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爾雅臺】春秋散思錄(讀董氏五篇)

        欄目:經(jīng)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22-04-15 22:33:29
        標簽:春秋散思錄
        陳緒平

        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臺,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業(yè)于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資深架構(gòu)師,現(xiàn)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春秋散思錄(讀董氏五篇)

        作者:爾雅臺

        來源:“爾雅臺切問”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十三日丙申

                  耶穌2022年4月13日

         

        【天之下·春秋散思錄(一)】

         

        吾人好言天下,

        所謂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是也。

        然天下者,

        王之天下也。

        倘不知何者為“王”,

        則無以言天下也。

        董生曰,

        春秋舉世事之道,

        夫有書,

        天之盡與不盡,

        王者之任也。(繁露81)

        也就是說,

        天—王—天下,

        王是聯(lián)結(jié)天與天之下的中介。

         

        董生曰,

        天者其道長萬物,

        而王者長人。

        又曰,

        人主之大,天地之參也,

        好惡之分,陰陽之理也,

        喜怒之發(fā),寒暑之比也,

        官職之事,五行之義也。

        以此長天地之間矣。

        是故,

        王者參天地矣,

        茍參天地,

        則是化矣。

        故曰,

        天道施,

        地道化,

        人道義。

        天下之真義在是焉。

         

        【天·春秋散思錄(二)】

         

        何謂天?

        董生曰,

        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

        與人而十者,

        天之數(shù)畢也。(繁露81)

        故天乃“太一”之總名,

        (禮運曰,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

        分言則有十端。

        十端之首,

        亦謂天,

        荀子之天也,

        今之自然科學之研究對象也。

         

        而作為總名之“天”,

        顯然是一種人設的視角,

        起于天,

        至于人而畢。

        畢之外謂之物,

        有天地,

        然后有萬物。

        萬物之數(shù)不可以畢舉,

        其變化亦不可以終究,

        故約之以陰陽而遍覆天下之變,

        定之以五行而統(tǒng)攝天下之物。

        五行者,

        五種行為模式也,

        此本于大自然之生態(tài)以物類物,

        是一種生態(tài)宇宙觀。

         

        很顯然,

        萬物以其可類歸屬于十端之下,

        而不在十端之中。

        以此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

        而最為天下貴也。

        人何以貴?

        蓋因其能贊天地之化育也。

        人居于天地之間,

        就好比魚在水中,

        其治亂之所為,

        足可搖蕩四海也。

        董生曰,

        治則以正氣殽天地之化,

        亂則以邪氣殽天地之化。

        是故,

        人氣調(diào)和,

        而致天地之化美,

        此即“王”天下也。

         

        【王·春秋散思錄(三)】

         

        何謂王?

        古人造字,

        三畫而連其中,

        謂之王。

        三畫者,

        天地與人也,

        而連其中者,

        通其道也。

        故董生曰,

        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

        而參通之,

        非王者孰能當是?(繁露44)

         

        董生曰,

        天地人,

        萬物之本也,

        天生之,

        地養(yǎng)之,

        人成之。(繁露19)

        天覆育萬物,

        終而復始,

        事功無己,

        深藏功與名。

        天不言,

        然四時行,

        百物生,

        察于天之意,

        無窮極之仁也,

        仁之美者在于天。

        地明其理,

        為萬物母,

        暴其形,所以為忠,

        著其情,所以為信,

        卑其位,乃順承天,

        厚其德,以載萬物,

        天地之行美也。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

        莫貴于人。

        萬物莫不旁折天地而行,

        人獨直立正當于天地間,

        此見人之絕于物而參天地矣。

        人受命乎天也,

        天之副在乎人。

        也就是說,

        人的世界,

        是天這個宇宙的全息投影。

        故人道即法天道,

        天人分合本原貫通。

        換句話說,

        天地人,

        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的宇宙。

        當然,

        人呆在這個宇宙之中,

        并不是消極無為,

        聽天由命的。

        否則,

        人何以能對得起天地這個祖先,

        對得起人所法于天地的這個德貌?

        董生曰,

        是故王者唯天之施,

        施其時而成之。

        也就是說,

        這個時候需要“王者”來擔當了。

        董生曰,

        王者,人之始也,

        王正,則元氣和順,

        王不正,則上變天,

        賊氣并見。(繁露6)

         

        王如何正?

