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春華 于聯(lián)凱】論顏?zhàn)印拔从懈F其下而能無危者也”思想的意義與影響

        欄目:思想評論
        發(fā)布時間:2021-11-19 18:43:29
        標(biāo)簽: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顏?zhàn)?/div>

        論顏?zhàn)?/font>“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思想的意義與影響

        作者:王春華 于聯(lián)凱

        來源:《孔子學(xué)刊》第十輯

         

        據(jù)《孔子家語·顏回》記載,顏回在魯定公執(zhí)政時,曾準(zhǔn)確地預(yù)見了當(dāng)時魯國的著名馭馬者東野畢由于“求馬不已”“其馬必將佚”的結(jié)果,因而引起了朝野震動。原文如下:

         

        魯定公問于顏回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必佚?!倍ü粣偅^左右曰:“君子固有誣人也?!鳖伝赝恕:笕?,牧來訴之曰:“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入于廄?!惫勚?,越席而起,促駕召顏回?;刂?,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野畢之御,而子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蛔R吾子奚以知之?”顏回對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御也,升馬執(zhí)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yuǎn),馬力盡矣,然而猶乃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惫唬骸吧?!誠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義大矣,愿少進(jìn)乎?!鳖伝卦唬骸俺悸勚壶B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惫珢?,遂以告孔子??鬃訉υ唬骸胺蚱渌詾轭伝卣撸酥愐?,豈足多哉!”

         

        這就是顏?zhàn)印拔从懈F其下而能無危者也”論斷的出處。本文即對此作一簡單分析。

         

         

        首先,這一記載的可靠性。此段記載出自《孔子家語》一書。歷史上關(guān)于《孔子家語》真?zhèn)蔚膶W(xué)術(shù)公案,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逐漸得到妥善的解決[1]。在《孔子家語·后序》中孔安國曾說明《家語》材料的來源:“《孔子家語》者,皆當(dāng)時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訪交相對問言語也。既而諸弟子各自記其所問焉,與《論語》《孝經(jīng)》并時。弟子取其正實(shí)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余則都集錄之,名之曰《孔子家語》。凡所論辯,流判較歸,實(shí)自夫子本旨也?!盵2]《家語》作為一部古典文獻(xiàn),應(yīng)該說其內(nèi)容基本上是可靠的,淵源有自。

         

        清人崔述在《洙泗考信余錄》中對這一條所記內(nèi)容提出懷疑,主要理由是:“定公之時,顏?zhàn)由猩??!逼湔J(rèn)為不會有此事,又認(rèn)為“此事本出《呂覽》,乃顏闔對莊公語,非顏淵對莊公語也。”細(xì)而繹之,其實(shí)崔述的這兩條論據(jù)均非切實(shí)可靠之論。一是,魯定公在位時間是公元前509年至前495年,而顏回的生卒年一般認(rèn)為是公元前521年至前481年,即魯定公即位時顏回已十二三歲,而去位時顏回已二十六七歲,若此事發(fā)生于定公末年,已經(jīng)成為青年的顏回發(fā)表以上治國言論是完全可能的。二是,《呂覽》所記出自《莊子·達(dá)生》,其中有“東野稷以御見莊公(前693年至前662年在位)……顏闔遇之”?!肚f子·列御寇》中有“魯哀公問乎顏闔曰”云云;《莊子·人間世》有“顏闔將傅衛(wèi)靈公太子,而問于蘧伯玉曰”云云。從此兩處看,顏闔應(yīng)是與魯哀公(前494年至前468年在位)、衛(wèi)靈公(前534年至前493年在位)同時的人,此與《莊子·達(dá)生》所記矛盾,故《呂覽》以《莊子》為據(jù)更不可信。因此,崔述的懷疑是沒有確鑿根據(jù)的?!犊鬃蛹艺Z·顏回》中所記顏?zhàn)犹岢觥白怨偶敖?,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的論斷是完全可能的。

         

         

        關(guān)于這一論斷的政治意義、哲學(xué)意義。從政治意義來說,這一論斷抓住了治國的基本問題或者說中心問題,即如何正確對待民眾的問題。

         

