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禮于老子再議
作者:熊鐵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初七日辛丑
耶穌2020年6月27日
由于古書記載的零亂,孔子問禮于老子一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不同說法,但終究不能否認其事。這里從以下幾點再議論一下,想引起進一步的關注。
首先,眾所周知,孔子一生致力于“禮學”,貢獻和影響是很大的?!抖Y記·禮運》有比較集中的記述,其中有一段寫道:
言偃(子游)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o:p>
為了了解夏、商(殷)古禮(注意:孔子用的是“道”字),孔子跑到杞、宋等地去調查,雖然有點收獲,但夏商之禮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jù)。再聯(lián)系《論語·八佾》中夏、殷禮文獻不足征的話,這是研究孔子禮學的另一個好課題。這里要指出,孔子“之周”和去別的地方問禮于老子,是完全可能的。歷來正統(tǒng)的儒家學者也并不否認孔子問禮于老子之事。
其次,孔子問禮于老子不止一次也是可以肯定的,已故的孫以楷先生多次考論過孔老關系(見其所著《浣云集》《道家與中國哲學》),清理出五次之多。他還指出,要注意老子和孔子早年與晚年思想的發(fā)展與變化。
早年的事,引人注目的有《禮記·曾子問》的記載:
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奔让鞣?,而后行。曰:“禮也?!狈丛岫饐栔崧勚T老聃云。
孔子問老聃答關于喪禮的具體內容不作詳細引述,只注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記載,應該屬于早年的事,有具體的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從事的是喪葬活動),也有關于喪禮的一些具體解說??鬃訉W習、研究喪禮是毋庸置疑的,《禮記·曾子問》主要是講喪禮,孔子問老子喪禮在當時實屬正常。
又,《莊子》講孔子問于老子的事有七八處,過去有人以《莊子》是寓言而予以否認。然而《莊子》所言之事,《史記》也采用加以記述。例如《莊子·天運》篇: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
而《史記》老子傳記述說: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能知其飛……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記述文字不同,但都是說孔子以“龍”比稱老子,表現(xiàn)的是一種崇敬的心理。這也許是戰(zhàn)國時期一種加工過的傳聞,《莊子》和司馬遷都采用了。這反映了孔子問禮于老子的事實,也反映了戰(zhàn)囯時老子神化的事實。
再次,孔子問禮于老子是全面的,記載表明,孔子所問,除上述喪禮的具體記述之外,有關于古禮、天道、仁義等好幾個方面。老子做過“周守藏室之史”,除個別人(如呂思勉認為是“守財賄之地”)之外,一般都認為是史官,從各種論證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史官歷來是掌握禮學的,包括文書、檔案乃至具體儀式等,古禮在周代已相當完備,所謂吉、兇、軍、賓、嘉五禮之類。老、孔之時是東周,不如一個大的諸侯國,但它是作為“天子”的象征而存在的朝廷,也是小而全的,古禮自然保存在這里,在禮崩樂壞的當時,顯得尤為重要。從這一點來看孔子找老子問禮,也合情合理,《莊子》的記載也透露出這種消息,其《天道》篇寫道: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翻《十二經(jīng)》以說……
下文是一段關于“仁義”的對話,老聃批評孔子說仁義。此記載時間、地點都要考證,但反映了一些事實:“孔子西藏書于周室”,這很符合孔子的言行;老聃曾為周之征藏史,是史官;孔子“要在仁義”的說法受到老聃的批評。這些都不是“寓言”。
從有關問禮的記載看,突出的內容,一個是喪禮,另一個就是“仁義”之禮,后者老子是堅決反對的?!妒酚洝だ献恿袀鳌酚洝皢柖Y于老子”就只記了老子批評孔子的話: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下文記孔子“猶龍”之嘆,再接著是老子“修道德”和其他事。應該說老子深深理解“仁義”之類的禮學,批評它,而后“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最后,談一下老子在當時的地位。
《史記》只有一句“周守藏室之史也”。早年呂思勉作《讀史札記》專有一條“守藏室之史”,兼論及柱下史,認為“守藏室”乃“藏賄之地”,“老子為之史”,這就與史官毫無關系了。《史記》索隱按:“藏室史,乃周藏書室之史也。又《張湯傳》老子為柱下史,即藏室之柱下,因以為官名?!睗h代以后至今大多以為老子是史官,應該是符合歷史實際的。《莊子·天道》“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也應該是可信的。
這里我們要提出一個新問題,即老子除了史官身份,還有一個巫方之士的身份。繼殷商巫風盛行之后的周代,各種職官仍然由原來的巫方之士擔任(我說過古代有一個巫、方、道的演變過程),所以很長時間有巫史、巫醫(yī)之類的說法。周代官制中,巫的影響很大,《禮記·禮運》記載周王祭天帝時寫道:
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
仍然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巫,他們有知識,有各種各樣的技術和能力,統(tǒng)稱之為巫術(后來又叫方術、道術、法術)。老子作為史官,有巫方士的身份,也是很自然的。老子為人操辦過葬禮,更可證明他的方士身份。還應該指出,喪葬之禮,實際是當時的宗教活動。老子在當時活動中,有行動也有理論。
方術有技術和理論兩個層面,《莊子·天下》篇講的方術(同時又稱“道術”)就是理論方面的。其中關于老子道術理論的概述,只有肯定沒有批評,而且是“可謂至極”,和對其他人的道術有所批評不一樣,最后還來了一句“古之博大真人哉”。從整個《莊子》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真人”就是神仙,莊子時代老子早已成仙了(《莊子》書中黃帝、王母都是得道成仙的)。司馬遷寫《史記》時,老子寫得有點神奇,與老子早已被神化是分不開的。老子神化的過程,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孔勇】清代闕里孔廟祭祀的雙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