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死亡的誘惑力:克蘭西·馬丁著《如何不自殺》簡評
作者:戈登·馬里諾 著 吳萬偉 譯
來源:譯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發(fā)布
勵志類圖書市場充斥著《如何戰(zhàn)勝憂郁》或者《如何真實》之類標(biāo)題。這里有一本新書克蘭西·馬丁著《如何不自殺:自殺心理描述》(2023)。
這本書基本上是自傳,獨一無二的研究拼接了對歷史上很多著名自殺案例的分析,也有對廣泛的哲學(xué)文獻所做的干脆利落的評論,涉及休謨、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加繆等人以及若干佛教圣徒的自殺見解。
“死亡的誘惑”幾乎在作者的記憶之初就一直存在。6歲的時候,他首次嘗試想讓自己消失,就是故意將三輪車沖著飛逝而來的公交車騎了過去。他回顧了制定的計劃和準(zhǔn)備實施的細節(jié):“我閉上眼睛沖到街上??癜蠢?。我不知道公交車是否真的撞上了我,但是成年人一陣慌亂的騷動,我還在人行道上。他們送我上學(xué),我完好無損。”在過去,心理分析師并不相信年輕的孩子會有自殺傾向,但他們的觀點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馬丁躲躲閃閃地使用撞公交車的舉動來闡明這個要點:他是怪異者群體的一員,他們天生有一種沖動,急于離開這個剛剛闖入的世界。
無論是在任性倔強的少年和靦腆聰慧的青年時期,馬丁都竭力在生活中站穩(wěn)腳跟。作為神經(jīng)質(zhì)的膽小鬼,他幾乎總是覺得自己是圈外人。15歲時,他在得克薩斯州和兩個哥哥一起做利潤豐厚的珠寶生意。大把大把的金錢如瀑布般傾瀉而來,隨之而來的還有毒品可卡因和狂喜。除了毒品之外,20來歲的鉆石商人如酒神狄俄尼索斯般瘋狂酗酒,完全忘記昨天和明天,整日里紙醉金迷。與此同時,自殺的想法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馬丁,在他的腦殼里滴答作響就像個定時炸彈一樣。因為無法將自己綁在桅桿上,他常常始終如一地傾聽塞壬的歌聲,試圖依靠各種稀奇古怪的方法終結(jié)自己的性命,如從高樓跳下或使用栓狗繩上吊。總之,他嘗試了至少10次自殺。當(dāng)栓狗繩斷裂或被人勸說從窗臺上下來后,他就多次進入心理治療病房的治療階段。
雖然有多次惡行和瘋狂舉動,馬丁仍然擁有了不起的智慧和才能等優(yōu)勢,另外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支持也讓他不至于陷入生活的困境之中。刪掉細節(jié)抓住重點,馬丁辭去了珠寶生意的工作,考上了研究生并最終獲得哲學(xué)博士學(xué)位。甚至到了此時及以后,在他擁有好不容易獲得的哲學(xué)教授職位之后,他嘗試切斷風(fēng)箏線的企圖仍然沒有停下來。
懷疑論者可能嘲笑說,“得了吧,想殺了自己還不容易?馬丁的自毀行動不過是劇場表演,不過是在呼喚救命罷了?!瘪R丁承認這些懷疑的合理性?!斑@問題是很公平,雖然可能不是特別禮貌?!彼麑懙?,那些嘗試自殺者“知道人們在詢問時隱含的意思是什么,我能給出的回應(yīng)是,就像大部分事情一樣,自殺比外表看起來要更困難一些。另一個回應(yīng)同樣像大部分事情一樣,就是大部分成功的自殺在成功之前都是實踐過多次了的?!?o:p>
最終,馬丁認定吹滅蠟燭的唯一的萬無一失的方法是把腦袋打爆。他購買了兩把搶;他曾在珠寶行業(yè)工作期間,在上廁所的間隙把格洛克手槍(Glock)放進嘴里。他寫到,“我會永遠記得槍管那油膩的味道和干凈的機器氣味通過喉嚨進入鼻腔的過程?!?這個動作馬丁做過很多次,簡直將其變成了一種儀式,但就是不能扣動扳機。幸運的是,失敗讓他認識到如下事實:與死亡欲望相伴的還有同樣強烈的求生欲望,他仍然想活在鬧哄哄的、喧囂嘈雜的世界。
除了死亡癡迷之外,馬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是個酒鬼,這一點連他自己都承認。兩次婚姻之所以解體都是因為他不能戒酒。他的首任妻子不愿意讓他看望孩子,除非她肯定馬丁不再喝酒,這個事實讓他感到悲痛發(fā)狂,他有這種感受是有很好的理由的。在嗜酒者互誡協(xié)會 (Alcoholics Anonymous (1935年成立于美國俄亥俄州, 總部設(shè)在紐約, 成立目的在以酒鬼幫酒鬼的方式, 鼓勵酒癮患者重建生活---譯注)中有各種各樣的戒酒方式,比如禁售期、腳環(huán)、藥物檢測、參加長期和復(fù)雜的戒酒活動等。書中沖擊力最大的章節(jié)之一是“喝酒喝到死”,馬丁在此表達了對嗜酒者互誡協(xié)會的很多挑剔和抱怨,但也承認,如果沒有兄弟姐妹們的支持,他可能永遠沒有辦法開車經(jīng)過炫酷的、洞穴般的酒吧而不進去喝一杯的,怎么能錯過一番安靜和快樂的享受呢?
