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白宗讓】《周易》題名中的整全性哲學意涵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3-10-27 10:45:24
        標簽:

        《周易》題名中的整全性哲學意涵

        作者:白宗讓(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助理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九月初九日甲寅

                  耶穌2023年10月23日

         

        關(guān)于《周易》一書題名中二字的含義,歷代已有多種解釋。本文在簡要梳理前人觀點的基礎(chǔ)上,提出一種“整全性哲學”意涵。

         

        關(guān)于“周”的解釋

         

        在歷代對《周易》之“周”的解釋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唐代孔穎達主編的《周易正義》。此書主要對王弼、韓康伯的注釋進行了疏解和補正,定稿后即成為科舉取士的標準用書,長期立于學官?!墩x·卷首·論三代易名》中引漢代鄭玄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钡资蠗壌苏f不用,轉(zhuǎn)而以“周”為地名或者朝代名。地名即殷商時期周族聚居地陜西岐山一帶,朝代名指“以別余代”之周朝。南宋朱熹《周易本義》亦持“代名”說。《正義》對“周”字沒有深究,顧名思義過于獨斷。唐代賈公彥即指出:“《連山》《歸藏》皆不言地號,以義名《易》,則周非地號?!保ā吨芏Y·大卜》疏)“三易”作為一個體系,命名規(guī)則當有一致性。再者,文王在世時周朝尚未建立,何來朝代命名一說?孔論又以神農(nóng)為連山(烈山)氏,黃帝為歸藏氏,強行為其朝代說張目,恐是無稽之談。這些遠古人物連司馬遷都搞不清楚?!叭住睂哪甏话悴捎绵嵭跋脑弧哆B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神農(nóng)、黃帝等人物的年代顯然不符合。唐代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云:“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說明“周”字在用作書名的時候,應該取“周普”的含義,與鄭玄的理解相同。當代易學家劉大鈞先生也持此說。

         

        鄭玄認為《連山》《歸藏》的命名都具性質(zhì)含義:“連山者,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正義·卷首》引)同樣,“周易”也當指向某種哲理內(nèi)涵,即“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孔論之周地、周代說均不具哲學性。賈公彥曰:“《周易》以純《乾》為首,乾為天,天能周匝于四時,故名《易》為‘周’也?!保ā吨芏Y·大卜》疏)“周匝”與“周普”分別指時間性質(zhì)上的首尾相連與空間性質(zhì)上的無所不包,此二說均具整全性哲學意涵,貼合《系辭上》對《周易》一書性質(zhì)之界定:“《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o:p>

         

        在古人心目中,“天地”代表一切萬有,以天地為原型的《周易》可以“彌綸天地之道”,可以囊括幽明、始終、死生、鬼神等所有已知和未知的存在;在這些二元范疇中,常人只能看到事物明顯的一面,而看不到隱蔽的一面?!吨芤住繁举|(zhì)上不是神學,而屬于“探賾索隱”類的哲學反思,通過整全的觀念將未知與神秘領(lǐng)域納入視野,并保留了某種敬畏感?!吨芤住肪哂心撤N神秘性,《系辭上》講“退藏于密”,但不是黑箱操作,更不是神學,而是某種特殊的、以理性為主,同時包含神秘主義的整全性哲學。“知周乎萬物”,才能“道濟天下”。這里的“知”顯然超出了傳統(tǒng)的知識論,而代表一種“范圍天地”“曲成萬物”“通乎晝夜之道”的整全性認知?!安贿^(周正)”“不遺(周密)”不僅包括空間性與時間性的整全,而且已經(jīng)達到了形而上之“不謬性”,超越了凡俗智慧或者庸俗道德。

         

        “無方”“無體”指《周易》本體之神妙不測;不局限于方體,才可能與萬物互通,應變無窮。《管子·樞言》曰:“故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币浴褒埳摺庇鳌爸堋保醋兓獪y。龍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莊子·山木》)。“周”之善“化”與《周易》推崇“化”的性質(zhì)相通。《周易》描述天地互感而“萬物化生”(《彖·咸》),久行周道而“天下化成”(《彖·恒》)。這一點上,“周”與“易”(變化)趨于同義。

         

