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樹滿】再論令方彝為西周昭王銅器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2-03-13 23:17:45
        標簽:令方彝、西周昭王銅器

        再論令方彝為西周昭王銅器

        作者:劉樹滿(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二月初八日壬戌

                  耶穌2022年3月10日

         

        從1929年起至今,康宮原則是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領域始終繞不開的重要議題,多位學者圍繞這一議題爭論不休。

         

        直接關(guān)乎康宮原則能否成立

         

        1929年,洛陽馬坡出土了一批包括令方彝、令尊在內(nèi)的重要西周青銅器,其銘文中出現(xiàn)了一個宮廟的名稱,即“康宮”,引起學術(shù)界關(guān)注。羅振玉、郭沫若、唐蘭等學者紛紛撰文討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和唐蘭,但雙方觀點截然不同。在數(shù)十年的爭論中,郭沫若始終認為令器銘文中的“康宮”不是康王的廟,不具斷代意義,力主令方彝作于成王時代。唐蘭也不改初衷,認定令方彝銘文中的“康宮”為康王之廟,并指出康王為始祖,康宮中有昭、穆、夷、厲等王的廟。這正好對應銅器銘文中的康昭宮(見頌鼎等)、康穆宮(見克盨)、康宮夷太室(見攸從鼎)、康剌(厲)宮(見克鐘),從而證明銘文中出現(xiàn)“康宮”的令方彝的年代一定在康王之后。

         

        令方彝究竟是成王時器,還是康王以后的昭王時器,直接關(guān)乎康宮原則能否成立的問題。而康宮原則的適用與否,不僅涉及一大批西周早期銅器的年代問題,還涉及西周中晚期銅器的斷代,影響面十分廣泛。所以,令方彝的年代是雙方爭論的核心問題。

         

        祖丁與父丁并非同一人

         

        近百年來對康宮問題的研究中存在這樣一個前提,學者們普遍認為作冊大鼎銘文中的“祖丁”與令方彝銘文中的“父丁”是同一個人。郭沫若推斷,“作冊大乃夨令子,令為作冊,大亦為作冊,父子世官”。(《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科學出版社1957年版)唐蘭則指出,令方彝所言“父丁即康王時作冊大鼎的祖丁,那末,作冊夨令當是作冊大的叔父輩。但時代反較晚,等于祭公為穆王祖父一輩而當穆王前期”。(《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版)

         

        筆者認為,這一前提是康宮問題長期爭論的原因之一。盡管依照人物的聯(lián)系構(gòu)成器組,是西周銅器斷代的重要研究方法,但正如李學勤早就警示我們的:這種方法“是有一定局限的,有時會導致不妥當?shù)耐普?。銘文中同樣人名,有時不是同一個人;即使同一個人,也可能生存于一個以上的王世”。(《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周原莊白、強家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如果我們轉(zhuǎn)換角度,把“祖丁”和“父丁”看成兩個人,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令方彝銘文中的“父丁”就是作冊大,作冊大鼎銘文中的“祖丁”是作冊大的祖父,也就是作冊令的曾祖父,大致生活在西周初年,很可能是這個家族在西周的第一代。如此,作冊令就不是作冊大的父親,恰恰相反,作冊令應是作冊大的兒子。既然作冊大鼎作于康王初期,此時作冊大在朝任職,正值盛年,鑒于康王在位25年左右,作冊大可能任職到康王晚年。作為作冊大的兒子,作冊令最早可能任職于康王晚年,但從令方彝、尊、簋體現(xiàn)出宏大又精致的特點來看,應作于作冊令生涯的頂峰時期,即昭王時期。

         

        以往的研究者包括唐蘭將作冊大鼎銘文中的“祖丁”和令方彝銘文中的“父丁”當作同一個人,其原因是沒有注意到商周日名(即廟號)的特殊性。商代貴族廟號的確定方式,既不是生日,也不是死日,而是用卜選的方式。其廟號一般是以下葬日的干支,多半選擇在柔日(即陰日),如乙、丁、己、辛等。西周時期,乙、丁、辛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造成一個家族的幾代人中,會出現(xiàn)日名相同的現(xiàn)象。(張懋镕:《商代日名研究的再檢討》,《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典型的例子是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出土的微氏窖藏青銅器。(寶雞市周原博物館編著:《周原——莊白西周青銅器窖藏考古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我們根據(jù)各器間橫向(同器主同時代的器物)和縱向聯(lián)系(器主家族幾個世代的器物),可排列出微氏第一世至第七世的器主與青銅器的對應關(guān)系。

         

        第一世 “高祖”

         

        第二世 “烈祖”

         

        第三世 “乙祖”

         

        第四世 “亞祖祖辛”折折方彝

         

        第五世 “乙公”豐豐尊、豐卣

         

        第六世 “丁公”墻墻盤

         

        第七世 

         

        微氏家族作為殷商遺民和作冊大家族一樣,繼承了祖先使用日名的傳統(tǒng)。從上表來看,第三世是“乙祖”,他被第四世折稱作“父乙”,折尊、折方彝、折觥的銘文都說“用作父乙尊”,證明第三世的廟號是“乙”。第五世是“乙公”,他被第六世墻稱作“父乙”,墻爵曰“墻作父乙寶尊彝”,說明第五世的廟號也是“乙”。第三世和第五世僅僅相隔了一世,祖與孫卻使用相同的廟號,說明在同一個家族,廟號相同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作冊大家族作為殷商遺民,文化內(nèi)涵與微氏家族很接近。作冊大就好比微氏家族的第五世“乙公”——豐,他可以把第三世“乙祖”稱為“祖乙”。作冊令就好比微氏家族的第六世——墻,他可以把第五世“乙公”稱為“父乙”。由于作冊大鼎和令方彝系1929年洛陽馬坡出土,盜掘?qū)е潞芏嘈畔G失,我們不能確知作冊大的廟號是“乙”。但是,我們能夠從形制、紋飾和銘文的字形書體等方面證明令方彝晚于作冊大鼎,進一步確立他們之間的父子關(guān)系。

