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瑜】方以智“仁樹”說析論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2-18 15:57:45
        標簽:

        方以智“仁樹”說析論

        作者:劉瑜(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來源:《中國哲學史》2023年第6期


        摘要:“仁樹”說集中體現(xiàn)了方以智仁學思想的精粹。此說由三個主要比喻構(gòu)成,即全樹全仁之喻、剝爛復反之喻和二芽之喻。本文系統(tǒng)梳理了仁樹說三喻的內(nèi)容和含義,并分析了方以智仁學思想的體用論基礎(chǔ)。仁樹說代表了一種“盡性”或生成人性論的新范式,深刻影響了清代學術(shù)發(fā)展。

         

        近年來,隨著《方以智全書》等古籍整理本的出版,方以智的哲學思想再次受到學界廣泛關(guān)注。方氏哲學以其融貫三教、兼及西學的宏大規(guī)模,極深研幾、高度原創(chuàng)的義理體系,在晚明思想界獨樹一幟。經(jīng)過不斷開掘,其“一分為三”,“質(zhì)測、通幾”,“公因、反因”等極具個性的學說已為人熟知。然而,方氏哲學不僅有特立獨行的一面,也有與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相連續(xù)的一面。一般認為,理學、樸學是儒學在不同時期的學術(shù)型態(tài),而儒學的核心則是仁學??梢哉f,探究方以智思想與理學、樸學的關(guān)聯(lián)及其承上啟下特征,仁學是一個關(guān)鍵,但目前尚未見關(guān)于方以智仁學思想的專門著述。方以智仁學的精粹集中體現(xiàn)于“仁樹”說,本文即通過梳理仁樹說中的三個主要比喻,分析方氏仁學的體用論基礎(chǔ),呈現(xiàn)其仁學思想的基本面貌及學術(shù)史價值。


        一、“全樹全仁”之喻

         

        仁樹說主要有三喻,其中最重要的是“全樹全仁”之喻?!?】《東西均》有《譯諸名》一篇,借用訓詁學方法尋繹宋明理學基礎(chǔ)概念之本意。在厘定“仁”字的內(nèi)涵時,方以智運用了“全樹汁其全仁”的比喻:

         

        仁,人心也,猶核中之仁,中央謂之心,未發(fā)之大荄也。全樹汁其全仁,仁為生意,故有相通、相貫、相愛之義焉;古從千心,簡為二人?!?】

         

        核即樹種,它由核仁與包裹著核仁的一層外皮(殼)兩部分組成;樹的生成過程,即是核中之仁的生意的顯現(xiàn);全體之仁交雜、融貫于全體之樹中,因此說“全樹汁其全仁”。上述引文側(cè)重從心上言仁:人心內(nèi)在地蘊含生生之意,是動態(tài)變化的、不斷發(fā)展的。仁之生意要求“未發(fā)之大荄”必然實現(xiàn)為“已發(fā)”,即突破一己之局限,實現(xiàn)與他心的連結(jié)——表現(xiàn)為我心與他心之間的“相通、相貫”,落實為人與人之間“相愛”的情感。

         

        宋明理學家亦時常借助比喻言仁,如程頤有谷種之喻,朱熹有桃仁、杏仁之喻,陽明有天植靈根之喻等。與之相較,全樹全仁之喻既有繼承,又有突破。繼承性表現(xiàn)在對仁之生意的基本內(nèi)涵規(guī)定,以及對仁表現(xiàn)為相愛之情的肯定;突破性則在于全樹全仁說的致意重心,乃是落在仁的生成、實現(xiàn)方面?!锻ㄑ拧肪硎子小段恼滦交稹芬黄?,其中談到:

         

        夫核仁入土,而上芽生枝,下芽生根,其仁不可得矣。一樹之根株花葉,皆全仁也。圣人知之,故老任斯文,刪述大集,與萬世共熏,性與天道,豈憂其斷乎?既知全樹全仁矣,不必避樹而求仁也,明甚。既知全樹全仁矣,培根也,護干也,除蠹也,收實也,條理灌輸,日用不離也,明甚?!?】

         

