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儒家網2020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欄目:年度十大好書評選、通知公告
        發(fā)布時間:2021-01-15 20:59:23
        標簽:年度十大好書
        儒家網

        儒家網創(chuàng)辦于西元二〇〇八年,以承續(xù)儒家文明、推動中華復興為己任,堅持儒家立場、民間身份、公益性質,以“立場明、水準高、信息新”為工作標準,重點發(fā)布當代儒家的最新思想學術成果、社會熱點評論及民間社會實踐信息,努力打通學術與社會之間的隔閡。編發(fā)《儒家郵報》(電子),主持出版儒生系列圖書,組織、支持開展各種思想文化活動。


        儒家網年度十大好書評選的基本原則是:


        甲. 所選圖書應持儒家立場,要有價值關切和文化情懷,思想學術類的應當有思想創(chuàng)見、學術新得,大眾普及類的應當持論中正、文辭優(yōu)美。


        乙. 名著新版、修訂再版、文獻整理、典籍點校,以及境外(含臺港澳)出版的圖書,不參與評選。


        丙. 評委由儒家學者組成,通訊匿名投票,過程不公開。


        根據評委的投票結果并經儒家網編輯部綜合評議,儒家網2020年度十大好書評選結果最終揭曉(大致分為思想學術類和大眾普及類),現(xiàn)予公布,名單如下。


        一、思想學術類(著者序齒排名)


        01 楊澤波著《儒家生生倫理學引論》

        02 李景林著《教化儒學續(xù)說》

        03 朱勇著《儒者論法》

        04 梁治平著《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05 趙峰著《四書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

        06 嚴春寶著《新加坡儒學史》

        07 田豐著《王船山體用思想研究》

        08 屠凱著《輿圖換稿:明清之際的中國法哲學》

        09 張清江著《信仰、禮儀與生活——以朱熹祭孔為中心》

        10 馮茜著《唐宋之際禮學思想的轉型》


        二、大眾普及類


        01 鮑鵬山著《孔子原來——被誤解的孔子》

        02 柯小剛著《詩之為詩——詩經大義發(fā)微卷一》

        03 范云飛文、李波書《金石藏禮——漢碑的二十種風骨》

        04 陳來著《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

        05 李中華著《中國文化通義》

        06 吳鉤著《宋仁宗:共治時代》

        07 姜廣輝著《新經學講演錄》

        08《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經典——國圖名家講座集》

        09 張定浩著《孟子讀法》

        10 劉余莉著《志于道:如何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儒家網編輯部敬告

        孔子紀元2572年暨耶穌紀元2021年1月11日




        附錄


        思想學術類十大好書簡要評介



        【楊澤波著《儒家生生倫理學引論》】中國文化有鮮明的特色,儒家作為其主流,自有卓絕獨到之處。本書以內覺為阿基米德之點,從孔子學理中分疏出欲、仁、智三性,證成了三分法,強調孔子思想實際為三分結構,全然不同于西方通行的感性、理性之兩分。這種新方法,不僅足以破除本體沒有時間性的陳舊觀念,樹立生生意識,實現(xiàn)性善與性惡、心學與理學的真正會通,對天人合一古老傳統(tǒng)給予全新解釋,更可以為解決西方道德哲學的一些重要難題貢獻儒家的獨特智慧。本書是作者三十多年潛心研究儒家心性之學綜合消化后的系統(tǒng)表述,實為造論之作。儒家生生倫理學的義理結構有很強的合理性,不僅是儒家的,也是世界的,今后或有望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范式。商務印書館2020年6月出版。



        【李景林著《教化儒學續(xù)說》】本書著重從儒學作為一種形上義理體系與社會信仰系統(tǒng)之關系入手,來揭示教化儒學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在儒家的形上學系統(tǒng)中,“教化”作為一個存在實現(xiàn)先行的觀念,標志著一種本人的存在實現(xiàn)以證顯道體的哲學進路。在教化儒學這一論域中,本書對儒家的人性論、道統(tǒng)論、人格養(yǎng)成論、王道政治理念、文化認同、哲學的內容與方法之關系等相關理論課題,也都有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