        “周”是所有人類精神傳統(tǒng)共同追求的一種性質(zhì),宗教家強調(diào)造物主的全知全在,思想家提出某種哲學理論時首先要考慮其普適性。莊子以“周、遍、咸”三者為“至道”之“大言”(《知北游》)。當代書法家林鵬在解釋《周易》題名之“周”時說:“周也者,周正、周到、周密、周詳、周游、周流、周邊、周圍、周而復始也。周之義大矣,不可不識也。周而復始正是《周易》的根本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周”不是簡單的周而復始,《舊約》認為日光之下并無新事,中國文化不這樣認為。賈公彥“周匝于四時”類似“周期”說或“周環(huán)”說,但天道不是簡單地重復過往,而是不斷生生演進的?!吨芤住妨呢詢?nèi)含兩極辯證法則,但總體上是一個新新不已、永無止境的動態(tài)開放體系。萬事萬物在遵循否極泰來、剝極而復、損益互轉(zhuǎn)等內(nèi)在規(guī)律的同時,最后都走向既充滿希望又對未知懷有憂患意識的《未濟》卦,這一點不同于《新約·啟示錄》式的萬有終結(jié)論。

         

        關(guān)于“易”的解釋

         

        “易”字很古老,甲骨文中已有此字;另據(jù)學者考釋,距今4000多年前陶寺出土的朱書扁壺上就有“易”字,絕不是《周易》之后才出現(xiàn)的字?!耙住痹诠糯刚俭咧畷ā吨芏Y·太卜》)或者官名(《禮記·祭義》鄭玄注)。關(guān)于《周易》之“易”的解釋亦有多種,從鄭玄的“易三義”(《正義·卷首·第一論易之三名》引)到清代毛奇齡“易五義”(《仲氏易》),此處不再贅述。朱熹以“易”為書名(《本義·第一卷》),棄其哲學含義于不顧;《系辭上》“生生之謂易”又嫌哲學延伸太泛。本文僅討論書名含義,擬從漢字象形本質(zhì)到《周易》象思維一路展開。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兜z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說文》以“易”為某種動物,此義和書名的關(guān)系比較模糊;其后引《祕書》“日月為易”則大有深意?!兜z書》的解釋更古老,認為“易”字來自“日月”,取象于陰陽。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乾坤設(shè)位章》曰:“日月為易,剛?cè)嵯喈?。”三國虞翻注云“字從日下月,象陰陽也”(唐陸德明《?jīng)典釋文》引)。從字形上看,“易”上邊是“日”,下邊是否為“月”,文字學上還存疑(《說文》:一曰從勿);從義理上講,“日”單獨就可以代指天道從而包含“月”;從《易傳》對作為書名之“易”的闡釋來看,明顯就是日月的組合。漢字的象形本質(zhì)奠定了中國古人的具象思維,《周易》一書正是象思維的結(jié)晶。“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辭下》)指明“周易”之“易”來自“象”。古人觀察到自然萬象中最顯著的就是日月,“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系辭上》),所以用日月來代表易象。

         

        日月運行有什么特征呢?《系辭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比赵轮芴炱照?,交替通行于晝夜,二者結(jié)合即在時空上具有了整全性質(zhì)?!兑拙暋でよ彾取吩唬骸耙酌兴牧x,本日月相銜。”“相銜”即沒有缺口的圓周運動,代表著周密不失。由之,“易”也具有了“周”的含義,“周”和“易”幾乎是同義詞,都內(nèi)含整全性哲學之義。

         

        日月與陰陽觀念的起源很密切,而且陰陽二字在字形上都和日月相關(guān)?!断缔o上》曰:“陰陽之義配日月”,從自然觀象之“日月”中遂發(fā)展出“陰陽”。陰陽觀念正是《易》體系從符號到思維一以貫之的構(gòu)建基礎(chǔ)。易道即陰陽之道,《系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莊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陰陽”,說明“易”和“陰陽”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guān)系。

         

        “道陰陽”“象陰陽”使作為書名的“易”具備了哲學內(nèi)涵,陰陽哲理正是《周易》一書的標簽?!墩x》卷首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以“易”為“變化”是流傳最為廣泛的解釋,《周易》英文譯名也據(jù)此而來,但此義不足以說明變化背后的哲理?!叭赵聻橐住奔群w變化之義,又說明變化的哲理是陰陽互易。將陰陽二元辯證推演到萬事萬物就是《周易》“探賾索隱”之哲學認知途徑?!叭住保ㄟB山、歸藏、周易)都以陰陽爻來占筮,陰陽才是“易”之深層含義。孔子所向往的“周文”中也包含“周易”;“文”字的本義為紋理錯雜,“物相雜,故曰文”(《系辭下》);周文“監(jiān)于二代”(《論語·八佾》),“文質(zhì)彬彬”(《論語·雍也》)正是陰陽和諧的表征,所以引發(fā)了孔子的贊嘆。周朝晚期出現(xiàn)了“質(zhì)不勝其文”(《禮記·表記》)的弊病,此乃“文不當,故吉兇生焉”(《系辭下》),內(nèi)在原因是陰陽(文質(zhì))失衡。

