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闕海 整理《儀禮注》出版暨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3-08-26 00:19:51
        標簽:

        闕海 整理《儀禮注》出版暨前言

         

         

         

        書名:《儀禮注》

        作者:[東漢]鄭玄 注;闕海 整理

        出版單位: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3年1月

         

        【內容簡介】

         

        《儀禮》,秦漢時代稱《禮》《禮經》,是關于早期中國政治社會生活各方面禮儀的典籍,涉及貴族(主要是士)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研究早期中國政治、文化、社會的核心典籍,也是當今文史哲研究的基礎經典之一?!秲x禮》注家眾多,而皆宗鄭玄,鄭注是今天研究《儀禮》者最重要和最權威的參考。本次整理以四部叢刊本爲底本,以覆宋嚴州本、張敦仁本爲校本,并參考了阮刻《十三經注疏》。同時,對《儀禮》進行了分段標識,標注章義,使閱讀更加方便。

         

        【整理者介紹】

         

         

        闕海,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學術興趣集中在秦漢思想史、早期經學史和讖緯文獻研究等方面。

         

        【目錄】

         

        儀禮卷第一士冠禮第一

        儀禮卷第二士昏禮第二

        儀禮卷第三士相見禮第三

        儀禮卷第四鄉(xiāng)飲酒禮第四

        儀禮卷第五鄉(xiāng)射禮第五

        儀禮卷第六燕禮第六

        儀禮卷第七大射第七

        儀禮卷第八聘禮第八

        儀禮卷第九公食大夫禮第九

        儀禮卷第十覲禮第十

        儀禮卷第十一喪服第十一

        儀禮卷第十二士喪禮第十二

        儀禮卷第十三既夕禮第十三

        儀禮卷第十四士虞禮第十四

        儀禮卷第十五特牲饋食禮第十五

        儀禮卷第十六少牢饋食禮第十六

        儀禮卷第十七有司第十七

         

        【整理前言】

         

        《儀禮》《周禮》《禮記》三書合稱最早見于《后漢書·儒林傳》。三書雖號《三禮》,實則各自側重不同,與《周禮》《禮記》相比,《儀禮》主要記載各種禮儀場合的儀節(jié),是“最有本質性的書籍”(日本學者池田末利語)。

         

        《儀禮》在漢代只稱《士禮》《禮》或《禮經》,據(jù)阮元《儀禮注疏??庇洝罚嵭ⅰ秲x禮》時徑稱篇名,而洪適《隸釋》稱東晉 戴延之謂之《禮記》,《儀禮》之名后起,大概已經要到東晉時代了。

         

        關于《儀禮》的流傳。漢代以前,《儀禮》流傳情況已經不能確知,《史記·儒林列傳》云:“《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蓖瑫r,根據(jù)《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及周之衰,諸侯將踰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史記》《漢志》所說有想象的成分在其中,但有一點卻可以確定,在先秦時代,《禮》就已經不完備了。

         

        漢興,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以今文寫定,到了宣帝時,后倉傳于大、小戴、慶普,三家皆立于學官,后來大戴傳與徐良;小戴傳與橋仁、楊榮;慶普傳與夏侯敬及其族子慶咸。在西漢,《儀禮》受到特別的重視,司馬遷稱“《春秋》者,禮儀之大宗”,觀《漢書》中所稱引的“《春秋》之義”,多與《儀禮》合,可以證明司馬遷所言非虛,也折射出西漢人重視《儀禮》,以及《公羊》中所稱引的“禮”多與《儀禮》相合。元帝開始,由于托古改制的逐漸展開,《周禮》也逐漸被重視,到王莽時達到高潮。王莽托古改制,簡直到了對《周禮》迷信的程度,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下,《儀禮》的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東漢,二戴之學雖然被立于學官,并且傳承不絶,中間甚至有習慶氏學的曹褒制作《漢禮》,但旋即被廢除而不能實行?!秲x禮》之學在東漢總體呈現(xiàn)不斷衰微的趨勢。由此可見,《隋書·經籍志》言“三家雖存并微”絶非無的放矢。

         

        到東漢末年,鄭玄遍注群經,雜采今古文爲其所習之小戴《禮》作注。所謂雜采今古文,就是他在整理過程中參考了今古文兩種本子相互參照,文字有異,則“取其義長者”,賈公彥指“鄭注《禮》之時,以今古二字并之,若從今文,不從古文,即今文在經……于注內疊出古文……若從古文,不從今文,則古文在經……注內疊出今文。”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今本《儀禮》。不過,需要特別交代的是,沈文倬先生在研究武威 漢簡《儀禮》之后,認爲鄭玄雜采之說乃賈公彥的理解,實際不能成立。爲行文的方便,我們姑且仍然采用傳統(tǒng)說法。

