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趙中國】易學(xué)哲學(xué)視域中“神”的諸種詮釋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22 00:20:50
        標(biāo)簽:周易、本體之神、氣本論、貴無論

        易學(xué)哲學(xué)視域中“神”的諸種詮釋

        作者:趙中國(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副教授)

        來源:《周易研究》2019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九月初四日丙申

                  耶穌2020年10月20日

         

        內(nèi)容提要:“神”是易學(xué)哲學(xué)論域的重要概念之一,神論是中國傳統(tǒng)儒學(xué)天人之學(xué)內(nèi)核的一部分。對易學(xué)哲學(xué)史中“神”之詮釋的系統(tǒng)研究,一方面可以呈現(xiàn)易學(xué)哲學(xué)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天人之學(xué)中關(guān)于本體的思想。分疏而言,關(guān)于“神”的關(guān)鍵解釋包括九種類型:一是《易傳》以神為本體的思想,二是王弼、韓康伯、孔穎達基于“貴無論”的神論思想,三是邵雍先天本體之神的思想,四是張載氣本論視域中本體之神和圣人之神的思想,五是程朱理本論視域中以“用”為主的神論思想,六是羅欽順理學(xué)強調(diào)神為氣之神、屬于形下之“用”的神論思想,七是王夫之易學(xué)關(guān)于“神理”的重要思想,八是戴震“一本之學(xué)”視域中神為氣化之神且有“理”的思想,九是牟宗三基于“道德的形上學(xué)”提出的神有神體之神和氣化之神的思想。這九種解釋共同呈現(xiàn)了易學(xué)哲學(xué)史中神論的發(fā)展和深化。

         

        關(guān)鍵詞:周易/本體之神/貴無論/氣本論/理本論/神理/Zhouyi/ontological spirit/theory valuing non-existence/qi-based ontology/principle-based ontology/spirit-principle

         

        “神”是易學(xué)哲學(xué)論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方面,神與帝、天等概念皆屬于信仰層面的范疇,另一方面,神與鬼構(gòu)成帶有神秘色彩的鬼神觀念并滲透到社會各階層尤其是民間文化中,因而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概念和符號?!兑讉鳌纷髡咭褜⑸褚暈橐粋€基礎(chǔ)性概念納入易學(xué)解釋與哲學(xué)架構(gòu)中,賦予其豐富而深刻的意義。這一基礎(chǔ)性概念支撐著易學(xué)哲學(xué)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之學(xué)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但這一貢獻的實現(xiàn)則是包括《易傳》作者在內(nèi)的歷代易學(xué)家們持續(xù)詮釋的結(jié)果。過去,學(xué)界主要關(guān)注《易傳》中“神”的概念①,對歷代易學(xué)的闡釋則缺乏梳理,這不利于完整、準確地把握易學(xué)中“神”概念的豐富內(nèi)涵。有見及此,本文對易學(xué)史上關(guān)于“神”概念的重要解釋作一梳理。

         

        一、《易傳》以神為本體

         

        除“神農(nóng)氏”外,《易傳》神字凡三十二見,約有六種情況:鬼神之神,如“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系辭上》);神明之神,如“以通神明之德”(《系辭下》)“幽贊于神明而生蓍”(《說卦傳》);神物之神,如“天生神物,圣人則之”(《系辭上》);德性修養(yǎng)之神,如“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系辭上》);神妙贊嘆之語,如“知幾,其神乎!”(《系辭下》);本體之神,如“陰陽不測之謂神”(《系辭上》)“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說卦傳》)“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系辭上》)“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系辭上》)“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觀·彖》)“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辭下》)。

         

        這里只討論本體之神。從本體之神的這六句表述來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認識:其一,神是難以描述的,所謂“陰陽不測之謂神”。在宇宙本體論的概念序列中,神似比道更為根本,因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但即神而言,“陰陽不測”,難以描述;其二,神雖然難以被描述,但有其大用,大用體現(xiàn)在萬物及其變化之中,所謂“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這是神之存在的根本意義;其三,神之用并非普通事物之功用,而是“妙萬物”的大用,“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的大用,此種不拘限于某一特定事物的大用,決定了“神無方而易無體”,而神“無方”的特征也和“陰陽不測之謂神”互為呼應(yīng);其四,“陰陽不測之謂神”與“一陰一陽之謂道”兩個命題促成了神與道之間的某種關(guān)系,而“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則明確提出了神道概念,如果“道”取道路與軌轍之有形義,則神道既有不測的一面,又有有形有跡的一面,如果取規(guī)則之無形義,則神道既有不測的一面,又有規(guī)則的一面。聯(lián)系到“一陰一陽之謂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等表述,可知天之神道的確有不測的一面,又有有軌則、規(guī)則的一面;其五,神既有“陰陽不測”的一面,又有可以知解、體證的一面,正因為有可以知解可以體證的一面,才有所謂“窮神知化”,同時,“窮神知化”被理解為盛德的內(nèi)容。因為天之神道有有軌則與規(guī)則的一面,即此又可見神有可以知解可以體證的一面,所以可以說,神必然關(guān)系著道,又因為“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神又關(guān)系著萬物、道又關(guān)系著萬物或器,那么一種“神—道(陰陽)—萬物”互相包蘊的存在關(guān)系就顯現(xiàn)出來了。這種存在關(guān)系,可謂《易傳》本體宇宙論的基本結(jié)構(gòu)。

         

        關(guān)于《易傳》的神論,朱伯崑、彭戰(zhàn)果、翟奎鳳等學(xué)者也有論及,但與本文神與陰陽之道是宇宙本體“一體兩面”的理解有所不同。朱伯崑先生認為神是變化的屬性,不是實體,實體(主體)是陰陽剛?cè)岬龋骸啊瘛皇菍嶓w概念,而是指變化的屬性。其主體是奇偶二數(shù),剛?cè)岫常约笆挛锏年庩杻煞矫?。此兩方面的配合、相易、往來、屈伸,不局于一格,此即‘陰陽不測之謂神’?!雹谖覀冋J為,神當(dāng)然不是實體概念,因為沒有一個獨立于萬物的或獨立于陰陽之道的神。但是,在存在論的視野中,形下為器為物,形上為道為神。如果承認形上之道與形下之器物一樣是真實存在的,那么,神與陰陽之道也一樣是真實存在的。以形上形下分為道器,形下為有形之器物,形上為宇宙之本體,而宇宙本體又是“一體兩面”,既有陰陽之道的一面,又有神(神妙莫測)的一面,若不如此,則《易傳》就不會有“神道”這一概念,更不會具有既重神又重陰陽之道的思想主張。但需強調(diào),形上形下不可分離,神道不可分離,沒有獨立于萬物的道,更沒有獨立于萬物與道的神,它們統(tǒng)一于當(dāng)下生生化化的真實存在中。彭戰(zhàn)果教授認為:“《易傳》肯定了有物在陰陽之外不為其所限,從而能夠以其自身存在,這就是‘神’。”③我們不認為有在陰陽之外“能夠以其自身存在”的“神”。存在為“一”,并不分裂,亦不可能分裂。若分裂,則道不在器中,神不在道與器中。器何曾無道?道與器何曾不神?翟奎鳳教授說:“《易傳》之‘神’已經(jīng)突破了先秦人格神觀念,‘神’被哲學(xué)化、理性化為一種形上妙道,它是宇宙最高統(tǒng)一性所在,同時也是宇宙大化的動力因?!雹軐Υ?,本文表示認同。但翟教授又說:“不過,這里仍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神道’的主詞是‘神’還是‘道’,如果‘道’是主體,那么‘神’就是形容詞(神圣、神奇、神妙),如果‘神’是中心,那么‘道’就虛化了,重點在‘神’?!雹蒿@然,翟教授并沒有明確說明神道之神與神道之道究竟是何種關(guān)系,本文則明確指出它們是“一體兩面”的關(guān)系,而非一虛一實的關(guān)系。

