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程浩 著《有為言之:先秦“書”類文獻的源與流》出版暨李學勤先生學術評語、作者后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1-10-08 18:40:44
        標簽:先秦“書”類文獻的源與流、有為言之

        程浩 著《有為言之:先秦“書”類文獻的源與流》出版暨李學勤先生學術評語、作者后記

         

         

         

        書名:《有為言之:先秦“書”類文獻的源與流》

        作者:程浩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21年9月

         

        內容簡介

         

        本書所探討的“書”是君臣在行政過程中發(fā)表的言論所形成的一類文獻,它的體裁以記言為主,內容也大多是“政事之紀”?!皶痹谙惹貢r期的流傳處于以“類”相存的形態(tài),篇目與文本并不固定。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尚書》與《逸周書》是由先秦時期的某一種“書”類文獻的選編本流傳到漢代后整理編定的,因而它們并不能囊括先秦所有的“書”,其中的一些篇目也很難歸入“書”的范疇。傳世《尚書》、《逸周書》大約是由儒家選編本流傳而來,至于清華簡中的“書”則很可能受到了墨家傳“書”的影響?!皶钡倪x編本不僅在篇目上有所差異,其文本也在不斷演變。這其中既有文獻流傳過程中簡冊散亂造成的自然演變,也有后人出于避諱、押韻以及趨近思想而作的主觀改易。隨著東周時期的官學下移,單篇流行的“書”類文獻逐漸被民間學者搜集、選編為傳道或教學用的選編本。而由于地域、家派以及偶然因素的影響,各種選編本對篇目的揀選也不盡相同。結合清華簡中的“書”類文獻提供的信息以及古書中的相關記載,可以大致還原“書”由史官對記言檔案的不斷整理、加工并經過流傳過程中的不斷增廣歷時成篇的過程。

         

        作者簡介

         

        程浩,1989年出生于山東巨野,歷史學博士,現(xiàn)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出土文獻與先秦歷史文化的研究。在《歷史研究》、《中國語文》、《文物》、《文獻》、《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獻》、《簡帛研究》等核心刊物發(fā)表論文4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獲第七屆全國“史學新秀”獎一等獎、第二屆李學勤裘錫圭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青年獎一等獎等獎項。

         

        目錄

         

        李學勤先生學術評語(代序)1

         

        緒論(001)

        第一節(jié)  “書”類文獻界說(002)

        一  什么是“書”類文獻

        二  為什么不稱《尚書》或《書》

        三  哪些篇目屬于“書”類文獻

        第二節(jié)  相關學術史回顧(015)

        一  基于傳世文獻的研究

        二  基于20世紀幾批出土簡帛的研究

        三  基于清華簡的研究

        第三節(jié)  本書研究旨要(024)

        一  研究什么和不研究什么

        二  思路與方法

        三  篇章結構與主要內容

         

        上編  清華簡“書”類文獻與傳世文獻比勘疏證

        第一章  僅存本文者(031)

        第一節(jié)  《金縢》(031)

        一 清華簡《金縢》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本文本比對

        三 本篇討論

        第二節(jié)  《皇門》(064)

        一  清華簡《皇門》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本文本比對

        三  本篇討論

        第三節(jié)  《祭公之顧命》(091)

        一  清華簡《祭公之顧命》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本文本比對

        三  本篇討論

        第二章  僅存篇目者(115)

        第一節(jié)  《尹誥》(115)

        一  清華簡《尹誥》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世異文比對

        三  本篇討論

        第二節(jié)  《傅說之命》(124)

        一  清華簡《傅說之命》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世異文比對

        三  本篇討論

        第三節(jié)  《程寤》(148)

        一  清華簡《程寤》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世異文比對

        三  本篇討論

        第四節(jié)  《攝命》(159)

        一  清華簡《攝命》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世異文比對

        三  本篇討論

        第三章  篇目無存者(182)

        第一節(jié)  《尹至》(182)

        一  清華簡《尹至》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世文獻比對

        三  本篇討論

        第二節(jié)  《厚父》(190)

        一  清華簡《厚父》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世文獻比對

        三  本篇討論

        第三節(jié)  《封許之命》(200)

        一  清華簡《封許之命》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世文獻比對

        三  本篇討論

        第四節(jié)  《四告》(207)

        一  清華簡《四告》形制概說

        二  簡本與傳世文獻比對

        三  本篇討論

         

        下編  “書”類文獻先秦流傳通論  

        第四章  “書”類文獻編纂與成篇情況(243)

