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日常禮儀基礎教程:第一冊 容禮
【自序】
重建禮樂文化生活
民國初年,白屋詩人吳芳吉有詩道:“新邦多喪亂,禮樂久塵埃?!笔堑?,那時候,打倒孔家店、吃人的禮教等呼聲甚囂塵上。自周公制禮作樂以來,禮(樂可以統(tǒng)攝于禮)就既是中華文化的“心”(民族精神所系),又是中華文化的“身”(攸關社會制度),是中華文化的全副精神與面目所在。兩千多年來,作為傳統(tǒng)中國人統(tǒng)一的生活樣式,禮陶鑄著萬民的品格,培蓄著民族的元氣。然而,百年前的那場運動改變了這一切。隨之而來的是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沖擊。終于,禮樂的大廈崩塌了,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干凈到每個新生的國民仿佛都被拋置于五千年文明的廢墟之上,生命的臍帶與文化母體割裂開來,被剝離了應有的文化修養(yǎng),回復到未經(jīng)化育的原初狀態(tài),成為赤裸裸的原人(只有自然生命,而無文化生命),從眼睛里放射出的常常是獸性的寒光。這一刻,歷史仿佛回到了原點——天地之始,開化之初。
恰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寓香港的大儒唐君毅基于自身輾轉就醫(yī)的經(jīng)歷,會悟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正在消逝,逐漸為西方的生活方式所取代,遂提出重建禮樂文化生活的主張。何謂禮樂文化生活呢?唐先生說:“禮樂文化生活是指人的自然生命與日常生活本身成為文化的。而文化亦是日常生活中的,亦是屬于自然生命的?!币簿褪钦f,禮樂文化生活,是要將人的自然生命,通過禮樂的涵養(yǎng)、浸潤,轉化為文化的生命;將日常生活,通過禮樂的塑造、融攝,升華為文化的生活。這是何等的敏銳的洞見。值得慶幸的是,世運幾經(jīng)浮沉,而今國勢日隆,重建禮樂文化生活也到了最迫切的時刻,每個人心里都涌動著對文化生活的渴求,流淌在血液里沉睡已久的文化因子終于開始覺醒。
我們該如何重建禮樂文化生活呢?南宋時代的朱夫子早年沉潛理學,窮究四書,雖不無禮學實踐方面的舉措,但實未能萃心禮學。直到晚年,朱子才于禮學有一番大的省思?!吨熳诱Z類》卷八十四《禮一·論考禮綱領》第一條即云:
禮樂廢壞二千余年,若以大數(shù)觀之,亦未為遠,然已都無稽考處。后來須有一個大大底人出來,盡數(shù)拆洗一番,但未知遠近在幾時。今世變?nèi)障拢直赜袀€"碩果不食"之理。
雖然生于文化肇極的趙宋之世,基于儒家的理想,朱子并不認為那是禮樂和洽的時代,他認為孔子以來的禮壞樂崩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朱子預言后來者必有一番徹底整理,并指明了其方法——拆洗。禮樂有情、有文,識其文者能述,知其情者能作。拆洗就是要據(jù)文探情,推本圣王制作禮樂的原理,然后秉此原理,斟酌損益,以期契于世用。因此,重建不是復古,即不是簡單地恢復古代的禮樂制度,而是創(chuàng)造性的再現(xiàn)。具體地說,對于那些適合現(xiàn)代生活的禮儀,我們理應加以發(fā)揚。對于那些不太適合現(xiàn)代生活的禮儀,我們則要謹慎地本著圣王制作的原理,加以調整使之適合現(xiàn)代生活,然后再加以發(fā)揚。
生活于這個時代,遠離戰(zhàn)火,樂享太平,而且正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是何等的幸運!早在九十年前,梁漱溟先生就曾預言:“我覺得中國之復興,必有待于禮樂之復興。”(《朝話·談音樂》)于是,更幸運的是,身處歷史的原點,我們終有機會成為文化的先覺者與先行者,去開啟一個文明開化的新時代。《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贝酥^也。
跋:觀禮者說
