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帥 鄧洪波】2017年書院研究綜述

        欄目:廟堂道場、觀察總覽
        發(fā)布時間:2023-12-29 20:55:15
        標簽:

        2017年書院研究綜述

        作者:王帥 鄧洪波

        來源:《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摘   要:2017年,書院研究延續(xù)了之前的熱度,并取得了更加豐碩的成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本年共有相關研究著作24部,博士學位論文3篇,碩士學位論文32篇,期刊論文432篇,報紙類文章34篇。研究內(nèi)容除了傳統(tǒng)的書院研究方向,如教育學、歷史學、文學、建筑學等方面外,圖書館、旅游、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藝術設計、美學等專業(yè)也進入了書院研究的熱潮中,擴大了書院研究的范圍與影響。其中現(xiàn)代書院建設與書院制度的改革是今年的熱門話題,但研究人群單一。

         

        關鍵詞:書院;當代書院;書院研究

         

        一、2017年書院研究概況

         

        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日益受到關注,書院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教育組織,也在近些年來受到了普遍的關注。2017年,書院研究延續(xù)了之前的熱度,并取得了更加豐碩的成果。相關研究內(nèi)容范圍廣、層次深、影響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本年共有相關研究著作24部,博士學位論文3篇,碩士學位論文32篇,期刊論文432篇,報紙類文章34篇。3篇博士學位論文分別為陳曙雯的《經(jīng)古學與十九世紀書院的文學生態(tài)與駢文發(fā)展》[1]、蘭軍的《聯(lián)講會,立書院:浙江陽明學講會研究》[2]、趙路衛(wèi)的《元代士人與書院——以長江流域為中心》[3]。碩士學位論文中,傳統(tǒng)的書院研究方向有16篇,包括個體書院研究、區(qū)域書院研究、書院教學研究、書院改制研究、書院與社會等方面,書院建筑研究8篇,當代書院研究8篇。2017年,書院研究方向的內(nèi)容包含了歷史學、教育學、文學、建筑學、圖書館、旅游、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藝術設計、美學等專業(yè),書院研究熱情較往年有增無減,擴大了書院研究的范圍與影響。

         

        在24部書院研究著作中,鄧洪波編著的《書院學檔案》[4]最為引人矚目。此書主要由書院研究綜述、書院論著評介、書院著作提要、書院論文索引四部分組成。介紹了書院學從產(chǎn)生至今90余年的歷史,總結了書院學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分析了書院學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其中論文索引目錄收錄了90年來各國研究論文,十分有利于讀者查找檢閱。《書院學檔案》是書院資料整理的進一步發(fā)展,是書院學發(fā)展成熟的重要標志,是總結性與前瞻性并存的書院研究著作。此外,王涵編著的《中國歷代書院學記》[5],擇取了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二十家書院,對這些書院的歷史沿革、代表人物、辦學特點進行了詳細的說明,選擇各書院經(jīng)典的學記、學規(guī)加以介紹和今譯,展現(xiàn)了書院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所承載的文化使命和在教育史上的特殊意義,有利于普及中國古代教育思想。

         

        在面向大眾的書院普及性作品中,王立斌主編的《書院縱橫·第3輯》[6]分人物風采、書院論壇、書院史話、書畫欣賞、學林隨筆、講堂札記、書院建筑、創(chuàng)新探索八個部分,搜集整理書院各方面的內(nèi)容,呈現(xiàn)了古代書院的歷史風貌及現(xiàn)代書院的發(fā)展態(tài)勢。王培的《古代書院》[7]主要介紹了書院的萌芽期,中國古代書院的發(fā)展歷程,書院在古代的圖書館功能和書院在古代的祠堂功能等?!抖虝航逃顒訉ほE》[8]通過對程顥、程頤書院教育活動的遺址考察與文獻分析,全面展現(xiàn)了二程的書院教育活動,對于當代學者研究二程書院教育、大學生修身治學,大眾了解和學習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書院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此外還有厐思純、鄭文豐編著的《明清之際的貴州書院》,[9]張學龍的《星出金鰲洲·萍鄉(xiāng)鰲洲書院史話》,[10]肖雄的《明清云南書院與邊疆文化教育發(fā)展研究》,[11]徐放鳴的《云龍書院》,[12]吳洪成、王培培、郭春曉的《重慶書院史》,[13]王立斌、吳國富、金來恩的《象山書院》,[14]黃樹先的《循理書院志》,[15]張羽瓊的《貴州書院史》,[16]王志強的《學術、學派與文化傳承·文化傳播視野中的寧波古代書院研究》,[17]周達章、周嫻華的《寧波地方文化通俗讀本 4·寧波書院文化》,[18]章建的《“品讀·文化安徽”系列·書院安徽》,[19]福建省圖書館編著的《福建書院概覽》。[20]