        核仁比喻生之理,生之理必然實現(xiàn)于生之氣。生理與生氣是不一不二的關(guān)系: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故不一;生之理內(nèi)在地、本質(zhì)地要求實現(xiàn)于生之氣,故不二。仁樹完整、無余蘊地實現(xiàn)了核仁的潛力,核中之仁不復可得,因此說“既知全樹全仁矣,不必避樹而求仁也”。求仁、養(yǎng)仁、行仁的對象只能是仁樹,而非核仁。方以智在多處申明養(yǎng)護仁樹的重要性,強調(diào)體在用中、由用顯體,從而凸顯儒家之仁的實踐面向,對治王學末流有體無用之弊。那么,“培根、護干、除蠹、收實”所比喻的求仁工夫具體有哪些呢?

         

        《文章薪火》的主旨在于批評時人束書不讀、掃除文字而專主自悟的學風,主張“文章”是千古圣賢薪火相傳、延續(xù)性與天道的載體。本文開篇引其父方孔炤《潛草》曰:“性道猶春也,文章猶花也??称渲Α嗥涓?,而根死矣。并掘其根以求核中之仁,而仁安在哉?”【4】此喻性道即在文章之中,舍文章無以求性道,這里的文章指廣義上的書面文字。除了繼承家學中對“文章”的重視,方以智所強調(diào)的求仁工夫還有“道德”與“事業(yè)”——“道德、文章、事業(yè),猶根必干,干必枝,枝必葉而花”【5】。從成就上說,三者可以分別對應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如此,方以智實際上對仁與道德作出了重要的區(qū)分:仁乃“生意”,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動力之源;求仁工夫應該落實到個人一生的道德、文章、事業(yè)等各個實踐領(lǐng)域,是連續(xù)的、整體的;而道德僅僅指對于德性本身的參悟和養(yǎng)護,是求仁實踐的一個方面。三者之中,方以智尤其強調(diào)文章、事業(yè)的重要性,對治當時重悟輕學、袖手空談的士人風氣【6】。仁見之于事業(yè),并非如南宋事功學派那樣追求效果上的富強,也不是立足于行為的動機,經(jīng)由“不忍人之心”直接推擴出“不忍人之政”。方以智所推崇的事業(yè),是通過制定、推行合理的禮樂制度,實現(xiàn)人人各安生理、善惡各得其所的良好社會秩序;他理想中的圣人,是禮樂制度的合法來源,通過“裁成天地”、“時措宜民”來實現(xiàn)外王之功。對社會秩序、道德人倫、民計民生的世俗關(guān)懷貫穿方以智的一生,即便在他落發(fā)為僧、炮《莊》講禪的中晚年時期,也不曾動搖。

         

        此外,求仁工夫中的道德與文章,分別相應于“悟”與“學”兩種方法,也相應于宋明理學傳統(tǒng)中的“尊德性”與“道問學”兩條路徑。簡單來說,方以智主張“道德寓于文章”,“藏悟于學”,“性在學問中”,針對王學末流空言心性的弊端,力主恢復儒家博學積久、下學上達的工夫論。大體上看,這一主張隸屬于明末挽朱救陸的思潮,但值得注意的是,方以智通常并不直接貶抑陽明心學、專主程朱理學,他對“藏陸于朱”的標舉并非基于學理,而是基于求仁實踐。在為業(yè)師王宣所作傳記中,方以智稱其“不局局紫陽之模范,而恒以紫陽之好學勸人”【7】。事實上,方以智本人所標舉的朱子學,最為核心的也是這種考究事物、求取知識的“好學”精神。

         

        全樹全仁之喻表現(xiàn)了方氏哲學強烈的崇實黜虛、經(jīng)世致用傾向,但所有比喻對思想的傳達都是有局限性的,此喻亦有不可避免的內(nèi)在抵牾。其一,成樹過程中核仁的消失說明求仁工夫不可在本體上做,但畢竟暗示了核仁未發(fā)的階段,而這種未顯用之本體的獨立實存在方氏哲學中是不可接受的。其二,在生活實際中,核中之仁屬于物質(zhì)實體,是理氣混合的,只有核仁之生意才是純粹的理;但方以智為了凸顯體在用中、理在氣中的思想,往往直接以核仁喻理,可能造成本體(修辭意義上的)和喻體的含義淆亂。