         

        二、王弼、韓康伯、孔穎達基于“貴無論”論神

         

        魏晉玄學(xué)時期,王弼、韓康伯立足于“貴無論”注《易》,唐代孔穎達尊崇王、韓義旨作疏。王弼、韓康伯對“神”的理解,表現(xiàn)出鮮明的“貴無論”特點。

         

        王弼以神為道、為無。他在注解《觀·彖》“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時說:“神則無形者也。不見天之使四時,而四時不忒;不見圣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雹捱@里以神為無形者,而無形者在王弼哲學(xué)中即為道為無⑦。王弼論述“一陰一陽”時又說:“一陰一陽者,或謂之陰,或謂之陽,不可定名也。夫為陰則不能為陽,為柔則不能為剛。唯不陰不陽,然后為陰陽之宗;不柔不剛,然后為剛?cè)嶂?。故無方無體,非陽非陰,始得謂之道,始得謂之神。”(《王弼集校釋》,第649頁)顯然,此處已經(jīng)把神與道同等看待。

         

        韓康伯繼承了王弼的“貴無論”思想,但對神的理解與王弼不盡相同。他認為神描述了變化之道,又把變化之道理解為自然獨化,如此一來,神就成了一個實無所指的虛名,仿佛有其神用、有其所為,但實無所用、無所為,天地萬物之發(fā)展變化只是“不知所以然而然”的自然獨化而已。

         

        關(guān)于變化之道,韓康伯注“一陰一陽之謂道”時說:“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故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王弼集校釋》,第541頁)此段關(guān)鍵句為“故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其中涉及三個不同位序的概念:變、神、道,由變化之無窮而盡神之義,因神妙無窮而見道之功。即此概念序列和句意,約略可見神為用的意義。關(guān)于太極,他說:“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王弼集校釋》,第553頁)關(guān)于神,他說:“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王弼集校釋》,第541頁)前者用“有之所極”,后者用“有之用極”,明顯有以神為用的意味。而神之用的表現(xiàn),即變化之道?!胺蜃兓?,不為而自然,故知變化者,則知神之所為?!?《王弼集校釋》,第550頁)“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王弼集校釋》,第543頁)于此數(shù)句可見,神是就變化之道而言的,這也是《易傳》以來的一貫觀念。

         

        變化之道如何理解?韓康伯申論“陰陽不測之謂神”時說:“嘗試論之曰:原夫兩儀之運,萬物之動,豈有使之然哉?莫不獨化于大虛,欻爾而自造矣。造之非我,理自玄應(yīng),化之無主,數(shù)自冥運,故不知所以然而況之神。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言變化而稱極乎神也?!?《王弼集校釋》,第543頁)體會此段“獨化”“自造”“理自玄應(yīng)”“數(shù)自冥運”等詞句可知,雖然在某些語境下韓康伯似有“神之所為”的表述,如云:“夫變化之道,不為而自然,故知變化者,則知神之所為”(《王弼集校釋》,第550頁),但結(jié)合韓康伯之整體思想邏輯來看,這些“所為”皆非神之有所實為,而似萬物之自然、獨化。韓康伯注“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時明確說道:“于此言神者,明八卦運動、變化、推移,莫有使之然者。神者無物,妙萬物而為言也。則雷疾風(fēng)行,火炎水潤,莫不自然相與為變化,故能萬物既成也?!?《王弼集校釋》,第578頁)顯然,這是主張神并無所指,實乃“無物”,此名只是用來指謂“妙萬物”或者萬物變化之妙而已,而萬物變化之妙只是自然獨化。

         

        孔穎達基本繼承了王弼和韓康伯對神的解釋,但也有所發(fā)展:

         

        第一,明確神、道等概念只是對“無”之某一側(cè)面的表述。其“一陰一陽之謂道”疏曰:“一謂無也,無陰無陽,乃謂之道。一得為無者,無是虛無,虛無是大虛,不可分別,唯一而已,故以一為無也。若其有境,則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為一。故在陰之時,而不見為陰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自然而有陰陽,自然無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故以言之為道,以數(shù)言之謂之一,以體言之謂之無,以物得開通謂之道,以微妙不測謂之神,以應(yīng)機變化謂之易,總而言之,皆虛無之謂也。圣人以人事名之,隨其義理,立其稱號?!雹?o:p>

         

        第二,明確神有功用。如疏“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段曰:“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測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知周萬物,樂天知命,安土敦仁,范圍天地,曲成萬物,通乎晝夜,此皆神之功用也。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圣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雖是神之所為,亦是圣人所為。”(《周易正義》,第268頁)疏韓康伯之注曰:“是‘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是神之發(fā)作動用,以生萬物,其功成就,乃在于無形。應(yīng)機變化,雖有功用,本其用之所以,亦在于無也。”(《周易正義》,第269頁)

         

        第三,把神和理并提,提出“神理”概念。如疏韓康伯注曰:“云‘故窮變以盡神’者,神則杳然不測,千變?nèi)f化。圣人則窮此千變?nèi)f化,以盡神之妙理,故云窮變化以盡神。云‘因神以明道’者,謂盡神之理,唯在虛無,因此虛無之神,以明道之所在,道亦虛無,故云‘因神以明道’也?!?《周易正義》,第269頁)又如疏“陰陽不測之謂神”曰:“天下萬物,皆由陰陽,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測量之謂神也,故云‘陰陽不測之謂神’?!?《周易正義》,第272頁)于此可見,神、理已然關(guān)聯(lián),并且神之妙理指向虛無。又言:“‘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者,言所以‘通其變’者,欲使神理微妙而變化之,使民各得其宜。若黃帝已上,衣鳥獸之皮,其后人多獸少,事或窮乏。故以絲麻布帛而制衣裳,是神而變化,使民得宜也?!?《周易正義》,第300頁)孔穎達此處據(jù)事?lián)矶鋵崱吧穸保瑥亩瞥觥吧窭怼雹岣拍?,可謂易學(xué)哲學(xué)的一大突破,開啟了朱熹以神有理、王夫之重視“神理”概念的先河。

         

        第四,孔穎達還提出了“神力”的概念。他在疏韓康伯注時說:“云‘造之非我,理自玄應(yīng)’者,此言神力也。我,謂宰主之名也。言物之造作,非由我之宰主所為,其造化之理,自然玄空相應(yīng),而自然造作也?!?《周易正義》,第272頁)“造化之理,自然玄空相應(yīng),而自然造作也”與韓康伯自然獨化的觀念一致,但“神力”一詞說明孔穎達對神的理解更為復(fù)雜:一方面神為無,所以必然表現(xiàn)出自然獨化的特征,一方面又認為神是一玄妙之物,所以有“神力”概念。在其他地方,孔穎達也表達過神為玄妙之物的意思,如言:“凡‘無方’‘無體’,各有二義。一者神則不見其處所云為,是無方也;二則周游運動,不常在一處,亦是無方也。無體者,一是自然而變,而不知變之所由,是無形體也;二則隨變而往,無定在一體,亦是無體也。”(《周易正義》,第268頁“周游運動,不常在一處,亦是無方也”,明顯加強了神為玄妙之物的意義;孔穎達的這一觀念,甚至后來被朱熹吸收。而神既為玄妙之物又有神力的觀念,事實上在張載、王夫之、牟宗三易學(xué)哲學(xué)中都能見到影子。

         

        三、邵雍先天學(xué)視域中的神

         

        邵雍的先天學(xué)可分為三大部分:本體論、象數(shù)學(xué)、人生哲學(xué)。在先天學(xué)本體論中,神的意義約有三個方面:

         

