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言】禮教重建的若干重要問題
欄目:意義理論
發(fā)布時間:2011-03-29 08:00:00
禮教重建的若干重要問題
作者:易言
來源:作者賜稿
本文所說的重建禮教,是指對中國傳統(tǒng)宗教,即有悠久歷史的禮教進行改造和繼承,建設成為制度性的宗教。禮教重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廣泛的探討和實踐。
1、什么是禮教?
禮教是中國歷史上固有的傳承久遠的宗教,是與華夏文明和早期國家一同形成的,是關于天人關系、國家統(tǒng)治、社會生活、個體生活的依據、原則、價值、理想、信仰的宗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宗教,是由華夏民族祖先們在社會生活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在傳統(tǒng)社會,不存在政教合一的問題,政治與禮教基本上是一回事情,因此,傳統(tǒng)社會始終是政教同一的。這種政教同一給中國歷史帶來了很多特點,其中包括很多害處,按照有的學者所說,政治不像政治,宗教不像宗教。禮教不像基督教、儒教、佛教等高級宗教那樣,由少數圣賢們創(chuàng)始,自下而上發(fā)展成為一種社會結構。宗教是任何民族的早期文化形態(tài),沒有不生活在宗教中的民族。在西周和春秋時期,中國的文字系統(tǒng)發(fā)達到一定階段時,禮教就得到了相當充分的闡釋,這些闡釋,反映了當時的華夏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社會記憶。禮教的核心內容是:天人同構,天人同序,人與人是不平等的,有上下尊卑貴賤之分,人們的權利義務根據君臣父子夫婦的不平等角色地位分配。
2、禮教重建?儒教重建?孔教重建?
很多人都贊同重建中國傳統(tǒng)宗教,但是,以什么名義重建,則有潛在的很大的分歧。很多人提出儒教重建,這種提法不夠準確,存在問題。目前對于什么是儒教,學術界并沒有形成共識。要說清楚儒教,離不開儒家、儒學。什么是儒家、儒學?儒家、儒學與法家、道家、墨家等諸子學說有什么異同?先秦儒家和秦以后的儒家有什么區(qū)別?秦以后的統(tǒng)治思想與先秦時期有什么不同?諸如此類的中國思想史上的大問題實際上沒有肯定的答案,還有很多爭議。應當看到,秦以后的社會思想是先秦諸子思想的融合,法家思想有相當大的成分。因此,儒教重建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是似是而非的。而禮教重建則是成立的,禮教貫穿于整個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先秦時期諸子各家及其思想派別都提倡禮教。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一般民眾對什么是儒教恐怕更是說不清楚,但是對于什么是禮,孔子是誰,總是有一些認識的。
以孔教的名義重建中國傳統(tǒng)宗教,有一些好處和便利,但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制定新的教典中是否只包括孔子的言論,如果這樣,那將會是十分狹隘的。如果包含先秦時期諸子的學說,那么還不如稱為重建禮教有概括性,也更為名實相副。
3、為什么是重建?