        二、“剝爛復反”之喻

         

        全樹全仁之喻說明仁體融貫于仁用之中,核中之仁的生意即表現(xiàn)為仁樹之生成,故求仁工夫應該在“用”而非“體”上做。仁樹說還有兩個細節(jié)性的比喻,可以分別稱為“剝爛復反”與“二芽”。剝爛復反之喻由解讀《周易》中的《剝》、《復》二卦而來:

         

        智曰:人止于《復》言學問,豈知不剝不復之故耶?《雜卦傳》曰“爛也,反也”,善于圖畫碩果之仁,浸長其乾元之干者也。仁必克核而芽出反生,則仁爛矣。發(fā)而參天,全樹皆仁,豈非顯諸仁乎?【8】

         

        在方氏易學中,《剝》、《復》二卦互為顛倒,具有相反相因的特性。從陰陽消長的趨勢來看,《剝》卦陰漸長以至于剝陽殆盡,故上九爻辭稱“碩果不食”;《復》卦初九一陽來復,與《剝》卦上九相接續(xù)。由于《復》卦卦辭言“天地之心”,六二爻又有“休復下仁”之意,“六十四卦惟此稱仁”,故宋明儒者歷來重視此卦,就此發(fā)揮關(guān)于修身求仁的見解?!?】在此基礎(chǔ)上,方以智據(jù)《序卦傳》、《雜卦傳》的卦序,進一步提出《剝》、《復》二卦應互相參看。他用“仁必克核而芽出反生”的意象,來比喻求仁實踐中,“剝爛”工夫之于“復反”工夫的先在性。

         

        何謂“剝爛”?《一貫問答》有《問克己》一篇,文中明確將“剝爛”意象的內(nèi)涵釋為“克己”:

         

        克之言盡也、能也,為其克而能生也。仁藏己內(nèi),如果實之仁藏甲內(nèi),其根、干、花、葉皆具。但甲閉則生機不復,如形骸隔則三千、三百之用不顯,萬物一體之量,局在軀殼之內(nèi),不得與天下通??思赫?,如果實墜地,震雷一發(fā),孚甲迸裂,千枝萬葉敷榮而出,復還舊觀矣?!?0】

         

        孚甲即包裹核仁的外皮、外殼。核仁完備地具有根、干、花、葉的潛力,但并不一定能夠生發(fā)出來——在實際種植經(jīng)驗中,有時會出現(xiàn)種皮不能自行剝落的情況,導致種子壞死,無法出苗。剝爛之功在于克核,使得核仁能夠突破外殼,是仁體實現(xiàn)為仁用的關(guān)鍵:“剝,爛也。爛即是克,剝爛復反,消息相因?!薄?1】從核殼的角度講,是剝爛、剝盡;從核仁的角度講,則是克核、能生;二者實為一事。仁體內(nèi)在于人心,但仁的萬物一體之義要求與他心的聯(lián)結(jié)。若不經(jīng)自克之功,則仁體為局限于一己之內(nèi)的無用之體,無法實現(xiàn)其相通、相貫、相愛的潛能。引文所謂“復還舊觀”,是指仁的潛能實現(xiàn)為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這樣的“復反”實則是由體顯用的生成、實現(xiàn),而非復歸、收攝于仁體。

         

        方以智以《剝》卦言“克己”,《復》卦言“復禮”,其“剝爛復反”之喻直接關(guān)聯(lián)著《論語》的“克己復禮為仁”一句。此句在儒學傳統(tǒng)中極為重要,其詮釋的轉(zhuǎn)變亦集中體現(xiàn)了宋明和清代儒學各自的思想特點。克字自古有二義,一為勝,如《洪范》之“沉潛剛克、高明柔克”;二為能,如《康誥》之“克明俊德”。漢人關(guān)于“克己復禮”的訓釋亦有二種,一是斷為克己/復禮,以克己為約身、勝己,則“己”為消極之我;二是斷為克/己復禮,意為能身復禮,強調(diào)復禮由己、不由他人,與《論語》下句“為仁由己”語義連屬,則“己”為積極之我。宋明儒者大多取前一訓釋,并將“勝私欲”的工夫發(fā)揮到極致。不僅程朱一系將克己復禮聯(lián)系到滅人欲、存天理上,陸九淵所講的“剝落”工夫也不外乎克制心的逐物欲望。

