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基本思想和長久價值
作者:鄭佳明
來源:“湖湘讀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九月廿二日癸卯
耶穌2022年10月17日
今天,我們到了瀏陽道遠書院,用讀書活動紀念書社成立兩周年,這兩年做得不太容易,很多志愿者,很多專家教授,還有很多企業(yè)都做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沒有別的目的,我們的宗旨有兩條,第一條,弘揚湖湘文化,第二條,推動全民閱讀。閱讀在當下社會上還遠遠不夠,能夠用我們的微薄之力,推動社會各界讀書,很有價值。這里對我們讀書社的志愿者,對支持讀書社的朋友及各個方面的人士表示感謝。
這兒給大家做一個學習服務,主要是講一下《大學》這本書的基本的思想和當代的價值。
一、大學是一本什么書
1、《大學》是中國古代講如何做人的書?!洞髮W》》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剛才我們大家齊聲朗讀,很有感覺。其實呢,很難懂,因為是文言文,產生的時間久遠,真正讀懂不容易。它成書于春秋時期,是曾子所寫。兩千多字,兩千多年,它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春秋戰(zhàn)國,周秦之變,百家爭鳴,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學”。在兩千多年與民族歷史同行互動的過程中,儒學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學術主體與思想武器。《大學》就是儒學中的一本經典著作。
大學的內容很多人做了概括,朱熹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這里“大人”有兩個含義,一個就是跟小孩相比的大人。古代學習是分少兒和成人的,兒童主要是學習一些技巧性的,學一些操作性的東西,比如說騎射六藝等。成年以后,學習學術、思想,二者都是學習怎么做人,為了提升人的道德和能力。還有一種說法,“大人”是跟“小人”相比,“大人”指有知識有地位的人,小人指普通民眾。過去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講不同階層的人,貴族、士人就叫“君子”?!洞髮W》的對象是有文化的人,有地位的人,有身份的人。那么老百姓學不學呢?不一定,孔子雖然說“有教無類”,但走卒販夫,一般也不讀書??鬃诱f“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本幼龊昧耍梢杂绊懤习傩?。不管是成人也好,“大人”也好,《大學》就是教人如何做人,特別是教精英如何做人。“如何做人”是儒家學問的主旨,儒家的邏輯是,讀書人做人做好了,他們之中產生的君王和官吏也就好了,他們的家庭、家族也好了,國家、天下也就都好了。這就是《大學》講的是內圣外王之道、修齊治平的大道理。
2、《大學》是理學最重要的經典。程朱認為此書來自于孔孟,大家對此沒有異議。先秦儒家的核心是教化人的心性,講的是“仁”和“禮”。中國的儒學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春秋產生,一直到唐朝末年。第二階段是從宋初開始,一直到民國科舉制度和封建帝制取消之后,這后一階段叫“理學”,也叫“道學”,是儒學的高級階段。在前面那個階段,《大學》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它存在于《六經》的《禮記》里面。到了唐朝末年,韓愈、李翱、柳宗元,特別是宋代,程顥、程頤,朱熹,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推崇。朱熹做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書。朱熹對這四本書做了自己的解讀,他還做了重新的編排?!洞髮W》的重要性在宋朝的以后大幅度增加了。朱熹對這本書有兩個貢獻,一個是把它抽出來,單獨列篇;第二是,排在四書五經之首,它就變成了理學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關鍵是他這種調整,得到后人的贊成,在推翻帝制前八百年里,成為民族文化共識。
3、《大學》是一本科舉考試的教科書。宋朝以后,它是所有讀書人必須讀的、必須考的教材,這個教材大概執(zhí)行了將近一千年啊。即使從元朝開始,也執(zhí)行了七八百年。余秋雨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叫《十萬進士》,說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十萬人考取了進士。進士之前還要考秀才,考舉人,之前還要發(fā)蒙,千百年以來,讀這個書的人加起來不止幾千萬。所以這本書至少培養(yǎng)了千百萬中國文化精英,書中的思想在治國理政、社會道德、學術發(fā)展中都發(fā)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之前,凡是讀過書的人都知道這本書和其中基本思想。