        第一,神就太極本體而言,強調(diào)太極本體之用的一面。邵雍說:“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shù),數(shù)生象,象生器?!雹狻疤珮O不動,性也,發(fā)則神,神則數(shù),數(shù)則象,象則器。器之變復(fù)歸于神也?!?《皇極經(jīng)世書》,第522頁)據(jù)此可見,太極本體具有“一”或“不動”的特征,但此“不動”并非絕對的不動,聯(lián)系到邵雍又說“太極既分,兩儀立矣”(《皇極經(jīng)世書》,第515頁)“一氣分而陰陽判”(《皇極經(jīng)世書》,第515頁)“夫一動一靜之間者,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歟”(《皇極經(jīng)世書》,第494頁)等表述,可知太極有其“動”但與陰陽交感之動不同,否則太極不能生、發(fā),此生、發(fā)之用,正是“神”用。本體神用,方有數(shù)、象、器之呈現(xiàn)和發(fā)生。

         

        第二,神用不可測。邵雍說:“天之象數(shù)則可得而推,如其神用,則不可得而測也?!?11)“神者,易之主也,所以無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無體?!?《皇極經(jīng)世書》,第517頁)這明顯是對《易傳》“陰陽不測之謂神”和“神無方而易無體”觀念的繼承。

         

        第三,神不只是太極本體之用,有時直接指本體。邵雍說:“氣一而已,主之者乾也。神亦一而已,乘氣而變化,出入于有無之間,無方而不測者也?!?《皇極經(jīng)世書》,第528頁)“一”在邵雍哲學(xué)中往往是指太極本體,此處以神為“一”,已有以神為本體的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就邵雍本體論論域神的意義而言,尚有三點需要強調(diào):

         

        其一,從易學(xué)哲學(xué)發(fā)展史來看,邵雍超越了“無”本體觀念,以“一動一靜之間者”的太極之“一”為本體,并把神理解為太極本體之用。相較于王弼、韓康伯與孔穎達,邵雍的相關(guān)觀念表明易學(xué)哲學(xué)發(fā)展史中的“神”論在向《易傳》和儒家回歸。

         

        其二,邵雍把神理解為一,在與太極合論的語境中,神又為二,“二”方能見“用”。如何對既“一”又“二”的問題,恰當(dāng)充分地加以解釋,從而推進和深化“神”論的發(fā)展,邵雍并沒有解決。張載則在氣論視域中解決了這一問題。

         

        其三,由于邵雍先天學(xué)包含了象數(shù)學(xué)的內(nèi)容,而象數(shù)學(xué)的確有機械化解釋天地萬物的特點,因而招致了后世部分大儒的激烈批評。王夫之曰:“神者,道之妙萬物者也,易之所可見者象也,可數(shù)者數(shù)也。而立于吉兇之先,無心于分而為兩之際,人謀之所不至,其動靜無端莫之為而為者神也。使陰陽有一成之則升降消長,以漸而為序,以均而為適,則人可以私意測之,而無所謂神矣?!?12)“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易之道,易之所以神也,不行而至也,陰陽不測者也。邵子方圓二圖,典要也,非周流也,行而至者也,測陰陽而意其然者也?!?《船山全書》第一冊,第668頁),如前所述,邵雍易學(xué)哲學(xué)論域中的本體之“神”的確有不可測、無方體的特征,如此,則不能說王夫之的批評切中肯綮。但是,王夫之的批評并非全無道理。事實上,邵雍的易學(xué)哲學(xué)固然有不可測之神用的一面,但他在“觀物”之時,又常常用“破做四片”的機械的象數(shù)之理來理解天地萬物之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就導(dǎo)致了邵雍易學(xué)哲學(xué)內(nèi)蘊著神與象數(shù)之理的緊張關(guān)系。

         

        四、張載氣本論視域中的神之諸義

         

        在易學(xué)哲學(xué)發(fā)展史上,張載具有重要的地位。就神而言,張載的理解和闡發(fā)也十分深刻、透辟。具體地說,其所論神約略包括兩個方面:本體之神與圣人之神。本體之神有五義,圣人之神有兩義。

         

        先述本體之神及其五義。本體之神指的是作為萬物存在基礎(chǔ)的氣的一項本質(zhì)特征,即神為氣之神,故稱本體之神?!胺部蔂?,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此鬼神所以體物而不可遺也”(13),即表明了這一點。萬有萬象皆氣,而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站在性與氣的角度觀察萬物,虛神之性與陰陽氣化遍體萬物而不遺。在此視野中,神與氣一起作為本體概念而存在。

         

        本體之神具有實有義。它是氣的本質(zhì)特征,遍在天地萬物之中而發(fā)揮著實在功用,“虛明照鑒,神之明也;無遠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無間也”(《張載集》,第16頁)。在某些語境中,張載特別突出神的概念來表現(xiàn)本體之用,給人氣本體幾乎可用神本體來代替的印象,牟宗三先生即持此觀點。他說:“然而橫渠以天道性命相貫通為其思參造化之重點,此實正宗之儒家思理,決不可視之為唯氣論者”(14),“‘氣之性’即氣之體性。此體性是氣之超越的體性,遍運乎氣而為之體者……氣以此為體即以此為性。橫渠以‘虛而神’規(guī)定此體性,故此體性是遍是一,是清通而不可象者”(《心體與性體(上)》,第379頁),“氣以太虛——清通之神——為體,則氣始活”(《心體與性體(上)》,第380頁),“神固不離氣,然畢竟神是神,而不是氣,氣是氣,而不是神,神與氣可分別建立”(《心體與性體(上)》,第379頁)。顯然,牟先生認為張載是實在的太虛或神本體之學(xué)。我們認為,統(tǒng)觀張載哲學(xué),神是氣之性,是天之德,雖有實有義,但是是作為氣之本性而實有的,并非作為與氣并列甚至“超越”氣的實有而存在的。

         

        本體之神具有清通義。神雖然是氣之本質(zhì)特征,但言氣即常以陰陽而言,而窮極氣之存在,則以極清、極通、極妙之神而言,如張載說:“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張載集》,第5頁)又說:“太虛為清,清則無礙,無礙故神;反清為濁,濁則礙,礙則形?!?《張載集》,第9頁)“凡氣清則通,昏則壅,清極則神。故聚而有間則風(fēng)行,風(fēng)行則聲聞具達,清之驗歟!不行而至,通之極歟!”(《張載集》,第9頁)但需要指出,因為神之清通義是與形、物之濁重特征相對而言的,并且張載雖以氣為存在基礎(chǔ)解釋“太虛—氣—萬物”的大化流行過程,但他同樣站在太虛與神(氣之性本虛而神)的立場審視萬物之變化,如云“利者為神,滯者為物”(《張載集》,第23頁)“萬物形色,神之糟粕”(《張載集》,第10頁)“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張載集》,第9頁),從而容易給人神偏指存在之一端的印象。但聯(lián)系張載思想的整體,虛與神其實是作為氣之性而遍體天地萬物的,如此,則不能說清通之神只在太虛、只在神自身而不在萬物。

         

        本體之神具有合一不測義。張載曰:“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自注:兩在故不測)兩故化,(自注:推行于一)”(《張載集》,第10頁)?!耙弧迸c“兩”是對存在狀態(tài)的描述,“兩”為乾坤陰陽之性,“一”謂陰陽不測之謂神,神為合一不測之義,如云“動靜合一存乎神”(《張載集》,第20頁)“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張載集》,第16頁)。此“一”乃“合一”。就天地萬物而言,因“合一”方有太和,無“合一”則天地萬物散亂而不成天地萬物;就存在之氣而言,因“合一”方有氣之聚,無“合一”則乾坤陰陽散裂而氣不成氣、不成萬物。本體之神的合一不測義是對“陰陽不測之謂神”的重要發(fā)展。

         