        【朱勇著《儒者論法》】中國古代法律的發(fā)展演變,無論是法律的制定,還是法律的執(zhí)行,始終為一大批由讀圣賢書出身的儒者所主導;一部中國法制的歷史就是由儒者所主導的儒法結合的歷史。儒者的主導使得中國古代法律的構建與演變始終符合儒家對人性與法律的基本判斷。本文集是作者基于儒者的立場,從不同角度對中國法律發(fā)展歷程的思考。重點涉及兩大主題:關于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架構、關于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特征。關于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架構,作者認為,在中國古代,實際發(fā)揮調整社會關系、構建社會秩序的法律體系包括祖制、六事法、鄉(xiāng)規(guī)民約三大組成部分。關于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特征,作者提出了中國古代社會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以權利換和諧的社會秩序實現(xiàn)路徑;分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自然主義特征,及化解親情義務與法律義務沖突的解決模式。本文集對再現(xiàn)中國古代法律的歷史原貌、探討其制定宗旨以及實際發(fā)揮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法律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梁治平著《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中國古代為政思想不但表現(xiàn)于政治、法律、軍事、外交等方面,更涵括經濟、社會、倫理、教育及宗教諸議題,其意旨精微,內容宏富,源遠而流長。本書擇取“天下”“為公”“民本”“家國”“禮法”五種觀念,由語詞演變、觀念結構、意義系統(tǒng)及制度形態(tài)諸方面入手,探究其含義,追溯其源流,揭示其古今之變,期以展現(xiàn)古代中國人的致治理念與實踐,同時為今人認識傳統(tǒng)和再思中國提供更多可能。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0年6月出版。



        【趙峰著《四書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本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文明全景視野包含兩個基本面:一是從世界文明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二是從神圣文明與世俗文明的整體來把握每一次時代變遷的特點。據此,本書聚焦于三個時代語境的互動:先秦語境、宋代語境和現(xiàn)代語境之間的差異及其在轉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作者力圖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語境,與經典對話,實現(xiàn)與古圣先賢的傾心交談,由現(xiàn)代的處境體會他們的選擇的深層用心,并從他們的視角透視我們的處境的深刻意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嚴春寶著《新加坡儒學史》】該書按照新加坡的歷史分期和新加坡儒學的主要內容特點,對新加坡儒學史上有關儒學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都做了盡可能詳盡的記錄,力圖展示新加坡儒學傳承的歷史全貌,是關于新加坡儒學傳承歷史研究的第一部通史。它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儒學在新加坡傳承與發(fā)展的全部歷史過程,填補了學術界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空白、彌補了儒學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缺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田豐著《王船山體用思想研究》】本書比較整全地呈現(xiàn)出船山體用思想結構及其相較于道學傳統(tǒng)的差異性。船山體用之基本義是氣作為宇宙全體的變合流行,其無方所無定體,無法被抽象為不變本體,人只能在聚散變化之用中見體。此義在性論層面即性日生日成,性體不是初生之際受命于天的某種不變本體,而是來自天之生生之德。繼善成性,以后天之習使其不斷充實生成,接近精純整全之天德,此為由用生體。民族文化歷史可視為民族之性的生成豐富,其中最重要的資源,一則為先圣經典的傳承與詮釋,一則為國史對豐富境遇的描述與持守。通過經學去理解經典,通過讀史來磨練擴充其倫理政治德性,這個過程既是其個體習與性成的體用相生,也是整個民族歷史不斷生成并持守自身一以貫之的過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屠凱著《輿圖換稿:明清之際的中國法哲學》】法學新古典主義是一種對傳統(tǒng)法哲學予以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方法。它試圖賦予古典法思想以現(xiàn)代分析形式,促使他們以新型且系統(tǒng)的表述,為今天的人們提供實踐理據。本書運用法學新古典主義方法,通過對李贄、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十個人物思想的個案研究,展現(xiàn)了明清之際中國法哲學的面貌。法律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張清江著《信仰、禮儀與生活——以朱熹祭孔為中心》】先圣作為“道”的象征,成為“神圣”介入其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不僅是用以界別自身與異端的價值根基,更是其實踐成圣工夫的意義基礎,從中清楚可見朱熹對于神圣價值的信仰和守護方式。正因如此,信仰、禮儀與生活的復雜關聯(lián),在朱熹祭祀孔子的實踐中獲得了很好的呈現(xiàn),由此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儒者生命實踐的展開方式及深層意涵。本書站在宗教學視角探討朱熹對于神圣價值的守護和信仰方式,對于宗教學和中國哲學的研究來說,有必要的意義和價值,而作者也試圖通過對朱熹祭孔這一特定生活實踐行為的分析去表明,一種特定的宗教學視角和方法可以如何被用來分析儒者與儒家傳統(tǒng)中的相關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馮茜著《唐宋之際禮學思想的轉型》】古人如何理解“禮”,是禮學思想史敘述的基本視角。禮是人爲創(chuàng)作,還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禮的實質是制作經典,還是保存歷史制度?禮如何實現(xiàn)教化的意義?對這些核心議題的不同探討,構成了傳統(tǒng)禮學演進發(fā)展的張力。禮學發(fā)展到唐宋之際,以文本解釋爲主的漢唐注疏傳統(tǒng)日漸枯竭,宋人開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為“禮”重建思想根基。本書梳理了從趙匡、杜佑、聶崇義、劉敞、陳祥道,再到李覯、王安石、張載、二程、呂大臨的禮學研究,最終落腳在朱熹對于不同禮學方法與思想的統(tǒng)攝上。這些唐宋之際的思想家對禮的規(guī)范性來源和人性論基礎進行了重新闡釋,由此實現(xiàn)了禮學思想與禮儀實踐的歷史轉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0年9月出版。