         

        對于消極之我,理應戰(zhàn)勝之、約束之、剝落之,并在程度上力求完盡、徹底。方以智以“盡”釋克,直接繼承自宋明理學,尤其以“剝爛”釋克己,與陸九淵“剝落得凈盡”一語極似;但他同時又釋克為“能”,由此開啟清代儒學的詮釋轉(zhuǎn)向。明清之際稍晚于方以智的顏元,清初毛奇齡,清中期乾嘉學派的阮元、凌廷堪、戴震等人,紛紛以“能”釋克。他們把矛頭指向朱熹,批評程朱理學將天命之性、氣質(zhì)之性,天理、人欲分為二橛,主張理在氣中、仁在禮中。清儒對“克己復禮”的主流詮釋不再強調(diào)消極的自我約束,轉(zhuǎn)而凸顯積極的復禮實踐。

         

        在方以智看來,勝、能二訓并不見得水火不容?!盀槠淇硕苌病保藙傧麡O之我、能生積極之我,相當于“剝爛復反”之喻中,分別從核殼與核仁的角度來講種皮剝落一事。當然,這一訓釋分歧的實質(zhì)是如何看待、處理欲望問題,對此,方以智也持有較為中肯的態(tài)度。一方面,克勝、制伏欲望之我是出離生死執(zhí)著的關(guān)鍵,“生死始于識我,識緣于欲,欲得則樂,不得則苦,苦樂樂苦,遂成愛憎得失之我;患得患失,而憎人之斥所患,愛人之容所患,遂成是非恩怨之我?!薄?2】人心為欲求的對象所牽引,由此而生基于私我的愛憎情感、是非判斷,以至好生惡死、惶惶不可終日。另一方面,逐物之欲又是生生的動力,“欲者,生生之幾也。生必不免,欲又安免?”【13】人皆有睡、食、色、財、名的欲望,后四者與睡眠一樣,是生機的表現(xiàn)。重要的不是克制這些欲望本身,而是將其引導向正確的路徑。

         

        引導欲望的正確路徑就是禮樂節(jié)文。人所欲求的對象無非物質(zhì)的與精神的,“愚不肖庸而不中,嗜欲而已;賢智中而不庸,意見而已。”【14】嗜欲是物質(zhì)追求上的過度,意見是精神追求上的過度,皆不符合中庸的道德原則。對此二者,方以智開出的藥方都是“好學”,但所學又有不同:對物欲深重者,應以“詩書禮樂供嗜欲之薪”;對精神馳騖者,則應以“道德仁義消意見之火”?!?5】作為養(yǎng)仁的手段,道問學與尊德性、文章與道德、博文與約禮各有其用。

         

        德性修養(yǎng)既然從對治欲望之病開始,則勢必會在初始階段具有強制性、他律性——這也是“剝爛”之喻所隱含的一番艱難困苦之意。經(jīng)過博文約禮的漸修漸進,達到仁者的境界之后,就可以將他律轉(zhuǎn)化為自律,“見禮即是自己”。方以智理想中的禮,是既具有引導欲望的現(xiàn)實功能,又符合于自然人性。因此,他既用“復反”“復還舊觀”來解釋克己復禮之“復”,意謂禮樂節(jié)文原本內(nèi)在于人,一如根干花葉之潛力原本內(nèi)在于核仁;有時又借《孟子》語,把“復”解作“踐形”,即將無形實踐于有形,“復禮即是踐形”【16】,意謂仁、義、智必須落實到禮的器物制度上來。在方以智這里,“克己復禮”一句中的克字、復字的兩種訓釋可以并行不礙,說到底是因為他把自克與自由解釋成相反相因的關(guān)系?!白杂芍畮自诤踝钥恕薄?7】,自由并非任由欲望的張揚、追求欲望的滿足,而是主體控制、引導自身欲望的能力。就像必須剝爛孚甲,核中之仁才能伸展而出,實現(xiàn)其根干花葉之潛能;學道之人也必經(jīng)一番艱難困苦的克制、矯正之功,將欲望逐漸引導向詩書禮樂和仁義道德的正軌上來,最終成就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德性自我。


