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德春】熊十力新唯識的破與立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9-07-24 23:09:08
        標簽:新唯識、熊十力

        熊十力新唯識的破與立

        作者:王德春(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廿一日辛酉

                  耶穌2019年7月23日

         

        熊十力強調哲學的國民性,主張結合中哲“歸極證會”與西哲“精于思辨”的優(yōu)點,融攝西方哲學,求得中西會通,以便構建現代中國哲學。而《新唯識論》正是他對這一主張身體力行的成果。熊十力本人對《新唯識論》極為重視:“余之學,要在《新論》?!彼J為“西洋近世,罕言本體,其昔之談本體者,皆以思構而成戲論,良由始終向外推尋,故如盲人摸象耳?!缎抡摗疯b觀西洋,無蹈其失,始乎辨析,而終于反己”;而“此土著述,向無系統(tǒng),以不尚論辯故也。緣此而后之讀者求了解乃極難。亦緣此而淺見者流不承認此土之哲學而形而上學得成為一種學?!缎抡摗放战?,卻以系統(tǒng)謹嚴之體制而曲顯其不可方物之至理……又其針對西洋哲學思想以立言,而完成東方哲學的骨髓與形貌”。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是對佛教唯識論的再創(chuàng)造,吸取了法相唯識宗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的合理學說,并融合了道家“辟翕成變,相輔相成”的思想,其核心為“實體非是離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偽是反求實證想應故”。他認為,能覺的心和所覺的對象是同一的,沒有離開識的境,也沒有離開境的識,即不存在脫離主體體驗的物質,也不存在脫離物質的精神。意識(心)與對象(相)處于一種相關聯系中。在這一聯系中,心為能知,相為所知;能知是主動的,所知是被動的。宇宙萬物是本體的(熊十力稱之為“本心”)流行的跡象。本體流行,即本體“恒轉”,有辟與翕兩種?!氨佟敝搁_辟,展開,是恒轉之動勢中動的一面;“翕”意為收縮,攝緊,是恒轉之動勢中靜的一面。辟遍運之心,翕凝合成物。心識(境與識)是知識宇宙本體之“用”(功用)的顯現。熊十力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本體的‘用’,都是本體的顯現。本體的轉變使各式各樣的事物(稱‘現行’)得以產生出來”。他還認為“體既不是離用而別有物,用也不是以本為能而自為所生”。也就是說,體不能分割為二界,由體顯用,由用識體,即本即用,體用不二。因此,新唯識論不是唯心主義,而是不二法。在他看來,本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意識而是一種遍布宇宙的功能,通過辟翕作用而形成通常意義上的意識和物質。熊十力的體用不二破除了堅執(zhí)表象的心物二元論,說明了執(zhí)境與執(zhí)識都是不對的。

         

        熊十力的第二個重要觀點是認識某對象分三方面:見分(認識行為),相分(認識對象)和自證分(對認識行為的認知)。相分通過見分來認識,而見分是通過自證分來認識的,自證分則通過自己認識自己。見分認識相分為“外緣”,即指向外部的認識關系。自證分認識見分以及自證分認識自己為“內緣”,是一種指向內部的認識關系。認識活動的本質,即其能動的一面,在于見分和自證分。因此要把握認識活動的本質,必須借助于“返緣”即返觀自照的方法。“返緣”有兩種,第一種是指當人們認識某個對象時,認識行為自己意識到自己。也就是說,當人們在意識到某個對象時,他也同時意識到自己的意識行為。這一觀點與胡塞爾對意識結構的看法相同。比如說,“我看到了一棵樹”。在這一意識體驗中,“樹”是所看的對象(相分),是通過“看”的行為(見分)所意識到的東西。但是我們不僅意識到“樹”,而且還意識到“看”,即我們意識到意識行為(自證分)。然而,通常人們受對象化思維方式的束縛,在認識對象的意識活動中注意的中心是對象,而不是認識行為本身,因而將認識行為指向了客體,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說“我看到了一棵樹”時,注意力都放在“樹”這一認識對象的原因。在第一種“返緣”中還存在著主客體之分,認識行為和認識對象之分。第二種“返緣”旨在消除主客體之分,消滅一切指向客體的對象化的認識行為,如一切概念和分別。這是一種無對象的認識方式,不指向對象,而是體認。這是主體認識自身的根本途徑。

         

        熊十力的第三個重要觀點是“習心”依賴于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所謂習心,是指對象化的心,亦稱“量知”即認知。所謂緣,“作為動詞指聯系,特別是指意識行為與意識對象之間的聯系,作為名詞指條件、因素”。因緣指主要條件或主要原因,可簡稱為“因”。認識產生于“識”。人類的認識是基于識的相分、見分、自證分三個因素或條件。等無間緣指前念的識能引起與其類似的后念的識,并且前念滅、后念生之間沒有間隙。等無間緣說明意識處于新舊交替、遷流不居的長河中,具有統(tǒng)一性;前后念的識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性。所緣緣指出意識行為要依托意識對象才能存在。所謂意識對象包含親所緣緣和疏所緣緣兩方面,前者指心上所現的相,是無質礙的東西;后者指通常意義上的物質,是有質礙的東西。前者是意識行為的直接對象,即內所托;后者是意識行為的間接對象,即外所托。意識行為不能單獨現起,必須攜帶意識對象同時現起。這種攜帶包含“變帶”和“挾帶”兩種。“變帶”是指意識行為變生影象并帶著它一起現起。例如,想象中的對象(如“鳳毛麟角”)和觀念的對象(如“道”)?!皰稁А笔侵敢庾R行為不改變意識對象的本相而隨之一起現起。例如,感性直觀中意識行為帶著感覺對象的本相一同現起。所緣緣是意識行為意象的對象,不同于鏡子反射現出影象。這是意識的根本特征。增上緣是指除以上三種緣之外,意識現起所需的一切其他條件,有“助緣”與“逆緣”之分。前者指有利的輔助條件,后者指不利的輔助條件。對于意識活動而言,存在許多增上緣,不能一一窮舉。

         

        熊十力的哲學思想基于唯識,但自成體系,成為“新論”。唯識宗將“識”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身識以及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被看作根本識,前七識依第八識阿賴耶識而轉。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宇宙間的一切均為“識”所變現。而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則說宇宙間的一切不脫離心而獨立存在,強調外鏡與內識是不可分的整體,主要是在駁斥執(zhí)有外鏡的妄見,而不是說外鏡本身是無。從本體論上說,我與萬物都有同一本體,萬物并非離此真如別有自體而獨存,本體非常非斷,體用不二?;诖吮倔w論,宇宙既非唯物亦非唯心,破除了西方哲學的二元論。在認識論上,熊十力闡述了本心與習心,將東方人的玄學體悟歸為“性智”,將西方人的邏輯分析、推理判斷歸為“量智”,二者在當今社會是體用關系,互為依輔,無有高下,共同構建玄學真理與科學真理之二重真理。熊十力新唯識論將本體論、宇宙論、認識論融為一體,綜合儒釋道以及西方哲學等各種學說,并加以分析、撿擇、破立,具有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為世界哲學提供了東方視角。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