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的財富觀
作者:李文文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二月初八日丙辰
耶穌2023年2月27日
儒家歌頌人類的創(chuàng)造之力,將人視為與天地之共創(chuàng)者,以創(chuàng)造為使命。創(chuàng)造財富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貧窮往往意味著苦難。任何理想社會形態(tài)的建構都不能背離財富的支撐,如何面對財富,是關乎社會、人生的大課題。如眾周知,《大學》作為儒家四書之一,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面對財富這樣的大課題,提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的財富觀。
滋生財富的土壤:德
追求財富是人的天性,人們向往富貴、厭惡貧困,這是人之常情??鬃釉貏e坦誠地以自身為例,提出若是可以求得財富,哪怕是做看守市場大門的“執(zhí)鞭之士”,自己也是愿意的??磥碓谧非筘敻簧?,人人都有一顆熱烈懇切的心。正因如此,強調財富來源的正當性就更加重要了。在財富欲望的驅動下,“見利忘義”的心會蠢蠢欲動,稍不留意,就會迷失方向。所以,孔子常常叮嚀“義以為上”“見得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財富來源的正當性在于“義”、在于“德”。關于美德和財富的關系,《大學》明確地提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如果將財富視作一棵樹,這棵樹需要牢牢地扎根于土壤之中。美德,正是滋生財富的土壤。唯有美德之土壤肥沃,才能源源不斷地為財富之樹輸送營養(yǎng),使其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洞髮W》以“德”和“財”的關系為主線,詳細描述了財富的創(chuàng)生過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在農耕文明背景下,財富主要來自土地,土地需要人來耕耘,而人口需要有德之人聚集。君子有德,方可使得民眾近悅遠來。于是,有德、有人、有土、有財、有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構劃出財富創(chuàng)生和使用的全過程。
“德”是《大學》經文中的高頻詞,“明明德”“克明德”“慎乎德”多處可見。那么,如何是有德之君子?換句話說,什么是衡量君子有德的標準,尤其當具體面對財富時。儒家談“德”,并非僅是徒勞的情感,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人心與人性,以滿足引導人的天性為根本。那么,大部分人心里都在想什么呢?《大學》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君子和小人都是從社會地位上而言的,小人并非特指道德低下者,而是指小民、百姓。對于老百姓來說,大家最關心的是如何過上好日子,過上好日子需要物質基礎、需要財富支撐。所以,真正的有德之人是不會忘記這一點的,能夠將他人的利益放在心中,時刻想著為他人創(chuàng)利,散財予他人。唯有做到這一點,才有資格聚人、有人,進而有土、有財、有用,進入財富體系的正向循環(huán),走向良性發(fā)展的大道。對此,《大學》言“財散則民聚”,將這層意思講得清澈明朗。當面對具體的財富問題時,以散財來聚人就是有德者的具體行為。
散財和生財矛盾嗎?《大學》中的財富觀看得很是明白,兩者之間不僅沒有矛盾,且互生互養(yǎng),散財則生財。與“生財”有矛盾的不是“散財”,而是“聚財”,《大學》云“財聚則民散”。關于這一點,《大學》中關注到一個現(xiàn)象,以此來論證上述觀點的合理性: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也就是說,違背常理得到的財富,終將失去。
回到財富問題上,美德是滋生財富的土壤,這是因為美德是聚集人的關鍵。有了人,共建事業(yè)平臺變得現(xiàn)實可行,進而有財、有用。何以聚人?財散民聚,以財聚人。能常常惦記他人利益、為他人創(chuàng)造財富者,是真有德。
財富恒足的路徑:生
財富,是值得追求的,而財富恒足,更為人們所渴求?!洞髮W》中明確地談到實現(xiàn)“財恒足”的路徑,整體的指導思想在于“生財有大道”,具體的要點是“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也就是說,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比較多,消耗財富的人相對少,創(chuàng)造財富時力說快行,用度開支時寬舒徐緩。在創(chuàng)造與消耗之間,把握好多與少、快與緩的節(jié)奏,如此這般,則“財恒足矣”。
