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倫理與中華傳統(tǒng):互鑒、互釋與互通”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全國美德倫理學論壇在廣州舉行
供稿:中山大學哲學系陳思睿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廿六日庚子
耶穌2023年12月8日
2023年11月17至19日,由中山大學哲學系、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中山大學東西哲學與文明互鑒研究中心、廣東倫理學學會聯(lián)合主辦的“美德倫理與中華傳統(tǒng):互鑒、互釋與互通”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全國美德倫理學論壇”在廣州市越秀區(qū)順利舉行。這是一場聚焦于美德倫理學的學術盛會,來自美國邁阿密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全國各地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單位的40余位學者齊聚一堂,就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學者們討論的內容縱貫古今,橫亙中西,體現(xiàn)出中國學者在當代美德倫理學復興大背景下的主動參與和積極實踐。
會議開幕式由中山大學哲學系朱剛教授主持,廣東倫理學會會長李萍教授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學者致歡迎辭;其后,全國美德倫理學論壇發(fā)起者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李義天教授作開幕式致辭,他從最近幾年的翻譯和研究出發(fā),討論了美德倫理學的復雜性、豐富性和全球性。
會議主旨演講由李義天教授主持,美國邁阿密大學的斯洛特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黃勇教授分別做了主旨演講。斯洛特在題為The Yin/Yang of Virtue Ethics的報告中,講解了他用于處理倫理學問題的“陰”“陽”概念,他將“陰”視為接受性而非被動性,把“陽”視為主動性、指向性、目的性或沖動性。他認為可以用這對概念來很好地分析作為關懷倫理學基礎的同情心。與會學者就斯洛特所使用的“陰”“陽”概念的涵義及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黃勇教授作了題為《儒家倫理學和美德倫理學:它們的歷史形態(tài)和理想形態(tài)》的主旨演講,他認為在進行美德倫理學的比較研究時,首先要確立美德倫理學的理想形態(tài),然后以理想形態(tài)來檢查歷史形態(tài)。美德倫理學的理想形態(tài)將美德作為基礎的和首要的概念來處理倫理學問題。就此而言,朱子是較亞里士多德更接近理想形態(tài)的美德倫理學。他也承認,在不同立場上,儒家倫理學的理想形態(tài)可以是多元的,但對其理想形態(tài)的詮釋始終不能脫離其歷史形態(tài)。
隨后,在18日至19日共一天半的時間內,共二十五位學者作了大會報告??v觀這些報告和討論,可以區(qū)分出以下幾個主題:(1)美德倫理學與儒家倫理的互鑒、互釋與互通;(2)西方傳統(tǒng)中的德性論;(3)中國傳統(tǒng)中的德性論;(4)美德倫理學理論等相關問題;(5)情感主義、關懷倫理學及正義問題。茲按主題分述如下。
其一,關于美德倫理學與儒家倫理的互鑒、互釋與互通。中山大學哲學系陳喬見教授對海外儒家美德倫理學研究做了概述,并重點討論了李耶理、艾文賀、萬百安師徒三人和黃勇教授的主要貢獻,揭示了儒家倫理與美德倫理互鑒互釋的意義。中山大學哲學系鄭淑紅副教授借鑒麥金泰爾的理論框架,來論述儒家性善說的目的論架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陳志偉教授認為美德倫理學面臨著“偽裝的”或“表象的”美德的困境,而先秦儒家已經(jīng)開始關注此類現(xiàn)象,且有相應的對治方案。湖北大學哲學學院阮航教授從美德倫理學的視域詮釋了孟子的“仁”“義”的內涵,認為“仁”與關懷相關,“義”與尊嚴相關。中國計量大學哲學系朱鋒剛教授討論了“羞恥之心”作為美德的前提、顯現(xiàn)及其規(guī)范作用。
其二,關于西方傳統(tǒng)中的德性論。中山大學哲學系田書峰副教授講述了普羅提諾對德性的三重區(qū)分,并重點討論了公民德性與凈化德性之間的關系。中山大學哲學系胡艾忻博士后以正義和愛為中心,討論了奧古斯丁美德倫理學中的古典韻味與現(xiàn)代意義。中山大學哲學系江璐副教授對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phronesis”、康德的“判斷力”(Urteilskraft)和“明智”(Klugheit)之間的區(qū)分做了討論,認為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與康德的明智不是一回事。
