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蕓】誰是“真?zhèn)雾n寒”命題的仲裁者?
欄目:思想動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12-03-14 08:00:00
誰是“真?zhèn)雾n寒”命題的仲裁者?
作者:彭曉蕓 (2012-03-12 21:46:55)
摘要:如果說誰是“真?zhèn)雾n寒”命題的仲裁者,我想沒有比網民運用他們自己的理性表達的民意更加權威、更加有效的了。沒有什么公平公開的論辯,比這一次漫長的網絡拉鋸,更能表達我們對民主的真切渴望了,這種熱忱和對真相的執(zhí)著,比直奔“民主”這個偉大理想長得更像民主。
誰是“真?zhèn)雾n寒”命題的仲裁者?
彭曉蕓
肇始于麥田、發(fā)酵于方舟子、熱鬧于成千上萬網民參與的“真?zhèn)雾n寒”拉鋸戰(zhàn)持續(xù)至今,已經兩個月,從注意力角度來說,這個事件吸引的關注度非同小可。原因似不必再贅述,一是因為韓寒身上所背負的符號-----意見領袖、比公知還公知、媒體寵兒,二是因為事件的懸疑性、高技術含量提供了觀賞性,三是“真?zhèn)雾n寒”命題牽動的論辯各方,本身就是極具話語權的媒體人、公共知識分子,這近乎可以稱之為是廣義知識界的一場思想大論辯。
除去直接的利益攸關者無力的辯護,以及海量訴諸情緒和謾罵的“韓粉”式保衛(wèi),如果將其他相信韓寒沒有造假的論辯方命名為正方,那么,正方陣營迄今為止是以媒體人、公共知識分子為代表的一群人,他們恰好是與韓寒的塑造有著最密切關聯的一個群體,同時,“公知”韓寒騰空出世所演繹的社會功能,也與自由派媒體人及公共知識分子所訴求和期待扮演的角色重疊,所以,捍衛(wèi)韓寒,就是捍衛(wèi)這一陣營的話語權和社會能量,這是公知群體最為直接的動力,也算是比利益攸關方及被公關、被收買而故意“保韓”的群體,動機“高尚”多了。
但“高尚”的動機是否就代表合乎公眾利益以及值得欲求的美好目標?
試想,擱置“真?zhèn)巍泵}直奔“民主自由”將得到什么?真的就如公知所愿,達致陣營的“團結就是力量”嗎?非也。輿論的拉鋸戰(zhàn)至今,韓寒身上的光環(huán)已經脫落,而韓寒出道的原罪問題以及重要作品甚至博客的代筆問題,已經被反復論證得不僅韓寒本人無接招之力,就是辯護方也黔驢技窮。任何一個愛惜自己羽毛和寫作生涯的人,都不可能在這么多有專業(yè)背景、有社會地位、有名有姓的質疑者面前絲毫不考慮止損,不可能在數以萬計的網民推出頗有技術含量的質疑面前裝鴕鳥,而任由他們把自己扒得體無完膚,看著自己名譽掃地而無動于衷。
撤訴,撤已完成的有分量的采訪,撤與電視臺的訪談約定,這一切已經令韓寒不斷自證心虛,當然,一批媒體和公知不能眼睜睜看著“落水兒童”而不伸出援手,他們以文藝青年式的語態(tài),參與了最后一輪韓寒保衛(wèi)戰(zhàn),當人們指責韓寒造假,他們說韓寒有可貴的直覺,當人們說韓寒反智,他們說這是歧視天下差生------就差直言這是歧視天下蒼生了!
媒體和公知這樣舍命陪“天才”,是一種理性選擇嗎?回避“真?zhèn)巍泵},再談韓寒的社會價值仍然有意義嗎?甚至連首發(fā)質疑韓寒的麥田也有少許的鄉(xiāng)愿起來,說韓寒也許是亦真亦假,算不得“騙子”,方舟子執(zhí)著于韓寒真假,在麥田看來是-------“方舟子的打法,會與一人結私怨”,“我的堅持,是更傾向對現象的批判”。
這里,我或許試圖論證一下,“真假命題”與“現象批判”之間的關系,以及厘清“事實判斷”和“道德判斷”之間無法分割的關系。
首先,請允許我回顧一下我在2010年4月份曾經策劃的一組對韓寒現象的批判專題,操作那個專題------關于我們時代的話語方式,我思考了許久,到4月份推出是恰好趕上了韓寒入選“時代人物”,新聞由頭更足了,卻不是為了這個新聞才準備的。
那個命題中,我小心翼翼地批判韓寒式的話語風格成為這個時代反抗的主流話語的危險所在,當然,也提供了不同意見供讀者比照閱讀,其中王曉漁對解構式話語的價值仍有激賞,我本人及李公明持警惕的態(tài)度。
不管當時的你會贊同哪一種意見,這組專題能夠成立的前提在于,我們分析和針對的是“博客韓寒”,有扎實的事實作為依托。這是因為,“公知韓寒”及“意見領袖”韓寒崛起于博客,風行于互聯網時代,同時,判斷它成為一種現象的依據還在于,無論是媒體人還是公共知識分子,都十分艷羨韓寒獲得的話語能量,以致于他們或渴望模仿,或贊賞推崇。
而在今天重新回望,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愿意承認,你對“博客韓寒”的文本的欣賞到底有多少來自真正的對文字和思想的賞識?有多少來自一種話語權幻覺?
