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孟鑫】簡述“文”在漢語世界的多元意涵及其對中國闡釋學理論建構的價值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1-16 10:20:20
        標簽:人文

        簡述“文”在漢語世界的多元意涵及其對中國闡釋學理論建構的價值

        作者:孟鑫泰國格樂大學中國國際語言文化學院)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網(wǎng)發(fā)布

         

        摘要:現(xiàn)代語境中的“文”,往往指向文字、詞句、文章、文本等固定領域,而在歷代漢語文獻的考察中,‘文’則體現(xiàn)出剝離語言文字、文章、文本的固定領域,而向著中國社會基礎層面延伸的顯化狀態(tài),并最終形成對個人和社會具有導向意義的“文教”傳統(tǒng),文章以漢語文獻中提煉出的現(xiàn)象式線索為理據(jù),從語言文本、社會、文教三個層次,闡述“文”在漢語世界顯化的多元意涵,并簡述其對于中國人的話語體系以及特殊的文化闡釋形成之影響,進而點出“文”可以作為最適宜中國文化闡釋活動和跨學科研究的話語載體,最后論述“文”覆蓋了“中和”“中庸”“仁”“禮”“樂”“道”等中國思想本體與范疇,體現(xiàn)一種完整和凝聚,表征了中國人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體系,在學術研究視角、學術表達、學理闡釋層面能夠對抗科門分化和人文割裂,同時能避免中國思想文化本體與相關標識性概念的抽象化與范疇化的弊端,走入百姓日用,貫穿形而上和形而下,這對于中國闡釋學理論建構和人文學科整合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關鍵詞: 文  語言文字層面 社會基礎層面  文教傳統(tǒng)  話語體系  特色文化闡釋

         


        引論

         

        文章所探討的“文”的定義:

         

        不指向作為漢字的“文”,也不指向詞典學對“文”所列舉的簡單義項,而是抽象概念,是反映在歷代中國人頭腦中的一種明晰且多元的意識形態(tài)。

         

        文,《說文解字》認為“文,錯畫也”,即與“質樸”“天然”“粗糙”“原始”對立的一種形態(tài)。在現(xiàn)代人的觀念中,“文”多指文字、文章、文本等具體概念,現(xiàn)代語境中的“文”有時也指“文明”“文化”等抽象概念(如詞典學對“文”列舉的多個義項)[1],但在人的意識中呈現(xiàn)為模糊和隱微的特點,而在漢語文獻中,“文”則具有“自性”,出現(xiàn)基于漢字和漢語文本,卻每每超越普通語言文字要素,甚至剝離于漢字、漢語文本,向著社會基礎層面延伸的多元形態(tài),并且以“明晰”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在中國人的意識中,可稱之為“文自體”。以下從語言、社會、文教傳統(tǒng)三個方面論述“文”在漢語世界的顯化。

         

        一  超語言的“文”

         

        由于漢字的特性,以及不同于印歐語系那種嚴苛的詞類劃分,使?jié)h語的語法略見松散,以語序為漢語的主要語法手段,體現(xiàn)一種時空感,因此在漢語文獻中,每每有超越普通語言文字要素(字、詞、短語、句、段、語法、語用)而升格為具有明晰“自性”的“文”

         

        一、字、詞中升格的“文”

         

        例如基于漢字的“文”顯現(xiàn),漢字是最小的“文”,漢字的造字法是如《易傳》所謂“立象以盡意”,包括實象和抽象,最接近于天然的“文”(紋理),可以獨字成文,比如古代時辰牌、簽卦、碑石、篆刻,往往獨字,卻蘊含至廣,積淀了大量人文信息,凝固于意識和時空,超越了普通字的符號信息層面的意義,是最小單元的“文”。

         

        又如“文”在由字組成的詞、句、段的文本中顯現(xiàn),例如互文是一種漢語修辭手法,常見于詩、文、聯(lián)、賦中,指上下兩句話或一句話的上下兩部分,看似合講一事,卻在下句中包含上句中已出現(xiàn)的要素,在上句中包含下句將要出現(xiàn)的要素。《文心雕龍·麗辭》所謂:“雖字句或殊,而偶意一也。”

         

        沈家煊曾作互文的當代闡釋:“互文是語言學中的量子糾纏”,并以“男歡女愛”為例,“男和女,歡和愛,雖然隔開,但是‘糾纏’在一起,不能單獨描述,只能作為整體來看待?!币约芭e出“你來我往”的例子,認為“你來我往,不等于‘你來 + 我往’,也不等于‘ 你我 + 來往’”并創(chuàng)造性地用一個二維度矩陣圖來闡釋,并總結到:“傳統(tǒng)所說的互文已經(jīng)超越短語、單句、復句的區(qū)別。”【1】