        本體之神具有感應(yīng)義。就常識而言,感為二氣或兩物之相感,如張載說:“天性,乾坤、陰陽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張載集》,第63頁)但事實上,有差異之兩端能感,需要有“一”作為前提,絕對差異之兩端無法成感。張載說:“無所不感者虛也,感即合也,咸也。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若非有異則無合”(《張載集》,第63頁),“一”之“神”包蘊了陰陽交感,即在“一陰一陽之謂道”中,所以張載又接著說:“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所謂性即天道也?!?《張載集》,第63頁)此處之性,正是“氣之性本虛而神”之性。如果說神之感傾向于強調(diào)內(nèi)蘊著感之功能,那么神之應(yīng)則強調(diào)了立足于神之基礎(chǔ)而感應(yīng)著天地萬物。張載說:“神者,太虛妙應(yīng)之目。”(《張載集》,第9頁)“太虛者,氣之體。氣有陰陽,屈伸相感之無窮,故神之應(yīng)也無窮;其散無數(shù),故神之應(yīng)也無數(shù)。雖無窮,其實湛然;雖無數(shù),其實一而已。”(《張載集》,第66頁)無論是神之感還是神之應(yīng),神都是活動的,是有其妙用大用的。

         

        本體之神具有生發(fā)義。神之生發(fā)義正是神之妙用大用的體現(xiàn)。張載說:“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張載集》,第63頁)“氣本之虛則湛一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張載集》,第10頁)這是即“感”而強調(diào)神之生發(fā)義。事實上,天地萬物之動亦在于神為基礎(chǔ),“顯,其聚也;隱,其散也。顯且隱,幽明所以存乎象;聚且散,推蕩所以妙乎神”(《張載集》,第54頁),“惟神為能變化,以其一天下之動也。人能知變化之道,其必知神之為也”(《張載集》,第18頁),這強調(diào)神作為一種實體的功能,鼓動著萬物生生不息。神有實有義,而生發(fā)義可謂作為實有或?qū)嶓w的神,即在萬物之中而運化萬物的根本作用和根本價值。即此而論,神可謂天德,是以張載明確說:“神,天德,化,天道?!?《張載集》,第15頁)

         

        再述圣人之神及其兩義。張載曰:“天之不測謂神,神而有常謂天?!?《張載集》,第14頁)天有神妙不可測之天德,而“成吾身者,天之神也”(《張載集》,第25頁)。所以就存在本質(zhì)而言,天人是貫通的,即此本然的貫通為基礎(chǔ),圣人體證天德、與天合一,則亦能進入圓通無礙之神境,此為圣人之神。圣人之神包含不可知義與妙應(yīng)圓通義。

         

        不可知義以“陰陽不測之謂神”為本體論前提,所以,體證天德之圣人必然不會局限于一事一能,常人亦不能用一事一能測知圣人,故此有圣人之不可知之境。張載說:“誠善于心之謂信,充內(nèi)形外之謂美,塞乎天地之謂大,大能成性之謂圣,天地同流、陰陽不測之謂神?!?《張載集》,第27頁)“無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圣位天德不可致知謂神。故神也者,圣而不可知”(《張載集》,第17頁)。圣人神境不可知,但并非直接以無知證入,其修養(yǎng)方法主要有兩種:窮理順理和大而化之。窮理順理強調(diào)“知”和“時中”的一面,大而化之強調(diào)“窮神知化”的一面;前者是基礎(chǔ),后者是升華。張載特別重視理性、知識和智慧。他說:“大率知晝夜陰陽則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則能知圣人,知鬼神。”(《張載集》,第65頁)起手處則需要窮理?!叭f物皆有理,若不知窮理,如夢過一生。”(《張載集》,第321頁)“今盈天地之間者皆物也……窮理則其間細微甚有分別,至如偏樂,其始亦但知其大總,更去其間比較,方盡其細理?!?《張載集》,第333頁)窮理,是為了在生活世界中順理而行,“明察之言不甚異,明庶物,察人倫,皆窮理也。既知明理,但知順理而行而未嘗以為有意仁義”(《張載集》,第329頁),“天理者時義而已。君子教人,舉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時措之也”(《張載集》,第23-24頁),時措之宜便是時中,“時中之義甚大,須是精義入神以致用,始得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此則真義理也”(《張載集》,第264頁)。

         

        僅靠窮理順理尚不足以邁入圣人神境,還需要“大而化之”?!按笃湫膭t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張載集》,第24頁)唯有體證“萬物一體”之“大”,才能真實呈現(xiàn)天德,體會圣人之神境。大與化有一定區(qū)別:“大可為也,大而化不可為也,在熟而已?!兑住分^‘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強也?!薄暗檬ト酥握呓钥擅愣?,猶不害于未化爾。大幾圣矣,化則位乎天德矣。”(《張載集》,第17頁)能大未必能化,因為存在“勉強”而大的情況,此種情況乃是因理性認同和德性約束,并沒有臻至自由圓熟之境,唯有與天地同流,才是“大而化之”,才是圣人之神境。大與化的目的,在于消解執(zhí)于一事一物之心,指向順化順道的大人之心,最終與天同化、與天同神,即天地之大化流行。

         

        圣人之神又有妙應(yīng)圓通義。妙應(yīng)圓通義乃圣人之神用。《周易·觀·彖》“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從天與人兩個方面描述了神道之用,張載即此而論:“天不言而四時行,圣人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誠于此,動于彼,神之道歟!”(《張載集》,第14頁)這是以“誠于此,動于彼”理解神道之大用?!兑讉鳌酚钟小爸芎跞f物而道濟天下”的圣人理想,有限之身何以能夠“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這就需要圣人之神來保證。張載說:“谷之神也有限,故不能通天下之聲;圣人之神惟天,故能周萬物而知?!?《張載集》,第15頁)圣人之神能夠“周萬物而知”正在于“誠于此,動于彼”的神道大用機制,即神化之境中彼感此應(yīng)的無窮妙用。張載說:“無我然后得正己之盡,存神然后妙應(yīng)物之感?!?《張載集》,第18頁)“圣人有感無隱,正猶天道之神?!?《張載集》,第15頁)這些都是強調(diào)了圣人之神的妙應(yīng)圓通。

         

        五、程朱理本論視域中的神

         

        二程與朱熹對《易》之神皆有論述。程頤注《周易·乾》時說:“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15)結(jié)合其“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二程集》,第689頁)的體用觀念,程頤哲學(xué)中的神屬于用,雖與功用不同而為妙用,但亦屬形下之存在?!抖踢z書》言:“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其命于人則謂之性,率性則謂之道,修道則謂之教?!?《二程集》,第4頁)“神是極妙之語?!?《二程集》,第64頁)因為神極妙,所以不可用描述普通器物之精粗概念形容神,神無所謂精、無所謂粗,只是妙而已,“物形便有大小精粗,神則無精粗”(《二程集》,第144頁)。基于此,二程批評張載以神為精、以物為粗,如此便造成了立道于一偏的結(jié)果:“立清虛一大為萬物之源,恐未安,須兼清濁虛實乃可言神。道體物不遺,不應(yīng)有方所?!?《二程集》,第21頁)“氣外無神,神外無氣?;蛘咧^清者神,則濁者非神乎?”(《二程集》,第121頁)二程批評可以理解,因為極妙之神本質(zhì)乃氣之神,即在天地萬物之中,但以張載哲學(xué)之神惟精,似為一偏、似有“方所”而不在萬物之中,則某種程度上是對張載的誤解,因為張載哲學(xué)之虛或神本為氣之性,如此則作為天德或天地之性而遍在天地萬物之中,又如何可判定為“則濁者非神乎”?