我們知道,所謂定見或偏見,都無法離開我們所存在的場域及媒介,我們很容易被身邊強大的氣場所影響,從而產生了一種或崇拜或鄙夷的“偏見”,如果抽離這些外圍的場域幻覺,你依然堅持的,才是“己見”。
假設,我是說假設,假設現在告訴你,韓寒的博客都是經過精心測算輿論熱點,但行文極其隨意粗糙的文章,只不過,由于網站需要熱點,需要眼球,也需要恰到好處的插科打諢來掩飾政治敏感又迎合民意,所以,那些文章的風靡,很大功勞來自編輯的一個動作:把它永遠置頂,推薦首頁。而不是由于真的有那么多讀者熱愛而通過口口相傳流行起來的,你對署名韓寒的那些博客文章,還會有如許推崇嗎?
這便是我所希望提出的一個議題:關于話語權迷幻藥的作用及其禍害。
這種話語權迷幻藥在今天的微博上,依然在故伎重演。諸如所謂的粉絲數百萬,所謂的微博意見女王、微博意見領袖們。我們,含我自己,誠實地回答一個問題:微博上吶喊的這些人,對現實政治、社會進步的推動,真的如我們自己所幻覺的那么不可或缺、那么重要嗎?恐怕你我對答案不會感到太滿意的,否則,普遍的無力感、大量的重復言說,如何解釋?
傳統(tǒng)媒體和公共知識分子一旦吃上了話語權“迷藥”而僅僅憂心于話語權的旁落,卻不痛心于自身公信力的挫敗,那么,即便保住韓寒這個“話語權”代表,得到的,恐怕也僅僅是他們虛幻的話語權總和的“人多勢眾”,卻失去了號召力,失去了一部分讀者,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所致力的“民主大業(yè)”能量是遞減的,除非他們認為民主只是媒體人和一群公共知識分子在一畝三分田的版面上玩玩就夠了,而不需要訴諸于“民意”。
真?zhèn)蚊}------猶如甄別微博上究竟有多少僵尸粉,如果對著僵尸粉喋喋不休,甚至與之論辯,您認為有價值嗎?如果一個人宣稱他與他的僵尸粉達致了一種“溝通理性”,你以為,這樣的宣稱是否滑天下之大稽?
因此,當過去我們談論“韓寒”的話語方式,即有確切的所指-----指向“他”的博客語言而非“三重門”語言;同樣的,當今天我們談論韓寒的誠信及其社會警示效應,真假是一個回避不了的問題。
追究真?zhèn)闻c討論韓寒現象二者,并無哪一種特定就屬于與韓寒有“私怨”------而是一種個人話語偏好,對于方舟子和很多的技術派來說,真?zhèn)问撬麄兊暮诵拿},也是他們所致力要證明的,討論韓寒現象則是一種批評家偏好,或者具體而言,是一種社會學、哲學、文化研究偏好,兩者無高低,更無哪一種代表了有或無私怨。況且,批評家偏好還有賴于事實判斷,如果沒有真?zhèn)蚊},那么,韓寒現象止步于話語風格抑或其他方面的討論,一旦真?zhèn)蚊}浮出水面,韓寒現象的核心已經不是話語風格或其他了,而是社會的誠信底線遭受挑戰(zhàn)的問題。
方舟子接受林楚方采訪時說過一句話:“韓寒也是一個受害者?!弊阋娝c韓寒也無私怨,但他此時此刻的研究對象就是韓寒及其作品,因此,方舟子及大量技術派的網民研究到哪里,在哪里止步,視乎他們的個人偏好以及他們對誰來仲裁韓寒真?zhèn)芜@一問題的判斷和期待。假設方舟子們的目標是騎墻派認同韓寒為偽,那么,目前他們已經超額完成這個任務了;如果方舟子們的目標是以南方周末為代表的一批媒體及媒體人站出來承認他們此前為韓寒背書錯誤,這個目標也很遠大;如果方舟子們的目標是韓粉大量認同韓寒為偽,那么,這個目標恐怕還有很長的距離;如果方舟子們的目標是韓寒站出來道明真相甚至對公眾致歉,那么,這個目標堪比阿波羅登月,鐵樹開花……
真相派和技術流派的堅持,是我所尊敬的,我個人沒有那么多時間去鉆研細節(jié)和技術,所以,我一點不認為自己站在評論員身份所作的大言不慚或高談闊論工作比他們高明。因此,我并不諱言對方舟子這種事實潔癖精神的敬意,至于方舟子應當遭受怎樣的“批評與反批評”,我也不認為是他所承受不了的。中國目前尚無關于民間組織完備的立法,打假作為一種社會力量該當如何存在?這個議題當然可以討論,包括基金如何使用,公開到何種程度,作為韓寒真?zhèn)蚊}的題外話,雖不是中心議題,但是理性討論也無妨(窮兇極惡、語言暴力的討論方式不在此列)。臺灣的民間組織,很多就以基金會法人代表方式存在,其中的細節(jié)值得我們考量和參照。
