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姜喜任】周敦頤《通書》的思想價值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jīng)典新解系列
        發(fā)布時間:2023-05-31 16:20:31
        標簽:《通書》

        周敦頤《通書》的思想價值

        作者:姜喜任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四月十一日丁亥

        ??????????耶穌2023年5月29日

        ?

        周敦頤這個名字之所以會被大家記住,首先是因為他的名篇《愛蓮說》。實際上,周敦頤不僅是《愛蓮說》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稱濂溪先生?!端问贰さ缹W傳》在述及兩宋理學的發(fā)端時說:“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币馑际钦f,孔孟之后,漢唐千余年的儒學全是章句訓詁的傳經(jīng)之學,對于孔孟心法毫無了解,直至北宋周敦頤出世才跨越漢唐直接承繼孔孟之絕學,重新闡發(fā)儒學的陰陽五行之理和天道性命之妙。周敦頤的學術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太極圖說》和《通書》中,歷史上對《太極圖說》的爭議較多,但對《通書》的評價卻一直很高,因而《通書》實際上是周敦頤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

        關于周敦頤著作最早最權威的記載,見于周敦頤的朋友潘興嗣所作的《濂溪先生墓志銘》。潘興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銘》中說周敦頤特別擅長談論儒家的心性義理之學,對《周易》有著精深的研究,“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shù)十篇”。據(jù)此,周敦頤的主要著作是上述三種,其中并沒有《通書》之名。那么,當今流傳的《通書》是如何形成的呢?作為收集、整理、注解周敦頤著作的第一功臣,朱熹認為,在周敦頤的上述三種著作中,《易說》是“依經(jīng)以解義”,即依據(jù)《周易》的經(jīng)文逐字逐句地解釋其含義,而《易通》則是“通論其大旨,而不系于經(jīng)者也”,即通論《周易》的大義而并不逐字逐句地注解。朱熹認為,《易通》即是后世所謂的《通書》,只不過何時由《易通》更名為《通書》則無從考證。

        ?

        從歷史上《通書》的實際流傳情況來看,早在朱熹之前,南宋初年學者胡宏、祁寬等為周敦頤的著作所作的序、跋中已有《通書》之名。另外,南宋高宗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學者朱震在其所上《漢上易傳》的《進周易表》中也說“敦頤作《通書》”。由此可見,此書至遲在北宋末南宋初已名之為《通書》。據(jù)祁寬的《通書后跋》,此書主要是在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兩兄弟的門人弟子中流傳,因而書名可能是二程兄弟或他們的弟子所更改,至于為何更名以及究竟何人所更,則早在朱熹時就無法得知了。

        ?

        從現(xiàn)存《通書》的內(nèi)容來看,其中既有對《周易》某一卦的具體解說,也有對《周易》大義的通論。因此,有人懷疑,今本《通書》可能并非當初《易通》的原貌,而是摻入了《易說》的內(nèi)容。對此,馮友蘭先生表示贊同,他說:“周敦頤大概對于《周易》,有專講易卦的,這是《易說》;有通論《周易》的,這是《易通》。《易說》和《易通》的分別就像王夫之《周易內(nèi)傳》和《周易外傳》的分別。大概這兩部著作后來都殘缺了,有人把剩余的部分混為一書,總名之曰《通書》?!瘪T友蘭先生的這一解釋比較合理,今本《通書》可能就是在《易通》的基礎上混合了《易說》的一部分內(nèi)容而編成的。

        ?

        《通書》共分40章,各章之間并沒有緊密的邏輯聯(lián)系,類似于講稿或語錄的匯編?!锻〞肺淖趾喖s精審,義理明白暢達,全面展現(xiàn)了周敦頤的思想。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哲理玄思、德性修養(yǎng)和施政治民三個方面,既表達了對天人宇宙的哲學思考,又探討了士人學子的言行如何合乎圣人之道,還總結了怎樣當政施治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理效果,可以說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好書。

        ?

        周敦頤精通《周易》,《通書》本身就是對《周易》的解讀,因而《通書》中的哲理玄思其實就是周敦頤對《周易》哲理的思考。周敦頤認為,《周易》探究了萬事萬物的本源,《易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意思是說乾元天道是萬事萬物的根本,萬事萬物因乾元天道而得以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由乾元天道衍生出一種純粹至善的德性,周敦頤稱之為誠德,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代表的倫理原則以及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是以誠德為根本遵循的。盡管我們每個人都從天道稟賦了誠德,但是只有圣人能把誠德完全地貫徹到自己的一切行為中,賢人則以圣人為榜樣時時檢點自己,改過遷善,努力讓自己不斷地恢復到純粹至善的本來面目。

        ?

        那么,士人學子如何才能恢復到誠德的本來面目呢?這就涉及德性修養(yǎng)的問題。首先,周敦頤認為,德性修養(yǎng)最重要的是“慎動”。即言行謹慎,動必得正。圣人之所以為圣人,關鍵就在于他的一切言行都符合誠德的要求。周敦頤說:“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后至?!笔咳藢W子以圣人為榜樣,努力不停地讓自己的行為達到誠德的標準,必須克制憤怒,抑制欲望,改過遷善,這樣才能符合仁義中正的圣人之道。其次,周敦頤認為,德性修養(yǎng)還應該尊重師道,重視道德教化。每個人個體之間存在剛?cè)嵘茞旱臍赓|(zhì)差異,或偏于剛,或偏于柔,很難達到中正中和。有鑒于此,圣人重視師道尊嚴,“先覺覺后覺,暗者求于明”,在老師的教誨引導之下讓人能夠“自易其惡,自至其中”。

        ?

        學而優(yōu)則仕是儒家一貫的價值追求,士人學子加強德性修養(yǎng)的目的在于治國安邦。因而,周敦頤在《通書》中講誠德,講德性修養(yǎng),最終必然指向施政治民。首先,周敦頤認為,施政治民最關鍵的是統(tǒng)治者,他說:“天下之眾,本在一人。”為了實現(xiàn)以仁義治理天下的目的,周敦頤向統(tǒng)治者提出兩點建議:一是用心要純,“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二是任用賢能,“賢才輔則天下治”。其次,在具體的治理方法上,周敦頤主張重禮樂而慎刑罰。他說:“禮,理也;樂,和也?!倍Y的作用在于區(qū)分尊卑貴賤的政治社會秩序,樂的作用在于和諧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治理天下首重禮樂,用禮樂處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關系。禮樂不及之處則輔之以刑罰,但用刑必須慎重。周敦頤說:“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刑罰關乎百姓的性命,因而不可不慎,這顯然是針對當時“政刑苛紊”的現(xiàn)實情形有感而發(fā)。

        ?

        總之,周敦頤的《通書》講德性修養(yǎng),然后歸之于施政治民,完全符合孔孟儒學天人貫通、內(nèi)圣外王的學術理路。但是正如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任何思想都不能脫離它的時代,周敦頤的《通書》正是因為適應了宋明以來傳統(tǒng)中國思想文化與政治歷史的發(fā)展趨勢,所以才會被推崇備至。

        ?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