4、《大學》是儒學和理學的綱領性經典。第一、《大學》排在四書五經之首。程頤說“《大學》,初學入德之門也,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就是說它很重要,是為首的第一篇,有了它才可以進這個門,“次第”講的是學習的次序、路徑;第二、這本書闡述了儒學的綱領,短短兩千多字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主要架構,司馬談說,以前的儒學“博而寡要”,意思是學識豐富,但不得要領,此話可以說切中傳統(tǒng)儒學的要害。到了宋代,儒學的發(fā)展開始向“要約”的方向轉變,朱熹提出一個嚴格的治學順序:先“四書”,后“五經”,“四書”中又以《大學》為首。朱熹說:“今且須熟讀《大學》作間架,卻以他書填補去”。第三、表達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說《大學》是古代的教科書,它教人“窮理正心,修己安人”,這八個字很重要的,是儒家價值觀的核心。就是說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人,社會認可的人,“內圣外王”的人,可以擔負起修齊治平的責任的人;第四、《大學》是富有哲學深度的經典著作。涉及本體論、人生論和功夫論。徐復觀說:“先秦儒家人性論,到了孟、荀大體分別發(fā)展成熟;由《大學》一篇而得到了一個富有深度的綜合,也可以說先秦儒家人性論的完成?!泵献诱J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既然人是善良的,當然可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但是荀子認為天下的人都是講利的,最后就導致人的欲望,你不拿制度,不拿刑罰來規(guī)范他,就會泛濫。荀子和孟子兩人的觀點不一樣。徐復觀認為孟、荀的觀點在《大學》這本書里得到了一個整合。
二、《大學》主要思想的解讀
《大學》首章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大學》的基本思想和綱領。后面講了“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觀點,也叫“八條目”。三綱領與八條目是一個整體,后者是對前者的補充、發(fā)揮,并非在三綱領之外另有一個八條目,也并非在八條目之上還有一個三綱領,二者不過是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明白這一點,不僅“止于至善”等問題可以得到理解,整個《大學》的思想結構都可得以貫通。
1、關于“三綱領”。
第一、“明明德”。《大學》的“明明德”主要是針對后面的“修身”而言的。下文接著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每一項都以前一項為條件。這句話倒過來說就是,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然后齊其家,然后治其國,平天下?!懊髅鞯隆笔鞘裁茨??“明明德”的含義就是“修其身”,你要通過修身讓你內心光明的一面、道德的一面激發(fā)出來、呈現(xiàn)出來。使天下之人皆能修其身,才能期望“明明德于天下”的社會?!懊髅鞯隆敝饕侵浮靶奚怼?,理解《大學》應當從此入手。
第二、“親民”?!坝H民”本來有兩種情況,古時“親”通“新”,可以互相代替。但是朱熹認為,“親民”與“明明德”和“止于至善”,并列很勉強,而“新民”與這二者并列是合理的;并且下文有“茍日新,日日新”,“作新民”的話,而沒有“親民”的內容。程頤和朱熹主張“親民”應當是“新民”,既有文字上的聯(lián)系,也有思想上的聯(lián)系,“以傳文考之則有據(jù)”;“新民”就是教化人民,讓人民的思想,人民的精神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更新,這是“明明德”的重要內容,孔孟的一個重要思想。
第三、止于至善?!爸褂谥辽啤笔恰洞髮W》的目標和出發(fā)點?!爸褂凇本褪堑竭_,“至善”就是最崇高的善,最大的善、最大的仁。在提出三綱領后,作者接著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里講的是,“知止”的“止”,是理解的關鍵。朱熹注為:“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那么,“知止”即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是“止于至善”,而這種目標一旦確立,思想就會有方向,有定力,有方法,能夠正確地思慮、思考,能夠有所收獲、有所獲得。這里的“慮”顯然不是一般的思慮,而主要是對如何“止于至善”的思慮,“得”也是對如何“止于至善”有所得,所以下面緊接著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敝祆渥⒋司錇椋骸懊鞯聻楸荆旅駷槟?。知止為始,能得為終?!薄爸埂笔鞘?,只有“知止”,只有確立了“止于至善”的人生目標,才能真正去“明明德”,才能真正去實現(xiàn)這一目標。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大學之道”,也才能“近道矣”。
2、關于“八條目”。