         

        相較二程,朱熹對神的理解有復(fù)雜模棱之處?!吨芤妆玖x》“陰陽不測之謂神”注:“張子曰:‘兩在故不測’。”(16)“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注:“如此然后可見至神之妙無有方所,易之變化無有形體也?!?《朱子全書(一)》,第126頁)“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注曰:“此去乾、坤而專言六子,以見神之所為?!?《朱子全書(一)》,第155頁)于此可見神之妙、神之用,但神之究竟內(nèi)涵尚不得而知。又據(jù)《朱子語類》:“‘神無方而易無體’,神便是忽然在陰,又忽然在陽底。易便是或為陰,或為陽,如為春,又為夏;為秋,又為冬。交錯代換,而不可以形體拘也?!?17)“‘神無方,易無體。’神自是無方,易自是無體。方是四方上下,神卻或在此,或在彼,故云‘無方’。‘易無體’者,或自陰而陽,或自陽而陰,無確定底,故云‘無體’?!?《朱子語類(五)》,第1895頁)于此可見神與易有別,神“在陰”“在陽”,易“為陰”“為陽”,易為陰陽之變化,神在陰陽變化之中而非陰非陽。在朱子哲學(xué)中,在陰陽變化之中而非陰非陽者,常常是指所以然之理。事實上,朱子在和弟子討論“陰陽不測之謂神”時,針對弟子“‘陰陽不測之謂神’,便是妙用處”的理解,即刻強調(diào)“便是包括許多道理”(《朱子語類(五)》,第1902頁),論說“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時說“神者,乃其所以動,所以橈者是也”(《朱子語類(五)》,第1973頁)。以此看,朱子有把神解釋為理的傾向。但在其它語境中,朱子又常以神為氣。如《朱子語類》記錄了朱子對于程頤“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中二“神”字的分疏:

         

        “以功用謂之鬼神”,此以氣之屈伸往來言也;“以妙用謂之神”,此言忽然如此,又忽然不如此者。(《朱子語類(五)》,第1685頁)

         

        功用是有跡底,妙用是無跡底。妙用是其所以然者。(《朱子語類(五)》,第1686頁)

         

        功用兼精粗而言,是說造化。妙用以其精者言,其妙不可測。(《朱子語類(五)》,第1685頁)

         

        鬼神只是往來屈伸,功用只是論發(fā)見者。所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妙處即是神。其發(fā)見而見于功用者謂之鬼神,至于不測者則謂之神。(《朱子語類(五)》,第1686頁。)

         

        鬼神是陰陽屈伸往來之變化,而神是變化之精妙,亦屬于氣,否則不能說“使人不可測知,鬼神之妙用也”,更不能說“不測者,是在這里,又在那里,便是這一個物事走來走去,無處不在。六十四卦都說了,這又說三百八十四爻。許多變化,只是這一個物事周流其間”(《朱子語類(五)》,第1901-1902頁),因為“一個物事”明顯指形下存在而言。如此看來,“妙用是其所以然者”,也并非即理而言。當(dāng)然,朱熹這種并非指理的“所以然”還可能來自二程,因為《二程遺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冬寒夏暑,陰陽也;所以運動變化者,神也。神無方,故易無體?!?《二程集》,第121頁)但讓人疑惑的是朱子又說:“氣之精英者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為金木水火土者是神。在人則為理,所以為仁義禮智信者是也?!?《朱子語類(一)》,第9頁)后半段表述,明明有神即理、或神直接關(guān)聯(lián)理之義,但“氣之精英者為神”顯然又以神為氣,“氣之精英”畢竟為氣。綜而觀之,朱熹理解的神,通常是指陰陽之氣變化之精妙,但有時又有理之意味。

         

        值得思考的是,神一方面為妙用,另一方面有“所以然”之義,那么,是不是可以承認理即神理呢?若理即有妙用之能,則朱子理學(xué)即可擺脫牟宗三先生所言朱子之理“只存有不活動”之嫌疑。然而,朱子并沒有直面這一問題。這或許是因為朱熹理學(xué)清晰的形上形下結(jié)構(gòu),決定了他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六、羅欽順哲學(xué)中的“神”

         

        綜觀《困知記》,羅欽順理學(xué)之存在論可以用三句話加以概括:一、天地萬物的存在基礎(chǔ)是氣,存在根據(jù)是理,但理是氣之理,是氣之存在和運動表現(xiàn)出來的“有?!敝?;二、理雖然為氣之理,卻是宇宙的存在本質(zhì)或存在根據(jù),它通過“莫或使之”的方式“主宰”著天地萬物之運動變化;三、理之存在狀況可用“理一分殊”加以描述:所謂“理一”,指萬理只是“一理”,任何事物皆潛蘊“一理”;所謂“分殊”,指“一理”呈現(xiàn)為“分殊”之理,事物不同,其理亦有不同。羅欽順哲學(xué)可以說有體有用,其體為理,其用為氣之運動變化,但體用一如,體是用之體,用是體之用。

         

        基于此,羅欽順以《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兩句為據(jù)主張道為理為體,神為氣為用。他說:“《易大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衷唬骸庩柌粶y之謂神?!罏閷嶓w,神為妙用,雖非判然二物,而實不容于相混,圣人所以兩言之也。”“朱子嘗言,‘神亦形而下者’,又云‘神乃氣之精英’。須曾實下工夫體究來,方信此言確乎其不可易。不然,則誤以神為形而上者有之矣?!?18)關(guān)于此,有兩點需要指出:第一,以神為陰陽之神,明顯與邵雍“神亦一而已,乘氣而變化,能出入于有無生死之間,無方而不測者也”的主張不同,所以羅欽順對邵雍的此種觀念有所批評:“邵子《觀物外篇》有云:‘氣一而已,主之者乾也。’朱子《易本義》所謂‘天地間本一氣之流行,而有動靜爾。以其流行之統(tǒng)體而言,則但謂之乾,而無所不包’,與邵說合。又云‘神亦一而已,乘氣而變化,能出入于有無生死之間,無方而不測者也’,如此則神別是一物,與朱子所謂‘氣之精英’不合。異同之際,學(xué)者不可不致思也?!?《困知記》,第72頁)第二,羅欽順以神為形下之用明顯受到了朱子的影響,但與朱子不同的是,他所理解的道即陰陽變化之道,而非程頤、朱熹所理解的陰陽之所以然為道。這體現(xiàn)了羅欽順與朱熹理氣觀的差異。

         

        羅欽順主張神為用,有批判佛教的目的。他說:“神乃太極之所為,而太極非神也?!疄椤疄檠裕^‘莫之為而為’者也……學(xué)者于此,須認教體用分明,其或差之毫厘,鮮不流于釋氏之歸矣。”(《困知記》,第13-14頁)在羅欽順看來,佛教正是以神用代替道體(蘊含著太極本體)。在羅欽順的視域中,道體即蘊含著萬理的氣之實體,不見道體即不見萬理,不見萬理而聽任氣化神用,則天理滅矣。在此基礎(chǔ)上,他對佛教之“明心見性”進行了批判:“佛氏初不識陰陽為何物,固無由知所謂道、所謂神。但見得此心有一點之靈,求其體而不可得,則以為空寂,推其用而遍于陰、界、入,則以為神通……然人心之神,即陰陽不測之神,初無二致。但神之在陰陽者,則萬古如一;在人心者,則與生死相為存亡,所謂理一而分殊也。佛氏不足以及此矣,吾黨之士,盍相與精察之?”(《困知記》,第57頁)佛教徒所見之覺性,只是人心神用而不見道理,此人心神用以人身為基礎(chǔ),生則存、死則亡,斷無所謂久存之理?!吧w圣者,通明之謂。人心之神,無所不通,謂之圣亦可也。惟其無所不通,故能推見事物之?dāng)?shù),究知事物之理……能通之妙,乃此心之神;而所通之理,是乃所謂道也。”“若認精神以為道,則錯矣?!兑状髠鳌吩弧魂幰魂栔^道’,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道為實體,神為妙用,雖非判然二物,而實不容于相混,圣人所以兩言之也。道之在人,則道心是也,神之在人,則人心是也?!?《困知記》,第82頁)儒者當(dāng)體證蘊含道理的道心,而非孤光獨炯的人心。羅欽順站在《易大傳》神、道命題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其體用和天理觀念,對佛教相關(guān)思想進行批評,豐富了易學(xué)哲學(xué)中的神與道的相關(guān)思想。這是羅欽順的一個理論貢獻。