        孔子提出以德治國和禮讓為國的主張,而其中心問題就是正確對待民眾,要努力做到重民、愛民。例如,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墩撜Z·為政》)這就是說,“為政以德”可以使為政者與下屬處于一種和諧的關(guān)系之中,可以使民眾安居樂業(yè)。他說:“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這就是說,如果能以禮教民,使民眾處處守禮,那么治國還有什么困難呢?他又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這就是說,國家設(shè)置政、刑、德、禮,是為了管理民眾,只有德、禮才能提高民眾的素質(zhì)??鬃诱J(rèn)為:“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保ā墩撜Z·顏淵》)這就是說,君子只有施行德治,才能使民眾衷心佩服。總之,孔子認(rèn)為,國家的德、禮、刑、政和教化,完全是為了管理、培養(yǎng)、提高民眾的??鬃臃磳χ螄鴮γ癖娪脷⒎ブ溃ā墩撜Z·顏淵》),反對苛政,而認(rèn)為治國必須“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xué)而》)。鄭國的子產(chǎn)能重民、愛民,孔子稱贊子產(chǎn)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保ā墩撜Z·公冶長》)孔子主張,治國必須“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說:“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說:“去兵?!弊迂曊f:“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意思是說,讓民眾吃飽飯,有安全感,并有被信任感??鬃拥叫l(wèi)國去,稱贊衛(wèi)國:“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說:“富之?!比接姓f:“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說:“教之。”(《論語·子路》)如何教之,孔子曾對季康子說:“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保ā墩撜Z·為政》)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孔子認(rèn)為治國的基本問題或者說中心問題就是如何正確對待民眾的問題。對民眾,應(yīng)以德治之,以禮教之,使之富庶起來,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水平。這幾條做好了,國家才能治理好。

         

        孔子的治國主張被對其言“無所不說”(《論語·先進(jìn)》)的顏?zhàn)永^承。顏?zhàn)拥闹孛?、愛民思想集中表現(xiàn)在其以舜為人生楷模,學(xué)習(xí)和踐行舜對待民眾的方針政策中。顏?zhàn)诱f:“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拔粽叩鬯辞捎谑姑瘛床桓F其民力……是以舜無佚民?!保ā犊鬃蛹艺Z·顏回》)除此之外,還有與子路、子貢一起受孔子之命在農(nóng)山(一作“景山”,一作“戎山”)言志時說:“回愿得明王圣主輔相之,敷其五教,道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nóng)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zhàn)斗之患?!保ā犊鬃蛹艺Z·致思》)這充滿了濃厚的愛民之意。孔子對他的評價亦充分肯定了他的愛民之意,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孔子家語·致思》)

         

        《孔子家語·顏回》中的“識音”一章帶有一定的寓言色彩,除表現(xiàn)了顏?zhàn)佑勺R鳥音而推斷出人的哭聲所包含的特殊內(nèi)容外,還表現(xiàn)了他的愛民情結(jié)。后來,孔子派人調(diào)查哭者的情況,果然是因為“父死家貧,賣子以葬”,所以其母大放悲聲。

         

        顏?zhàn)娱L期居于陋巷,簞食瓢飲,這使他便于與民眾接觸,更容易了解民眾的疾苦。故其愛民之意,并非裝模作樣,而是出于真心。上述“識音”一章也表現(xiàn)了這一點(diǎn)。

         

        總之,顏?zhàn)印拔从懈F其下而能無危者也”的論斷,集中表現(xiàn)了他以舜為治國榜樣,學(xué)習(xí)舜“巧于使民”,對民眾不逼迫,減輕對民眾的各種壓力,讓民眾能安心生活下去,以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愿望。

         

        故而,顏?zhàn)印拔从懈F其下而能無危者也”的論斷,又是一種辯證的觀點(diǎn)。這就是說,事物發(fā)展到極限,在一定條件下,即會走向自己的反面。這雖然會使有些毫無遠(yuǎn)見的人感到突然,感到難以理解。但這確實(shí)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

         