        董生曰:

        皇也,方也,匡也,黃也,往也,

        合此五科為一言,

        謂之王。(繁露35)

        皇即大,

        王意首先必須普遍而廣大;

        普遍而廣大,

        則道必能正直而方;

        正直而方,

        則德必能匡運周遍;

        匡運周遍,

        則中央之土德必能美潤四方;

        美潤四方,

        則天下歸往。

         

        故王者,

        往也。

        往哪呢?

        往歸王道也。

        董生曰,

        天生之以孝悌,

        地養(yǎng)之以衣食,

        人成之以禮樂,

        三者相為手足。

        此即王道通三,

        中庸謂致中和也。

        致中和,

        則天地位育,

        萬物和序。

        圣人之教在是焉。

         

        【圣·春秋散思錄(四)】

         

        內(nèi)圣外王,

        圣與王乃體用關(guān)系。

        體用不可割裂,

        好比那能盛水的容器,

        能盛水是用,

        容器便是體,

        二者互相依存。

        事實上,

        體用、本末、隱顯、內(nèi)外,

        舉一全該,

        圓滿周遍,

        是謂體用一源。

        故莊子天下篇曰圣有所生,

        生皇大正方之種子也,

        曰王有所成,

        成匡運周遍之枝繁葉茂也,

        又曰皆原于一,

        圣體王用,

        顯微無間也。

         

        大學曰,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于至善。

        所謂至善者,

        仁也,

        仁之美者在于天也;

        所謂明明德者,

        內(nèi)圣也,

        正心誠意,

        格物致知,

        乃參通天地也;

        所謂親民者,

        外王也,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則王道道三,

        元氣和順也。

         

        是故,

        圣者,

        功夫也,

        窮天地之道也;

        王者,

        經(jīng)世也,

        彰德業(yè)于世間也。

        周子曰,

        圣人之道入乎耳,

        存乎心,

        蘊之為德行(內(nèi)圣也),

        行之為事業(yè)(外王也)。

        圣-王之道至已乎!

         

        程子曰,

        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

        學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學而至歟?

        曰:然。

        學之道如何?

        凡學之道,

        正其心,

        養(yǎng)其性而已,

        中正而誠,

        則圣矣。

        故學必盡其心,

        盡其心則知其性,

        知其性,

        反而誠之,

        圣人也。

         

        朱子曰,

        圣人贊天地之化育。

        又曰,

        蓋君子與圣人,

        必有功業(yè)大益于人間也。

        孔子至圣也,

        蓋其創(chuàng)制六經(jīng)詮釋與實踐的圣道模式,

        奠定圣賢師承統(tǒng)緒,

        為萬世立法也。

        又因其非居治理之位,

        沒有直接如二帝三王那樣“王“天下,

        故為素王。

        周子曰,

        圣希天,

        賢希圣,

        士希賢。

        這層層寄托,

        做個圣賢確乎千難萬難也。

        當然,

        這并不是說,

        我們沒有希望了。

        王陽明曰,

        見滿街都是圣人,

        此亦常事也。

        畢竟,

        我們每個人

        都有一顆超凡入圣

        能參通天地的良知心。

         

        【位·春秋散思錄(五)】

         

        今人常言,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又曰德不配位,

        以此判治天下之得失。

        這個“位”,其義大矣,

        春秋貶褒皆托位而言也。

        中庸曰天地位焉,

        朱子解位為安其所也。

        天地便是育生萬物的場所,

        化陰陽之氣為其精,

        落于五行之中塑其形,

        萬物育焉。

        五行乃一個大生態(tài),

        萬物落位于此而成關(guān)系網(wǎng)絡,

        毫無疑問,

        這是一種差序格局。

        故萬物安其位,

        各正性命,

        方能天地和序。

         

        天下者,

        人之位也。

        人受命乎天,

        天之副在乎人,

        天之下在于人。

        用今天的話說,

        所謂天之下,

        無非地球表層的生物圈。

        這個生物圈層,

        是有人主導的,

        是人類的命運共同體。

         

        天下之位有五:

        夷夏、文化、歷史、地理、族群。

        這五位顯然本于人類文明的視角,

        故首重夷夏之辯,

        蓋夷夏進退乃文明程度之標尺耳。

        春秋不以夷狄為禮,

        是以無禮為夷狄也。

        此見諸夏與夷狄之辯,

        以有禮義與無禮義為斷。

        故有二種文明,

        一曰夏型文明,

        基于見性而來的

        王道通三的天下性文明;