         

        七、王夫之易學(xué)中的“神理”概念

         

        王夫之是張載氣學(xué)的推崇者,對張載思想多有吸納。具體到“神”的概念上,張載論神之實有義、清通義、合一不測義、感應(yīng)義、生發(fā)義皆為王夫之所繼承。但相較張載哲學(xué),王夫之對“神”的理解亦有一定發(fā)展。比如,在王夫之的視野中,神概念的基礎(chǔ)性和重要性更為突出。他說:“天無特立之體,即其神化以為體;民之視聽明威,皆天之神也?!?19),“天以神為道,性者神之撰,性與天道,神而已也?!?《船山全書》第十二冊,第95頁)即此兩句可以看出,神是“性與天道”的本質(zhì)內(nèi)容。更值得注意的是,王夫之在張載“神”論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展了“神理”的概念。此前,孔穎達之神理是指神之妙理,神這一特殊存在的特殊特征,并不是王夫之理解的作為存在本體的神必然同時蘊含作為存在根據(jù)之眾理從而有所謂“神理”。王夫之的神理,是張載“神”論和程朱的理本論的進一步結(jié)合,具有重要的儒學(xué)史和易學(xué)史意義。

         

        在程朱理學(xué)中,天理或理屬于本體論范疇,王夫之則把理概念消化到氣本論之中:“天人之蘊一氣而已,從乎氣之善而謂之理,氣外更無虛托孤立之理也?!薄袄砑词菤庵恚瑲猱?dāng)?shù)萌绱吮闶抢?。理不先而氣不后?!?20)神與理的關(guān)系也需要重新解釋。神為氣之神、氣之妙、氣之精微,理為氣之理,那么神與理是何種關(guān)系?即本質(zhì)而言,神即為理,“‘神’者化之理,同歸一致之大原也;‘化’者神之跡,殊涂百慮之變動也”(《船山全書》第一冊,第592頁),“太和之中,有氣有神。神者非他,二氣清通之理也。不可象者,即在象中。陰與陽和,氣與神和,是謂太和”(《船山全書》第十二冊,第16頁),王夫之即此而有“神理”概念:“一物者,太和氤氳合同之體,含德而化光,其在氣則為陰陽,在質(zhì)則為剛?cè)?,在生人之心,載其神理以善用,則為仁義,皆太極所有之才也……氣質(zhì)之中,神理行乎其間,而惻隱羞惡之自動,則人所以體天地而成人道也?!?《船山全書》第十二冊,第274頁)。此“神理”不但是天道的本質(zhì),也是人性的本質(zhì):“神之有其理,在天為道,凝于人為性?!?《船山全書》第十二冊,第42頁)王夫之的“神理”概念具有重要意義:相對于張載氣學(xué)而言,他完成了氣學(xué)論域中理概念的解釋;相對于程朱理學(xué)而言,他回答了理無動靜,但宇宙何以大化流行的問題。因為神有鼓動天地萬物之“大用”,本即有理,如此,則有用有理、有理有用,可謂宇宙存在本體的根本和重要特征。

         

        八、戴震“一本之學(xué)”視域中的神

         

        清儒戴震的哲學(xué)是以氣學(xué)為基礎(chǔ)的“一本”之學(xué)。他說:“天道,陰陽五行而已矣;人物之性,咸分于道,成其各殊者而已矣?!?21)“道,猶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兑住吩唬骸魂幰魂栔^道。’《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通稱。舉陰陽則賅五行,陰陽各具五行也;舉五行即賅陰陽,五行各有陰陽也。《大戴禮記》曰:‘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苑钟陉庩栁逍幸杂腥宋?,而人物各限于所分以成其性。陰陽五行,道之實體也;血氣心知,性之實體也?!?《孟子字義疏證》,第21頁)戴震明確突出“一本”的觀念,并以此為基礎(chǔ)反對“二本”。在他看來,佛老之學(xué)與宋明理學(xué)價值主張雖然不同,但在陰陽氣化之上又皆立一“物”,所以皆為二本。

         

        戴震哲學(xué)視域中的神是氣化之神,而非氣化之外、暫時停留在氣化之中的一物。“張子見于必然之為理,故不徒曰神而曰‘神而有常’”,有“常”即有“理”,“不以理為別如一物,于六經(jīng)、孔、孟近矣”(《孟子字義疏證》,第18頁)。基于此,戴震總結(jié)道:“就天地言之,化,其生生也;神,其主宰也,不可歧而分也。故言化則賅神,言神亦賅化;由化以知神,由化與神以知德;德也者,天地之中正也。”(《孟子字義疏證》,第18頁)人生以天地氣化為基礎(chǔ),“陰陽五行之運而不已,天地之氣化也,人物之生生本乎是,由其分而有之不齊,是以成性各殊”(《孟子字義疏證》,第28頁),“人之血氣心知,原于天地之化者也”(《孟子字義疏證》,第37頁),天地氣化有神,體現(xiàn)在人生中即是人有“神明”。所謂神明,只是人心發(fā)展至極致,或者說合天地之德的圣人之心。“子產(chǎn)言‘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曾子言‘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蓋耳之能聽,目之能視,鼻之能臭,口之知味,魄之為也,所謂靈也,陰主受者也;心之精爽,有思輒通,魂之為也,所謂神也,陽主施者也。主施者斷,主受者聽,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則思。’是思者,心之能也?!?《孟子字義疏證》,第5頁)感官和心雖有不同功能,但都源于陰陽之氣。具體到心,“精爽有蔽隔而不能通之時,及其無蔽隔,無弗通,乃以神明稱之”(《孟子字義疏證》,第5頁)。神明即心之一態(tài),是通過學(xué)養(yǎng)而達致其極的狀態(tài):“惟學(xué)可以增益其不足而進于智,益之不已,至乎其極,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則圣人矣。此《中庸》‘雖愚必明’,孟子‘?dāng)U而充之之謂圣人’。神明之盛也,其于事靡不得理,斯仁義禮智全矣。故禮義非他,所照所察者之不謬也。何以不謬?心之神明也……而人之精爽能進于神明,豈求諸氣稟之外哉!”(《孟子字義疏證》,第5-6頁)

         

        可見,戴震對神的理解是以氣化流行為基礎(chǔ)的,神是氣之神,而不是仿佛另有一物在氣之中甚至在氣之上。由此出發(fā),他批評了佛老和邵雍。關(guān)于佛老,他說:“在老、莊、釋氏就一身分言之,有形體,有神識,而以神識為本。推而上之,以神為有天地之本,遂求諸無形無跡者為實有,而視有形有跡為幻……是彼別形神為二本,而宅于空氣宅于郛郭者為天地之神與人之神?!?《孟子字義疏證》,第24頁)“夫人之異于物者,人能明于必然,百物之生各遂其自然也。老氏言‘致虛極,守靜篤’,言‘道法自然’,釋氏亦不出此,皆起于自私,使其神離形體而長存。其所謂性,所謂道,專主所謂神者為言?!?《孟子字義疏證》,第16頁)宇宙與人生的真實存在狀況是:“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孟子字義疏證》,第21頁)“陰陽五行,道之實體也;血氣心知,性之實體也?!?《孟子字義疏證》,第21頁)老、莊、釋氏在形體之外別求以神為內(nèi)涵的真宰真性,實乃錯謬?!疤斓亻g百物生生,無非推本陰陽。《易》曰:‘精氣為物。’曾子曰:‘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蚱渖耢`,故不徒曰氣而稱之曰精氣。老、莊、釋氏之謬,乃于此岐而分之。內(nèi)其神而外形體,徒以形體為傳舍,以舉凡血氣之欲、君臣之義、父子昆弟夫婦之親,悉起于有形體以后,而神至虛靜,無欲無為。在老、莊、釋氏徒見于自然,故以神為已足?!?《孟子字義疏證》,第17頁)“老、莊、釋氏自貴其神而外形體,顯背圣人,毀訾仁義?!?《孟子字義疏證》,第26頁)