         

        從考古類型學審視令方彝

         

        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鼓腹方彝是義方彝,器體瘦高、深腹微鼓、圈足較高。因其銘文中出現(xiàn)“武王”字樣,可知其為武王時器,若按謚號論,則在成王初年,總之是西周初期的方彝。稍晚的鼓腹方彝逐漸由瘦高向橫寬發(fā)展,腹部也越來越鼓,流行于西周早期后段至西周中期前段。總體來看,令方彝與義方彝差別較大,前者器身較義方彝矮胖,腹部變淺,且外鼓的程度更甚。此外,在紋飾的種類和風格上,義方彝紋飾線條比較剛直,更接近商代晚期的方彝。

         

        其實,與令方彝最為接近的是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銅器窖藏出土的作冊折方彝。兩器整體都呈方形,且蓋面隆起、淺腹圓鼓、矮圈足下有淺臺的形制也基本一致;紋飾上,三層滿花、通體四角和四面中線上的扉棱以及大獸面紋的裝飾風格也大致相仿。根據(jù)李學勤等學者的研究,作器者“折”的活動時期應自康王后期到穆王初年。(《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周厚莊白、強家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所以,該器的年代相當于西周早期后段至西周中期前段。

         

        令方彝明顯晚于作冊大鼎

         

        作冊大鼎的銘文具有明顯的波磔體意味,保留更多晚商字形書體的特點。第一,行款的特點明顯,行與行之間逼仄,沒有明顯的間距。字與字之間忽而擠兌,如“武”字與“王”字距離太近,以至于“武”字上大下小,很不穩(wěn)定;忽而離散,如“作祖丁”三字間隔太寬,空白較大。第二,文字大小較為懸殊。如鑄、賞、馬、尹等字,一個字占有兩個字的空間。第三,如王、天的部分筆畫很肥大,丑、尹的捺筆肥大。

         

        令方彝銘文雖然還有一定程度的波磔體意味,但與作冊大鼎的銘文相比,顯然弱化了許多。首先,行與行的間距明顯大于字與字的間距,可見行距趨向整齊。其次,文字雖然有大有小,但懸殊程度小于作冊大鼎。字與字之間的距離也比較一致。最后,有肥筆的字的比率下降。作為銘文最長的方彝,187字中只有在、丁、十、父、乙、君、王等少數(shù)幾個字有肥筆,而且王字的肥筆程度明顯弱于作冊大鼎。

         

        總而言之,作冊大鼎銘文更多地繼承了晚商以來波磔體銘文的特點,而令方彝銘文正處于殷商波磔體銘文向西周玉箸體銘文的過渡時期??梢?,作冊大鼎的時代應早于令方彝。

         

        此外,從尊、公、王等具有代表性的字形,可知兩器年代的早晚。尊字的演化軌跡比較明顯,作冊大鼎“阜”部作填實狀,是較早的寫法;令方彝、令簋“阜”部作鏤空狀,是較晚的寫法。作冊大方鼎“酉”部上無筆畫,令簋“酉”部則增加兩豎一橫,這是昭王時器才有的寫法。其余如馭觥蓋,不見于成康時期。

         

        公字的寫法兩器差別最為明顯。作冊大鼎口部以上兩豎呈束腰狀,且開口大,間距短。令方彝雖然器銘的公字口部上兩筆呈開口式,但兩豎之間距離較作冊大方鼎拉近,與昭王標準器近似。值得注意的是,令方彝蓋銘中所有公字兩豎筆都較短,并呈斂口式,近似后期公字的寫法,不見于成王至康王前期器。此外,令簋口部上兩豎筆直,且距離極近,同昭王以前銅器銘文的寫法差別很大。

         

        王字的寫法也呈現(xiàn)同樣特征。作冊大鼎與康王時標準器獻侯鼎差不多,字形瘦高,最下邊的一橫筆與豎筆交匯處筆道較粗,形成一個三角區(qū)。而令方彝和昭王時標準器過伯簋上的王字整體變矮,呈近方形,且最下一橫筆變細。

         

        結(jié)合上文可知,作冊大鼎與康王時的標準器的字形書體基本一致,而令方彝與昭王時的標準器的字形書體接近,所以令方彝的時代明顯晚于作冊大鼎。如果再細分,從尊、公等字來看,令簋的時代可能稍晚于令方彝。令方彝器、蓋銘文雖內(nèi)容相同,而字形書體卻不同,蓋銘中有些字的字形書體不見于康王銅器上,反而與令簋更接近。

         

        綜上所述,無論器物形制還是銘文字形書體,令方彝的時代都晚于作冊大鼎,作冊令是作冊大的兒子。既然令方彝、方尊、令簋都是昭王時期的銅器,那么包括令器在內(nèi)的102件與康宮有關(guān)的銅器均吻合康宮原則,唐蘭提出的康宮原則是正確的。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以青銅器為中心的西周諸侯國文化認同研究”(20CKG014)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