        第一節(jié)  編纂過程與成篇年代(243)

        一 “書”類文獻編纂的材料來源

        二  檔案文書的整理成篇與不斷“層累”

        三  對“書”類文獻成篇年代的判斷

        第二節(jié)  體裁與分類(260)

        一  “六體”“十例”與“三類”

        二  “書”的重新歸類于清華簡十一種“書”的體裁

        三  “冊命”類與“顧命”體

        第三節(jié)  篇名的擬定(272)

        一  篇名的擬定者與時代

        二  篇名擬定的原則

        三  同篇異名的問題

        第四節(jié)  篇目的序次(279)

        一  傳世“書”篇的序次

        二  清華簡“書”篇的序次

        第五章  “書”類文獻結集與流傳情況(285)

        第一節(jié)  結集與“成書”(285)

        一  “書”類文獻結集的過程

        二  影響篇目結集的因素

        第二節(jié)  “版本”與流派(295)

        一  傳世《尚書》與儒家

        二  清華簡“書”類文獻與墨家

        第三節(jié)  文本的流變(304)

        一  自然演變

        二  主觀改動

        第六章  結語(315)

        第一節(jié)  本書的基本結論(315)

        第二節(jié)  談談古書成書和流傳研究的問題與思路(320)

        一  古書成書和流傳研究的成就與進展

        二  充分考慮古書成書的復雜過程與未知因素

        三  不斷深入對篇章字句的考察

        四  適當估計書寫載體對文本流變的影響

        五  準確考量漢代人對古書的整理工作

        參考文獻(338)

        作者發(fā)表的與本文相關的論文(377)

         

        后記(379)

         

        序言

         

        李學勤先生學術評語(代序)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以一系列經典為其中心,而在經典之中,詩、書、禮、樂興起最早,對文化的影響也最深遠。就對古代歷史的探索研究而言,書,包括書一類的一些文獻,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但關于書類文獻的質疑,從宋代對古文《尚書》的考訂起,一直議論紛紜,影響了古代歷史文化的研究。程浩的這篇學位論文,全係獨立完成,論文以新出現(xiàn)的清華簡內的書類文獻為中心,逐一進行辨析,指出其特點及在書類文獻流傳歷程中的地位,論證詳密,態(tài)度謹慎,沒有虛妄夸張的弊病,是一篇好的學位論文。

         

        論文不僅在一系列有關具體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先將書類文獻的性質、特點和有關體例做了詳細的歸納,并能對這類文獻的形成演變綜合觀察,提高到整個古代文獻傳流的規(guī)律性研究的高度,這對歷史學、文獻學的進展都很有價值。

         

        可以看出,論文作者能廣泛學習吸收學術界新的成果,對有關學術史的概括也能較好把握,使論文更具有說服力。

         

        李學勤

        2015年5月16日

         

         

         

        后記

         

        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小書,脫胎于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書”類文獻先秦流傳考——以清華藏戰(zhàn)國竹簡為中心》。2015年6月通過答辯以后,由于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清華簡后續(xù)篇目的整理與研究工作,占據(jù)了不少的時間,對于這一問題沒有進行全身心的關注。這幾年間,又有一批優(yōu)秀的學者關心“書”類文獻的話題,涌現(xiàn)了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在繹讀這些成果的過程中,我深感這篇舊作已無法超越時賢的最新研究。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集中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對全稿反復進行了修改,盡量將個人最新、最妥帖的認識呈現(xiàn)給讀者,同時也是對自己學術初心的一個交代。

         

        對比先前的博士論文,此書主要增加了之后公布的《攝命》與《四告》兩篇的內容,并根據(jù)它們提供的新認識對之前的部分觀點進行了修正。例如為了進一步厘清“書”類文獻的定義,提出了“泛‘書’類文獻”的概念,并討論了“書”與“語”的區(qū)別。五年前的自己對語言學、文字學的認識還比較初步,因而在文句校勘部分有很多低級的錯誤,此次修訂也應改盡改。學界最新的釋讀意見,我認為比較可靠的,也盡量加以吸收。原稿中綜述每篇簡文研究情況的部分,由于已經失去了時效性,在書中便不再體現(xiàn)。

         