        應(yīng)該說,顏?zhàn)釉谶@方面的認(rèn)識和論斷是對古時同類事件的理論性總結(jié),準(zhǔn)確地概括了矛盾發(fā)展之規(guī)律。此論斷的提出,與顏?zhàn)幼陨淼男摒B(yǎng)密切相關(guān)。雖然顏回終生沒有從政,但這并不等于他沒有從政的潛質(zhì)和見解。他自幼習(xí)《易》,哲學(xué)思維發(fā)達(dá),故能見常人之所未見,提出常人所未提出的見解。

         

        《孔子家語·弟子行》記載,衛(wèi)將軍文子詢問子貢:在孔門七十余名登堂入室者中,究竟“其孰為賢?”子貢經(jīng)過一番考慮,回答說:“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茍,是顏回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媚茲一人,應(yīng)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則?!舴暧械轮?,世受顯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則王者之相也?!边@是顏?zhàn)油T師兄弟對他的評價。子貢是一位富有經(jīng)商頭腦與外交才能的人物?!妒酚洝へ浿沉袀鳌贩Q:“子貢結(jié)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彼抉R遷認(rèn)為“夫使孔子名布揚(yáng)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辈ζ渫饨徊拍艽蠹臃Q贊:“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qiáng)晉而霸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一出”使天下局勢大變。這樣一位有突出才能的人物,卻對顏?zhàn)又孕呐宸?,稱譽(yù)有加,說明顏?zhàn)釉谥螄碚矫娲_有超常之才。值得注意的是,子貢說顏回能擔(dān)任“以御于天子”的“王者之相”,而不是諸侯國的輔相。至于諸侯國的輔相,孔子在周游列國到達(dá)楚國時,楚國的令尹子西已向楚王明確指出:“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曰:“無有?!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就是說,“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沒有一個輔相能有顏?zhàn)幽菢拥闹螄拍?。這也說明顏?zhàn)哟_實(shí)有超乎常人的治國之才。

         

        顏?zhàn)犹岢觥拔从懈F其下而能無危者也”的論斷,亦與他所服膺的中庸之道、所踐行的忠恕之道緊密相關(guān)??鬃诱f:“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保ā吨杏埂罚┢滟澴u(yù)了顏回對中庸之道的堅守。朱熹評價曰:“顏?zhàn)由w真知也,故能擇守如此,此行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所以明也?!盵3]其認(rèn)為顏?zhàn)幽苏嬲闹钦撸瑢⑵涞赖卤拘暮虾踔杏怪?。顏?zhàn)铀浴啊傍B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即是他對中庸之道的靈活解讀,以此警告世人,為人處事要準(zhǔn)確把握“度”,不可過“度”,不可弄到魚死網(wǎng)破的境地。

         

        這種對內(nèi)對外講究處事有度,行中庸之道,也就是孔子、顏?zhàn)犹岢摹八 ??!八 笔翘幚砣伺c人之間關(guān)系的一種形式、方法,或者說一種狀態(tài)。曾子指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鬃影选八 备爬閮删湓挘阂痪涫恰凹河⒍⑷?,己欲達(dá)而達(dá)人”,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zhàn)永^承了孔子的恕道思想。《孔子家語·顏回》篇記載,魯國大夫仲孫何忌曾問顏?zhàn)樱骸叭收咭谎远赜幸嬗谌手?,可得聞乎?”顏?zhàn)诱f:“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預(yù);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比绻f一個字有益于仁,那么這個字就是恕,可見恕在仁中是何等重要。顏?zhàn)釉谏顚?shí)踐中積極踐行恕道,他總結(jié)自己踐行恕道的情況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韓詩外傳》卷九)不管別人是否善待于他,顏?zhàn)咏陨拼?,其對恕的貫徹可謂徹底。如果作為一個在上位者能這樣對待自己的下屬,那就很少會遭遇意想不到的危難。

         

         

        顏?zhàn)印白怨偶敖?,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的論斷在當(dāng)時與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并被歷代明智之士傳承不息。

         

        “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這一論斷,首先受到孔子的肯定和贊揚(yáng)??鬃诱f:“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豈足多哉!”這就是說,顏?zhàn)又员蝗藗円暈榫哂谐醭H酥腔鄣娜瞬牛褪且驗檫@一類的事件是很多的,不用再多的事例了,這一點(diǎn)已經(jīng)足夠了??鬃訌目傮w上肯定了顏?zhàn)拥某瞬拍堋?o:p>

