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格楷模之王烈
作者:劉根勤
來源:“劉根勤”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八月十九日辛巳
??????????耶穌2020年10月5日
作者按:這是我為正道書院所作的公益講座,原文較長,有刪節(jié),主要刪去了陳寔事跡與王烈后人的信息。
大家好,我們今天來分享三國人格楷模之王烈篇。
對于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來說,王烈這個人可以說是毫無知名度。畢竟,《三國演義》的重點是勇氣與謀略。我們從《演義》中尋找道德的線索,可以說是“非主流”的一種探索。
另一方面,王烈的活動周期也比較有意思。他生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這個跨度不屬于三國鼎立的時代,而是完全屬于東漢末年,也就是“后漢”。他比管寧大了16歲,比諸葛亮早了差不多兩代。同時,我們看出,他活了近80歲,這在紛亂擾攘的漢末,是十分難得的。這與他的道德涵養(yǎng)是分不開的,崇高的道德,既可以獲得外部環(huán)境的尊敬,也有利于養(yǎng)生。
王烈的活動區(qū)域,更加缺乏故事性。他沒有暢游全國,也沒有縱橫中原。他主要的舞臺,是遠離中原的遼東,那里的偏遠,幾乎可以跟嶺南,當時的交州相比。
這樣一說,大家不免會有疑問,為什么我們要分享這個人物?是不是出于“獵奇”呢?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絕對不是。
《三國志·魏書第十一》記述了曹魏地域中十一位以道德操尚著稱的人物,其中有舉動必以禮、終不問產(chǎn)業(yè)的袁渙,恬靜樂道、忽于榮利的張范,常據(jù)經(jīng)典、所在有績的涼茂,直言正色、退而無私的國淵,文雅優(yōu)備、忠武又著的田疇,澡身浴德、過人甚遠的王脩(修),清靜足以厲俗、貞固足以干事的邴原,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的管寧,篤學隱居、以道樂身的張臶(jian第四聲),天真高潔、玄虛靜素的胡昭。
對上述這十人,書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唯對王烈,只有區(qū)區(qū)四十個字:“王烈者,字彥方,于時名聞在原、寧(邴原、管寧)之右。辭公孫度長史,商賈自穢。太祖命為丞相掾征事,未至,卒于海表?!?o:p>
大家知道,《三國志》寫關公的文字,不過九百余字,遠少于五子良將的篇幅,上千年來,讓關公的崇拜者如我憤懣不已。那王烈的區(qū)區(qū)四十字,能看出什么信息量呢?
王烈在當時的名氣,超過了邴原、管寧,更超過了華歆。當然,他的年資、輩分比他們高,但我們要知道,管寧,可是進入文天祥的《正氣歌》的人物,錢穆先生更認為他是三國時期品行第一人。他的名氣,不但身后極大,生前就是當世品行的豐碑?!度龂尽疯F板釘釘?shù)卣f王烈超過他們,這不是鬧著玩的。
公孫度是什么人,我簡單介紹一下。
公孫度(150年-204年),字升濟,生于遼東襄平,也就是現(xiàn)在的遼陽。
董卓作亂時,公孫度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開疆擴土,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的東萊諸縣,就是現(xiàn)在的煙臺與濰坊一代。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威行海外。當時曹操處于四戰(zhàn)之地,無暇東顧,只好默認了他的權威??梢哉f他是當時東北亞地區(qū)的霸主。
由于公孫度的銳意進取和苦心經(jīng)營,使遼東地區(qū)在漢末三國的戰(zhàn)亂年代,獲得了暫時的安寧,推動了當?shù)厣a(chǎn)技術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當時中原與山東許多讀書人都去遼東避難。管寧、邴原如此,王烈也是如此。
公孫度請王烈做長史,這類似于現(xiàn)在的秘書長或者辦公室主任,是高級幕僚,待遇優(yōu)厚。王烈不假思索地拒絕了。他怎么拒絕呢?通過做生意,成為商人,讓人瞧不起他。這種手段很有時代特色。公孫度也沒辦法。后來,曹操請他回中原做官,他應該接受了,但是沒等到回來,就去世了。他在遼東待了超過20年。
王烈的故事,《三國志》里只是大體述評,著墨不多。這無疑很遺憾,但王烈的風姿已經(jīng)如同九天神龍,令人向往。在另一本史書,大學者裴松之作注時引用的《先賢行狀》中,他的事跡有詳細的記載。
王烈祖籍太原。太原王氏,是中國王氏家族的源頭,血統(tǒng)高貴。王烈生于平原,這個地方在山東,因為劉備還有后來的顏真卿而出名。
《先賢行狀》這樣評價他:“烈通識達道,秉義不回。以穎川陳太丘為師,二子為友?!?o:p>
王烈見識高超,心胸通達,他認定的道理,九匹馬也拉不回,是典型的一根筋。他的老師,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陳寔陳太丘,他跟太丘的兩個好兒子元方、紀方是好朋友。
管寧三人組年輕的時候也崇拜陳太丘,想從之學而不得。所以說王烈出身好,師承更好。
學成后王烈回到平原,在那里興辦學校教育人民,最終達到了移風易俗的理想。當時連平原國國君也到王烈那里籌劃和咨詢政令。
這段話原文是這么說的:“由是英名著于海內(nèi),道成德立。還歸舊廬,遂遭父喪,泣淚三年。遇歲饑饉,路有俄殍,烈乃分釜庾之儲,以救邑里之命。由是以宗族稱孝,鄉(xiāng)黨歸仁。以典籍娛心,育人為務。遂建學校,敦崇庠序。其誘人也,皆因其性氣,誨之從道,使之從善遠惡。益者不自覺,而大化隆行,皆成寶器?!?o:p>
王烈學成,德才兼?zhèn)洹J紫仁切⑿?,他的父親去世,他哭了三年??煞Q孝子,也體現(xiàn)了王氏作為世家大族的家風。漢末最大的災難,不止是戰(zhàn)爭,還有瘟疫與饑荒,他寧可自己捱餓,拿出家里的儲備糧食,給鄉(xiāng)里父老。于是“宗族稱孝,鄉(xiāng)黨歸仁”,在亂世中,達到了古圣先賢的標準。
關于王烈的德性,有一個極為生動的故事。
有個盜牛賊被主人抓了現(xiàn)行。這是很嚴重的罪行,嫌犯向主人認罪,說:“判刑殺頭我無所謂,只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o:p>
王烈聽說后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么?