第一、八條目的邏輯結構。前五個條目講的是一個意思,“修身”。《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边@里所說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構成所謂的八條目,而在八條目中,以“修身”為界,又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個部分,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皆是修身的工夫,皆是對修身的補充和說明。八條目的后半個部分,即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八條目的主體部分。徐復觀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國治而后天下平”一句之后,接著便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并未說“一是皆以格物為本”,或“一是皆以致知為本”。有人把這前后兩部分,分別稱為“內圣”與“外王”為了論述方便,我們借用一下。
第二、“內圣”是“外王”的前提?!鞍藯l目”中如果前面五條叫做“內圣”,后面三條叫“外王”。“外王”是以“明德”為前提、為基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屬于內在的“明德”?!褒R家、治國、平天下”是外在的事功?!洞髮W》這本書主張從“明德”到事功,把事功建立在“明德”的基礎上,也就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礎上。這個思想和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把《大學》這本書的這個宗旨就總結為“修己安人”,或者是“修己安民”?!靶藜骸本褪恰皟仁ァ?,“安民”就是“外王”,跟后者相比,突出“修身”的作用,一切皆以“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要以“修身”為條件,所以“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而由“修身”出發(fā),便可能“家齊、國治、天下平”,所謂“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要求把經世治國牢固地建立在明德的基礎上,這可以說是《大學》思想的一個基本特點,儒學的一個基本立場。
第三、“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向來是《大學》中最有爭議的問題。劉宗周說在他那個時代,“格物”就有七十多種說法。實際上《大學》雖然對“格物”等概念缺乏明確交代,但它的結構卻相當嚴謹,不僅三綱領與八條目自成一體,而且上下文字互相照應,所以由此出發(fā),可以找到“格物”的真實含義。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一般的認識活動,主要是對如何“明明德于天下”的認識活動,是其手段和工夫,《大學》說得很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其次,所謂“格物”,相當于“正名”?!洞髮W》的“格物”,是“格”“身、家、國、天下”之物,即確立“身、家、國、天下”在“止于至善”中的地位和先后順序,“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以便“知所先后”,進行“修、齊、治、平”的實踐活動。
再次,“格物致知”的“知”,主要是對“禮”的“知”。在先秦儒學中,正名叢屬于“禮”,是“禮”的核心,因此《大學》的“格物”與“禮”有密切的關系,它本身就是《禮記》中的一篇。其實,《大學》的“致知”主要是對“修、齊、治、平”實踐活動的“知”,而這種“知”在當時主要屬于“禮”,因而它又主要是對“禮”的“知”,這即是《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表達的意思所在。當然,人們的理解不僅僅于此,“格物致知”,通過事理、物理獲得知識,為古代認識論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第四、“正心”與“誠意”?!案裎?、致知”以下“正心、誠意”二項,這是《大學》時代特征的體現(xiàn),也是理解《大學》思想的關鍵。
首先,什么是“誠其意”呢?作者對此有明確的說明:“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薄墩f文》說:“意,志也。”“誠其意”即保持意志、意念的誠敬,不自欺欺人,就像“惡惡臭”,“好好色”一樣,這樣就做到了慎獨。文中的“小人閑居為不善”并不是“慎其獨”的直接原因,而是要說明“誠于中,形于外”。
其次,“正心”包括了“誠意”與“致知”兩個方面?!洞髮W》在慎獨與“誠意”之上,又提出“正心”:“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薄靶挠兴迲痢睅拙涫钦f,“心”往往容易受生理情緒、身體感官的影響而“不得其正”,而“心不在(正)焉,經驗感官便無法正常發(fā)揮作用。這里作者似乎只談到“正心”的必要性,而對如何“正心”沒有提及,其實從前面“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來看,“正心”實際包括了“誠意”與“致知”兩個方面,它要求從道德意志與經驗認知兩個方面發(fā)揮“心”的支配作用,將其從情緒、欲望中超拔出來,恢復自由和主動。
三、《大學》的長久價值
當下我們在講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學》的精神,《大學》的思想屬不屬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我們這個時代有沒有價值?