不過,對于發(fā)起針對方舟子之妻多年前碩士論文的學者聯名信,我感到非常遺憾,真不知道這個國家的知識分子竟然不堪到了這種境地。其中的徐友漁先生是我至為尊敬的學者,經過一番了解,他對方韓之爭并不知情,而是被利用,知情后曾經致電要求撤掉簽名,但聯絡人再也不接電話。
這一百多位里面,徐友漁先生顯得鶴立雞群,過于醒目,其他很多算不得什么知識分子,有湊數的,有拉人頭的,無非趁機折騰和報復一把方舟子。比較而言,質疑韓寒的反方則沒有如此“有組織”,不僅政治立場無法歸類,連職業(yè)也五花八門,互相之間除少量原來已經認識的,甚至在質疑的過程中也不互相通氣和聯絡,一位博主試圖建立質疑一方的QQ群以方便討論戰(zhàn)略,在建群后即遭遇冷場,幾乎沒有認證用戶加入。由此可見,質疑韓寒一來壓力巨大,簡直是一項冒犯強勢話語權的事情,參與質疑者既來之則安之,自然個個個性獨立,不喜拉幫結派,二來加入質疑者都是自選動作,對于進展到何種程度,無一致意見也不愿意去統(tǒng)一。
啟動質疑韓寒的麥田雖從事IT工作,其實他有強烈的人文知識分子情懷,因此有時候會顯得柔軟起來;張放也是一位有著強烈正義感的人士,因此顯得義憤填膺;mad 則是典型的文藝女生,她熱愛才情勝于一切,而且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當然,還有更多更多的人讓我難以掩飾對他們的好感,諸如法學家何兵對質疑的合理性的釋法,諸如兔主席有著海外學者視野的開闊和人格上的舉重若輕,張鶴慈先生對質疑的細節(jié)的執(zhí)著和審慎,薛涌作為一位被方舟子批評過的學者,此刻的公允與豁達態(tài)度,戴建業(yè)老師作為文學教授的出手,肖鷹老師自是不必說,他在整個過程中的熱忱以及在清華的講座,若不是有著對青年一代強烈的責任感,恐難以如此執(zhí)著、銳利,崔衛(wèi)平老師是典型意義上的公知當中,難得不唯立場論的,一直保持著審慎、克制,更有趙鼎新先生在海外的一錘定音,警世之言……
騎墻派的劉戈先生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有意與韓粉進行的幽默而耐心的對話;媒體人當中,難得的是,兩位總編級人物的發(fā)言,《彭博商業(yè)周刊(中文版)》副主編魏寒楓先生始終的不偏不倚態(tài)度,以及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無不言的誠實謙遜君子之風,《中國周刊》總編朱學東老師對信力健先生一則糊涂發(fā)言的棒喝,還有鳳凰衛(wèi)視的邱震海先生意圖把這場論辯拉到有助于提升民族理性思辨的高度等等,讓我覺著,媒體行業(yè)也未必一片黑暗。
當然,還有太多太多的人無法一一列舉,非實名的網民們提供的大量技術支持,使得質疑的進展得以不斷持續(xù),舊疑點未澄清,新疑點又層出不窮。
如果說誰是“真?zhèn)雾n寒”命題的仲裁者,我想沒有比網民運用他們自己的理性所表達的民意更加權威、更加有效的了。
事實上,這完全不是方韓之爭,而是一場網絡版公民社會運動。至于我們?yōu)槭裁葱枰鐣\動,想必參與者及圍觀者會日益從中獲得啟發(fā)。我們太需要由此建立一種最低限度的社會共識了,我們對于誠信和“共同善”的渴望,絕不會低于我們對任何一個主義的渴望;在當前有限的言論空間里,更沒有什么公平公開的論辯,比這一次漫長的網絡拉鋸戰(zhàn),更能表達我們對民主的真切渴望了,這種熱忱和對真相的執(zhí)著,比直奔“民主”這個偉大理想長得更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