        到了南北朝時代,經學分爲南北,但“禮則同尊于鄭氏”,由于東晉以來門閥世家的興盛,禮學在南朝尤其受到推崇。據(jù)《南史·儒林傳》記載,當時的學者基本上都通《三禮》或之一,而尤其注重對《喪服》的研討,其中雷嗣宗于《三禮》之學最爲精通,時號稱“雷 鄭”。直到今天,南朝諸多論禮的細節(jié)還見于《通典》之中。北朝的《儀禮》之學,“《三禮》并出遵明之門”,這個遵明就是北魏的大儒徐遵明,徐遵明傳李鉉,李鉉傳熊安生,“其后能通《禮經》者,多是安生門人”。除徐、熊一系之外,還有北周 沈重,爲當世儒宗,撰有《儀禮義》三十五卷。雖然南北朝禮學繁盛,但是由于材料的散佚,今天已經見不到完整的南北朝《儀禮》注釋文獻了。

         

        進入隋朝,南北學隨政治統(tǒng)一而趨向于統(tǒng)一,當時最著名的禮學家當推張文翊,本傳稱其“特精《三禮》”,可見當時必定還有其他爲數(shù)不少的禮學家存在。唐代 貞觀年間,先是唐太宗下旨編纂《五經定本》,后又下旨編纂《五經義疏》,到高宗時又再修而更名曰《五經正義》,至永徽四年(六五三年)修成。但這部《五經正義》在《禮》的選擇上卻選擇了《禮記》而非《儀禮》加以注釋,可見當時《三禮》地位之升降。雖然有高宗時代的太學博士、弘文館學士賈公彥采前代諸家之說而撰定《儀禮注疏》五十卷,但是《儀禮》的地位仍然沒有因此得到提升,唐中葉以后,《儀禮》之學式微,韓愈號爲“一代文宗”,卻仍然說:“余嘗苦《儀禮》之難讀,又其行于今者蓋寡,沿襲不同,復之無由,考于今,誠無所用之?!币话銓W者對此學之畏,可以想見。

        降及北宋,儒者于《禮》庶幾不講,至使賈疏剝蝕乖舛,幾不可讀。加之王安石時罷去《儀禮》學官,此學更是衰微。南宋時,張淳校訂《儀禮》,撰成《儀禮識誤》,《四庫提要》稱其“最爲詳審”;李如圭撰《儀禮集釋》十七卷,全錄鄭注,且旁征博引,多發(fā)賈疏未發(fā)之覆;魏了翁又撰《儀禮要義》五十卷,其書取注、疏精華,《四庫提要》稱“其書梳剔爬抉,于學者最爲有功”;至朱子時,其與弟子黃榦撰《儀禮經傳通解》,可稱《儀禮》功臣,不僅分門別類將各種《儀禮》的經傳注疏資料匯編在一起,而且將古書中的相關資料附于其后,使雜亂的材料歸于統(tǒng)緒,便于閱讀。朱子在《論修禮書》中介紹了自己的設想以及完成的工作時說:“《儀禮》,禮之根本,而《禮記》乃其枝葉?!抖Y記》乃秦 漢上下諸儒解釋《儀禮》之書,又有他說附益于其間。今欲定作一書,先以《儀禮》篇目置于前,而附《禮記》于后。如《射禮》,則附以《射義》,似此類已得二十余篇。若其余《曲禮》《少儀》,又自作一項,而以類相從。若疏中有說制度處,亦當采取以益之?!?o:p>

         

        元代取士不用《儀禮》,唯有吳澄撰《儀禮逸經傳》及敖繼公撰《儀禮集說》,而又以敖繼公最爲重要。不過敖氏每于鄭說處立異,刪鄭玄注中其以爲不合于經者,更爲立說,顯然不是一種客觀平實的治學態(tài)度。明代學風疏闊,《儀禮》只有寥寥數(shù)家,郝敬的《儀禮節(jié)解》盡棄注疏;朱朝瑛《讀儀禮略記》甚至于經文亦不盡錄,并且沿襲敖繼公、郝敬之說,幾無可取。

         