         

        荀子將顏?zhàn)宇A(yù)見東野畢馬佚一事收入自己的著作中。后來,荀子去到秦國,秦昭王向他“問儒術(shù)”,荀子“以孔子之語及諸國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余篇與之,由此秦悉有焉”(《孔子家語后序》)。這樣一來,顏?zhàn)印拔从懈F其下而能無危者也”的論斷不但在齊魯大地得到保留與傳播,而且在秦國中得到保留與傳播。顏?zhàn)拥乃枷肫返聻楦嗟娜怂獣浴?o:p>

         

        后來,秦始皇雖有“焚書”之舉,但記載孔子及其弟子事跡的簡冊,包括秦昭王時荀子帶入秦國的那一部簡冊并未焚毀,顏?zhàn)宇A(yù)見東野畢馬佚的事跡得以繼續(xù)流傳。

         

        《中庸》《大學(xué)》從其思想內(nèi)容來看,也受到顏?zhàn)印白怨偶敖瘢从懈F其下而能無危者也”這一論斷的影響。如《中庸》第十四章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边@里顯然受到顏?zhàn)诱摂嘀兴w現(xiàn)的“不可窮其下”思想的影響,而且把這一思想向各個方向擴(kuò)展,特別注重的是處理好上下之間的關(guān)系?!洞髮W(xué)》曰:“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边@也是在顏?zhàn)印安豢筛F其下”思想的啟發(fā)下提出的處理好上下、左右、前后各方面之間關(guān)系的主張。凡是不良之事,發(fā)現(xiàn)之后,要立即停止,這是處理好各方面之間關(guān)系同時提升整體素質(zhì)的必要措施?!吨杏埂贰洞髮W(xué)》在顏?zhàn)诱摂嗟膯l(fā)下,所提出的這些思想見解對于一個家族、家庭,一個地區(qū),乃至整個國家民族和諧關(guān)系的建立都是十分有利的。

         

        西漢時,文帝的博士韓嬰根據(jù)有關(guān)簡冊,在傳《詩》的同時,作《韓詩外傳》數(shù)萬言。該書卷二即有顏回預(yù)見東野畢馬佚的記載。其基本內(nèi)容與《孔子家語·顏回》所記相同,但文字上略有不同。如《孔子家語·顏回》曰:“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薄俄n詩外傳》云:“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迸c此大體相似的,還有劉向《新序·雜事》,其內(nèi)容與《孔子家語·顏回》基本相同,文字略有不同。出現(xiàn)這種文字略異的情況,可能與《韓詩外傳》《孔子家語》《新序》三書的材料來源有關(guān)。但顏?zhàn)拥幕菊摂啾槐4嫦聛砹耍ㄟ^《韓詩外傳》《新序》等書的傳布使得此論得到進(jìn)一步傳播。

         

        東漢末年,逸士牟子作《牟子理惑論》一書,倡儒、釋、道三教調(diào)和之意。在回答他人問題時,牟子指出:“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昔呂望、周公問于施政,各知其后所以終;顏淵乘駟之日,見東野畢之馭,知其將??;子貢觀邾、魯之會,而昭其所以喪;仲尼聞師曠之弦,而識文王之操;季子聽樂,覽眾國之風(fēng),何必足履目見乎?”這里列舉了多個事例,皆體現(xiàn)了主人公見微知著的能力。其中雖未引用顏?zhàn)印拔从懈F其下而能無危者也”的論斷,但將顏?zhàn)拥氖论E列入其中,可知在牟子心中,顏?zhàn)右彩且晃痪哂谐醭H祟A(yù)見能力的人。

         