         

        2017年出版的著作中,現(xiàn)代書院建設與教育活動研究也是重點?!稌簜鹘y(tǒng)與當代大學教育·岳麓書院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與思考》[21]分三個部分從理論研討、實踐與反饋和學生作品三個方面展現(xiàn)岳麓書院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成效。從2009年開始,岳麓書院實施了獨具特色的本科生導師制,力圖挖掘傳統(tǒng)書院教育的資源,將古代書院教育的諸多元素融入現(xiàn)代教育體制之中。這種融合中西、貫通古今的導師制實踐與探索,為國內(nèi)各院校廣泛實施的本科生導師制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參考。何毅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制研究》[22]以大學組織模式變革為線,從大學制度變遷的視角研究住宿學院制在西方大學發(fā)展史上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影響。其次從歷史發(fā)展的視角探討中國古代書院的發(fā)展演變及現(xiàn)代大學書院與古代書院的文化淵源。吳曉明的《書院的理念與探索·復旦大學書院講演錄》[23]介紹了復旦大學自2005年實行的住宿書院制度,實現(xiàn)了將通識教育從理念導向?qū)嵺`。此書匯集了眾多書院導師的部分演講,這些演講含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醫(yī)學等領域,傳達了學科的前沿動向,展開了富含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學術討論,蘊含認真嚴謹?shù)耐评硖剿?。王家新的《書院制改革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24]由南京審計大學老師撰寫的37篇論文集結而成,通過“書院理念研究、書院通識教育、書院學生管理“三大板塊的內(nèi)容,對大學書院制改革進行了理論層面的研究和實踐層面的探索。第一板塊側重書院的理念研究,探討了書院制教育理念,書院制人才教育模式的特點和創(chuàng)新,南京審計大學書院制改革的理念、體系架構等;第二板塊內(nèi)容側重書院通識教育研究,主要探討了書院導師制、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全人教育等問題;第三板塊側重學生管理,探討了書院制下學生管理模式的特點,并以南京審計大學為案,對學生管理的組織架構、班級建設、職業(yè)指導、社團建設、輔導員建設等豐富多樣的實踐主題進行了研究總結。通過書院一線工作人員的研究,探索現(xiàn)代大學書院制建設規(guī)律。另外,有黃英杰學位論文修改而成的《古典書院的終結及其對現(xiàn)代中國大學的影響》[25]一書,也對書院與現(xiàn)代大學教育進行了探討。筼筜書院編著的《當代書院叢書·筼筜書院》,[26]則介紹了一個當代書院的發(fā)展歷程。

         

        此外在書院與圖書館方面的著作有齊誠,馬楠編著的《外國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yè)》,[27]對明清以來古代傳統(tǒng)藏書基礎條件逐漸瓦解,兩次西學東漸西方圖書館思想傳入及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過程進行總結。主要內(nèi)容包括中國古代藏書的發(fā)展與衰落、明末清初西方圖書館思想的輸入等。

         

        2017 年期刊論文將在下文進行分類論述。

         

        二、傳統(tǒng)書院研究

         

        書院作為一個存在了千年的文化教育組織,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無數(shù)值得研究與探討的主題。在2017年的研究論文中,傳統(tǒng)書院史研究的主題大致可分為古代書院的個體研究與區(qū)域研究;教育教學、藏書刻書、學田、祭祀、書院與學術;書院與社會文化等問題。

         

        (一) 個體與區(qū)域書院研究

         

        在傳統(tǒng)書院史的研究領域中,個體與區(qū)域書院研究歷來是重中之重。其內(nèi)容多為探究書院歷史沿革以及具體書院制度或創(chuàng)建時間的考辨。

         