        三、“二芽”之喻

         

        除了全樹全仁、剝爛復反,仁樹說還有一個細節(jié):

         

        兩間無不二而一者,凡核之仁必有二坼,故初發(fā)者二芽,所以為人者亦猶是矣。【18】

         

        方以智觀察到,核仁大多包含兩枚胚芽,幼芽破土而出后也是首先長出兩片相對的嫩葉,這一情節(jié)可稱為“二芽”之喻。在仁樹的生長過程中,初發(fā)二芽的過程雖然細微、短暫,卻有極重要的意義——千枝萬葉皆從二芽變化而來。方以智將現(xiàn)象界的萬事萬物區(qū)分為相反而又相因的兩端,“虛實也,動靜也,陰陽也,形氣也,道器也,晝夜也,幽明也,生死也,盡天地古今皆二也。兩間無不交,則無不二而一者。”【19】二者為用,一者為體,體盡在用中,不可頭上安頭,于顯用之外別求本體。方以智好“因數(shù)言理”,他所說的一二關(guān)系即是體用關(guān)系,一在二中即是體在用中,若用圓∴三點來表達,即是上一點之無對待在下二點之相對待中。

         

        在方以智看來,執(zhí)著于本體、忽視現(xiàn)象界之顯用是造成晚明空疏學風的根源。為糾正此一偏失,他拈出孔門“吾道一以貫之”一句,予以重新解釋:“朱子曰:以一理貫萬事。未嘗不是個理字,而圣人不說定理字;分明是心,而圣人亦不說出心字?!薄?0】孔子用以表述通貫、統(tǒng)攝的那個“一”至虛至靈,包容而不可執(zhí)定為理體或心體。宋明學術(shù)思想中常見的本體還有張載一系的“氣”或“太虛”,易學一系的“太極”,乃至含有道家傾向的“自然”。在《東西均·所以》一篇,方以智集中辨析了此前種種本體設(shè)定:“氣也、理也、太極也、自然也、心宗也,一也,皆不得已而立之名字也?!?1它們都是本體之“一”的別名,用以指稱宇宙萬物之所以然的根本依據(jù)?!八詾樾恼?,即所以為理、所以為氣、所以太極、所以自然者也。”【22】既然如此,則可以將它們一律還原為“所以”——“以”即原因,“所以”即某一事物之原因?!八哉?,先天地萬物,后天地萬物,而與天地萬物氤氳不分者也?!薄?3】所以者必為某物之所以,此一終極本體與具體的事物始終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從而避免將體用割裂為兩橛的危險。

         

        作為終極本體的“所以”,在不同情境下顯身為不同的本體。具體到二芽之喻中,此一本體當然是指由核中之仁所象征的仁體,但二芽分別指什么呢?或可解為現(xiàn)象界中相反相因的善、惡兩端:

         

        下地之時,善在惡中,理在欲中,前喻素彩是也。當知素在彩先,而有彩之后,素亦在彩中矣。故曰:第一念是善,第二即惡;仁一,而甲拆(坼)之芽即二?!?4】

         

        仁體即是先天至善之體,在方以智的思想中,至善之體無善無惡【25】,后天則是有善、有惡,由此形成了兩重善惡關(guān)系。第一,若以先后天相對而言,則先天為善、后天為惡,故稱“下地之時,善在惡中,理在欲中”,即先天在后天之中,畫前之素在畫后之彩中。第二,后天之中有善、有惡,善惡兩端相反相因,一時俱有,譬如素、彩相加才能成就繪畫之事。要證成如此“善與惡相錯”、“有善惡與無善惡相錯”【26】的兩重善惡系統(tǒng),必須論述兩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其一,先天至善如何生出后天善惡?尤其是后天之惡的來源問題;其二,若后天之中的善惡相錯是一既定事實,那么為善去惡的工夫如何實現(xiàn)?