        二曰夷型文明,

        基于欲望而開出的

        偏于正理的邊緣性文明。

        人必望于天,

        夷必變于夏,

        此即王天下也。

        故春秋以禮義為大宗,

        以合天地和序也。

         

        諸夏與四夷,

        其位不同,

        各有各的文化。

        禮記曰,

        修其教,

        不變其俗。

        各個子文化,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

        雖有其偏,

        然亦各有其理,

        當和而不同,

        在一個自然的演化中融合發(fā)展,

        此即別子為宗也。

        吾人經(jīng)史子集,

        經(jīng)史為道體渾整之學,

        集當為器用分科之學,

        子部諸教則為一偏之方術(shù)。

        故別子為宗,

        當歸結(jié)于一統(tǒng)多元,

        以用夏變夷,

        郩化四海,

        合于天道也。

         

        無論夷夏,

        又皆寄之于歷史、地理、族群也。

        歷史者,

        公羊家依治亂分三世,

        即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

        今人則多依生產(chǎn)力可分為,

        采集時代、農(nóng)業(yè)時代、工業(yè)時代,

        皆演化之長時段過程也。

        地理者,

        承載及養(yǎng)育萬物之空間場所。

        如今人理解何為中國,

        關(guān)涉中原、草原、高原、西域、海洋等,

        由此發(fā)現(xiàn)中國乃天下秩序之海陸樞紐。

        再一個就是族群了,

        我們是龍的傳人,

        是唯一傳承下來沒斷流的。

        普天之下,

        唯中國集歷史、地理、族群

        多位機緣于一體,

        形成連續(xù)長存的正統(tǒng)文明。

        何以故?

        蓋夷夏之辯明,

        天子之位正矣。

         

        天下之人,

        春秋序其位有五: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也。

        董生曰,

        故德侔天地者,

        皇天右而子之,

        號稱天子。

        又曰,

        倘天子不能奉天之命,

        則廢而稱公。(繁露70)

        這就是公羊家的天子一爵說,

        天子是人而不是神,

        天子之位,

        在德配天地,

        故唯大德者居之。

         

        諸侯者,

        一方之主也,

        保其社稷,

        而和其民也。

        庶人者,

        庶民也,

        今謂之公民也。

        然公民乃政治自主之立場,

        凸顯上治之乏力,

        需以權(quán)利與自由保障之也。

        庶民乃民為貴之立場,

        民之所欲,

        天必從之,

        唯敬德才可以保民也。

        士與卿大夫者,

        合稱士大夫,

        乃政治精英或謂之賢能也。

        唯士系于民間,

        或哈貝馬斯之公共空間,

        修身齊家也。

        卿大夫則出仕之士,

        平國治天下也。

        故士大夫,

        或居廟堂之高,

        或處江湖之遠,

        皆以天下之憂樂為己任也。

         

        是故,

        春秋天子之事,

        即圣人之事也。

        撥亂反正,

        用夏變夷,

        皆用是道而已。

        公羊家謂春秋借事明義,

        董生謂之因行事加王心。

        蓋孔子知言之不用,

        道之不行也,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為天下儀表,

        貶天子,

        退諸候,

        討大夫,

        以達王事而已矣。

        也就是說,

        孔子無位(天子之位)而托南面之權(quán),

        于春秋歷史一以王心義理裁之,

        以為萬世立法也。

        故孔子曰,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乎?

         

        王者,

        往也。

        天下皆歸往孔子,

        孔子當為素王矣。

        素者,

        托位之權(quán)變也。

        蓋萬物之位絕非僵靜,

        乃為日日新之形跡也。

        夫有天地然后有萬物,

        天地整體好比大海,

        萬物則如眾漚之浪花,

        變動不居,

        唯其形跡則真真切切。

        故位者,

        春來寒往,

        逝者如斯,

        當動靜不失其時也。

        靜者,

        在其位,

        當謀好其政。

        動者,

        輪其位,

        當進退有序。

        要之,

        守經(jīng)行權(quán),

        從本垂跡,

        由跡顯本,

        圣人之道在是焉。

        故春秋托位貶褒,

        義炳日月矣。

         

        附注:此系18年初讀《春秋繁露》之散記,首發(fā)于微博。原計劃做成一個董氏春秋系列,可惜因事中斷,而未能再復也。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