        石正義的《唐朝至晚清鄂南書院考》[28]以鄂南地區(qū)的書院沿革為線索進行討論,認為鄂南地區(qū)最早的書院為唐代的元結書堂,并進行了廣義書院和狹義書院的討論,而后又介紹了兩宋時期的 10 所書院,元代鄂南地區(qū)書院的官學化,明代書院的繁榮與清朝鄂南地區(qū)書院的普及。其中書院數(shù)量元朝6所、明朝17所、清朝28所。通過對鄂南地區(qū)書院的歷史沿革及數(shù)量的考證,作者總結出鄂南地區(qū)書院發(fā)展的三個結論:第一,鄂南地區(qū)是湖北書院出現(xiàn)最早的地區(qū);第二,鄂南書院的發(fā)展與全國書院的發(fā)展過程相似。產(chǎn)生于唐朝,興起于宋朝,興盛于元朝,繁榮于明朝,普及于清朝;鄂南書院為鄂南培養(yǎng)了大批政治精英和學術人才,為鄂南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教育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晚清以后鄂南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鄧敏杰、鄧滔發(fā)表的系列論文《廣西書院鉤沉》,[29]詳細介紹了廣西地區(qū)宋元明清四朝的書院,并統(tǒng)計廣西有名有據(jù)可尋的書院相繼建有326所,分屬涼亭休閑書院、商業(yè)會館書院、祀廟書院、教學書院四類。

         

        此系列論文分別按歷史時期將可考的書院一一介紹,可謂用心,并在文章最后對當代的書院建設亂象進行了批判。顧建娣的《晚清的旗人書院》[30]則討論了一個特殊群體的書院。文章首先介紹了旗人書院的發(fā)展歷程,統(tǒng)計晚清建立的16所旗人書院,并認為晚清旗人書院建設速度因駐防文試政策的寬松而加快;晚清旗人書院重視漢學教育,滿語騎射日益衰弱;漢族官員在旗人書院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為晚清旗人書院的三大特點。認為旗人書院從文化層面反映了晚清社會的激蕩巨變與滿漢關系在晚清的變化,以及旗人文化的流變和晚清社會的變遷。曹雪的《論日本江戶時期“懷德書院”的教育》[31]則屬于海外書院的研究,對日本江戶時期“懷德書院”的創(chuàng)立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同時對“懷德書院”的教育方式、教學管理方式進行探究,認為懷德書院辦學客觀上為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具有靈活自由的教育形式,積極接受和傳播西方先進文化,制定一系列系統(tǒng)的教育管理的規(guī)章與制度,為日本近代化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之士。劉艷偉的《城南書院非雍正年間所設省會書院考》[32]則屬于個體書院歷史沿革的考辨,作者通過對《大清會典》《大清會典則例》《城南書院志》《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長沙府志》等一系列文獻進行考察,考證出雍正十一年各省城設立省會書院時城南書院尚為廢墟,并非省會書院,《大清會典則例》記載失實。

         

        (二) 書院教育

         

        書院作為中國傳統(tǒng)重要的文化教育組織,教育教學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學界歷年來一直研究討論的重點。鄧洪波將書院教育制度總結為六大事業(yè),學術研究、教學傳道、藏書、刻書、祭祀學派祖師、經(jīng)營田產(chǎn)。[33]是以此部分介紹的即為圍繞此六點進行討論的文章。書院的學術研究方面的文章有馮曉霞的《書院教學與陽明學傳播》,[34]文章通過介紹王陽明及其門人創(chuàng)建的書院、陽明心學通過書院講會的傳播以及陽明學派的產(chǎn)生及其門人的教育三方面,將書院的學術研究功能體現(xiàn)出來??偨Y出書院造就了王陽明的學術成就。王陽明及其弟子關注書院建設,為宣傳陽明學說奠定條件,并利用書院刻書、講學,提倡和傳播陽明學說,把書院作為陽明學說交流、傳播的基地。通過書院的刻書、講學活動促進陽明學說的傳播,也推動了陽明學派的形成和發(fā)展。王勝軍的《明道繼統(tǒng)——書院志編纂與理學道統(tǒng)的建構》[35]則從書院志編纂來考察書院與學術的關系。文章認為書院志編纂是理學道統(tǒng)建構的重要方式。從編纂目的來看,書院志明示和回答了書院傳承理學道統(tǒng)的功能和使命;從基本內(nèi)容來看,書院志對于內(nèi)容簡擇、材料編排作出了是否合乎理學道統(tǒng)的判斷;從表意方式來看,書院志編纂運用了文字、圖像符號及文本闡釋等多種途徑來展現(xiàn)理學道統(tǒng)。