        《后漢書·崔骃列傳》記載,崔骃是一位才高而志未酬者,曾作《達(dá)旨》篇,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其中列舉歷史上的若干成功事例,如云:“昔孔子起威于夾谷,晏嬰發(fā)勇于崔杼,曹劌舉節(jié)于柯盟,卞嚴(yán)克捷于強(qiáng)御……顏回明仁于度轂,程嬰顯義于趙武?!睂Α邦伝孛魅视诙容灐币痪?,歷代注《后漢書》者皆未作出詮釋。實(shí)際上,這一句說的就是顏?zhàn)訙?zhǔn)確預(yù)見東野畢馭車馬將佚一事?!拜灐本褪恰败嚒薄!岸取?,忖度、預(yù)料。全句意為:顏回的仁德因預(yù)料東野畢駕車出事而彰明。這里的仁德主要是指顏?zhàn)釉诨卮痿敹ü膯栐挄r,準(zhǔn)確地說出了矛盾雙方尖銳對立,以至于你死我活的關(guān)系。即“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這個道理本來是客觀存在的,但許多人并不明白或者不十分明白,顏?zhàn)拥恼撌鍪谷巳鐗舫跣?、醍醐灌頂。因此,崔骃將此算作顏?zhàn)酉蛱煜峦菩腥实乐械囊豁椫匾删?,亦彰顯了他對顏?zhàn)宇A(yù)見東野畢馬佚一事的肯定與傳承。

         

        《三國志·魏志·王基傳》記載,魏明帝時盛修宮室,百姓勞瘁。時有中書侍郎王基上書勸諫,曰:“臣聞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懼?!纛仠Y云東野子之御,馬力盡矣而求進(jìn)不已,是以知其將敗。今事役勞苦,男女離曠,愿陛下深察東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在這里,王基借用顏?zhàn)宇A(yù)見東野子求馬不已、故其馬必佚一事,來啟發(fā)與勸諫魏明帝,以使之減輕對民眾的力役。這充分體現(xiàn)了顏?zhàn)诱摂嗟挠绊懥Α?o:p>

         

        《晉書·載記第十四》記載,前秦苻堅曾任王猛為丞相、中書監(jiān)、尚書令等職,王猛上書請辭。其疏中談到前代帝王用人之得失,如云:“魏祖以文和為公,貽笑孫后;千秋一言致相,匈奴吲之?!瓥|野窮馭,顏?zhàn)又鋵⒈??!痹谶@里,對于顏?zhàn)宇A(yù)見東野畢用馬不止而必然致敗一事,王猛主要是從用人不當(dāng)就會導(dǎo)致失敗這一角度歸納的。這也是顏?zhàn)宇A(yù)見東野畢馭馬必佚這一事件的另一個方面的意義與影響。

         

        嚴(yán)可均輯《全晉文》卷四十八載有晉傅玄《平賦役》一文,曰:“昔者東野畢御,盡其馬之力,而顏回知其必敗,況御天下而可盡人之力也哉?夫用人之力,歲不過三日者,謂治平無事之世,故周之典制載焉。”這是傅玄運(yùn)用顏?zhàn)宇A(yù)見東野畢馭馬而求馬不已、其馬必佚一事,來告誡與勸諫晉武帝等在上位者,不可濫用民力,甚至用盡民力,否則就會驗證顏?zhàn)铀f的“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的論斷。

         

        另,在嚴(yán)可均所輯《全宋文》卷六十二釋慧通《駁顧道士夷夏論》一文中,亦有關(guān)于顏回的記載,云:“若夫顏回見東野之馭,測其將??;子貢觀邾魯之風(fēng),審其必亡?!边@說明南朝時,在佛學(xué)界亦對顏?zhàn)拥念A(yù)見能力表示了肯定和佩服。

         

        至宋代,對顏?zhàn)宇A(yù)見東野畢馭馬必佚一事的記載,主要還是從愛惜民力、維護(hù)社會安定的角度詮釋的。如太平興國年間,李昉等編的《太平御覽》,其八百九十六卷獸部八載有《孔子家語》之“顏?zhàn)宇A(yù)見東野子馬佚”一事,可惜的是編者在選用時刪去了顏?zhàn)涌偨Y(jié)性的論斷:“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本幷呖赡芎ε逻@樣的結(jié)論會刺激皇帝,所以只講故事性的部分,其中所蘊(yùn)含的道理留給皇帝自己體會去吧。

         