         

        整全性哲學追求及其價值

         

        《易傳》準確理解了《周易》題名二字中的整全性哲學意涵,其對《周易》一書性質(zhì)的界定中反復申明此義:

         

        《系辭上》:《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系辭上》: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

         

        《系辭下》:原始要終。

         

        《系辭下》: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周易》的整全性質(zhì),既體現(xiàn)于時間層面(“始終”“往來”),也體現(xiàn)于空間層面(“遠邇”“廣大悉備”“百物不廢”)。相較于空間,《周易》更重視時間層面的整全;《周易》以《乾》卦為首,乾為天,“時乘六龍以御天”(《彖·乾》)相當于一種全時之知。此外,“易”背后的陰陽觀念決定了《周易》哲學的整全性不是通過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包羅萬有來實現(xiàn)的,而是從事物的性質(zhì)來進入的?!凹嫒哦鴥芍保ā断缔o下》)意味著陰陽兩極思維貫穿一切萬有(天地人)?!吨芤住芬源藘蓸O辯證智慧為樞紐實現(xiàn)了周密不失的整全性,此即“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在此觀念影響之下,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流派皆以整全性為追求目標,意圖將所有存在都納入視野并加以照顧,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吨芤住穬蓸O辯證思維與原始儒家之“中庸”有很大關(guān)系。據(jù)清華簡《保訓》,舜所傳承之“中”來自“厥有施于上下遠邇,乃易位設(shè)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抖Y記·中庸》曰:“(舜)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薄吨杏埂菲恼軐W理想就是整全性。

         

        原始道家哲學之“道”也具有普遍性與整全性,《老子》二十五章講“道”的本體屬性為“周行而不殆”,“周行”即動態(tài)之“周普”;因此“強為之名曰大”,“大”即能涵蓋所有?!俄n非子·解老》曰:“圣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薄肚f子·天下》篇認為,“一曲之士”只得“道”之一偏,而“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的感嘆說明整全性之珍貴。

         

        啟蒙以來,人類社會在精神與物質(zhì)兩方面都獲得了巨大進步;但啟蒙三百年后,又發(fā)現(xiàn)人類陷入了種種新的困境,諸如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貧富差距、恐怖主義等,這些始料未及的負面后果已經(jīng)不可能在啟蒙價值觀內(nèi)部找到解決方案。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其實是整全性思維的缺失,主要體現(xiàn)在技術(shù)與生態(tài)、資本與民生、人與自然、自我與他者等關(guān)系中,只以技術(shù)、資本、人類中心、自我價值至上,沒有顧及其他方面的利益,問題永遠不會得到解決,也不可能實現(xiàn)全人類可持續(xù)的共同繁榮。這些問題有兩大特征:一是問題已經(jīng)超出了一國所能獨自解決的范圍,需要全人類合作;二是拒絕某一種文化或價值觀的獨裁,需要文明對話與理解。在這些問題面前,理性原則由于二律背反的問題顯得過于單薄,需要引入一種厚重而整全的價值觀來照顧更加廣泛的各方利益。

         

        現(xiàn)代學術(shù)分科過細,造成價值與知識的割裂。牟宗三曾說現(xiàn)代科學只研究部分與片段,而《周易》的視野是整體大全。借用牟先生的說法,《周易》整全性哲學相當于“圓教”(holo-consummation)(《圓善論》)。美國科學家玻姆(David Bohm,1917—1992)認為總體經(jīng)歷著一種全運動(holomovement),是顯析序現(xiàn)象與隱纏序背景之間的相互作用。但是“持傳統(tǒng)觀念的政治家、思想家、學問家們所代表的總是破碎性的人類意識(或出于只代表部分群體的利益,或出于對于所持哲學信念的迷戀,而對于事物深層整體性線索的無知或不敏感),在試圖解決業(yè)已表面化的種種沖突(包括人與自然的沖突)面前,老是不能吸取碰壁的教訓,屢屢在更大范圍內(nèi)犯著同樣性質(zhì)(即試圖由破碎性的觀念去解決帶整體性的問題)的更大錯誤,惡性循環(huán)地把人類步步引向深淵”?!吨芤住逢庩杻蓸O整全和諧的觀念應用到幽明、體用、隱顯,就能同時照顧到玻姆所言之“顯析序”與“隱纏序”。我們期待《周易》哲學的整全性價值不但能給當前人類困境的解決帶來啟示,而且能夠為全人類未來的價值觀之建構(gòu)提供有益借鑒。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