         

        圖1-1

         

        互文所形成的表述方式,無論是成語還是句、段,都根基于基本的語言要素,卻實際上有所超越,是超越語言而升格之后的“文”,是漢語在傳統(tǒng)修辭手法運用中以具有“自性”的“文”對基本語言要素的解構。

         

        二、語法、語用中升格的“文”

         

        例如體現(xiàn)于漢語“脫化”現(xiàn)象中的“文”,這是語法、語用層面的章句之“文”?!懊摶币辉~,出自徐增《而庵詩話》:“作詩之道有三曰寄趣,曰體裁,曰脫化。今人而欲詣古人之域,舍此三者,厥路無由。”【2】 是中國古典詩學術語,“在詩學中即是脫胎轉化之義,指取法前人陳詞語義化為己出,強調的是對古人語意言辭的融 化無跡?!薄?】

         

        在歷代漢語文段、章句的語法、語用的考察中,可發(fā)現(xiàn)較密集的脫化現(xiàn)象,脫化章句,成為具有相沿相映和經(jīng)典信息沉淀特性的“文”,這種升格后的文,又突破了普通語法、語用的維度。

         

        如:

         

        (1)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祍矣。(《論語·憲問》)

         

        (2)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史記·李斯傳》)

         

        (3)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1)句中“微”+“吾其”,是這個句子的主干,后來《史記》用此句式,而省去“吾其”,但基本理路一致,都是順序,而(3)中用此句式,“吾”字明顯沿用而少“其”這個助語,后部分的分句則是倒裝句,變化較大。(2)和(3)對(1)句式的效法,都沒有完全按照所謂“固定搭配”,卻有神似的句式氣韻而顯化出略見區(qū)別的風致姿調,令人讀時,有前后經(jīng)典的“文”(句式)相輝映而風調獨具的閱讀體驗,這是漢語章句的脫化,是超越普通語言“固定搭配”而升格之后的“文”,是對慣常語法規(guī)則的解構。

         

        二  超越“文本”,向著社會基礎層面延伸的“文”

         

        由于漢字、漢語的特性和中國歷史上“重文”的傳統(tǒng),加之將文作為獨立存在的自覺[2],“文”在漢民族思想和社會基礎的各方面顯現(xiàn),成為一個觀念和物質的集合,并且演漾式互動與顯化。

         

        一、文是漢民族思維觀念和社會基礎層面的集合。

         

        文既顯現(xiàn)為漢字(文字)和文章典籍(文籍),作為最小單元的文自體,同時也顯現(xiàn)為主體(文人)、禮樂(禮文)、教育(文教)、道德體系(文德)、實物體系(文物)、典章制度(文治)、文學藝術(藝文、文心)、社會意識及社會生活(文化)等各個方面?!墩撜Z》“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5】這里的“文”即代表中國社會整體。漢語文獻中既有作為最小單元的‘文字’‘紋飾’《說文解字》中“文,錯畫也”【6】《系辭下傳》所謂“物相雜,是謂文”【7】。又有代表主體的“文”,如“斯文”一詞。更有涉及“文”的范圍和呈現(xiàn)之多元性的表述,曹丕《典論·論文》曰:“文章者,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8】《<北齊書·文苑傳>序》曰“達幽顯之情,明天人之際,其在文乎”【9】《隋書·經(jīng)籍志》序說“文”是“經(jīng)籍之鼓吹,政化之黼黻”【10】,陸景《典語》曰:“所謂文者,非徒執(zhí)卷于儒生之門,攄筆于翰墨之采,乃貴其造化禮樂之淵之盛也”【11】《易經(jīng)·小畜卦》程傳論及“文”時也說到“大則道德經(jīng)綸之業(yè),小則文章才藝”【12】??梢姟拔摹弊鳛樽孕缘挠^念和物質的集合,顯化于中國的語言文字、個體、社會意識、社會基礎(包括物質實體)的各個層面。

         

        圖1-2

         

        二、“文”的漣漪式多維顯化

         

        具有自性的“文”,是向文字、文本、語用、文用、個體、社會意識、社會生活各層面漣漪式顯化,似水紋之蕩漾,如上圖,水作為均質的液體。向四周衍漾。而具有“自性”的“文,也是向著中國社會基礎層面漣漪式顯化,且具有水紋迭互并生的特點。

         