其三,關于中國傳統(tǒng)中的德性論。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暨哲學系文賢慶副教授討論了道家“無為”與“自然”的美德論。中山大學哲學系李長春副教授從自然德性和教養(yǎng)德性的視域出發(fā),區(qū)分了“質德”“文德”,認為孟子實際上把文德與質德合二為一,為文德找到了自然基礎,從而形成了其心性論。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劉旻嬌副教授從民與君、利與義、性與禮三個方面對孟子德治觀進行釋疑,認為孟子的倫理學也關注后果。山東理工大學《管子學刊》編輯部耿芳朝老師討論了孟子“用心”的倫理學意蘊,認為以往把“求放心”的“放”解釋為放失未必準確,應該理解為放置不用。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王楷教授以荀子為中心,討論了儒家人格倫理學的理論自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蘇曉冰老師以個體和共同體作為切入點,來探究陽明心學能否提供一個涵括個人道德、社會國家和天地的整全性的儒家教義,而不僅僅是囿于心性工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李勇教授從道德與平等的視域,討論了小人是否值得尊重的問題,并結合現(xiàn)代語境對儒家賢能政治的論證進行了一番考察。
其四,關于美德倫理學的理論等相關主題。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詹瑩瑩副教授討論了伯納德?威廉斯對命題算子應當、道德義務與實踐意義上的應當?shù)膮^(qū)分,認為道德義務是一種幻象。東南大學道德發(fā)展研究院龐俊教授從道德偶然性的角度討論了美德偶在、品德偶性與道德偶然等問題。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李家蓮副教授對斯洛特的陰陽美德倫理學做了詳盡的闡釋。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黎松副教授討論了應用德性論的提出、本質和價值取向。中山大學哲學系盧俊豪博士后從美德的視域來思考道德的規(guī)范性,認為道德的規(guī)范性力量只能由一類美德的理由所確保。中山大學博雅書院吳寧副教授在回顧了關于動物道德地位的歷史思考后提出,人們可以針對AI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所面臨的“人機之辨”來反觀 AI的道德地位問題。
其五,關于情感主義、關懷倫理與正義等相關主題。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蔡蓁教授結合近年來心理變態(tài)研究的成果,重新審視了一些以共情為理論基礎的情感主義主張。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張容南教授通過女性主義的關懷倫理學重新認識移情的作用,認為移情在關系性的互動中才能真正發(fā)揮其道德作用,移情關懷有助于促進社會正義而非為正義奠基。深圳大學陳雅文老師認為自由主義與其批評者在公民德性與倫理德性之間的緊張問題上已陷入僵局,而關懷倫理學有助于克服他們的困境,使公共生活更加葆有生機。西安交通大學哲學系王玨教授討論了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代際正義觀,認為西方倫理語境下難以處理世代之間的公平問題,并試圖構建一種基于世代時間性的儒家代際正義理論,以應對當下老齡化壓力下的養(yǎng)老保障制度危機。
此次會議也開設了兩個研究生專場。
第一場發(fā)言中,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謝廷玉、廈門大學博士研究生張茹夢和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徐瑤分別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與美德倫理的融通——基于盧卡奇的“具體倫理學”設想》《朱子以性理為根據(jù)的道德實在論》《理性還是意志?——關于亞里士多德與奧古斯丁兩種不同幸福進路研究》的報告,李義天教授和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王玨教授進行點評。第二場發(fā)言中,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喬婷婷、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周一鳴和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梁嫣妮分別作了題為《荀子論意志薄弱》《儒家美德倫理的證成性問題——以當前的幾種范式為例》《君臣倫理在戰(zhàn)國末期的重構——以禪讓觀的變化為線索》的報告,陳志偉教授和《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仝廣秀進行點評。在傾聽了上述同學的發(fā)言后,老師們對同學在學術上所作的嘗試和努力表示肯定,并鼓勵同學們進一步提高倫理學的技術含量、增強哲學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以及加強對外交流,爭取在未來取得更多的學術成果。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唐進波】儒家宋明理學與九江關系淵源
【下一篇】【許石林】有時候,袖手旁觀是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