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法融合的
作者:沈小勇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閏四月廿八日癸巳
耶穌2020年6月19日
在中國傳統(tǒng)治理文化中,儒家主張“以德治國”的治理文化,構建了社會穩(wěn)定的禮治秩序,強調了德治教化的治理模式。道家更加強調“道法自然”的治理思想,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從自然哲學影響到政治哲學,強調統(tǒng)治者更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主張無為政治。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更加突出法律的重要性,不主張把國家治理完全寄托在圣賢的道德示范和百姓的道德自覺方面??傮w而言,中國傳統(tǒng)國家治理在治理形態(tài)和治理模式上融合了各家思想尤其是儒法兩家治理智慧,并形成了“德主刑輔”為主導的治理文化。這種“德主刑輔”治理模式本質上塑造了“禮法融合”的治理文化,一方面重視發(fā)揮“禮文化”的教化作用,涵養(yǎng)人心;一方面又突出“法文化”的制約作用,揚善懲惡,兩者相輔相成,構筑了中國傳統(tǒng)的禮法融合文化。中國傳統(tǒng)禮法文化作為仁政王道追求的治國哲學,對政治價值確認和社會風氣的引導產生著根本的作用??傮w來看,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這就是:倡導了“德主刑輔、為政以德”的德政觀,倡導了“以善養(yǎng)人、使民有恥”的教化觀,倡導了“親親尊尊、重義輕利”的情義觀,以及倡導了“重在調解、無訟息訟”的法律觀。
“德主刑輔、為政以德”的德政觀
在禮法關系中,德教的地位明顯高于刑罰,“德主刑輔”的治理模式明確“以德為主”,先德后刑。道德也成為法律評價的準繩,“禮法”也被稱之為“德法”,刑罰的適用一般都要建立在禮義的價值標準之上,因此,法律實際上是從屬于道德的。在實際運作中,歷代王朝往往都要在開國之初修訂禮制,以綱常名教的道德要求穩(wěn)定社會秩序,并且通過修改禮制使其社會化,通過道德教化、風俗習慣等力求發(fā)生政教風化的實際影響?!暗轮餍梯o”的治理模式實際上使道德法律化、法律儒家化了,這也是傳統(tǒng)禮法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歷史上,“經義決獄”和“引經注律”是促使道德法律化和法律儒家化的主要手段,儒家倫理的主導地位得到確立,使儒家經義逐漸法典化。
“德主刑輔、為政以德”的德政觀其本質上要求兩點,一是主張德政治理天下,二是為政者要有德。古代的德政就是仁政,就是民本政治,與獨任刑罰之治的法家不同,儒家禮法文化的政治所注重的不在“刑罰”,而在“仁愛”。漢初的政治家賈誼在總結秦亡教訓時候就非常清楚地指出,要“定經制”“興禮樂”“悉更秦之法”,“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強調為政者要有德,主要是針對制定法律的人和執(zhí)行法律的人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選賢任能的賢能政治也是中華禮法文化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儒家認為好的政治是道德的政治,是有好的執(zhí)政者的政治。所以應當選用賢德的君子從政,為民眾謀利益。所謂“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賢能政治的用人觀以德為先,選人用人特別重德行。儒家“以德為先”的選用制度特別強調官德的知行統(tǒng)一,提倡“篤實躬行”,強調為官者在實際行動中對道德要身體力行,反對言行相悖。
“以善養(yǎng)人、使民有恥”的教化觀
自大一統(tǒng)之后,在推行仁政王道的進程中,歷朝歷代都以完善的禮典和法典作為治國根本,禮與法不斷融合,使得以“禮治秩序”為核心內涵的禮法文化得到鞏固,并以制度法律的形態(tài)和政教風化的方式影響社會生活,以善養(yǎng)人,教化人心。中國傳統(tǒng)的禮法文化在政治儒學制度化的進程中深刻地影響了古代社會生活,儒學主導的禮法文化在制度法律方面的影響甚于其學說本身。這種禮法文化以儒家教化思想為靈魂,特別強調儒家之德禮與法家之政刑相向而行,在中國古代甚至還有“禮之所去,刑之所取”的說法,意味著在道德上站不住的行為法律不予支持,這樣缺德的行為應該受到刑罰的懲處。
無論是孔子主張的“道之以德”和“齊之以禮”,還是荀子提出的“禮義教化,是齊人也”,都是重視了教化對改變人心的作用。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指出:“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笨梢哉f,“以教化為務”也是歷代開明之君非常重視的治理方略。教化作為一種治理之道,對百姓人心起著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在儒家哲學中,仁是“本心之全德”,朱熹就形象地指出:“仁與心本是一物。被私欲一隔,心便違仁去,卻為二物。若私欲既無,則心與仁便不相違,合成一物。心猶鏡,仁猶鏡之明。鏡本來明,被塵垢一蔽,遂不明。若塵垢一去,則鏡明矣?!苯袒恼軐W就是要養(yǎng)人之善,實現(xiàn)仁的境界、善的境界,克服過度的私欲貪念,同時保持一種恥感,提升人的德性狀態(tài)。