        又如,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監(jiān)察御史王巖叟上疏請廢《保甲法》時言:“……獸窮則搏,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臣觀保甲一司,上下官吏,無毫發(fā)愛百姓意,故百姓視其官司不啻虎狼,積憤銜怨,人人所同?!保ā端问贰け尽罚╆P(guān)于宋代保甲法的是非,自然是見仁見智的。但王氏在這里引用顏?zhàn)印白怨偶敖?,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的論斷,在愛惜民力這一點(diǎn)上是與顏?zhàn)拥脑庀喾系?。王巖叟的奏疏后來收入《文獻(xiàn)通考》《歷代名臣奏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典籍中,顏?zhàn)拥恼摂嘁苍谶@些典籍所傳布的范圍內(nèi)發(fā)生了影響。

         

        宋代胡仔所撰《孔子編年》一書,在魯定公十三年(孔子五十二歲)時,復(fù)述了顏?zhàn)宇A(yù)見東野畢馬佚一事,其內(nèi)容與《孔子家語》所記相同。這種復(fù)述,雖無創(chuàng)新,但同樣起到了傳播顏?zhàn)又孛駩勖袼枷?,擴(kuò)大顏?zhàn)佑绊懙淖饔谩?o:p>

         

        明代丘濬撰《大學(xué)衍義補(bǔ)》,該書第十五卷引錄《孔子家語·顏回》中顏?zhàn)宇A(yù)見東野畢必將馬佚一章,之后加按語說:“《家語》此章,顏?zhàn)又^舜不窮其民是以無佚民,由是推之,則桀紂窮其民所以有佚民,而致危亡之禍也可知已。后世人主,其尚無以苛政虐刑以窮其民哉!”應(yīng)該說,這段按語正切中要害,深得顏?zhàn)颖疽?,亦可看出《大學(xué)衍義補(bǔ)》一書確實(shí)彌補(bǔ)了宋代真德秀《大學(xué)衍義》“止于格致誠正修齊,而闕治國平天下之事”的缺失。

         

        清代馬嘯《繹史》卷九十五之一較完整地記述了顏?zhàn)拥难哉撌论E,其中也包括顏?zhàn)宇A(yù)見東野畢馬佚一事。從先秦至清代,顏?zhàn)邮论E廣泛流傳,亦彰顯了其“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論斷及其重民愛民思想持久的影響力。

         

        顏?zhàn)铀浴拔从懈F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可謂千古不易之理,至今仍具有理論意義與實(shí)踐意義。古代中國治理有良治與劣治之分,凡是執(zhí)政者實(shí)行仁政德治,以關(guān)心民瘼為基本任務(wù)的,都呈現(xiàn)出良治狀態(tài);反之,執(zhí)政者毫無章法,為所欲為,窮其民眾,都會呈現(xiàn)出劣治狀態(tài)。如秦、隋末的暴政就是如此。

         

        在當(dāng)今社會同樣是一個單位、集團(tuán)內(nèi)部,有領(lǐng)導(dǎo)者與被領(lǐng)導(dǎo)者,干部與群眾、上級與下級等,因而也就存在著“上”“下”之間的關(guān)系,只是這種上下之間的關(guān)系與古代的階級關(guān)系性質(zhì)不同而已。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今天如何處理好這種關(guān)系,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基本的一點(diǎn),就是時刻不忘顏?zhàn)拥恼摂唷白怨偶敖?,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卑迅牧济裆?dāng)作為政者的根本任務(wù)之一,努力搞好內(nèi)部上下之間的關(guān)系、干群關(guān)系,使之保持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當(dāng)然,這種和諧是“和而不同”,即在不斷解決各種矛盾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不是“一團(tuán)和氣”“死水一潭”。

         

        [1]楊朝明:《孔子家語的成書與可靠性研究》,楊朝明、宋立林主編:《孔子家語通解》,濟(jì)南:齊魯書社,2009年,第1—43頁。
        [2]《孔子家語后序》,王肅注:《孔子家語》,《四庫全書》第6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109頁。此段序言當(dāng)為《孔安國序》,今據(jù)學(xué)者考證,其真實(shí)可信,為漢孔安國所作。參見陳以鳳:《<孔子家語>孔安國序考辨》,《古籍整理學(xué)刊》2018年第5期。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0頁。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