         

        書院的教學方面大致可以分為教學內(nèi)容與書院的日常管理。黎文麗的《清代陜北書院教學與管理特點》[36]就從這兩方面進行了討論。文章介紹了陜北書院的校舍與環(huán)境、陜北書院的教學內(nèi)容、陜北書院的教學管理三點,總結出陜北書院選址、環(huán)境及布局,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書院教育以德育為先,重視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完善;書院教學管理有嚴格的學規(guī)學則,對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的構建、傳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魯小俊的《清代書院的知識結構——以閱讀指南、課業(yè)設置和考課題目為考察視角》[37]則單從教學內(nèi)容進行討論,通過對清代書院學生的課藝進行研究,認為清代書院的知識結構大致包括“俗學”、“古學”、“新學”三個方面,即時文類書等應試之學、傳統(tǒng)四部之學、晚清時務泰西之學。書院士子的知識廣度主要體現(xiàn)在古學和新學方面??傮w看來,清代書院提倡讀經(jīng)典為主、讀類書為輔,反對庸爛時文和二手知識,對卑俗的應試學風有糾偏之功,有助于士子建構健全的知識體系。并認為清代書院與科舉的關系,是積極的良性互動,而不是消極的“附庸”。邱志誠的《宋代學規(guī)的興起及其對生徒的身體規(guī)訓》[38]單獨討論了宋代學規(guī)的產(chǎn)生及其影響。文章認為宋代學規(guī)的興起、普及標志著管理式教育的建立。相對于傳統(tǒng)的“禮樂造士”模式改變?yōu)椤皩W規(guī)訓士”,通過管控生徒學習生活的時間、空間,創(chuàng)生出與傳統(tǒng)迥異的身體姿態(tài)和行為模式。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對生徒身體的規(guī)訓模式在宋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是宋代興學帶來的學校教育規(guī)模化、制度化發(fā)展的必然。蔣建國的《晚清書院讀報活動與時務新知的傳播》[39]介紹了晚清書院教學中的讀報活動,認為這是晚清中西交融的重要標志,傳教士在推動教會書院的報刊傳播與閱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報刊從教會書院到本土書院的傳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受到晚清政治、文化和媒介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晚清書院讀報活動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報刊、書院與社會思潮之間的多元互動關系。

         

        2017年有關書院藏書、刻書、祭祀、學田方面的文章并不算多,共有 14篇。鄒桂香的《國內(nèi)書院藏書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40]一文,首先簡單介紹了書院藏書的研究情況,隨后介紹了中國古代書院藏書建設、書院藏書制度、書院藏書的功能與歷史地位、書院藏書的近代調(diào)試與轉(zhuǎn)型。最后認為新時期的書院藏書研究應該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式,應該重視對書院所在地域的地方史志、文人筆記、傳記等資料的合理發(fā)掘。重視存世書院藏書的利用與研究,梳理書院藏書目錄統(tǒng)計原來書院藏書的種類、數(shù)量,以及聚散亡佚的情況; 通過公共圖書館及學校圖書館館藏目錄的查詢,按圖索驥,尋覓相關書院藏書的歸宿,推動書院藏書研究的深入。合理開發(fā)存世書院藏書的價值,加強對書院藏書的保護和利用,利用文獻數(shù)字化的技術手段進行處理。加強書院藏書與社會的互動研究,借鑒海外漢學研究的新視角和方法,關注與社會各方面的宏觀和微觀的聯(lián)系,把書院藏書的研究置于社會史研究的開闊視域,并與區(qū)域文化史、閱讀史研究相結合。靳力的《論清代山東書院的圖書出版文化》,[41]介紹了清代山東書院經(jīng)營雕版印刷業(yè)的菏澤居敬書院、重華書院,濟南爍源書院、尚志書院,濟寧任城書院,黃縣士鄉(xiāng)書院,青州族賢書院,以及書院出版圖書的種類,認為清代山東書院在刻印經(jīng)史典籍、書院師生的研究成果、先儒大師的學術著作、地方志書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圖書出版文化。清代山東書院的圖書出版活動在促使官刻、私刻、坊刻的兼融與刻印水平的提升,促進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以及保存地方文獻,推進地方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產(chǎn)生了積極的社會作用和影響。