         

        關(guān)于至善如何生善惡,在方氏哲學中可以有多種解釋。首先是從價值上,確立善對于惡的主導性——二者雖然同時共生,但道德價值并不相等?!稏|西均·公符》一篇的主旨即在于確認現(xiàn)象界種種相對待之兩端中,哪一方具有價值主導性,是為“公而無私之符命”。方以智將確立道德人倫秩序的功業(yè)歸結(jié)為儒家圣人,“名教因之,以中道立邪正之大防,而主于勸善”【27】。既然后天之中,善與惡在價值上是主導和從屬的關(guān)系,則對應于價值情境中的先天本體,自然應該以“善”而非“惡”稱之?!爸^本體為善,猶稱本色為素也?!薄?8】素彩相加的繪畫,其本色為素,正如善惡相錯的后天之用,其先天本體為善。這一思路從后天逆溯先天,實質(zhì)上把“一如何生二”轉(zhuǎn)化成了“由二以確立一”的問題。

         

        再者,若順而觀之,則先天生成后天的過程實有“繼善成性”與“習氣俱至”兩個方面?!袄^善”即繼承至善而來的善性,此善性是學道的根本依據(jù):“謂之良知能者,其未生前之至善,生時與來,相繼不失也。……初即先天之至善,猶一日一夜,平旦之氣為初;一念起滅之時,則初識之依為初,傳送、分別則惡矣。故學道貴直心;直心者,初心也。”【29】善性集中表現(xiàn)為一念生起時的道德直覺,依此當下即是的道德直覺而有善惡、是非的價值判斷。依直心而為可謂“無所為”,起傳送、分別之意而為之則是“有所為”,故而上述引文說“第一念是善,第二即惡”。另一方面,先天生成后天的過程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了“習氣”:“陰陽既分,陰陽之習氣即偏;陰陽生五行,五行之習氣更偏。……而習氣即從先天之至善以俱至”【30】。“習氣”原是佛學用語,龐樸先生注為“未能斷盡的煩惱之殘余”。佛教認為,習氣相續(xù)成熟而造成生死輪回,唯有佛才能徹底斷除習氣;習氣雖難除盡,但畢竟仍有除盡的可能。然而在方以智這里,習氣是與混沌分化出陰陽、五行的過程相伴相生的,斷然沒有除盡的可能,由此導致后天之中善、惡相錯的必然情狀。

         

        經(jīng)由繼善與習性兩條線索,方以智哲學得以說明至善如何生出善、惡。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果后天之中必定有善、有惡,且善惡一時俱有,則善的增長將同時導致惡的增長,那么為善去惡的工夫如何可能呢?方以智雖然也泛泛地說揚善抑惡、為善去惡等話語,但基于先后天雙重善惡關(guān)系,他處理善惡問題的核心主張乃是“體善用惡”。他認為,“圣人體善而用惡”,圣人不因后天善惡相錯便棄絕后天、枯守先天,而是以先天之至善入用于后天之善惡,從而實現(xiàn)善惡各得其所的良好秩序。從這個角度來講,方以智常說的“至善統(tǒng)善惡”的“統(tǒng)”字,不僅有“統(tǒng)合”之義,其更為切實的含義應該是“統(tǒng)而用之”:至善能生善、惡,亦能用之、化之。

         

