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寒 著《詩經(jīng)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從1901到1931》前言暨后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3-12-22 21:59:51
        標簽:

        吳寒 著《詩經(jīng)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從19011931》前言暨后記

         


        書名:《詩經(jīng)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從1901到1931》

        作者:吳寒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內(nèi)容簡介】

        新文化運動時期,一批學者打倒了《詩經(jīng)》的“經(jīng)字招牌”,為它量身定做了“文學”這件華麗的外衣,《詩經(jīng)》也完成了從“經(jīng)”到“文”的轉(zhuǎn)型,從而確立起了《詩經(jīng)》解讀、研究的新范式。本書正是以晚清民初的詩經(jīng)學為對象,從“破”和“立”兩個方面分析《詩經(jīng)》由經(jīng)學到文學的轉(zhuǎn)型如何發(fā)生、發(fā)展,如何經(jīng)過教育制度變遷、文學學科建立確立出“新典范”,進而探討這個“新典范”的性質(zhì)、思路、預設、方法、規(guī)范和理論框架。 


        【作者簡介】

         

         

         

        吳寒,女,西元一九九〇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中國古代文學及文獻、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建設、經(jīng)典圖像、古輿圖等。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chǎn)》《美術研究》等雜志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詩經(jīng)圖像文獻整理與研究”。

         

        【目錄】

         

        第一章  道德的重塑:從正夫婦到保國家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教化體系與《詩經(jīng)》

        第二節(jié)  晚清學制變遷中的《詩經(jīng)》

        第三節(jié)  經(jīng)訓/倫理教科書中的《詩經(jīng)》

        第四節(jié)  “家事”與“王事”的沖突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二章   打下“經(jīng)字招牌”:整理國故與解構《詩經(jīng)》經(jīng)典地位

         

        第一節(jié)  經(jīng)典史料化:從“六經(jīng)皆史”到“六經(jīng)皆史料”

        一、章學誠:“六經(jīng)皆先王之政典”

        二、章太炎:“六經(jīng)都是古史”

        三、整理國故:“六經(jīng)皆史料”

        第二節(jié)  斬除藤蔓:從《詩經(jīng)》回到“詩三百”

        一、否認孔子刪詩:斬斷《詩經(jīng)》與圣人的關聯(lián)

        二、廢《毛詩序》:瓦解早期闡釋體系

        第三節(jié)  小結

         

        第三章  《詩》學理論與“文學”建構:從古典詩學到現(xiàn)代文學觀念

         

        第一節(jié)  從“文”到“詩”:以詩學為中心的文學史建構

        一、“詩言志”:“文學”的不用之用

        二、雅俗互動:從民間取向到民族形式

        第二節(jié)  “情”的轉(zhuǎn)向:從倫理到個人

        一、傳統(tǒng)“詩言志”論

        二、魯迅對傳統(tǒng)“言志論”的改造

        三、“情”和“抒情傳統(tǒng)”的重新闡釋

        第三節(jié)  民間取向:大眾與精英的本位倒轉(zhuǎn)

        一、傳統(tǒng)詩教觀念:上達政制,下通民眾

        二、“五四”重釋《詩經(jīng)》之民間取向

        三、“民間傳統(tǒng)”的挖掘和闡釋

        第四節(jié)  “興”義走向平面化

        一、從“美刺比興”到“山歌好唱起頭難”

        二、傳統(tǒng)“比興”論:政治—教化—審美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四章  《詩經(jīng)》闡釋與“中國”身份:從天下敘事到民族國家

         

        第一節(jié)  以今度古:“中國文學”的系統(tǒng)整合

        一、《詩經(jīng)》與“中國”的地域邊界

        二、《詩經(jīng)》與“中國”的時間脈絡

        第二節(jié)  以西律中:“中國文學”的世界定位?

        一、“謳謠—韻文—散文”的文體演進脈絡

        二、“史詩—抒情詩—劇詩”的詩體分類

        三、他者的眼光:抒情與敘事之二分

        第三節(jié) 小結

         

        第五章  《詩經(jīng)》研究與“科學方法”:歷史考據(jù)中的啟蒙價值

         

        第一節(jié)  《卷耳》論爭:歷史考據(jù)還是審美本位?? 