夏商周時代,祖先在與大自然搏斗的過程中,在人與人,人與人群,人與族群的磨合中,形成了一些成為華夏文明的要素,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和數(shù)千年歷史進程為華夏民族注入了最初的文明基因,那些思想的記載成為華夏民族的根與魂,時至今日,仍然活躍在我們民族文化的肌體中。
1、《大學》引用大量的古文獻,給文章的三綱領、八條目提供論據(jù),增加了文章的學術型和權威性。這些古籍典據(jù),有《尚書》、《詩經》和成書年代的諸子名言。引文涉及康誥(周書)、大甲(商書)、帝典(堯典,虞書)、詩經、論語、楚書(楚語)、秦誓(周書)、盤銘文(商湯)、孔子、曾子、諺語、舅犯、孟獻子、等13種典籍和名家語錄數(shù)十處。其中大量的引用《詩經》,這不僅僅修辭的需要?!霸娭粒Y亦至焉”。禮、樂是周王朝最重要的施政工具,配樂而歌的《詩》與儒家禮樂政治相配合,使得《詩》也具有了政教的功能與屬性,并具有極高的文化地位。這些典籍經歷了兩千多年歷史的積淀和實踐的檢驗,代表了襁褓時期民族價值觀的選擇和民族歷史經驗的記載,作者引經據(jù)典,也說明了《大學》對先秦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崇尚與傳承,而先秦經典正是中華文明的原點,以后所有的發(fā)展,都是在此基礎上的返本開新。
2、“治國平天下”思想源于古代“生”的觀念?!吧疄橐住?,“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國人最珍視生命,熱愛生活,崇尚自然,以“民生”、“民本”為最高執(zhí)政要訴求。為了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惡性紛爭,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殘酷戰(zhàn)爭對生命的傷害,積數(shù)千年經驗,我們的祖先形成了“和平”、“太平”、“大同”,“天下大治”、“長治久安”,“國泰民安”,“萬邦和諧”和“大一統(tǒng)”等觀念?!洞髮W》把“治國平天下”作為儒家的政治目標和社會理想,上升到理論,成為中華文明亙古不變的原則,功勞很大。
3、“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概括了儒家“以德治國”的理念。如何“治國平天下”,商代依賴神明權威,周代提倡禮樂教化。儒家提出“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的治國方略。在“神治”、“刑治”和“無為而治”等多種選擇中,儒家選擇了以德治國的治理路徑。
第一、三綱領指出“德治”的方法是“明明德”,倡導光明美好的道德,以此教化更新人民的觀念,達到“至善”的最高目標;
第二、三綱領“德治”思想的哲學基礎是“性善論”。上天有好生之德,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性本善,以義制利,推己及人,以“明明德”教化人民,可以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第三、三綱領“德治”思想貫穿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則和價值觀念“仁”?!爸褂谥辽啤迸c“仁愛”觀念一致,體現(xiàn)了“仁”的最高境界;
第四、《大學》闡述的“忠恕之道”、“絜矩之道”是“仁”的核心思想,也是“止于至善”主要方法?!爸宜≈馈?、“絜矩之道”,體現(xiàn)了先秦原始儒學中的平等、自由的思想。
4、“修身”闡述了孔子“克己”的思想?!案裎镏轮恼\意”是在講“修身”的功夫,“治國平天下”講的是“修身”的目的。“修身”是八條目的關鍵詞,也是《大學》的核心理念?!翱思簭投Y為仁”是孔子思想的綱領性的概括,與他的“修己安人”的思想一致。人是道德的主體,道德由人實行,優(yōu)劣由人評判,人是關鍵。人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明明德”的基本動因。道德與法律相比,特點就是自律,也就是所謂“克己”、“修己”。治人者和治于人者,所以《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人都從自己做起,特別是統(tǒng)治者、社會精英更要修身。儒家主張“賢人政治”,依靠執(zhí)政者個人的賢明治理國家,“德治”即是“人治”?!靶奚怼?、“克己”的觀點蘊含的人自省、自立、自尊、慎獨的思想,非常寶貴。