         

        關(guān)于邵雍,他說:“邵子云:‘道與一,神之強名也。’又云:‘神無方而性有質(zhì)?!衷疲骸哉撸乐误w;心者,性之郛郭。’又云:‘人之神即天地之神。’合其言觀之,得于老莊最深。所謂道者,指天地之‘神無方’也;所謂性者,指人之‘性有質(zhì)’也,故曰‘道之形體’。邵子又云:‘神統(tǒng)于心,氣統(tǒng)于腎,形統(tǒng)于首;形氣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孙@指神宅于心,故曰‘心者,性之郛郭’。邵子又云:‘氣則養(yǎng)性,性則乘氣;故氣存則性存,性動則氣動也?!孙@指神乘乎氣而資氣以養(yǎng)。朱子于其指神為道、指神為性者,若轉(zhuǎn)以言乎理?!?《孟子字義疏證》,第16-17頁)可見,邵子先天學(xué)重神的特點不但和孔孟思想不諧,和程朱理學(xué)亦不合,受老莊影響極深,后來朱熹把邵雍之“神”解釋為“理”,未必是邵雍哲學(xué)之本意。就此而言,邵雍先天學(xué)很難說是純正的儒學(xu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戴震“一本”之學(xué)的本質(zhì)是氣學(xué),得于張載良多,所以對張載多有稱贊,但在張載表露出離氣重神傾向的時候,他同樣加以批評:“張子云:‘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渌^虛,六經(jīng)、孔孟無是言也。張子又云:‘神者,太虛妙應(yīng)之目?!衷疲骸熘粶y謂神,神而有常謂天?!衷疲骸?,天德;化,天道。’是其曰虛曰天,不離乎所謂神者。彼老、莊、釋氏之自貴其神,亦以為妙應(yīng),為沖虛,為足乎天德矣?!?《孟子字義疏證》,第17頁)這其實是指出張載亦受到了佛老一定程度的影響??陀^地說,張載雖然強調(diào)“氣之性本虛而神”,把虛與神看作氣之本性,但在一些地方的確因為重神而給人神似乎離氣存在的印象,乃至程子亦認為張載只是標(biāo)舉“清虛一大”而批評之。相比張載,戴震則恪守以陰陽五行之氣化流行為內(nèi)涵的“一本”之學(xué),這可以說是戴震哲學(xué)的本質(zhì)特征。

         

        九、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xué)”視域中的神

         

        牟宗三哲學(xué)的根本是“道德的形上學(xué)”。他說:“中國沒有神學(xué),照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就叫做道德的形上學(xué)。道德形上學(xué)的內(nèi)容就是天道性命通而為一,這個是宋明儒學(xué)的論題?!?22)而“道德的形上學(xué)”之主旨強調(diào)儒家內(nèi)圣之學(xué)是“成德之教”,“成德”的“真實意義則在于個人有限之生命中取得一無限而圓滿之意義”,“此則即道德即宗教,而為人類建立一‘道德的宗教’也”(《心體與性體(上)》,第5頁)。此哲學(xué)視域中,牟先生認為《易傳》之神有兩類意義。一是神妙之義,此就陰陽氣化而論,并非指本體而言,如“陰陽不測之謂神”“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一是神體神用之義,此即本體而論,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關(guān)于前者,牟先生說:“‘陰陽不測’就是陰陽變化不可測度,無窮的復(fù)雜,這個地方說神就是神妙的意思。神妙不可測度,這是描述語。一種贊嘆,或者是一種描述?!兓勒摺彩且粯右馑迹@個變化就是陰陽變化。陰陽變化在中國后來說都是氣化之妙,氣化的巧妙,后來就簡單說‘妙’。所以,這個神的意思就是妙,但這個妙呀,它是個描述語,從陰陽變化的無窮復(fù)雜,無窮巧妙中表現(xiàn)出來,所以它是個描述詞語?!薄啊庩柌粶y之謂神’是從氣化的巧妙這個地方看,氣化之妙就是屬于造化之妙。這個‘神’的意思就是從造化之妙這個地方看,這個造化千變?nèi)f化,沒有人能測度?!钡?,“從造化這個地方看,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是氣化,氣化不是一個超越的意義,這是一個描述的詞語。所以,從‘陰陽不測之謂神’‘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這兩句話看不出這個神有超越的意義”,“這個神的意義呀,沒有超越的意義,不是宇宙間那個本體”(《周易哲學(xué)演講錄》,第73頁)。

         

        關(guān)于后者,牟先生說:“‘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個‘妙’是個動詞,這個‘神’的意義跟上兩句言神的意義不同,這個神是就著它在萬物后面而能妙萬物。妙當(dāng)動詞用。這樣一來,這個神就顯出超越的意義,這個本體的意義就在這個地方,這個神有本體的意義?!睢鞘裁匆馑寄??就是它在萬物后面運用,這個妙表示運用的意思,妙運呀。妙是個運用,它是個主動,萬物是個被動。萬物要后面有個神在運用才能夠變化,生生不息,有干變?nèi)f化,無窮的復(fù)雜。無窮的復(fù)雜就是神在后面妙來運用它。所以,‘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這句話有本體的意義。中國人講神,是從‘妙萬物而為言’這個地方來了解,從‘妙萬物而為言’了解這個神”(《周易哲學(xué)演講錄》,第73-74頁)。

         

        牟宗三先生對神的兩種理解和他的體用觀完全一致。其體用觀大意如下:宇宙存在有體有用,體為道,用為陰陽之氣、為萬事萬物,用作為實然存在而存在,是因為道體的創(chuàng)生作用,道體的創(chuàng)生作用即神用?!瓣庩枤庖?,故有跡。而所以妙用之而使之成其為生,成其為成者,則是天道誠體之神用。”(《心體與性體(上)》,第295頁)“依孟子、《中庸》、《易傳》所言之性體、道體乃至誠體、神體,體乃是道德創(chuàng)生的實體。它創(chuàng)生萬事即是實現(xiàn)而存在之,體是直貫于其所創(chuàng)生實現(xiàn)者。其所創(chuàng)生實現(xiàn)者皆由此體之‘於穆不已’之創(chuàng)生之、妙之之用而然。有這創(chuàng)生之、妙之之用之處即有此實然存在之呈現(xiàn)。在以前,即把這實然存在之呈現(xiàn)亦視為‘用’,是本著體之創(chuàng)生之、妙之之用而言也。創(chuàng)生之、妙之之用是體自身之用。此用自身亦即是體,體亦即是這個用,故用是神用妙用,亦即神體、妙體或誠體,而亦即以此為性體、心體或道體也。至于有此用即有實然存在之呈現(xiàn),視此實然存在之呈現(xiàn)亦為用,這是本著體之神用妙用帶著事而言,故即視此事亦為用矣。言此事即是體之神用妙用之所成就也。就此所成就之事而言用,則此用與其成就之之體有關(guān)系可言,此在以前即日體用不二,即用見體等等(單就體自身而言其神用、妙用,此神用妙用自身即是體,體自身亦就是此神用妙用。在此,體與用無關(guān)系科研,此兩字只是說體自己,說的只是一個東西)。所謂‘體用不二’者,意即就體言,‘全體是用’(整個的體無所不在,而創(chuàng)生妙運一切事),就用言,‘全用是體’(全部實事皆是體之神用妙用之所呈現(xiàn))。此即體用圓融義。由此圓融義,即可言舉體成用,即用見體”。(《心體與性體(下)》,第436-437頁)這段文字非常清晰地闡明了牟宗三之體用觀。由此可知,“妙萬物而為言者也”之神是體之神,“陰陽不測”之神是用之神,兩者不可混淆。尤需注意者,道體即神體,神體自身即是神用,神用即是神體,此神體神用是就“體”自身而言,指神體是通過神用而存在的,不能把此神體神用直接等同于體用結(jié)構(gòu)中的用,即陰陽氣化之神妙。