        一、“假想敵”的變化

        二、文學研究會的態(tài)度:古典之為“次要” 

        三、創(chuàng)造社的立場:“青春化”與“原始化”是同一過程

        四、《卷耳》論爭中的內(nèi)在張力

        第二節(jié)  《野有死麕》討論:“科學方法”與價值堅守? 

        一、《野有死麕》闡釋中的啟蒙意識

        二、俞平伯、周作人的批評:樸學家嫡派

        第三節(jié)  《靜女》討論:“求真”還是“猜謎”? 

        一、字里行間求“原義”

        二、“科學方法”之迷思

        第四節(jié)  小結

         

        后記

         

        【前言】

         

        今天翻開任何一本文學史,《詩經(jīng)》的地位都十分明確:它是一部古老的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的開山典范?!对娊?jīng)》作為“中國文學源頭”的身份被廣泛接受,甚至幾乎成為當代人的唯一理解。不過,當我們把目光投向詩經(jīng)學的漫長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被定格、局限于這個身份不過百年時間。新文化運動時期,以胡適、顧頡剛、錢玄同、鄭振鐸為代表的一批學者,以“科學方法”作為強大武器,打倒了《詩經(jīng)》的“經(jīng)字招牌”,為它量身定做了“文學”這件華麗的外衣。伴隨著整理國故運動、古史辨運動、白話文運動的激烈爭論,詩經(jīng)學經(jīng)歷了從“經(jīng)”到“文”的轉(zhuǎn)型。

         

        詩經(jīng)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與晚清民初啟蒙救亡的時代主題有密切聯(lián)系。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固有的社會結構、政治體制、思想模式、學術體系都受到西學的劇烈沖擊。晚清學者積極反思傳統(tǒng),提出種種方案回應時變。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探索與積累,最終在民國初期發(fā)展出“重估一切價值”的新文化運動,瓦解了作為傳統(tǒng)學術主脈的經(jīng)學,建立了現(xiàn)代學科體系。于是,過去被奉為五經(jīng)之首的《詩經(jīng)》,其作為經(jīng)典的權威地位被消解,而作為一部文學作品進入文學學科之中。從晚清到“五四”時期有非常多關于《詩經(jīng)》的討論,可以說,這些討論塑造了一個新的《詩經(jīng)》,這一時期的許多關鍵論述直到今天還是大部分人理解《詩經(jīng)》的起點。

         

        對于《詩經(jīng)》來說,這可謂是一次“范式轉(zhuǎn)型”(庫恩語)。晚清民初的學者們從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推翻或改造了既有的知識體系,建立了對于《詩經(jīng)》的新認識,確立了全新的學術結構、視角與方法。這一論述典范建立后,借助文學學科的建構和文學史書寫,迅速成為研究者的共識,且影響深遠,直到今天,《詩經(jīng)》研究的大體框架、基本方法和問題意識仍奉這一范式為圭臬。所以,不管是反省作為經(jīng)學的《詩經(jīng)》,還是思考作為文學的《詩經(jīng)》,“現(xiàn)代轉(zhuǎn)型”都是值得研究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

         

        本書討論的時段主要集中于1901年到1931年。1901年清末新政拉開序幕,清政府在軍事、政治、教育、商業(yè)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舉措,這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歷史事件。其中廢科舉、興學堂等教育改革對于儒家經(jīng)典地位的轉(zhuǎn)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疾臁对娊?jīng)》在近代學制變遷中的位置,可以作為我們思考其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出發(fā)點。顧頡剛所編《古史辨》第三冊出版于1931年,這本書結集了51篇關于《詩經(jīng)》的研究文章,包括胡適、鄭振鐸、顧頡剛等新文化運動主力干將的重要作品,所涉及的內(nèi)容大致囊括了現(xiàn)代詩經(jīng)學所關注的基本問題,可以算作“五四”一代詩經(jīng)學的一個總結。

         

        【后記】

         