禮教重建意味著禮教傳統(tǒng)發(fā)生了斷裂,或者說部分斷裂。這種斷裂就是二十世紀初的滿清政權滅亡,中國民國成立。為什么會發(fā)生斷裂呢?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文化遭遇了西方文化的沖擊,禮教之中包含很多害處,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使中國沒有力量抵御西方文化。傳統(tǒng)社會中,有國家政權就有禮教,禮教就是國家宗教,君主的宗教。君主、官員、民眾,都是禮教信徒,國家機構就是禮教組織,君主就是教主,社會統(tǒng)治思想就是教典。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開始了新的政治發(fā)展,吸收和認可了來自于西方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政治理念。近代以來中國很多思想派別,包括馬克思主義者都對傳統(tǒng)禮教進行過批判,主要是批判作為政治性的傳統(tǒng)禮教,并不是全面否定傳統(tǒng)文化,這些批判是合理的,現在也不能否定。中華民國成立,自然也意味著傳統(tǒng)的禮教組織、教主、教典不存在了。但是,這并不等于禮教就不存在了,禮教的內涵非常豐富和復雜,禮教的很多內容一直存在于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存在于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和心理中,并且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有著復雜的意義。因此,存在重建的必要。重建有兩方面的涵義,首先,是要割裂、拋棄、否定,主要針對禮教中宣揚人人不平等的那些內容,其次,是繼承、接續(xù)、發(fā)揚,主要針對禮教中有現代意義的與現代社會生活相符合的那些內容。
4、禮教重建的意義
一些學者深刻指出,重建禮教可以傳承中國文化,培養(yǎng)道德品性,慰籍安頓人心,形成民族認同,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社會和諧。禮教重建對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是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應當進行深刻認識。但是,認識這些意義,不應當有不正當的針對性,禮教重建不應當針對抵御西方文明,抵御中國現有的其他宗教。如果有這樣的觀念,對禮教重建是很不利的。此外,禮教重建的意義不應當與儒家和儒學牽扯起來。儒家、儒學或者國學是學術,是中國思想史問題,與禮教有相當關系,但畢竟是兩回事情,禮教重建并不是為儒學或國學復興服務的。
5、禮教重建的目標
禮教重建就是把傳統(tǒng)的作為國家宗教和政治性宗教的禮教,重建為社會宗教和關于民眾生活的宗教。目標是形成新的禮教組織和教典,把禮教建設成為制度性體制性的宗教,成立禮教教會,與中國的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不應當設想把禮教重建為什么國家宗教、政治宗教、公民宗教。
6、禮教重建的內容
禮教重建至少涉及禮經、禮制、禮士、禮堂等重要內容。這些內容形成了基本的規(guī)范和規(guī)模,才能夠真正實現禮教重建。
禮經就是禮教的教典,說明禮教的教義教理,如同基督教的圣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一樣。重建禮教,必須編撰禮經,有古文的,也有白話文的。禮經應當以先秦時期的經典和諸子學說為主。編撰禮經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取舍,一些內容是不能編入禮經的,其中包括:宣揚人人不平等,宣揚扼殺自主意識和自由觀念,宣揚君權父權夫權,宣揚愚忠愚孝愚節(jié)。編撰禮經應當學習和借鑒圣經和古蘭經,圣經和古蘭經雖然宣揚神的觀念,實質上是規(guī)定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系的,是提倡人人平等的,是規(guī)定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提倡人們行善,制止罪惡,主張和平。這些是禮經應當學習和借鑒的,也是中國傳統(tǒng)禮教固有的內涵。圣經和古蘭經有很強的故事性,禮經也應當借鑒。
禮制指禮教有哪些制度和活動,要做哪些事情。禮制原則上應當以傳統(tǒng)禮教為基準,進行革新,大致規(guī)范和統(tǒng)一一些禮儀和制度,比如祭祀、禮器、服裝、建筑、音樂、歷法、節(jié)慶、藝術,等等。禮制應當以民眾日常生活為中心,例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等,也要考慮到民眾公共生活中的禮教需要,例如,祭祀天地、民族先祖、圣賢英雄,吉慶、災難悼念,等等,傳統(tǒng)禮教中,實際上就存在國家禮教活動與民間禮教活動之分。還應注意到,傳統(tǒng)社會中的生產活動和經濟活動也有一些禮制規(guī)范。有的禮制應當依從古禮,進行復原,成為大禮,有的則可以簡化,或者大禮簡禮共存。