在實現(xiàn)“財恒足”的路途中,無論是“生財有大道”的整體指導思想,還是“生之者眾”的具體要點,皆在強調一個共同的觀念——“生”?!吧钡谋玖x指(草木)生長,引申為生育、出生、生產,也指創(chuàng)造、創(chuàng)生。財富恒足的秘密在于“生”、在于創(chuàng)造。但是,財富不會自己“生”出來,要靠“生之者”,也就是要靠人去創(chuàng)造、創(chuàng)生。
既然生財有大道,看來也有“小路”。關于生財的“小路”,《大學》中講到“聚斂”型的財富觀,引用孟獻子的話,旗幟鮮明地反對聚斂財富,嚴厲批評那些聚斂財富者,說到“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據《論語》記載,孔子曾號召自己的學生們大張旗鼓地聲討弟子冉求,甚至不再承認他是自己的學生,就是因為冉求幫助魯國的貴族季氏聚斂財富??磥?,反對“聚斂”財富是孔子儒家一貫的主張。這樣看,“共創(chuàng)共享”的意識和理念,早在先秦儒家那里就誕生了。
就《大學》的本義而言,很明顯,生財的大道是就國家的財富體系而言的,那么,面向個人,它還具有意義和價值嗎?答案是肯定的。經典的妙用在于它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有著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以期潤澤每個人。
財富不會自己“生”出來,就個人而言,要堅定地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就個人言之,在創(chuàng)造財富上多行動、多努力,在消費開支上量入為出,莫被形形色色的消費透支、消費貸遮蔽了心智,如此,則“財恒足”矣。
正用財富的智慧:仁
滋生財富需要美德,生財要走在大道上。那么,使用財富是不是就可以隨心所欲呢?《大學》中提出“仁者”能正確地認識財富、使用財富,講到“仁者以財發(fā)身”。反觀“不仁者”,他們奉行“以身發(fā)財”?!耙载敯l(fā)身”,說的是正用財富的智慧,是仁者的美德;“以身發(fā)財”,意味著將人生價值與財富本末倒置,是不仁者的行徑。
如何理解“以財發(fā)身”?以,這里作使用解;發(fā),有發(fā)起、發(fā)揚、發(fā)越、發(fā)明的內涵,寓意著振奮向上的氣象;身,代表自身,引申為自身所處的位置,也指生命的價值?!耙载敯l(fā)身”講的是使用財富與修身的關系。財富是工具,提振生命價值是目的。關于“仁者以財發(fā)身”,它的本義在講,在上位的仁人、君子面對財富時,務于施與,正用財富,成就美名。這樣的仁者,為儒家所歌頌;“不仁者以身發(fā)財”,說的是利用自身職位之便,貪于聚斂、斂財致富。這樣的不仁者,為儒家所不齒。
在今天,“以財發(fā)身”的財富觀適用于每個人。毫不夸張地說,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有史以來財富狀況最為自由的時代,和生命安全一樣重要,財產安全是受憲法保護的基本權利。財產所有人可以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正因為使用財富是如此自由,正確使用財富才會變得更加重要。再讀“仁者以財發(fā)身”,真正懂得財富之道的人,知道以財富修身、以財富養(yǎng)道,將財富用在善待他人、提升自己上。最終,將人生的價值安放于完善人格的追求、提升人生的境界,方是正途所在。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作為一個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在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中,財富又扮演何等角色?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在以《大學》為代表的儒家經典中,我們也能看到,先賢先哲們已經有很多思考。財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是如果只談錢,恐怕人生的道路會發(fā)生偏航?!洞髮W》中的財富觀根植于儒家的整體思想之中,始終將修身立德置于人生追求的最前方,以道德來引領生命的航向。自然而然,道德也可以引領財富的航向。事實上,唯有對于修道立德者、仁者而言,財富才能真正具有價值。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