        《詩經(jīng)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從1901到1931》這本書脫胎于我的博士學位論文。這項研究源自我從本科開始的學術興趣。百年前的學者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懷揣著對時代危機的深重關懷,力圖為舊邦開出新命。在這個過程中,傳統(tǒng)的知識結構和思想框架瓦解了,現(xiàn)代學科體系在中國迅速搭建起來?!肮沤裰儭钡膭×艺鹗幧羁逃绊懥松鐣畹姆椒矫婷妫汀对娊?jīng)》來說,這個轉(zhuǎn)變往往被簡單地勾勒為“從經(jīng)學到文學”。但是,作為經(jīng)學的《詩經(jīng)》究竟是什么?作為文學的《詩經(jīng)》究竟是什么?經(jīng)學與文學各是什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越是深入挖掘,越會發(fā)現(xiàn)許多看似簡單的問題絕不簡單。其背后的宏大問題,是再次考量著全球變局的我們,再次矚望于返本開新的我們,必須思考與回應的。

         

        當然,和所有人一樣,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寫作經(jīng)歷了千錘百煉的過程。當我選擇晚清民初詩經(jīng)學作為研究對象時,我并不希望僅僅把它視為詩經(jīng)學史上的一個階段,而希望把它作為一個支點,去撬動一些文學學科成立之初即面對并延續(xù)至今的,事關文明自我定位的根本問題。這項工作的困難甚至說危險顯而易見。既有的知識框架來自百余年來那些最聰明的頭腦,其背后的根本問題意識隱身于無數(shù)表象之下,難以窺破。一段時間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和表象纏斗的無盡痛苦,表象的分身重重疊疊,砍掉一個,馬上又要面對另一個。我意識到,如果不抓住那個最核心的東西,就只能對著空氣亂打一氣,甚至打來打去發(fā)現(xiàn)自己在左右互搏,把自己砍得七零八落。文學的理論堡壘已經(jīng)有無數(shù)人執(zhí)盾把守,如果你不是服膺于它的修修補補,而是試圖去撞擊它,或者越過它去思考新的可能,那就會感受到處處碰壁的恐懼。路漫漫其修遠兮,這種苦悶和迷茫是我在博士學位論文寫作中的常態(tài)。

         

        畢業(yè)近六年之后,比照博論中的一些舊想法,我已有了新的思考和收獲。比如關于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對《詩經(jīng)》的重新定位,創(chuàng)造社和文學研究會就《卷耳集》寫作的爭論,我都有了進一步的研究推進。本書的這些內(nèi)容已經(jīng)遠非博論的原貌了。但在此之外,其他部分仍然維持原樣,原因在于,我在近幾年的學習思考中發(fā)現(xiàn),當年論文中簡單鋪陳甚至一筆帶過的好些內(nèi)容,其實指向了更為宏大的問題,尤其是關于詩樂關系以及言志緣情關系等問題,遠比我曾經(jīng)所意識到的更為復雜與關鍵。如果展開細講,一來尚需時日研究,二來整個篇幅或許要大大擴充,結構、重心都要徹底調(diào)整——這樣一來,文章的架構就要面目全非了。因此,除了那些已經(jīng)修改完畢的并能嵌入原有架構的章節(jié)外,本書的其他部分維持博士論文的原貌。我將這本小書作為自己過去學習的一個里程標,也作為未來繼續(xù)思考前進的自我鞭策。

         

        我要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徐正英老師,感謝我的碩士生導師吳洋老師,兩位老師對我的學術指導以及人生道路的指引,使我與自己性格中的缺點和解,努力追求學術與生活間的通透,將成為一名學者樹立為自己的理想目標。感謝徐建委、陳壁生、陳奇佳、徐楠老師,四位老師分別為我打開了不同的學術視野,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學術的重量與魅力。感謝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國學院的各位師生,老師們的教育、同學們的陪伴,讓我收獲了幸福而充實的十年時光。感謝文化藝術出版社的王紅總編輯、柏英主任、鄧麗君老師,三位老師的認真與熱情是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的保障。最后,感謝我的家人和朋友,你們是我一切努力的動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