辜鴻銘曾批評英文《禮記》譯名不當,以為禮不是Rite,而是Art(周作人《生活之藝術》,載《語絲》第一期)。周作人也指出理想的禮儀應該是The Art of Living(生活之藝術。周作人《禮的問題》,載《語絲》第三期)。
既是藝術,自然值得人們觀賞,所以古人行禮常有一些觀禮者。觀禮者并不直接參與禮儀,他們有的是為了觀摩學習,有的則只是要賞鑒評點。觀禮者常會從美與善兩個方面對禮儀活動進行評點。其評語會對其他人日后的禮儀活動產(chǎn)生一種導向作用、規(guī)范作用。從此種意義上來看,觀禮者之于禮,正如評論家之于文藝作品,間接參與了創(chuàng)作活動。
研讀經(jīng)禮時,我常常變換角色:時而融入其中,作為一名行禮者揖讓周旋于其間;時而抽離出來,作為一名觀禮者冷靜地審視。而對后世的禮儀,我則更像是一位觀禮者,通過與經(jīng)禮的對比,考究美與善的流變,從而對其損益的得失進行評估。
家族禮儀,古今都要邀請賓客參加,但經(jīng)禮賓客擔任重要角色(如祭禮,賓為終獻),后世禮儀賓客已不甚重要,其實已從參禮者淪為觀禮者。這種損益就使家族禮儀從開放變而為封閉,失掉了其原有的公共精神。鄉(xiāng)黨禮儀,經(jīng)禮純以賓主模式進行,后世則趨于人倫化。邦國禮儀,經(jīng)禮總是用賓主之禮調節(jié)、平衡君臣之倫(如燕禮、公食大夫禮),而后世則取消了賓主之位,完全以君臣名分行事(尊君抑臣)。這種種的損益,或許正是禮從The Art of Living轉化為The Rite of Living的原因吧。The Rite of Living并不是不好,只是失去了一股元氣,不再像經(jīng)禮那般活潑生動,擁有勃勃的生機。?
孔子贊嘆韶樂盡善盡美。音樂如此,禮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禮儀的美與善,既是內(nèi)容的,也應該是形式的。經(jīng)禮在內(nèi)容與形式方面,真正達到了美與善的高度統(tǒng)一。莊子說,“以禮為翼”(《莊子·大宗師》)。這真是一個美妙的譬喻,我想,那翼一定是破繭而出之后翩翩起舞的翼,它是生命與生活得以升華的象征。而經(jīng)禮就是那最輕盈、美麗的羽翼。
本書部分內(nèi)容最早曾為“揆一講經(jīng)會”諸君講習一過,與會諸君啟我良多。梁宇女史為本書繪制了精美的插畫。中華書局祝安順兄、任潔華女史為本書的編輯、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勞。謹志于此,以申謝忱。
本人治禮日淺,加以近年學殖荒落,書中不當之處,勢所難免,尚祈海內(nèi)方家教正。??
目錄
重建禮樂文化生活(自序)
第一課 容禮概說
容禮的定義
容禮與經(jīng)禮
容禮的流傳
容禮的分類
第二課 視容
目容端
視線高低
視線范圍
視線調整
顧視
不窺隱私
第三課 聽容
聽思聰
視下聽上
尊重他人隱私
非禮勿聽
第四課 口容
口容止
潔凈
咳唾至屏處
讓食不唾
唾壺與手帕
第五課 言容上
言語合乎場合
言語合乎對象
言語合乎時機
第六課 言容下
不說謊言、惡言、離間語
講求謙辭敬語
慎言
疑則不言
不食言
第七課 聲容
語貴遲
聲容靜:不干擾他人
聲必揚:尊重他人隱私
下氣怡聲:侍奉父母的聲容
不學獸語
人前不嘯
歌哭
第八課 氣容
氣容肅
勿氣
氣容雜儀
第九課 色容
色容的兩大范疇:莊與溫
莊與溫的界限
莊與溫的應用
色容的常與變
不茍笑
第十課 立容
立容的要點
立容德
不立巖墻之下
不妨礙他人
父坐子立
第十一課 坐容上
獨坐
共坐
第十二課 坐容下
坐
起
退
第十三課 行容
進退
升降
周旋、折旋
第十四課 手容
措手:手容恭
執(zhí)持
授受
第十五課 拜容
作禮方式
作禮先后
作禮與否
禮無不答
第十六課 服飾之容
衣著宜整潔
衣著宜合乎身份
衣著宜合乎場合
更衣至屏處
妥善安置衣服
第十七課 食儀
食相
食相禁戒
不食之戒
共食之禮
第十八課 起居之容
寢息早晏
盥漱灑掃
家居不肆
沐浴有時
出門必飾
寢臥有儀
第十九課 乘車之容
騎車
乘車
跋:再現(xiàn)禮樂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