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學陽】鄴侯書院風骨長

        欄目:廟堂道場
        發(fā)布時間:2024-01-24 15:15:28
        標簽:

        鄴侯書院風骨長

        作者:陳學陽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西元2023年8月18日

         

         

        兒時剛識字,父親教我《三字經(jīng)》,會讀到:“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我搖頭晃腦跟著念,不解其意,更不知“泌”為何方神童。2021年初冬,到訪南岳,才知“泌”乃唐朝鄴侯李泌,曾隱居衡山。祀之而建的書院,近立眼前,清幽,安詳。

         

        南岳處處佳境,寺廟眾多,書院尤盛。晚清曾國藩說:“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以隸岳故也?!蹦显涝?7所古書院,舊衡山縣則多達數(shù)十所。這些書院讓衡山文風蔚起,比屋弦歌,呈現(xiàn)出科甲連芳的景象。至今,唯鄴侯書院尚存。

         

        據(jù)岳麓書院教授鄧洪波《中國書院制度研究》統(tǒng)計,初唐至清末,中國有史可考的書院有6644所,如今大部分難覓其蹤,在浩浩蕩蕩的書院中留存下來的,皆因某位歷史名人或某件文化盛事而成名勝。鄴侯書院經(jīng)興替變遷,屹立千年仍煥發(fā)光彩,是因唐朝著名政治家、謀臣、學者,“天下第一神童”“第一個欽賜隱士”——李泌。

         

        回溯李泌的一生。他出身世族,七歲能文,因《詠方圓動靜》一詩,深得玄宗喜愛,燕國公張說稱他為“奇童”,宰相張九齡喚之為“小友”。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叛唐攻下長安,肅宗即位,李泌前往謁見受事,“權逾宰相”,成為當時肅宗唯一可賴的“智囊”,但他急流勇退,托故請隱衡山。肅宗應允,賜隱士服,建室廬(齋號“端居室”)。后來專權宦官李輔國被誅,代宗立,李泌憂國憂民復出從政。德宗時李泌率軍平定淮西叛亂后位至宰相,被封為鄴侯。從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到代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李泌在南岳讀書修道達12年之久。

         

        縱觀李泌的從政經(jīng)歷,他的詩作《詠方圓動靜》,其實就是其為官之道的寫照:“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崩蠲谑谭钏牡?,仗義敢言,排難解紛,局危而出、勢安而退、“四隱四起”而善終的起伏人生,實現(xiàn)了“帝王之師”與“山林隱士”二者的適時轉換和完美結合,凸顯其超常的政治智慧和謀略,可以說已勝范蠡、張良等大智者,算是“史上第一人”。

         

        鄴侯書院原名南岳書院,為紀念李泌所建,既以奉祀、藏書,又供后人瀏覽、講學,是史上最古老的民間書院之一。它不僅肇始了衡山的書院文化,而且為卒開、形成湖湘文化奠定了基礎。宋代胡安國、胡宏父子來南岳定居,在此講《春秋》之學;以后過訪南岳的一批批理學家,均到此講學。講讀之風,盛極一時,“湖湘學派”實自此發(fā)端,大多承霑過這座書院的陽光雨露。

         

        列陣風蝕的歲月,穿越戰(zhàn)爭的硝煙,這座歷經(jīng)五朝的書院,沒有躲過歷史的踐踏與損毀,累有重建、搬遷和修復,但凸顯的文脈賡續(xù)始終,從未被掐斷?,F(xiàn)存建筑是其第三址,系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衡山人陳治與集賢書院山長戴心葵移建于煙霞峰腰,民國年間及新中國建立后均有修葺。

         

         

         

        鄴侯書院。李綿星 攝

         

         

        自半山亭北上一公里,過竹林道院景點即至鄴侯書院。

         

        巍巍的煙霞峰,聳立于書院后背屏風蔽雨。院內樹木錯落有致,清幽雅靜。門前兩棵桂花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前坪數(shù)株枓柏虬枝遒勁,曲伸自然,或施太極、打醉拳,或凝視蒼穹、聆聽梵唄,有一股君子之氣和隱士之風。隨處可見的柳杉挺拔傲然,氣勢豪放,透著渾厚的力量。陽光和樹影落在亭廊碑柱,斑斑駁駁。

         

        書院坐北朝南,為一進五間石室?;◢徥瘔?,無梁架,廡殿頂,黃色琉璃瓦;前、右置亭廊,名“養(yǎng)和亭”,上題名人嘉話掌故。書院樓不高,宅不闊,亭不嬌媚,廓不張揚,順應地形,清雅端莊,舒適得體,儼然煙霞峰腰一個遠離塵世隔絕喧囂的橡皮口袋,能承古今,可納世界。

         

        書院無奇景異物,也沒有巍峨威嚴的氛圍,但簡約的布局、尋常的草木,似乎都暗示著李泌作官風格的表達、為人性格的展現(xiàn)。輕風吹來,靈性激發(fā),可以思接莘莘學子搖頭晃腦的誦詠,想象1200多年前退隱的李泌靜聽草木婆娑微吟,閑看日光月影碎落,審視官場,悟道人生。