         

        在書院祭祀的研究方面,徐永文的《明代儒學書院祭祀述論》[42]通過分析明代儒學書院祭祀功能的特征及演變過程,介紹了釋奠、釋菜、行香、啟圣公祠祭、鄉(xiāng)賢祠祭、名宦祠祭等祭祀內(nèi)容,彰顯書院祭祀在德育教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認為相比儒學而言,書院祭祀相對獨立和靈活,務求實效,并與講學相得益彰,彰顯了書院教育的優(yōu)勢和特色。韓在壎的《朝鮮時代書院享祀禮研究——以九大書院享祀禮為中心》[43]通過比較朝鮮九大書院的祭祀禮,考察朝鮮時代書院祭祀禮的開展過程,分析各書院的異同點,認為朝鮮時代的書院將自身定位在鄉(xiāng)校和鄉(xiāng)祠之間。在整頓書院享祀禮的過程中,在參照鄉(xiāng)校釋奠禮的同時又特別注重繁簡程度的區(qū)別。書院享祀禮不是由國家制定的,而是多樣的學術共同體經(jīng)過考量和討論來確定的,是朝鮮時代的書院文化發(fā)展的特征之一。

         

        書院學田的研究有劉靜、王紅梅、李昱的《白鹿洞書院學田沿革考》,[44]文章表明,白鹿洞書院學田的主要來源為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劃撥或購置學田,清理洞田、收沒荒地,官紳捐資購置學田,宗藩輸官田入白鹿洞洞田,劃撥鹽務充公銀補貼白鹿洞書院,香資置田,官紳捐資助力七種,并介紹了白鹿洞書院的收支情況,為讀者明晰了白鹿洞書院的學田經(jīng)營模式。沈伏瓊的《元代江南寺院侵占儒學田產(chǎn)現(xiàn)象探析——以胡文昭公墓據(jù)碑為中》[45]則通過探討元代寺院侵占儒學田產(chǎn)現(xiàn)象,為我們提供了學田研究的新領域。

         

        (三) 書院與社會關系

         

        書院作為中國傳統(tǒng)重要的文化教育組織,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歷來也為學者所重視。鄧洪波、蘭軍的《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書院與寺廟之爭——以嘉靖五峰書院訴訟案為例》[46]通過討論書院與佛教寺廟爭奪地方文化主導權的斗爭,展示了儒佛之間存在著的既相互融合又充滿斗爭的兩面性關系。通過五峰訴訟案涉及地方多種勢力間的互相角力,展現(xiàn)了書院與社會各階層的密切互動,折射出書院在地方社會的生存實態(tài)。宗堯的《積極靠攏與靈活應對——晚清教會書院與中國社會關系探微》[47]通過介紹教會書院進入中國的過程,教會書院在中國為獲得認同而采取的措施,中國社會群體對教會書院的態(tài)度三方面。作者認為教會書院進入中國,不是中國社會主動學習西方文化教育體制加以引進的結果,而是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強勢地涌入了中國社會。在此情況下,西方傳教士在主觀上只是把創(chuàng)立書院作為傳教的一種工具,并非致力于改善中國落后的教育狀況,故而當時的中國社會很難對教會書院有一種情感上的認同和心理上的歸屬,這也決定了教會書院不可能真正地根植于中國社會。

         

        (四) 書院建筑

         

