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觀俯察解古義 思接千載出新知
——讀《治水神話與禮樂教化研究》
作者:白貴(河北大學特聘教授、河北大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二月廿七日辛巳
耶穌2022年3月29日
近讀馬小龍先生《治水神話與禮樂教化研究》,不時產生意外與會心之喜悅,感覺作為一名古代文化的研究者,其慧眼有獨具之處。
第一,作者的研究著眼點頗具新意。研究禮樂制度、禮樂教化者學術界并不鮮見,研究治水神話者也不少,但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從教化的角度看待神話并做出獨到分析的視角至今似未見到。我們知道,儒家文化的出發(fā)點就是“明教化者也”。而“六經”文教系統(tǒng)奠定了儒家禮樂制度的基礎。《禮記·經解》云:“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之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凈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在孔子看來,“六經”最值得推崇的就是對社會的教化功能。這一點多有學者論及,但是將上古神話的價值與意義闡釋為教化的,依本人所見尚屬首次。作者抓住“神話與教化”這一主線,以“治水神話”與“洪范九疇”分別代表“民間”和“官方”的兩條線索層層推進,鉤稽沉隱,揭示了中國上古神話中穩(wěn)定不變的功能性內涵——“教化”。對以往將“圣人以神道設教”的“教”解釋為“宗教”的觀點給予了矯正,提出,神話教育與詩教、樂教、禮教等“六經”教化一樣,屬于儒家養(yǎng)成教育的方法。
第二,通過對中西神話的比較研究,得出差異性背后中西文化根源的影響,一些結論富有啟發(fā)意義。作者追根溯源,揭示了治水神話與上古文明的關系,論證了中國神話著重彰顯人性的偉大,以及人文本位的文化特征。在中西神話比較中,論述了中國神話的目的主要在于教化人類發(fā)掘自身的“神性”,以期超凡入圣,主要的功能在于“勸善”;而西方神話的目的則主要以神跡警告人類不要迷誤,用無情的懲罰來震懾,主要的功能在于“糾錯”。中國神話傳遞的是“秩序至上”的法則,而這個秩序指的是自然的秩序和法則;西方神話傳遞的是“力量至上”的法則,主要指神的力量。因此,中國神話的目的是“以神話施教化”,最終走向“禮樂教化”的“文治”社會。西方神話的目的是“以神話訓誡喻”,最終走向“法律契約”的“法治”社會。這些富有創(chuàng)意的觀點和獨特的分析,對于從新的視閾理解中西神話和古代文明的特質都具有重要價值。
第三,通過對上古神話的解讀,闡釋了儒家文化事在人為的觀念。作者以大禹治水神話和“洪范九疇”為中心個案,在文本比較的基礎上,運用文字學、訓詁學等方法,并借鑒了西方神話學理論,探析了中國神話活動的演變過程、隱喻內涵和價值取向,認為中國上古神話是典型的“人本之教”而非“神本之術”。通過對昆侖山與“治水神話”關系的考證,得出昆侖山實為大禹用息土堙塞洪水而成,出自人力而非天然,實際還是在彰顯人的力量。作者認為商周嬗遞時期中華文明的核心在于,整個社會的文化重心由以祭祀為主的神本主義轉變?yōu)椤叭宋奈幕钡慕ⅲ赖陆袒〈松裨捊袒?,人治取代了神治。這也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對中華文明最大的貢獻。文明的過早成熟使得鬼神之說逐漸讓渡給禮樂教化??鬃又圆徽Z怪力亂神是將喜歡鬼神之說的凡夫俗子的迷信流俗導向更高精神層面的禮樂生活。舉凡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鯀禹治水等上古神話,其實多乏“神”力,而多“圣”跡,神話不是為彰顯神明,而是為凸顯人的主導性地位。
第四,通過對上古文獻的探賾索隱,重點闡釋了軸心時代中華文明理性精神出現(xiàn)的文化和社會的深層原因。中華文明被馬克思稱為“早熟的文明”,而雅思貝爾斯關于“軸心時代”的論述更是將中華先秦文明的理性精神推到了極致。至于這種理性精神為什么會從天而降,在關于商周嬗遞之際的文獻記載及文化論述中似乎有一個不可逾越的斷檔。我們祖先的文明是怎么從感性的神話故事,突然過渡到《尚書》《詩經》《左傳》《禮記》等充滿理性精神、人文情懷的文獻典籍上的?這一問題作者通過“從神治走向人治”“從神教走向詩教”“從神道走向德化”三個方面的論述,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作者捕捉到孔子一方面不語怪力亂神,鮮言天道與性命,只談事人不問事鬼,另一方面卻又不遺余力地推崇神話中的古圣先王,認為“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將堯與天地并稱。這并不是孔子觀念的混亂,實際上體現(xiàn)的是圣人以神道設教的良苦用心。作者還通過對“夔一足也”和“黃帝四面”等神話的分析,認為是孔子等人運用神話的歷史化和歷史的神話化等方式完成了對以神話為代表的上古文明“祛魅”的過程。
長期以來關于《尚書》的討論在儒家典籍的研究中比較冷門。歷代學者多將精力放在真?zhèn)巍渡袝分嫔?,關于《尚書》文教精神的討論不多,論述“洪范九疇”的更是少之又少。作者以“洪范九疇”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保留下來的殷商人文精神。認為“洪范九疇”不僅是治水大法,更是治世大法。如果褪去其中“大禹治水”的神話色彩,可以看出實際上是大禹帝總結自己治水、治世的經驗而得的九條心得,是上至帝王下至凡夫的九條做人做事的原則。不過是借“天啟”之術頒行天下,其中體現(xiàn)的是舜、禹等圣人“以神道設教”的良苦用心?!昂榉毒女牎敝姓劦降淖匀晃逍小⑹サ挛迨?、國事八政、天文五紀、皇極中德、圣王三德、卜筮決疑、休咎五兆、五福六災等幾乎全是教導帝王如何順天應時、立德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經驗。歷代帝王都將“洪范九疇”和《尚書?大禹謨》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十六字箴言作為秘不外宣的法寶來治國理政。應該說關于《尚書·洪范》類似的研究對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文化典籍的發(fā)掘闡釋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
通讀本書,感覺作者的學術視野比較開闊。所論涉及多個學科,作者旁征博引,層層論析,開掘深入,作者通過對先秦文化典籍中的治水神話史料進行分析與總結,以治水大法“洪范九疇”為主要研究對象,將治水神話、宗廟祭祀、宗法制度、文教之功、政教大法連綴起來探討上古時期洪水神話的學術主題,并對其進行綜合性學術研究,重新審視治水神話背后的理性精神和神話與政治教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東西方文明的起源與洪水神話的關聯(lián),論述上古時期人類社會由神治走向人治這一偉大轉變的歷史意義。在東西方文化的比較中,論述了自遠古肇始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尤其論述了神話與教化、政治、歷史等微妙深刻的關系。
《治水神話與禮樂教化研究》這本書討論的不少問題都很復雜,非一部書或者是一個視角、一種方法就能闡釋清楚。當然,作者的個別表述也有二元化、簡單化、片面化的傾向。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繼續(xù)在這個有意義的學術話題上浸潤深思,作者會發(fā)掘出更多有價值的話題。畢竟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不只在于解決問題,更在于對意義和價值的不懈追尋。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