5、“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路徑體現(xiàn)了儒家的人格理想、圣人崇拜?!疤焐f物,唯人為貴”。在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三角關系中,儒家偏重于人與人的關系,看重人的作用,重視古代圣賢榜樣。以人為本的儒家傳統(tǒng)十分重視人性的思考、人品的塑造、人格的養(yǎng)成。“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無論概念還是邏輯都體現(xiàn)了儒家人格思想繼承和創(chuàng)新,無論是認識論還是功夫論,都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實踐性。
如何修身?“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從親歷“物”和“事”,認識世界,獲得知識,用正常健康的心理,達到真實誠意做人,這就叫“修身”?!洞髮W》主張從人的內心,內在的世界,主觀的世界進行挖掘改造,使之純粹,使之自然,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短短八個字,提煉出真善美的品德,身心健康的功夫,天人合一的真諦,十分精煉深刻,抓住了人的認識規(guī)律、價值本質和心理結構,概括出“修身”成人、成君子、成圣賢的要求和路徑,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概括。
6、“齊家”是“禮”的觀念的發(fā)揚和實行?!岸Y”的觀念產于商代,成熟于周代。周禮伴隨著分封制,特別是諸侯嫡長子繼承權的確立而成熟起來。分封制下的“家”,有家庭、家族、采邑等形式,家有大小,一家之興衰取決于家長的強弱,“人治”觀念隨之強化,家長“齊家”的責任相應增大。
如何“齊家”?對于血緣紐帶連接起來的人群,關系錯綜復雜的宗法中的社會,秩序十分重要。家族人口眾多,如何去惡揚善,和諧有序,周人主張“明德慎罰”?!暗轮巍笨俊岸Y治”,“齊家”靠家長,對家長尊敬服從就是“孝”。周公創(chuàng)造了以“孝”為核心,以“家”為中心的,宗法的、等級的、繁瑣的禮法制度和理論?!靶?,禮之始也”,《大學》說,“為人子止于孝”,“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從自己做起,家庭成員,恪守禮法,才可以“齊家”。等級森嚴的“禮制”,配合道德教化,即是“齊家”之道。大家都要有“禮”的觀念,守“禮”的秩序,“家”才能穩(wěn)定和興旺。
7、“修齊治平”體現(xiàn)了古人的哲學與智慧。
第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揭示了個人、家庭、諸侯和天下的關聯(lián)性和辯證關系。先秦時代,家和國的概念與今天不同,家是大夫的,國是諸侯的,天下是天子的。中國社會由個人、家和國構成,個體、群體和整體三個利益主體、責任主體、價值主體,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為因果。與西方單純個人本位的價值觀迥然不同,中國個體、群體和整體的三位一體的體制,持續(xù)了數(shù)千年,不同時代,三者的形式和內涵都有變化,比如說現(xiàn)在,個體由“臣民”變成了“公民”,群體由家庭變成“單位”、“企業(yè)”、“集體”等等,國家由“家天下”變成“共和國”,但是三個主體、三個層次、三種價值要求一直存在。直到今天,到處可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然有三個價值主體,分為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次。正確處理三者關系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成為與西方價值觀的根本區(qū)別。
第二、“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論述,由事物到知識,由心性到思想,由物質到意識,由個體到群體,由個體、群體到整體,由主觀到客觀,由個人到社會,由社會到政治,其中貫穿著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內圣外王,與時俱,身心和諧,物我共生等哲學原理??梢哉f,儒家經典作家的智慧光芒輝映千秋。
8、《大學》在中華思想的長河中,一直在適應時代的要求,得到新的解釋和創(chuàng)造?!洞髮W》的創(chuàng)作和被理學推崇,都是時代的要求。對《大學》的解讀與研究,從古至今,代不乏人,從西漢的董仲舒,東漢的鄭玄,唐代孔穎達、韓愈,宋代朱熹、二程,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晚清的郭崇燾等等,數(shù)不盡的一流思想家,或為其注疏,或對其評論,正是因為其深刻的根基和重要的作用,它在經學史上、理學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從沒有撼動。