禮士是指專門從事禮教活動的宗教人員,應當最終建立禮士的教育、培養(yǎng)、考核、評級等制度。禮士體系可以包括禮師和禮士。
禮堂指專門從事禮教活動的固定場所,是禮士可以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在禮經、禮制、禮士、禮堂有了一定規(guī)范和規(guī)模后,可以成立全國性的禮教教會。教會與地方禮教組織不一定是全面統(tǒng)轄關系。
7、禮教重建的政治法律環(huán)境
政府有認可禮教重建的可能,理由如下:憲法規(guī)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這是禮教重建的最大依據以及合法性根據。一些少數民族有自己的制度性宗教,作為中國主體性民族漢族也應當有自己的制度性宗教,歷史上,很多民族也是接受禮教的,這有利于中國的政治穩(wěn)定和文化安全。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實際上是運用了傳統(tǒng)禮教中的內容來進行社會治理,比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五講四美三熱愛,近年來的八榮八恥,等等。近年來政府的一些政策和領導人講話表明,對于復雜和嚴峻的社會轉型和社會治理,除了法律、黨紀政紀之外,傳統(tǒng)思想文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有積極意義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一些政府舉辦和政府領導人參與的活動,是具有禮教意義的,比如,祭祀中華民族先祖。官方刊物《中國民族報》發(fā)表了《創(chuàng)建一個體制化的儒教》一文。
同時必須看到,政府和一些學者對傳統(tǒng)禮教生活有一種敏感的心態(tài),試圖進行一些脫敏處理,比如,把民間的禮教生活當作民間信仰、風俗,當作一般的文化現象,并利用某些傳統(tǒng)禮教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或者轉化為具有商業(yè)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長期來看,這些處理的效果是不確定的,可能使傳統(tǒng)禮教碎片化,不知不覺地消失,也可能使傳統(tǒng)禮教在一定范圍和意義上得到強化并成為新的國家宗教。禮教重建和禮教脫敏在主體、意義、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有一些交叉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不過兩者在根本方面并不沖突。禮教重建是件大事情,實踐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敏感性的問題,在法治的基礎上,這些問題并不難合理妥善解決。
8、禮教重建的方法和道路
根據法律,政府不能妨害宗教自由,也不能直接支持和推動宗教活動。因此,禮教重建需要社會力量來實現,難以設想禮教可以自上而下進行重建,只能是自下而上。禮教生活本來存在于全國各地,也就不存在建立禮教文化區(qū)的問題。禮教重建應當遵守法律,并且不能用來進行違法活動,這是個原則和界限。下面的一些禮教重建的方法和道路很多人說過了,或者正在實踐,應當是可行有效的。
民眾自主自發(fā)道路。禮教重建從個別人在內心了解和信從禮教開始。有宗教家專門踐行禮教重建更好,沒有的話也不是什么問題,民眾自身有禮教的需求,有追求禮教信仰的需要。
有的事情,可以名正言順地去說,希望社會、政府的理解和認可。有的事情,可以正大光明地去做,為了避免某些誤解誤會,可以不以禮教的名義。
走民間化的道路,為民眾生活服務,在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等方面應當建立規(guī)范的可行的禮制。
走地方化的道路,禮教重建難以有一個統(tǒng)一的中心,會有地方化的特色及活動,不可能全國一律,均衡發(fā)展。
走農村道路。農村繼承了不少禮教傳統(tǒng),可能是禮教重建的重點。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學者應當對禮經進行編撰,試著搞出個20萬字的禮經,看看有什么反響。有關社會組織和個人可以推廣禮教禮儀,宣傳禮教。
向港臺地區(qū)、南洋國家、東亞國家有關禮教教會和宗教活動進行學習借鑒。
禮教重建不是商業(yè)活動,但一些商業(yè)活動對禮教重建是有積極意義的。
并非各種禮教重建活動都需要經費,有些活動需要一些經費,可以接受社會贊助捐贈,但要有監(jiān)督加以使用。
介入、協助各地政府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活動,介入民間的公眾節(jié)慶活動。
以禮教名義進行社會慈善活動,服務社會。
建設一些禮堂。對有禮教意義的非屬于政府管理的禮堂進行翻新、開發(fā),進行禮事活動。借用租用政府管理的禮堂進行禮事活動。禮教教會應當有自己的宗教財產,但是,目前很多傳統(tǒng)禮教圣地,比如天壇、孔廟,已經屬于全民財產、政府財產,不能變成禮教教會財產,但禮士個人應當到這些圣地朝拜和祭祀。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