利人”,在“勤不道苦”上知責履責,責盡心安。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殫精竭慮于蜀漢大業(yè),擔任丞相后勵精圖治,勤于軍務(wù),安撫百姓,明示禮儀,常常“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見利不貪,見美不淫”,堅持做到“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直至最后“志決身殲軍務(wù)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歷來為后人所景仰,杜甫曾賦詩贊嘆:“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o:p>

         

        唐代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引導百姓“鑿井百口”,改變了長期以來飲用生水的習慣;釋放奴婢,終結(jié)了“以男女質(zhì)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落后風俗;重修孔廟,創(chuàng)辦學院,帶頭破除迷信;組織勞力在城郊開荒墾地,植樹種菜,鼓勵發(fā)展生產(chǎn)。他的“稱職在勤”,深深贏得百姓愛戴,“柳州舊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

         

        宋代的趙忭任越州知州時,吳越一帶遭遇嚴重旱災(zāi),他早晚操勞,部署救災(zāi),采取了四種恤民對策:籌集救災(zāi)物資,制訂救災(zāi)辦法,收養(yǎng)孤兒,防疫治病,從而使“生者得食,病者得醫(yī),死者得葬”。曾鞏為此寫了一篇《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贊嘆說:“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于一時,其法足以傳后。”趙忭為官多年,“所至善治,民思不忘”。

         

        元代的張養(yǎng)浩在陜西大旱時,受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他不顧年事已高,星夜趕赴任所,遇到饑餓的災(zāi)民就賑濟,看到餓死的災(zāi)民就埋葬。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無所不用其至”。張養(yǎng)浩在陜西做官四個月,從未回家住過,一天到晚忙于救濟災(zāi)民,沒有絲毫的懈怠,終因勞累過度卒于任上。消息傳開后,“關(guān)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清代的陳宏謀為官三十余年,任經(jīng)十二行省,每到一處,都要仔細了解民生風俗、地方利弊,繼而革舊布新,解除民困。陳宏謀的勤政,尤以修水利、治水患最為突出。大至黃河、洞庭湖、海河、運河,小至鄉(xiāng)縣小河、湖塘,他都親歷治理。陳宏謀說:“吾輩居官,當事事從民生起見,計久遠,不計目前;尚實事,不飾虛文,方不負朝廷為民設(shè)官之義,方不負此生讀書濟世之意?!?o:p>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著有一部《從政錄》,旨在探討如何重典知吏,他認為切勿輕忽民眾的事,而要把它們看得很艱難;切勿安逸地坐在官位上,而要把做官看作是一件危險的事。豈止君主應(yīng)當這樣想,凡是當官的人,也都應(yīng)當這樣去想,把它當做是愛護民眾、保存自己的方法。先賢語重心長的忠告,今天讀來不還是那樣振聾發(fā)聵嗎?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