但是《大學》思想的側重點卻隨著時代在變化,周秦之變的時期,《大學》主要是對執(zhí)政者講的,對治理國家的王侯、貴族講的,《大學》對他們提出要求,講如何治理人民的方法,是講政治的,而且主要是從“禮”這個角度講的。從東漢末年開始,到唐末宋初,近千年的戰(zhàn)亂,爭權奪利,人欲橫流,關注個人命運的佛道盛行,儒家人心收拾不住,統(tǒng)治者迫切需要更高級的維系人心的理性和價值觀。歷史需要一個學習圣人,爭做圣人的運動。在理學主導的宋元明清時期,《大學》的對象是龐大的官僚群體,以及他們的后備軍,即所有的知識分子。用儒釋道融合的理學本體論、知識論和人生論,吸引和教化社會精英,是時代的要求,理學應運而生,《大學》被推向前臺。宋代以后《大學》詮釋的重點已經從政治論、為政論轉移到修身論,但是修身論的重點在歷史上也是變化的。
四、《大學》歷史的合理性與局限性
1、作為儒家學說的經典,《大學》在中華思想史上一直排在榜首。姜廣輝先生曾經指出,民族主導性經典與價值的形成,有其內在的歷史合理性。其一、經典和價值必符合一民族和國家的國情;其二,經典和價值必涉及人類長遠的理想目標;其三、經典和價值應該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我贊成他的觀點?!洞髮W》總結繼承了民族形成時期的歷史經驗、價值選擇和文明要素,概括和闡述了民族基本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本質和特性,提升了民族的精神與思想。放在數(shù)千年中國思想史和人類文明史中來看,《大學》的精神與思想具有持久的真理性,不僅僅是儒家的經典,也是中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瑰寶。
2、但是《大學》畢竟產生于一定的時空中,是中華民族在先秦時期的思想,在農耕時代的經典,在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必然性的同時,也具有民族的和歷史的局限性。歷史悠久、高度成熟的封建社會和專制制度,以儒家文化為主要意識形態(tài),《大學》作為儒家第一經典,其中一些思想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例如,“人治”的思路,為專制制度的發(fā)展提供了依據(jù);“以德治國”、“禮治”治理理念,加強了宗法等級觀念,隨著專制主義強化,消極作用越來越大;“孝”和“禮”的觀念一起,強化了“家長制”、“一言堂”的家庭秩序,既有穩(wěn)定家庭的一面,也有束縛人和壓抑人的一面,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限制,這是“新文化運動”,批評儒家,提出“個性解放”的主要原因。農耕社會的思想主流,總的來說,與古代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相適應。沒有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就沒有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不可爭辯的優(yōu)勢。
3、另一方面,近代世界歷史上,由農耕文明向工商業(yè)文明轉換的過程中,儒家經典的這些價值和思想如何與工商業(yè)文明相銜接,在中國,如何繼承農業(yè)文明的優(yōu)勢,學習工商業(yè)文明優(yōu)勢,創(chuàng)造出兼具兩個文明長處的新優(yōu)勢,我們還在探索之中。必然性與局限性,時代性與真理性,東方與西方的矛盾運動,推動者古代經典返本開新,繼承與發(fā)展?!洞髮W》等儒家經典正是在這樣一個規(guī)律中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要求,得到新的解釋和創(chuàng)造。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社會制度,新的人類文明,改革和開放的政策之下,經過創(chuàng)造性轉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大學》的精神和思想會發(fā)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沉浸在《論語》里的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