        “文”的“漣漪式”多維顯現(xiàn)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比較明晰,而在現(xiàn)代社會略有縮小,這與文言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成分、結構、比重有關,由上所述,“文”的這種漣漪式顯化成立的基點在漢語,尤其是漢語中的文言因素。孫德金通過調查文言語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頻度的基礎上,按照索緒爾及其學生沙爾·巴依關于語言系統(tǒng)理論的角度指出“白話系統(tǒng)和文言系統(tǒng)間相應的成分在不同層面構成對立,形成互補作用”,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各個層面,文言語法都在不同程度地起著作用”【13】,并認為由于漢語非屈折語等因素,漢語的語言系統(tǒng)是一定程度被影響的,而文言是保持漢語語言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因素之一[3]。可見文言對白話是具有“牽引”的作用,歷代的“重文”“崇文”意識使得文言作為雅言在歷代社會語言層面具有主導性,使得文言系統(tǒng)長期牽引著白話系統(tǒng),維持漢語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進而使得“文”的漣漪式多元顯化得以延續(xù)。

         

        而現(xiàn)代漢語中,文言對白話的牽引逐漸變?nèi)鮗4],因此,植基于漢語文言成分上的“文”的漣漪式多元顯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文教”體系和影響),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也逐漸削弱甚至消失。

         

        三 “文教”傳統(tǒng):教育體系和特色文化闡釋體系的形成

         

        在漢語文獻的歷時性考察中,可以發(fā)現(xiàn)“文”是歷代中國人學蒙時期的第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習文,形成“文”的整體性觀念),并成為其貫穿終生的學習指向和意識形態(tài)構建的基點,并最終形塑了中國人的話語體系,也決定了中國人的具有特色的文化闡釋。

         

        一、以“文”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形成

         

        “習文”,構建完整且具有自性的“文”觀念和崇文意識,是中國歷代學蒙教育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蒙學教材就是初級的具有“文”形態(tài)的文本,《漢書·藝文志》謂“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14】《魏書·江式傳》論《籀書》云:“十五篇,與古文或同”【15】,蒙學教材如《史籀篇》、《倉頡篇》《千字文》(皆有聲律、典故、義理、考據(jù)這類文章構成的基本要素在其中)即是具有初級形態(tài)的“文”。帶著“文”的“前見”去學習和闡釋經(jīng)史諸藝,展開社會生活,最終入仕治國,“文”是貫穿終生的學習指向,是中國社會文教體系的頂層設計,“崇文”意識會以集體潛意識的形式以文人學士為中心擴散、潛藏至社會各層面人的觀念中,使中國人在觀照天地人文和社會時,“文”的觀念成為覆蓋意識的前攝抑制,“生得文氣”“斯斯文文”“粗魯不文”不僅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話語,在讀書人的世界,“文”更是以“無孔不入”的話語滲透力貫連教育、文化的每個門類,經(jīng)、史、子、集,儒釋道,學與藝都以“文”為話語中心展開,具體如“文”作為話語,滲透在中國藝術的各門類中,“文心”成為諸藝的共同標準,“文人詩”“文人畫”“文人書法”(甚至古代音樂批評也講“文心”)等概念也成為中國文藝闡釋一貫的核心話語。

         

        二、最適宜的話語載體:以“文”為話語中心的中國特色文化闡釋的形成

         

        中西方文化闡釋各自具有深厚的歷史,互有瑕瑜,在西方最先形成“闡釋學”,中國古代雖沒有闡釋學,但有闡釋的現(xiàn)象和經(jīng)驗,西方闡釋學的局限在于“闡釋的確定性的消解”【16】而近來中國學界所討論的作為中國古典闡釋活動范式與路徑的中國訓詁闡釋和經(jīng)學闡釋亦皆有其局限,王峰在《西方闡釋學美學局限研究》一書中談到訓詁闡釋時說到:“僅僅進行文字闡釋尚不足以稱之為闡釋學,因為闡釋學不是為了文本闡釋而進行文本闡釋,而是把文本闡釋當作探討真理的起點,因為只有文本是確定的,文本之外的東西難以確定”【17】,可見訓詁闡釋離真正的闡釋學尚有距離,而經(jīng)學闡釋由于其形而上的總指向,則依然易于陷入于確定性消解的循環(huán),故而皆無法成為中國闡釋學理論構建的基石。筆者則認為,上述所論具有多元意涵的“文”,可作為中國闡釋學理論構建和跨學科研究最適宜的話語載體,帶著“文”的“前見”展開闡釋活動,“文”既可是語言文字,也可以是經(jīng)、玄、藝,社會生活、社會文化、政治經(jīng)濟,小大彌包,以“文”為前見的闡釋可以任意在確定和不確定性的畛域置換,使闡釋活動既不局限于確定性(如考據(jù)、訓詁類的實證闡釋),也不會虛懸于不確定性(如經(jīng)學、玄學的高蹈闡釋),“文”因此成為中國文化闡釋的中介物和話語載體,在主體表達和社會文化形態(tài)層面可呈現(xiàn)為體用合一、彌綸萬有的融合氣象。中國文化各門類皆以“文”為基點和聯(lián)結、展開、統(tǒng)合?!拔摹痹谥袊鴤鹘y(tǒng)學問中“無孔不入”的話語滲透力,覆蓋了“中和”“中庸”“仁”“禮”“樂”“道”等中國思想本體與范疇,體現(xiàn)一種完整和凝聚,表征了中國人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體系,同時避免中國思想文化本體與相關標識性概念的抽象化與范疇化的弊端,從而以形而上勾連形而下,走入百姓日用,并能以“文之凝合”,對抗因科門分立而形成的學術狹化以及各自為政而導致的文化解構,最終形成中國特色的文化闡釋,成為構建中國特色闡釋學理論的基石和標識性概念。