        書院建筑作為中國古代文教建筑中獨具特色的一環(huán),一直是書院研究中的熱點問題,研究者多為建筑工程方面的學者。2017年關于書院建筑方面的研究共有38篇,其中8篇碩士學位論文,30篇期刊論文,文章涉及建筑、設計、環(huán)境、景觀、美學等多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因近些年書院復興的火熱局面,本年度關于書院建筑的文章基本上屬于探討古代書院建筑在當今社會建筑工程中的應用與現(xiàn)代建設書院對傳統(tǒng)書院的借鑒。值得一提的是袁斯羽的碩士學位論文《岳麓書院AR全景視頻設計與研究》,[48]運用全景視頻技術將岳麓書院以新面貌進行展示,在整個過程中深入探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如何以新的表現(xiàn)方式將岳麓書院進行表達,并以互聯(lián)網(wǎng)的方式將岳麓書院進行傳播與推廣;另一方面是如何將服務設計、商業(yè)模式與岳麓書院的傳播結合起來,以整體性的原則去考慮整個過程的體驗與設計,將現(xiàn)代科技與傳統(tǒng)書院聯(lián)結起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勝軍的 《書院建筑文字的無聲講學——以明清西南地區(qū)為例》,[49]文章將書院建筑文字作為一套儒學表意符號,認為書院講堂、齋舍、牌坊的匾額、楹聯(lián)、碑記等敘事文字,主要取意于《四書》《五經(jīng)》的文本以及儒學史中的人物、概念,簡明、直觀地表達了儒學的各種文化意旨。明清時期儒學在向西南邊疆地區(qū)傳播的過程中,這套文字表意系統(tǒng)作用更為積極,是潛移默化的無聲講學。此為書院建筑研究中的新嘗試與新觀點。

         

        三、當代書院研究

         

        書院在清末改制后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由于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大力弘揚和發(fā)展,書院在當代又重新煥發(fā)了強大的生命力,在全國范圍產(chǎn)生了“書院熱”。2005年以后,許多高校實行了大學書院制改革,基于討論當代書院建設、書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現(xiàn)代高校書院制研究、書院精神與當代社會、書院與當代公共文化服務、書院建筑景觀以及其他跨學科研究這些議題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產(chǎn)生了大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書院研究在傳統(tǒng)書院研究之外開辟了另一大陣地。本年度當代書院研究共有198篇相關論文。

         

        (一) 書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劉丹丹的《中國古代書院教育對當代高等教育的啟示》[50]、祁琦的《淺析傳統(tǒng)書院文化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51]、王術臻《書院傳統(tǒng)與中國大學精神的重建》[52]、楊星星的《中國古代書院文化對當代大學教育的啟示》[53]等多篇文章,都針對中國現(xiàn)代大學的弊病提出了批判,強調(diào)吸收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教育精神,提倡德智教育,提倡學術自由與文化多樣性,建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提倡師生和諧等。可以說,歷年來關于書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中,德育一直是討論的重點、要點,鮑仕梅的《萃取書院文化精華加強大學精神建設》[54]鄭鋒和黃芳的《宋代書院教育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啟示——以江西白鹿洞、白鷺洲等書院為例》[55]、劉莉的《書院教育模式對高等教育思政課教學的啟示》[56]等文章正是針對德育與現(xiàn)代大學精神文明教育進行討論的。對于書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方面的研究,其范圍涉及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中小學教育以及幼兒教育。

         

        (二) 書院制度與當代大學教育改革

         

        當代書院建設與復興的討論也是2017年的熱點話題,戴美玲、王維生的《文化自信與中國當代書院的復興》[57]正是對此問題的討論。文章認為文化自信是中國當代書院復興的背景,國人因文化自信而對傳統(tǒng)文化充滿熱情,以國學傳播熱潮為標志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日益受到關注,中國當代書院開始了新一輪的復興。文章還提出中國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場就是要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當代書院的道統(tǒng),將中西結合,和而不同作為當代書院的基本態(tài)度。并將當代書院分為幾類:體制內(nèi)的大學書院,如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創(chuàng)辦的書院;民間各式各樣的書院,如西安白鹿書院、山東萬松浦書院、北京四海孔子書院、臺灣德簡書院、武漢云深書院、大興安嶺長白書院; 在官民二者之間的書院,如山東尼山圣源書院、廈門筼筜書院;新興的網(wǎng)絡書院以及佛儒結合的什剎海書院。最后認為中國當代書院應當做到講學論道,深入闡發(fā)文化精髓;培育君子,融入國民教育與生活; 文化交流,增強文化交流互鑒;會通創(chuàng)新,參與當代文化主體性建構,從而真正意義上地推動書院的復興。新型書院建設其中以“圖書館 + 書院”模式最為矚目,錢茜的《尼山書院新模式的調(diào)查與研究》[58]詳細介紹了山東省尼山書院采取的“圖書館+書院”模式的公共化文化服務模式,并通過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對這一模式進行總結評價。文章認為目前尼山書院的主要問題為:缺乏固定專業(yè)的師資隊伍,書院生源匱乏,書院活動形式和內(nèi)容單一,書院課程缺乏系統(tǒng)性。最后對尼山書院這種“圖書館+書院”模式作出了正面積極的評價。