         

        迎頭,漢白玉門額陰刻隸書“鄴侯書院”,筆力方正雄強,剛柔相濟,深得古意。進門柱聯(lián)“三萬軸書卷無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憑欄細認古煙霞”,字跡蓄穩(wěn)見力,端莊雄健,具正大氣象,聯(lián)境沁透書香陣陣,氤氳云霞裊裊。前坪中軸線一塊方方正正的嵌石上,鐫刻“端居室”齋館印?!岸司印闭Z出唐朝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反映了“神仙宰相”李泌對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的追慕,也是警勵自己,警示后來人要淡泊名利,端方端誠。齋館印左右各立一塊碑刻,健筆如龍,力浸巖肌,透出自信。左書郭沫若的《登衡山鄴侯書院》詩,贊頌了李泌一生功業(yè),尾聯(lián)“猶有鄴侯遺跡在,寇平重上讀書堂”呼應時局,滿懷壯志,意味深長;右題韓愈的《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句“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可見李泌讀書之好、藏書之富。

         

        “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在李泌看來,男子漢才學過人,勝于做百城之侯。李泌藏書、讀書甚豐,也愛書、惜書如命,所得俸祿除維持基本生活開支、資助窮人之外,全部用于購書。據(jù)說他的每本書都滿插書簽,經(jīng)用紅牙簽,史用綠牙簽,子用青牙簽,集用白牙簽。李泌過目不忘,所讀之書光潔如新,保存得“新若手未觸”,后世讀書人深受其影響。譬如北宋司馬光讀書時在桌上鋪墊子,走路時拿書不用手捧,以木板托著,力避汗?jié)n污損書籍,還要求孩子如此。

         

        門檻不高,輕輕一抬腳,便進去了。講堂正中立李泌坐像,身著長衫,手執(zhí)經(jīng)卷,雙眸睿智,神情親切。四間側室沒有存放古籍,無法感受當年“三萬軸書卷”的盛況和“一一懸牙簽”的細分,但從陳列著書院的簡介與變遷,李泌的生平事跡、詩文分享和歷史評價的櫥窗來看,仍可追尋回到遙遠的大唐?!爸劣谧裘C、代復兩京,不受相位而去,代宗、順宗之在東宮,皆賴泌得安,此其大節(jié)可重者也?!?史學家司馬光語)“李泌的品格,自諸葛亮以來,更是第一人?!?作家柏楊語)……歷代名人對李泌評價之高令人驚詫,也讓我慚愧之前數(shù)回來南岳竟不知其史上隱居著如此高人。

         

         

         

        鄴侯書院。李綿星 攝

         

         

        肅立在鄴侯銅像前行五鞠躬,禮畢,同行的甘建華老師說,李泌是一位胸懷大志、想立一番功業(yè)的人,在青年時代就寫下了詠自己志向的《長歌行》,“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氣遂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yè)就扁舟泛五湖”,他一生既活出了李白渴望的人生,又成就了宰相之旅。

         

        李泌博涉經(jīng)史,精研易象,善作詩文,在軍事、外交、經(jīng)濟、文學、書法等領域均有建樹。他一生不貪官、名、錢、色和口腹之欲,用書卷阻擋了官場陋習的浸染,過著粗茶淡飯普通僧道的日子,真正做到了“絕粒無家”。每逢國家危難,李泌勇毅復出,而當?shù)伦谝谟杵浼t殿、崇文館大學士時,他又只肯接受“學士”銜,堅決請求去掉“大”字。讓我不由得想起,1955年人民解放軍第一次評銜,許光達等6位將帥主動申請降銜的感人事跡。

         

        盡地方之誼、作義務講解的胡澤民老先生對書院的亭廊、額聯(lián)、石刻甚至異卉古木,都能細說其來歷、典故和藝術特色。他告訴我們,十多年前書院人跡罕至,寂寞清冷,難得見人觀瞻拜謁。這些年,到書院的人多了起來,如今鄴侯書院已列入衡陽廉政文化基地,納入省市“廉潔地圖”。

         

        陽光暖融。我的思緒飛揚至唐朝,聞到一股書香,淡淡的,幽幽的。仿佛看到七里八鄉(xiāng)的讀書人接踵而至,自帶蒲團圍坐在端居室里,或傾耳聆聽,或沉思默想。李泌先生引經(jīng)據(jù)典,侃侃而談,而我也是慕名而來的學子。倏然,一陣熱烈的論辯聲和笑聲,穿過瓦隙,驚飛了屋后松柏和紅楓上棲息的禽鳥,也驚醒了我的幻覺。

         

        不知不覺已過飯點,做東的胡老先生不斷催促離開。回望,金色的光暈篩落在書院的上空,耳畔似乎聽到一片楓葉緩緩墜下,空靈,柔軟,在心底漾起一片漣漪。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