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中的春節(jié)
作者:李媛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丑臘月廿九日甲申
耶穌2022年1月31日
古人以一季耕種與收獲為“年”?!墩f文解字》對于“年”的解釋是:“年,谷孰也?!焙坦瘸墒熘畷r,意味著農事告終,舉行慶典,慶賀豐收,慰藉一年的辛勞,這是新年的緣起?!对娊?jīng)》產(chǎn)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雖然那時還沒有“春節(jié)”這個詞語,但已呈現(xiàn)了此后近三千年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年俗的雛形,其中諸多場景和習俗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对娊?jīng)》對于新年的吟哦詠誦,蘊含著深刻的文明基因,滋養(yǎng)了中國人的文化精神。
古老質淳的年俗
作為上古社會的百科全書,《詩經(jīng)》記載了大量人情風俗、典章制度、歷史事件,其中對于年俗的描寫主要在《豳風·七月》之中。初冬伊始,人們就開始籌備新年。當時的年俗主要有:
準備新衣?!夺亠L·七月》中的第一章即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睹珎鳌返慕忉屖恰熬旁滤冀?,婦功成,可以授冬衣也”。這里的“授衣”是一種習俗和制度,在寒冬臨近時,為勞作者發(fā)放冬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準備新衣,是新年必備的習俗,而只有按時節(jié)勞作,過年時才能有新衣可穿。掃塵忙年。迎接新年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對房屋進行清掃和修繕,《豳風·七月》中記載“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將屋中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清理干凈,用煙熏除藏于墻洞中的老鼠,同時封好北窗、用濕泥土糊住門縫,以免寒風侵入。掃除完畢,便可攜一家男女老少,進入潔凈的房屋,辭舊迎新了。
釀酒祈福。新年不可無酒?!鞍嗽聞儣?,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苯?jīng)歷了一年繁忙而充實的辛勞之后,族人聚在一起,用豐收的稻谷釀成美酒慶賀豐年,為來年祈福,強烈的儀式感中滿溢著迎接新歲的欣悅之情。
聚族蠟祭。祭祀是迎接新年的必備工作。“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句詩反映的是歲末“蠟祭”(又稱“臘祭”)的年俗,即以禽獸祭祀農神。新舊交替之時,農人們宰羊備酒,祭祀農神與祖先,慶典之后歡聚一堂,舉杯共祝族中長者長壽安康綿綿無期。
這些古老而質淳的年俗中蘊藏著中國人的人生觀、時間觀、價值觀。所謂人情不遠,雖然《詩經(jīng)》距今有三千年的歷史跨度,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其中純真質樸的生命狀態(tài)。
真誠積極、和樂歡快的人生態(tài)度
年終歲末,人往往會產(chǎn)生光陰易逝之感?!短骑L·蟋蟀》中就發(fā)出“蟋蟀在堂,歲聿其莫”的感嘆。天寒之時,蟋蟀進了堂屋。人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感慨一年時光匆匆?!敖裎也粯?,日月其除?!毙屡f交替、除舊迎新之際,最易觸發(fā)對于人對于時間和人生的哲學思考。這首詩在肯定人的正常享樂之正當性的同時,又警示人們“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行樂不可過度,君子好樂無荒,依禮節(jié)之,張弛有度,方可謀求長遠,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取向。
無論冬夏,我們智慧的、純樸的先祖?zhèn)儠円剐羷冢宿r業(yè)生產(chǎn),還要養(yǎng)蠶、織麻、打獵、蓋房、造酒、祭神、祝福。但即便如此辛勞,在《詩經(jīng)》中始終洋溢著一種樂觀向上、踏實勤勉的精神狀態(tài),始終充滿了對于自然饋贈的感恩、對富足生活的期盼,這種堅韌、知足、感恩的生命態(tài)度是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內在精神依托。
順應天時、周而復始的時間觀念
《尚書·虞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帝堯命令羲氏、和氏,嚴謹?shù)刈裱鞌?shù),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guī)律,制定出歷法,把天時節(jié)令告訴人們。上古時代,中國人對于“年”的認知是與農作物的生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四季更替、星河流轉,終而復始,生命律動呈現(xiàn)了自然的節(jié)奏?!对娊?jīng)》中所體現(xiàn)的時間觀并非線性發(fā)展,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循環(huán)往復,“始”與“終”是交疊重合的?!熬旁轮銎?,十月納禾稼”的收獲之后又開始為下一年的播種做準備,以便春回大地時,可以順利地“其始播百谷”。所有這些活動都緊貼時序,體現(xiàn)出古人對天地法則的敬順,服從自然之律、順應陰陽之變。新年是在舊歲緊張勞作之后短暫的休養(yǎng)生息,是為了即將到來的忙碌積累能量。
敬畏天命、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
在“改歲”之前,周人往往先舉行一系列的祭祀儀式,在這些儀式完成之后,才開始慶祝新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奔漓朐谙让駛兊纳钪杏兄匾匚唬饕譃榧捞旌图雷鎯煞N。遠古時代,先民對自然界抱著非常敬畏的心態(tài)。他們通過祭祀來達到與天、與祖先溝通的目的,希望得到庇佑?!吨茼灐へS年》中描述了豐收之年的壯觀場景:“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鞭r人們收獲了數(shù)不清的谷物,堆滿了高大的糧倉。“為酒為醴,烝畀祖妣?!贝藭r,周人以糧食釀造的美酒來敬奉上天和祖先,表達感激之情、報答庇護之恩?!耙郧俣Y,降??捉?。”因為豐收,祭品豐盛,禮儀很得當,希望能夠繼續(xù)得到庇護、賜福。祭祀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它寄托了對于天地和祖先恩澤的感懷,以及對于未來繼續(xù)得到賜福的美好祈愿。
《詩經(jīng)》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源頭,記錄了中華民族最初經(jīng)歷的心靈歷程。雖然其中所記載的新年僅僅是此后春節(jié)習俗的萌芽,但它所蘊含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潛意識。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