        到了清代,漢學復興,特別是乾嘉時代,更是經學大盛。乾隆即位后不久,即編纂武英殿本《十三經注疏》;后又編纂《三禮義疏》,此后研究《儀禮》者不可勝記。其中張爾歧《儀禮鄭注句讀》、萬斯大《儀禮商》、吳廷華《儀禮疑義》、蔡德晉《禮經本義》、盛世佐《儀禮集編》等多能發(fā)明疑意,或輯前代諸家之說存之;甚至作爲文章家的“桐城派”方苞也于《儀禮》用力甚勤,撰成《儀禮析疑》一書,多有發(fā)明。另外,尚有專門研究《儀禮》某些內容的專書,如江永的《儀禮釋宮增注》、程瑤田《儀禮喪服足征記》。清代《儀禮》學術著作在此之外,尚須提及三部重要著作,那就是胡培翬的《儀禮正義》、張惠言的《儀禮圖》和凌廷堪的《禮經釋例》,三部書分別從義、圖、例三個方面對《儀禮》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可謂是《儀禮》之津筏。到了清末,張錫恭集禮學之大成,其《喪服鄭氏學》發(fā)明鄭義,多能闡發(fā)鄭玄注釋的精微之處,張舜徽就認爲:“與錫恭同時友善、同爲《禮經》之學者,有吳縣 曹元忠、元弼兄弟。元忠著有《禮議》,元弼著有《禮經校釋》《禮經學》,而皆不及錫恭之精?!?o:p>

         

        關于版本?!秲x禮》在漢代究竟是何等面貌,原本不知,幸地不愛寶,武威 漢簡《儀禮》的出土爲一探《儀禮》的原始面貌提供了可能。陳夢家認爲武威漢簡《儀禮》是慶氏之學;沈文倬在《禮漢簡佚文釋》中又對照鄭注本對漢簡《儀禮》進行了詳細??迸c研究,認爲漢簡本是一個不同于二戴及慶氏學的本子,它應該是一個古文隸定中摻入了今文的本子。鄭玄雜采今古文注釋《三禮》之后,即形成了今本《儀禮》。唐代 賈公彥《儀禮疏》則爲單疏本,此群經皆然。唐中葉以后,《儀禮》之學衰微,斷爛殘編。北宋 景德元年(一〇〇四年),呂蒙正上邢昺、孫奭校訂的賈疏,這就是現(xiàn)今所知最早的《儀禮疏》景德官本(清代 汪士鐘影刻此本,后收入《四部叢刊》中),但《儀禮》之學衰微已久,雖經邢、孫等人校訂,仍然多有錯訛舛奪之處。明 嘉靖時,陳鳳梧爲閱讀之便,將《儀禮》經注疏合刊,這是《儀禮》經注疏合刊之始,后應檟本、李元陽本、萬歷北監(jiān)本、汲古閣本均以此爲祖本,且對于合刊形式也因襲不替。陳本雖有閱讀之便,但錯訛之處仍不勝枚舉,受批評甚多。到了清代,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以明監(jiān)本爲基礎刊刻了《十三經注疏》,由于這項工作是在武英殿進行,所以這個本子被稱爲武英殿本。嘉慶時,當時的江寧知府張敦仁延請顧廣圻校訂景德官本、嚴州本,并在此基礎上據(jù)唐石經、朱熹《通解》等校正經注疏文字,最后于嘉慶十一年(一八〇六年)匯聚成張敦仁本《儀禮疏》,其中所缺六卷(三二—三七)以宋 魏了翁《儀禮要義》補足,其他缺葉則以明本補足,依景德官本分爲三十卷,這個本子,可以說是《儀禮注疏》版本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其編校體例嚴謹,是顧氏文獻觀點的直接體現(xiàn),也得到了當時的認同。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年),阮元組織重刻《十三經注疏》,即直接以張敦仁本爲底本進行翻刻,推重之義,可見一斑。在此基礎上,阮刻又綜合其他各本,形成了完備阮刻本。由于阮刻本所見完備,且??痹敿殻虼?,它是目前流傳最廣的本子。

         

        本次整理,以《四部叢刊》影印宋本爲底本,參校嚴州本、張敦仁本、阮刻本等。爲了表明《儀禮》各個儀節(jié),還參考了胡培翬《儀禮正義》、今人楊天宇、彭林等的成果對經文進行了分節(jié)。因爲叢書明確爲要爲大家提供一個讀本,從這樣的角度出發(fā),整理者在整理過程中參考校本做了簡單的校勘工作。

         

        本次整理過程中,復旦大學研究生于金鐸同學做了大量實際工作,謹致謝忱。

         

        由于水平有限,整理過程中的一切錯誤,均由整理者負責。

         

         

        整理者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