         

        神體既然就是創(chuàng)生的實體,那么神首先具有創(chuàng)生之義,這就與張載、王夫之所理解的神具有生化之義貫通了起來。不僅如此,牟宗三在分疏程顥相關(guān)思想時又說:“故明道所謂‘易體’即‘於穆不已’之體也,亦即誠體、神體。它是理,亦是神,乃是‘即活動即存有’者。故‘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神用、理道、易體是一,皆直指‘上天之載’而言也,皆是形而上之道體(天道實體或天命實體)也。非是只理道為形而上,而神用與易體則是形而下者也?!?《心體與性體(上)》,第60頁)可見在牟先生的視域中,實體是理亦是神,神即理、理即神,所謂“即活動即存有”。猶有進者,牟先生在分析二程遺書“‘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天理具備,元無欠少,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父子君臣常理不易,何曾動來?因不動,故言寂然。雖不動,感便通,感非自外也”一段時又說:“總持地說,寂感真幾就是理,即生化之理,其內(nèi)容就是所謂‘百理’,合寂感與百理為一而言之,統(tǒng)曰天理。此天理不是脫落了神的‘只是理’,故它是理、是道、是誠、是心,亦是神。不然,何以能說寂感?何以能說生物不測,妙用無方?父子君臣乃至隨事而見之種種理,所謂百理、眾理或萬理,俱渾完于寂體之中,而復(fù)隨感而顯現(xiàn)于萬事之中以成事之為實事……此皆寂感真幾、誠體之神之所顯發(fā),故無一少欠也?!?《心體與性體(中)》,第54頁)“是故‘於穆不已’之易體是理亦是神,是誠亦是心,總之,是即活動即存有者。神、誠、心是活動義,同時亦即是理,是存有義。理是此是誠、是神、是心之於穆不已之易體之自發(fā)、自律、自定方向、自作主宰處……理使其誠、神、心之活動義成為客觀的,成為‘動而無動’者,此即是存有義。是故誠神心之客觀義即是理。理之主觀義即是誠神心——誠神心使理成為主觀的,成為具體而真實的,此即理之活動義,因此曰動理,而動亦是‘動而無動’者。是故此實體是即活動即存有,即主觀即客觀。”(《心體與性體(上)》,第63-64頁)總之,在牟先生的視域中,實體不但是理、是神,還是誠、是心,而其視域中的天道實體則融客觀與主觀為一。其神即理、理即神的觀念,可以上溯至王夫之的神理思想,而天道實體融貫客觀與主觀,故不但是理是神,還是誠是心,則是其“道德的形上學(xué)”建構(gòu)之于易學(xué)哲學(xué)發(fā)展的一個很有價值的貢獻。

         

        以上我們以九家為代表述論了易學(xué)哲學(xué)視域中“神”之諸義。大體而言,上述解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突出神的本體義,一類突出神之大用義。在神為本體的視域中,神或為不可測之存在,或為道之無,或為先天本體,或為氣之虛神之性,或為神理;在神為大用的視域中,神或為本體之妙用,或為陰陽氣化之神。追本溯源,《易傳》是易學(xué)哲學(xué)視域中各種神論的原點,其“神”既具有本體之義,又具有神用之義,并通過“陰陽不測之謂神”這一經(jīng)典命題指謂本體之神妙特征,奠定了儒學(xué)本體論的傳統(tǒng)。此后諸家各據(jù)其哲學(xué)體系對《易傳》的神道思想進行了種種闡發(fā),極大地豐富了易學(xué)哲學(xué)之神論?,F(xiàn)代學(xué)者唯思及此,見及此,體及此,方可思入天人之奧,得覽儒學(xué)傳統(tǒng)之魂。

         

        行文至此,我們不禁感慨:兩千年前,中華文明的先哲們已思入神化之域、思入天道生化之源,并努力以理性之概念與命題加以描述,從而呈現(xiàn)為既具備解釋功能又具有鼓舞功能、既具備深刻品格又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思想體系,進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在歷史中發(fā)揮著切實的作用。而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享受著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雙重滋養(yǎng)的我們能否重新“精義入神”以煥發(fā)天人之學(xué)的“大用”?煥發(fā)此“大用”是不是要進行天人之學(xué)的再詮釋?再詮釋是否也要依據(jù)特定的概念和命題?是不是也要從易學(xué)中的重要概念那里獲得啟發(fā)?吾輩勉旃!

         

        注釋:
         
        ①如朱伯崑《易學(xué)哲學(xué)史》第一卷,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年,第110頁;彭戰(zhàn)果《從〈易傳〉“神”對“陰陽”的超越看其德性領(lǐng)域開啟的必然性》,載《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第10頁;翟奎鳳《先秦“神”觀念的革命——論〈易傳〉之“神”》,載《周易研究》2014年第6期,第55頁。
         
        ②朱伯崑《易學(xué)哲學(xué)史》第一卷,第110頁。
         
        ③彭戰(zhàn)果《從〈易傳〉‘神’對‘陰陽’的超越看其德性領(lǐng)域開啟的必然性》,載《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第10頁。
         
        ④翟奎鳳《先秦“神”觀念的革命——論〈易傳〉之“神”》,載《周易研究》2014年第6期,第55頁。
         
        ⑤翟奎鳳《先秦“神”觀念的革命——論〈易傳〉之“神”》,載《周易研究》2014年第6期,第51頁。
         
        ⑥[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15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與頁碼。
         
        ⑦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說:“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王弼集校釋》,第195頁)
         
        ⑧[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268-269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與頁碼。
         
        ⑨孔穎達《周易正義》另有兩處“神理”。他在疏《系辭上》第六章時說:“‘圣人有以’至‘如蘭’,此第六章也。上章既明易道變化,神理不測,圣人法之,所以配于天地,道義從易而生;此章又明圣人擬議易象,以贊成變化?!笔琛断缔o上》“是興神物以前民用”曰:“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者,謂易道興起神理事物,豫為法象,以示于人,以前民之所用?!?br> 
        ⑩[宋]邵雍著,衛(wèi)紹生校注《皇極經(jīng)世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22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與頁碼。
         
        (11)[宋]邵雍著,郭彧、于天寶點?!渡塾喝せ蕵O經(jīng)世(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212頁。
         
        (12)[清]王夫之撰,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船山全書》第一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第531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與頁碼。
         
        (13)[宋]張載著,章錫琛點?!稄堓d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63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與頁碼。
         
        (1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75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冊數(shù)與頁碼。
         
        (15)[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抖碳?,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695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與頁碼。
         
        (16)[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7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冊數(shù)與頁碼。
         
        (17)[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895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冊數(shù)與頁碼。
         
        (18)[明]羅欽順著,閻濤點校《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71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與頁碼。
         
        (19)[清]王夫之撰,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船山全書》第十二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第71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冊數(shù)與頁碼。
         
        (20)[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60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與頁碼。
         
        (21)[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5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與頁碼。
         
        (22)牟宗三《周易哲學(xué)演講錄》,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22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biāo)注書名與頁碼。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