        由于作者本人學術水平的限制,書中一定會有很多疏漏。而其中若偶有一得之見,則全部要歸功于我的導師——名震宇內的李學勤先生的悉心指導。按照我最初的設想,此書的出版一定要請李先生作序,可誰料天不遂人愿,小書未及交稿,先生已經成為古人了。我的前半生諸事順遂,從未有親人離世,送別李先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失去至親至愛的切膚之痛。最近翻出先生當年作為指導教師為論文寫的學術評語,甫一見字,已淚流如雨。雖然未經李先生同意,但我仍甘冒此大不韙,照錄這份評語作為全書之序,以作為對先生永遠的紀念。

         

        博士論文形成初稿后,答辯委員謝維揚老師、宮長為老師、廖名春老師、趙平安老師、李守奎老師、張緒山老師,公開評閱人馮勝君老師以及匿名評閱人等在殷切鼓勵的基礎上又對文稿提出了很多切中肯綮的建議。2016年,我曾以這個題目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有幸獲得批準。在以書稿提交結項時,也收到了五位評審專家的鑒定意見。以上這些,都對書稿謀篇布局的優(yōu)化以及具體問題的匡正有重要的貢獻。

         

        本書第四、第五兩章集中描述了“書”類文獻形成與流傳的過程,可以說是本書的核心觀點所在,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對這一部分亦最為自得。相關內容曾以《從“盟府”到“杏壇”:先秦“書”類文獻的生成、結集與流變》為題先后向四家刊物投稿,前三次雖均折戟沉沙,卻都反饋了翔實的外審意見。如果這部分尚有所得,一定要感謝七位匿名審稿專家的仔細審讀與寶貴意見。

         

        博士畢業(yè)已歷五年,初入學術門庭的我一直以來還都算比較順利。在學術上的每一點進步,首先都要感謝我的單位清華大學為我提供了優(yōu)厚的工作條件以及一流的學術氛圍。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領導與師長黃德寬老師、劉國忠老師、蔡文鵬老師、黃天樹老師、李均明老師、趙桂芳老師、沈建華老師、侯旭東老師、程薇老師等,一直關心并支持我的成長。同門與同事陳穎飛、馬楠、賈連翔、石小力、郭偉濤、魏棟等經常相互切磋,于我多有啟益。

         

        學界前輩裘錫圭先生、吳振武先生、劉釗先生、虞萬里先生、羅運環(huán)先生、陳偉先生、張懷通先生,以及我的碩士導師寧鎮(zhèn)疆先生等,或時刻關懷,或偶有點撥,都令我倍感溫暖。在工作中結識的學友劉嬌、程少軒、張傳官、楊小亮、周海鋒、王子楊、莫伯峰、王進鋒、田率等,每次請益,都使我受益匪淺。同門師兄弟李銳、蘇輝、劉光勝、張德良、羅小華、牛鵬濤、辛亞民、鄧少平、鵬宇、陳瑤、趙志強、韓宇嬌、陳鵬宇、劉麗、黃甜甜、楊蒙生、周飛、楊可、劉力耘、許可、陳鴻超、楊一波、馮立、劉光、蔡卓、王挺斌、高中華、陳民鎮(zhèn)、鄭邦宏、馬曉穩(wěn)、吳麗婉、王永昌、吳寶麟、任攀、趙爭、俞達、謝科峰等,如今雖天各一方,幾年中偶有相聚之樂,絲毫無異當年。

         

        書中的不少章節(jié)曾在學術刊物上先行發(fā)表過,在此要特別感謝抬愛小文的各位編輯老師。雖然與他們大都素未謀面,但他們在稿件處理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獨到眼光與專業(yè)精神,都是我需要長期學習的。小書能夠順利出版,還要感謝四川大學彭華教授的大力推薦,中華書局的羅華彤主任以及白愛虎責編所付出的心血,相信讀者也很容易從小書的規(guī)范性中感受到。中心的學生夏虞南、杜清雨、刁俊豪、趙相榮參與了本書的校閱,又幸得著名書法家劉紹剛先生為小書題簽,這些都使小書增色不少。

         

        我之所以能夠專心學業(yè),實際上最離不開家人的無私支援。父母贊助我買房還貸,岳父母替我撫育女兒,妻子與我共同承擔家庭責任,小女雖然只有兩歲,但卻給我?guī)砹顺龑W術之外的幾乎所有歡樂。他們竭盡所能地為我掃除了后顧之憂,我所需要做的,似乎只剩下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然而上天的厚賜又何嘗不是一種督促,若要天命永厚,不是更應該敬惜“日不足,惟夙不永”嗎?

         

        2020年8月23日于清華園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