        大眾普及類十大好書簡要評介




        【鮑鵬山著《孔子原來——被誤解的孔子》】本書是一本帶有強烈問題意識的著作,提出今天人們對孔子存在的誤解與偏見,并有針對性地自問自答了這些問題,言之有據,持之成理,學術根基深厚;一掃長期以來的反孔偏見和無知,返本開新,彰顯孔子本來風貌,又有時代高度;所寫的孔子是可崇敬的圣人氣象,又是有血有肉的、有缺點又能涵養(yǎng)自省的人,在平凡中蘊積著偉大;文章短小精粹,文字簡明而又風趣,使人愛看,一看到底。中國青年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柯小剛著《詩之為詩——詩經大義發(fā)微卷一》】現(xiàn)代學科劃分常把《詩經》歸作文學、文獻學和歷史學的研究對象。于是,《詩經》作為經書的意義被遺忘,《詩經》所承載的詩教傳統(tǒng)亦因之而斷絕。本書從齊、魯、韓、毛四家詩說及宋明諸家《詩經》闡釋出發(fā),結合當代問題意識,重新激活《詩經》經學闡釋的詩教義涵,回應時代問題。通過大義發(fā)微式的經典解釋工作,作者希望能把《詩經》文本重新帶回活生生的思想現(xiàn)場,建立古今對話和中西對話。正如作者是一位跨界人士,這本書本身也是“跨界之作”。它跨越了生活和學術,既要幫讀書人找回生活的詩意,也要為辛苦勞作的普通人找到古典智慧的引領。華夏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范云飛文、李波書《金石藏禮——漢碑的二十種風骨》本書選取中國書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漢碑精品二十件,對蘊藏其中的禮樂傳統(tǒng)、禮儀制度與祠祀活動等予以提煉和解讀,旁及漢代政治、軍事、地理、歷史等不同層面,匯集成二十篇賞析作品,旨在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漢碑透射入年輕讀者的內心。為了滿足讀者的視覺體驗,本書由一位書法名家花費一年時間逐一臨摹二十件漢碑,將漢碑雍容典雅、端莊樸實的風格予以再現(xiàn),一方面再現(xiàn)漢碑的風韻氣質,另一方面也呈現(xiàn)出當代書法家走進漢碑、體驗漢碑、參悟漢碑的生命歷程。整部書圖文相配,由漢碑釋文、拓片局部、書法創(chuàng)作以及賞析作品四者融合。其中若干臨摹件可制成小卷,風格古典雅致,宜于讀者單獨欣賞。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陳來著《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如何復興?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化、國學,重塑儒學的社會價值,闡明中華民族復興的條件。中國人重視的“以人為本”“協(xié)和萬邦”“極高明而道中庸” 等處世原則,都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傳統(tǒng)。陳來先生倡導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希望現(xiàn)代人學習王陽明、朱熹等大思想家的智慧,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中華書局2020年7月出版。