“親親尊尊、重義輕利”的情義觀
禮法融合的治理文化彰顯了中華傳統(tǒng)獨特的治理之道,如牟宗三等學者就將儒家治道概括為“德化的治道”,儒家主“德化”乃是基于親親、尊尊、倫常、性情、道德的心性等范疇,因此,儒家講的這個“德”既不是道家的“德”,也不是西方所講的抽象的義務,德化的治道乃是禮樂之教、性情之教??梢哉f,禮法文化以德化為中心構建了一種整體的社會文化秩序,體現(xiàn)的始終是倫理規(guī)范和政治規(guī)范的統(tǒng)一,有力整合了家庭空間、社會空間和政治空間的倫理秩序。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禮法文化在法律層面有力維系了中國皇權政治的有效統(tǒng)治數(shù)千年,使得中國傳統(tǒng)社會在“禮治”的制度設計下能夠形成一個超穩(wěn)定、重秩序的家國結構。
在情義觀上,禮法文化重視“親親尊尊”的情義,古代專門制定有“親親相隱”的法律明文。在“義利觀”上,禮法文化塑造了“重義輕利”的社會價值導向??鬃右苍@樣自白:“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比寮覐娬{這樣的思想:“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边@里,并不是輕視富貴,而是告誡人們不能見利忘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損公肥私、與民爭利、損人利己等。傳統(tǒng)禮法文化主張“重義輕利”的基本原則,也特別主張要重仁義,實行愛民、富民和惠民的法律制度,倡導各級官員要廉潔節(jié)儉,需要始終養(yǎng)成“清心寡欲”的平淡之心,這樣才能成就君子美德。
“重在調解、無訟息訟”的法律觀
中華禮法文化還倡導了“重在調解、無訟息訟”的法律觀?!墩撜Z》中有“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的思想是中國古代的法律傳統(tǒng)和法律文化,真實存在且影響很大,主要就是重視調解的作用。按照《說文解字》,“訟,爭也”,就是爭論和糾紛的意思。在傳統(tǒng)社會中,主張“無訟”實際上主張“和為貴”,不要矛盾激化,盡量避免到官府去打官司。我們看到,一方面古代社會以熟人交往空間為主,息事寧人不打官司有主觀上的動機,另一方面古代社會在縣級以下基本是宗族和村社自治,宗族的祠堂組織和村社的保甲制度等具有強大的調解功能,這在客觀上也為“無訟”創(chuàng)造了支持條件。在古代社會,無論是家規(guī)族法還是鄉(xiāng)約教化,在具體內容上也都有關于“息訟罷爭”的具體規(guī)定,都是旨在發(fā)揮鄉(xiāng)村宗族的力量,實現(xiàn)對基層社會的有效治理。這些旨在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民間基層鄉(xiāng)村規(guī)定,作為用以約束人們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契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廣大民眾的道德認知,具有獨特的社會教化功能和社會整合功能??梢哉f,在傳統(tǒng)社會,以“重在調解、化解爭議”為核心的“調處息訟”制度,是基層社會一種既經濟又能快捷地解決糾紛的制度,當事人的正當權利能夠得到必要的保證,當事人也能夠相對自由的獲得適當?shù)木葷@種制度也強化了社會的倫理和溫情,化解了沖突和對抗,也是古代中國行之有效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
總結而言,中國傳統(tǒng)的禮法文化對社會價值塑造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乃是基于中華禮法法系的獨特之處,在法律制度層面彰顯了中國古代法制文明的特色,成為古代中國治理文化的重要特征。不難看出,傳統(tǒng)禮法思想中“禮”與“法”的關系與功能如何界定非常重要。仔細分析“禮”與“法”的各自角色,在這種禮法文化中,禮與法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一部分的禮具有道德的性質,如單純的修身養(yǎng)性之禮,一部分的禮則具有法律的性質,如“出禮入刑”之禮。中國古代禮治是兼容和橫跨“德治”與“法治”的中介橋梁,“禮”是“德”的外在規(guī)定性和“法”的內在規(guī)定性。總體上看,中華禮法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德性文化,是一種教化文化,是一種在中國歷史上產生深刻影響的治理文化。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姜燕】《論語》的曾用名、別名及簡稱
【下一篇】【陳亮】安定書院:明體達用 格物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