         

        當代書院制度改革是以大學為主導的高校通識教育改革,通過導師制與書院制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項改革措施。目前情況,主要研究為研究者對于當代書院制改革的反思與總結。劉淼《“學院+書院”管理新模式的探討》[59]、蒙園《學生管理體制的新形式——書院制管理》[60]等文章主要介紹現(xiàn)代大學書院制和現(xiàn)代大學所實行的“學院+書院”管理新模式,重點介紹了“學院+書院”管理新模式對大學生發(fā)展的意義,及結合實際對今后進一步建設書院的探討。蔡英的《書院制下醫(yī)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南方醫(yī)科大學為例》[61]、孫蘇亞的《書院制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62]、陳凱珊等的《書院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以肇慶學院為例》[63]、龍曉麗的《書院制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功能研究》[64]、沈澄的《書院制視角下學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探微》[65]等文章則從當代高校書院制度的細節(jié)入手,探討包括專業(yè)教育、健康教育、學風建設、黨建工作、學生管理工作等各個方面。蟻秀如的《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F(xiàn)代書院建設思考》[66]等文章探討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將現(xiàn)代化教育與書院結合起來,線上書院與線下書院雙管齊下,幫助高校教育更好地落實,更好地培育人才??傮w而言,2017年書院研究呈現(xiàn)出高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傳統(tǒng)書院志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成熟的體系,隨著對于課藝等新材料的發(fā)掘,研究正不斷地深入下去,傳承千年的書院教育,也將不斷產(chǎn)生新的活力。對于當代書院制度建設研究這一新興研究話題,大多為教育學界的研究者進行討論,史學工作者參與不多,導致很多問題的討論浮于表面。如果雙方能夠共同深入研究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問題,相信在將來的研究中一定能獲得更大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曙雯.經(jīng)古學與十九世紀書院的文學生態(tài)與駢文發(fā)展[D].南京:南京大學,2017.
        [2]蘭軍.聯(lián)講會,立書院:浙江陽明學講會研究[D].長沙:2017.
        [3]趙路衛(wèi).元代士人與書院——以長江流域為中心[D].長沙: 2017.
        [4]鄧洪波.書院學檔案[M].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5]王涵.中國歷代書院學記[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
        [6]王立斌.書院縱橫第3輯[M].長沙: 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
        [7]王培.古代書院[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7.
        [8]黃思記.二程書院教育活動尋跡[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
        [9]厐思純,鄭文豐.明清之際的貴州書院[M].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2017.
        [10]張學龍.星出金鰲洲萍鄉(xiāng)鰲洲書院史話[M].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
        [11]肖雄.明清云南書院與邊疆文化教育發(fā)展研究[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12]徐放鳴.云龍書院[M].徐州: 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17.
        [13]吳洪成,王培培,郭春曉. 重慶書院史[M].北京: 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7.
        [14]王立斌,吳國富,金來恩. 象山書院[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15]黃樹先.循理書院志[M].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16]張羽瓊.貴州書院史[M].貴陽: 孔學堂書局,2017.
        [17]王志強.學術、學派與文化傳承文化傳播視野中的寧波古代書院研究[M].寧波: 寧波出版社,2017.
        [18]周達章,周嫻華.寧波地方文化通俗讀本 4 寧波書院文化[M].寧波: 寧波出版社,2017.
        [19]章建.“品讀·文化安徽”系列書院安徽[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7.
        [20]福建省圖書館. 福建書院概覽[M].廈門:鷺江出版社,2017.
        [21]肖永明,吳仰湘.書院傳統(tǒng)與當代大學教育岳麓書院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與思考[M].長沙: 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
        [22]何毅.現(xiàn)代大學制度視域下的大學書院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23]吳曉明.書院的理念與探索復旦大學書院講演錄[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24]王家新.書院制改革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5]黃英杰.古典書院的終結及其對現(xiàn)代中國大學的影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6]筼筜書院.當代書院叢書筼筜書院[M].長沙: 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