        【李中華著《中國文化通義》】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中國文化產生的根源與背景、基本要素、價值系統(tǒng)、基本特征、傳播及對世界的影響、對外來文化的受容與排斥、現(xiàn)代化與未來前景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全貌,又凸顯了中國文化的諸多亮點。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3月出版。


        【吳鉤著《宋仁宗:共治時代》】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還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對象?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本書以時間為線索,詳細講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為個體所經歷的喜怒哀樂,更著力刻畫他作為皇帝要面臨的重重考驗。作者通過回顧宋仁宗的一生,致力于回答“什么樣的皇帝才是稱職的皇帝”“為什么這樣一個大家普遍忽略的平庸之主,卻締造了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這兩個重要的問題。作者吳鉤是著名宋史學者,本書乃是他所寫的第一部人物傳記,有別于其他“吳鉤說宋”之縱覽、概說宋朝的歷史作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姜廣輝著《新經學講演錄》】本書作者回答了以下重要問題:中華民族是怎么來的?中華文化的“根”與“魂”是什么?中華文化自古以來所傳承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哪些?本書率先對在當今時代如何推動傳統(tǒng)經學獲得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問題作出了系統(tǒng)的回應與實踐:即開創(chuàng)“新經學”,并以“新經學”為平臺,重建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信仰”。作者強調中華文化的“根”就是“六經”,“六經”所承載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中華文化的“魂”?!傲洝比?,則學無根;學無根,則國無魂。因此,只有用價值觀的理論,用“根”與“魂”的概念去看待經學,經學研究才能獲得新的生機?!靶陆泴W”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要從價值觀的理論視域來研究經學,即以“新經學”為平臺,重建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信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經典——國圖名家講座集》】本書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聯(lián)合編選,為國圖名家講座系列之中國古代哲學講座的整理匯編,以“儒家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復興”開篇,題宏義精。本書既是一部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概貌剪影,也是前輩名家在讀書治學的同時,并結合自身的平生閱歷,對人生處世、人文社會、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的哲學思考。不僅適合有志于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青年學生,也適合每個期望美好生活、有意反省人生的普通讀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張定浩著《孟子讀法》】本書從訓詁、修辭和義理三個角度逐節(jié)解讀《孟子》全本,探尋其雄闊簡勁的文章筆法,感受其博而能約的歷史眼光,體貼其明德新民的微言大義,從而認識古典和當下的交互,體會自我與世界的關系,感受學問與生活的融合。通過本書,讀者不僅能明了《孟子》這部經典歷久而彌新的原因,更能領會經典之于個人成長的意義和作用。譯林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劉余莉著《志于道:如何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本書由作者在“學習強國”和“人民網”等媒體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講座整理而成,一共十五講。圍繞“志于道:如何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一主題,厘清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思想脈絡,并聯(lián)系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從傳統(tǒng)文化與人生幸福、安身立命、心理調適、中國式管理、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可為當今各階層人士修身齊家、管理企業(yè)、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世界知識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