加繆有句名言,“只有一個嚴(yán)肅的哲學(xué)問題,那就是自殺?!钡牵谕粋€文本中,加繆還觀察到自殺這樣的行為“是在心靈寧靜中做好準(zhǔn)備的,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shù)。這人自己對此可能一無所知。有一天晚上,他扣動了扳機或者跳了下去。[…]自殺的理由多得很。”最后,觸動一個人越過這座橋的常常是相對來說雞毛蒜皮的小事。對此,馬丁是贊同的。希爾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美國詩人,美國“自白派”詩歌浪潮的代表人物。1963年,這位深陷精神創(chuàng)傷與情感危機的女詩人自殺離世,年僅31歲。---譯注)、大衛(wèi)·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美國小說家,1962年2月21日出生于美國紐約州伊薩卡,2008年9月12日自縊于家中。其在文學(xué)上極富有造詣。---譯注)或者安東尼·伯爾頓(Anthony Bourdain明星主廚、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于法國凱塞爾斯貝爾(Kaysersberg)一酒店的房間內(nèi)自殺,享年61歲---譯注)等人的死亡工程背后有眾多的理由和動機。叔本華注意到,如果活著的痛苦遠遠超過存在的快樂時,親手奪去自己的性命沒有任何懦弱或非理性之處。同樣很清楚的是,有人殺死自己恰恰是要報復(fù),或者在某些案例中是要證明,他們的勇敢足以使其實施多年來一直威脅要采取的行動。
作為熱愛辯證法的人,馬丁認識到親手結(jié)束自己的性命有很多理由,但他補充說,同樣可能有很多理由來阻止這種潛在的自殺沖動。在本書中---用愉快的、親切的、推心置腹的交談式口吻寫成---作者似乎一直在尋找一些話想與踏在刀鋒上的人說一說。
詩人和哲學(xué)家詹妮弗·邁克爾·赫克特(Jennifer Michael Hecht)在其非常說明問題的《活著:自殺史與反自殺哲學(xué)》(2013)中提供了反對終結(jié)自己生命的世俗論證,它提醒我們認識到,集體自殺的壓倒性證據(jù),以及這樣的自殺往往出現(xiàn)在家族中的事實。為此,她認為(除了令人惱火的不治之癥案例之外)自殺并非沒有受害者的犯罪,有時候它讓人相信好像是這樣的。因此,她溫和地呼吁絕望中的人要盡量嘗試活下來。
令人吃驚的是,他根本沒有提及赫克特的書。馬丁似乎贊同她的論證,尤其是當(dāng)他想到五個孩子,并為他們感到擔(dān)憂之時。但是,或許因為在繩子盡頭的那些人通常在自我仇恨的低溫火焰中燃燒,馬丁在道德說教和提供自我折磨的更多工具時非常謹慎?,F(xiàn)在,馬丁已經(jīng)進入第三次婚姻,加上他在堪薩斯城的密蘇里大學(xué)和印度的阿育王大學(xué)(Ashoka University)都有教書任務(wù),有些分身乏術(shù),因此,他謙虛地匯報說現(xiàn)在死亡愿望的糾纏少了些。雖然如此,作為虔誠的佛教信徒,馬丁很清楚一切都處于流動之中,死亡的誘惑可能輕易地再度光臨,因為佛教里就包括這樣一種信念,即人的意識不可能因為刀片或者熱水澡而輕易消解。
馬丁研究尼采多年, 對尼采的這句名言再清楚不過:如果你的生活中有個為什么,你就有個怎么辦的問題。但是,到了70歲時,你可能遭遇人生的三重打擊而被打趴下:經(jīng)濟災(zāi)難、疾病纏身和家庭糾紛。此時,為什么的問題可能被打得稀巴爛。當(dāng)那個旋風(fēng)襲來時,不存在的誘惑或許比本書提供的內(nèi)容要強烈得多。