         

        結語

         

        區(qū)別于現(xiàn)代語境的傳統(tǒng)的“文”的概念,具有“自性”且多元的語言和文化闡釋。漢語世界“文”的概念推衍具有跨學科性,和闡述的多維性,既包括普通的語言文本層面,又上升到社會基礎和文教傳統(tǒng)層面,是形而上的“文”和“形而下”的文的“自體”形態(tài)的綜合。漢語世界的“文”的多元意涵的初步探索,是基于漢語文獻和漢語語用的理據(jù)而提煉出來的,且暗用語言哲學的內(nèi)在理路以及相關漢文獻的現(xiàn)象式的線索,揭示了以“文”作為話語中心、話語載體的具有通貫性的中國特色文化闡釋,對中國闡釋學理論建構有一定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沈家煊,2020年:《互文”和“聯(lián)語”的當代闡釋———兼論“平行處理”和“動態(tài)處理》,載《當代修辭學》第1期。
         
        【2】徐增著,范維綱校注,1990年:《而庵詩話》,中州古籍出版社。
         
        【3】程景牧,2021:《清代詩學的脫化意識》,載《中國文學批評》第2期。
         
        【4】楊伯峻,1980年:《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5】(東漢)許慎,1989年:《說文解字》,中國書店。
         
        【6】高亨,1979年:《周易大傳》,齊魯書社。
         
        【7】郭紹虞主編,2001年:《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8】(唐)李百藥,1972年:《北齊書》,中華書局。
         
        【9】(唐)長孫無忌等,1967年:《隋書·經(jīng)籍志》,商務印書館。
         
        【10】(唐)魏徵等,1935年:《群書治要》,商務印書館。
         
        【11】(清)張英等,康熙四十九年內(nèi)府刊本:《淵鑒類函》
         
        【12】黃壽祺、張善文,2004年:《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3】孫德金,2012年:《現(xiàn)代書面漢語中的文言語法成分研究》,商務印書館。
         
        【14】(漢)班固,1983年:《漢書》,中華書局。
         
        【15】(北齊)魏收,1974年;《魏書》,中華書局。
         
        【16】王峰,2007年;《西方闡釋學美學局限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7】王峰,2007年;《西方闡釋學美學局限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注釋
         
        [1]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出版社(2014年),“文”的義項是15個:1.字。2文字3.文章4.公文。5.文言6指社會發(fā)展到高級階段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文明、文化)7指文科8.舊時指禮節(jié)儀式9.非軍事的(與武相對)10.柔和,不猛烈11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xiàn)象12.花紋、紋理13.稱在身上、臉上刺花紋或字14.掩飾15.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錢)。
         
        2如劉湘蘭(2021)在尊經(jīng)與重文:《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兩個思想維度》中提到“文”“筆”之辨的文章自覺的意識,并發(fā)現(xiàn)文人編纂文集有時會脫離“文本于經(jīng)”的意識而“站在文體本位的角度對眾多文體進行分類,凸顯了“重文”的觀念”。
         
        3見孫德金(2012)《現(xiàn)代書面漢語中的文言語法成分研究》第十七章《文言語法成分的語言價值與語法的穩(wěn)定性》。
         
        3參看孫德金(2012)《現(xiàn)代書面漢語中的文言語法成分研究》第十七章第三節(jié)《對語法穩(wěn)定性問題的思考》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