        [27]齊誠,馬楠.外國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yè)[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
        [28]石正義.唐朝至晚清鄂南書院考[J].湖北社會科學.2017( 4) .
        [29]鄧敏杰,鄧滔. 廣西書院鉤沉[J].廣西地方志,2017.
        [30]顧建娣.晚清的旗人書院[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 4) .
        [31]曹雪.論日本江戶時期“懷德書院”的教育.[J]農(nóng)家參謀,2017(18) .
        [32]劉艷偉.城南書院非雍正年間所設省會書院考[J].歷史文獻研究,2017(2) .
        [33]鄧洪波.簡論南宋書院的六大事業(yè)[J].中國書院論壇,2017(10) .
        [34]馮曉霞.書院教學與陽明學傳播[J].寧波通訊,2017(13) .
        [35]王勝軍.明道繼統(tǒng)——書院志編纂與理學道統(tǒng)的建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
        [36]黎文麗. 清代陜北書院教學與管理特點[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
        [37]魯小?。宕鷷旱闹R結構——以閱讀指南、課業(yè)設置和考課題目為考察視角[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 .
        [38]邱志誠.宋代學規(guī)的興起及其對生徒的身體規(guī)訓[J].宋史研究論叢,2017(2) .
        [39]蔣建國.晚清書院讀報活動與時務新知的傳播[J].學術月刊,2017(4) .
        [40]鄒桂香.國內(nèi)書院藏書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7(2) .
        [41]靳力.論清代山東書院的圖書出版文化[J].山東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學,2017(7) .
        [42]徐永文.明代儒學書院祭祀述論[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 2017(4) .
        [43](韓) 韓在壎.朝鮮時代書院享祀禮研究——以九大書院享祀禮為中心[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
        [44]劉靜,王紅梅,李昱.白鹿洞書院學田沿革考[J].宋史研究論叢. 2017(2) .
        [45]沈伏瓊.元代江南寺院侵占儒學田產(chǎn)現(xiàn)象探析——以胡文昭公墓據(jù)碑為中心[J].史學集刊,2017(1) .
        [46]鄧洪波,蘭軍.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書院與寺廟之爭——以嘉靖五峰書院訴訟案為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
        [47]宗堯,鄧洪波.積極靠攏與靈活應對——晚清教會書院與中國社會關系探微[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2017(4) .
        [48]袁斯羽.岳麓書院AR 全景視頻設計與研究[D].湖南大學,2017.
        [49]王勝軍. 書院建筑文字的無聲講學——以明清西南地區(qū)為例[J].教育與考試,2017(1) .
        [50]劉丹丹.中國古代書院教育對當代高等教育的啟示[J].文學教育,2017(8) .
        [51]祁琦.淺析傳統(tǒng)書院文化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4) .
        [52]王術臻.書院傳統(tǒng)與中國大學精神的重建[J].山東高等教育,2017(4) .
        [53]楊星星.中國古代書院文化對當代大學教育的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7(3) .
        [54]鮑仕梅. 萃取書院文化精華加強大學精神建設[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0) .
        [55]鄭鋒,黃芳.宋代書院教育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啟示——以江西白鹿洞、白鷺洲等書院為例[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2017(5) .
        [56]劉莉.書院教育模式對高等教育思政課教學的啟示[J].山西農(nóng)經(jīng),2017(22) .
        [57]戴美玲,王維生.文化自信與中國當代書院的復興[J].華夏文化,2017(2) .
        [58]錢茜.尼山書院新模式的調(diào)查與研究[J].國際儒學論叢,2017(2) .
        [59]劉淼.“學院 + 書院”管理新模式的探討[J].科技經(jīng)濟導刊,2017(17) .
        [60]蒙園.學生管理體制的新形式——書院制管理[J].科技經(jīng)濟導,2017(25) .
        [61]蔡英.書院制下醫(yī)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南方醫(yī)科大學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7) .
        [62]孫蘇亞.書院制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11) .
        [63]陳凱珊,陳向榮,張麗玲.書院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以肇慶學院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7(4) .
        [64]龍曉麗.書院制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功能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33) .
        [65]沈澄.書院制視角下學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探微[J].職教通訊,2017(32) .
        [66]蟻秀如.互聯(lián)網(wǎng) + 背景下高?,F(xiàn)代書院建設思考[J].智庫時代,2017(14) .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