王烈說:“盜牛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是為了促使他改過?!?o:p>
這就留下了一個典故“王烈遺布”,跟他老師教化盜賊的“梁上君子”如出一轍,這也是師生之間最好的傳承。
同時,我們在故事中可以看出后世王陽明說的“良知”,天良未泯。這人還有改過自新的空間。王烈為此欣喜。
沒有多久,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一把劍,一個過路人見到后就守候在劍旁,直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并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事后,王烈感慨地說:“韶樂九成,虞賓以和;人能有感,乃至于斯也!”
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韶樂,又稱舜樂?!秴问洗呵铩贩Q之為《九韶》。九成就是九奏、九章的意思??鬃诱f:“《韶》盡美矣,又盡善矣?!薄抖Y記、樂記》說,“《韶》舜樂名,言能繼堯之德。”明清時稱之為“中和之樂”。詩教、禮教、樂教,最終歸于德教。王烈說的,就是道德的影響力。
鄉(xiāng)里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棄爭執(zhí),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梢娡趿沂⒌赂谢?,已遠勝過刑罰的力量。
《史記》里說,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三種治理境界:春秋時子產(chǎn)治理鄭國,嚴密的法律和監(jiān)督機制使人不能作惡,達到了為政“不能欺”的境界;戰(zhàn)國時西門豹治理鄴縣,通過設置嚴厲的法律制度,使人不敢作惡,達到了為政“不敢欺”境界;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宓子賤治理單父,將孔子所倡導的仁義忠恕與治理之道相結合,使人不忍心違法亂紀,達到了為政“不忍欺”境界。
與西門豹的“不敢欺”、子產(chǎn)的“不能欺”相比,子賤的“不忍欺”顯然更勝一籌,是更高層次的治理境界。王烈的治理,顯然也是這一種境界。
后來董卓作亂,王烈避禍遼東,至死未歸,前后20余年。他一以貫之,“以典籍娛心,育人為務,遂建學校,敦崇庠序?!薄肮r(nóng)器,編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樂,東域之人奉之若君?!?o:p>
在當時極端困苦的情況下,王烈興學傳教,將中原的儒學文化及學術風尚在遼東闡揚,以自己的節(jié)操和品行感染、教化周圍的人,也影響著自己的后人。
《世說新語》中說管寧,“避居遼東,旬月而成邑”。這跟《史記》中說舜帝“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相似。管寧如此,王烈也是如此。這無疑是讀書人最向往的境界。
王烈沒有管寧幸運,他最終沒有回到山東老家。但他在遼東留下了無數(shù)傳說,還有顯赫的家族。
金代大詩人元好問在《王黃華墓碑》記載,渤海王氏在太原王烈遷徙遼東后遂以此為家而發(fā)展起來,子孫們都生活在遼東。據(jù)王氏家譜記載,王烈二十五代孫王樂德,始為渤海人,以孝順聞名一時。遼太祖平定渤海后,命皇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都遼陽。王樂德的曾孫王繼遠,遼初任東丹國翰林學士,后來他的孫子咸飭仕遼為中作使。八九百年間王氏家族無論怎么遷徙,都生活在渤海地區(qū),他們繁衍的時間比渤海國要長得多。身為漢族的王氏家族,長期和當?shù)厝巳诤?、相處,成長為一個新興的世家大族。入金以后,這個家族更是以文學而顯。
王氏家族歷經(jīng)遼、金、元三代,雖然官運未能亨通,但王尊古以下多人皆能詩善書,其詩文書畫皆有不凡創(chuàng)造,成為近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家族,不墜先祖王烈之風而令后輩遵循,后世景仰。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王烈的道德,光輝了金戈鐵馬的漢末余三國時代,也為自己家族奠定了深厚的根基,留下了不朽的傳說。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