因為馬丁撰寫自殺的話題已經(jīng)行之有年,他一直以內(nèi)行的身份非??犊刂笇?dǎo)那些相信生活中除了折磨和痛苦什么都沒有的可憐人。在最后一章,他為那些生存意志萎靡不振的人提供了長達40多頁的一系列直截了當(dāng)?shù)慕ㄗh,可謂愛心滿滿,非常有用。比如,它幫助人們記住,嚴(yán)重的抑郁能夠引起我們喪失時間視角,毒化我們的思想,促使我們相信任何變化都是根本不可能的。提醒你自己認識到“明天再殺死自己也不遲”,這樣能為你提供喘息的微小空間。世代傳誦的佛教建議是,不要因為感到恐慌而驚慌失措,相反要觀察你的情感,同時盡量不對情感做出判斷。此外,要進行一些體育鍛煉。(如果借用克爾凱郭爾的話,你能夠從任何問題上走開,所以走開,走啊,走啊,走開即可。)馬丁承認,抗抑郁藥物幫助他找到思考人生的新角度。這本書的尾聲之后是長長的、發(fā)人深省的附錄“應(yīng)對危機的工具”。
對于那些有著神秘惱人的感受,認定人生就是一場詛咒的人來說,《如何不自殺》是激動人心的、引人入勝的讀物。馬丁是蘇格拉底協(xié)會的少數(shù)成員之一,也是技術(shù)高超的小說大師。他那了不起的描寫本領(lǐng)讓他能將抽象概念轉(zhuǎn)化為實實在在的活靈活現(xiàn)的東西。翻到最后一頁,我不得不對這本研究自我的書的最后和弦笑臉相迎,因為它們似乎體現(xiàn)了一本好書的精神,拍拍肩膀鼓勵一番。
馬丁揮手告別說,“或許我開始在學(xué)習(xí)如何活著了,即便不是如何活著,但至少開始不再想著如何自殺了。不是陷入多愁善感的情緒中而是看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一起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至少,我們現(xiàn)在還不想死掉?!?o:p>
作者簡介:
戈登·馬里諾(Gordon Marino):圣奧拉夫?qū)W院(St. Olaf College)哲學(xué)教授和克爾凱郭爾圖書館主任,著有《存在主義救了我》,最新著作是《當(dāng)今時代的克爾凱郭爾》。
譯自:Navigating the Lull of Death: On Clancy Martin’s “How Not to Kill Yourself” by Gordon Marino
Navigating the Lull of Death: On Clancy Martin’s “How Not to Kill Yourself” (lareviewofbooks.org)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相關(guān)文章:
1. 戈登·瑪麗諾:人生不僅僅是做自己喜歡的事_愛思想 (aisixiang.com) 2014-05-19
2. 【戈登·馬里諾】容易乃行善之?dāng)?nbsp;- 儒家網(wǎng) (rujiazg.com) 2021-11-24
3. 到處制造困難——克爾凱郭爾能告訴我們?nèi)绾紊顔??_澎湃號·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5-24
4. 從個人角度看待新冠病毒_澎湃號·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6-04
5. 哲學(xué)是拳擊俱樂部嗎?_愛思想 (aisixiang.com) 2019-05-04
【上一篇】【文森特·勞埃德】斗爭哲學(xué)
【下一篇】【克里斯平·薩特維爾】新希臘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