        善如何用惡呢?要對此作一普遍性的說明,必須詳細展開方以智所論經(jīng)、權(quán)關(guān)系,以及時中、用中等概念。限于篇幅,這里僅以情欲、小人等具體的“惡”為例?!翱v情而不中節(jié),則惡;斷滅以為無情,亦惡?!薄?1】“七情五欲,非人間教者之所謂惡乎?圣人節(jié)而化之,即統(tǒng)而用之矣?!?2就個體而言,對于情欲方面的過與不及所導致的惡,應該使之有所節(jié)制、得到引導和紓解,這樣的“用惡”重在方向的指引和程度的調(diào)適。就群體來說,善與惡的典型代表無疑是君子與小人:“重善賤惡,而必用惡,猶重君子賤小人,而必用小人?!薄?3】《周易》的《泰》《否》二卦講君子、小人消長之道,方氏父子常常借之說明“待小人亦有道”。值得注意的是,方以智所說的“用小人”并非功利主義式的,而是告誡君子應該借由小人來進行自我磨礪,此之謂“小人者,君子之礪石也”34。君子不應該避世以求高潔,正是在與小人的不斷交鋒之中,方才成其為君子。

         

        總之,后天善、惡都要由先天至善“統(tǒng)而用之”。若善惡不能入用,“不統(tǒng)而用之,則惡既為惡,而善亦為惡”【35】,是為偏善、偏惡;若能得到恰當運用,則偏善、偏惡化為妙善、妙惡。“體其妙善,善即無善,用其妙惡,惡即無惡。豈非不落有無之妙無妙有乎?”【36】這樣的妙善、妙惡既消除了偏善、偏惡的絕對對立,是無善無惡之至善的朗然呈現(xiàn);又實現(xiàn)了個體德性和群體秩序,是體善用惡工夫的最終歸宿。


        四、結(jié)語

         

        以上從現(xiàn)存文獻中,逐一梳理出了仁樹說三喻,三者皆基于方氏體用論,然重心有所不同。首先,全樹全仁大意是仁核入土之后,下生根、上出芽,核中之仁不復見而即在全樹之中;寓意為先天之仁體不可求,仁之生意即顯現(xiàn)為個人在后天的道德、文章、事業(yè)各個領(lǐng)域內(nèi)的實踐工夫。此喻以至體無體、由用顯體為理論基礎(chǔ)。第二,剝爛復反是說核中之仁要層層剝盡核殼才能破甲而出,寓意為個人需要通過克己的努力,經(jīng)過階次漸進的修養(yǎng)工夫,才能使本具的仁體突破一己之局限而影響及于他人。此喻集中說明了仁體如何發(fā)顯為仁用。第三,二芽之喻刻畫了核仁內(nèi)含兩枚胚芽,且出土之后先長出相對的兩片嫩葉這一細節(jié),其寓意為至善統(tǒng)善惡,即先天至善之體生成、化用后天相對之善惡。偏善、偏惡得到恰當運用,能夠轉(zhuǎn)化為不落有無的妙善、妙惡,凸顯了“統(tǒng)而用之”的關(guān)鍵作用。

         

        仁樹說的整體意象尤為突出“生長”,這固然與仁之生意直接相關(guān),但反映在現(xiàn)實主張上,乃是旨在強調(diào)積累式的、進步式的個體成長。前文提到,方以智重視以“學”求仁,甚至將“學”視為人之本性,乃至人禽之辨的關(guān)捩。鳥獸自出生起就有善于游泳、奔馳的本能,但終其一生也不過如此;人類嬰兒并未從母親那里獲得這些本能,而是通過不斷學習才得以進步。方以智認為,這種“無所不學則無所不能之性”正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獨性”。總之,仁樹說的生長意象,意在說明仁體的顯現(xiàn)與發(fā)用不僅需要道德修養(yǎng),更需要學問積累,尤其是對種種專門的、具體的知識的學習,后者才是儒家下學而上達之中道。


        注釋
         
        1目前學界對方以智全樹全仁之喻的關(guān)注,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張昭煒對此喻之體用、一多、有無、宰理與至理等內(nèi)涵的分析。參見張昭煒:《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529-532頁。
         
        2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譯諸名》,中華書局,2016年,第236頁。
         
        3侯外廬主編:《方以智全書(第一冊)·通雅卷首三·文章薪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65頁。
         
        4侯外廬主編:《方以智全書(第一冊)·通雅卷首三·文章薪火》,第64頁。
         
        5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道藝》,第261頁。
         
        6如謂“理學家先揮文章、事業(yè)二者于門外,天下聰明智能多半盡此二者,不畜之而歐(敺)之,此白推(椎)所以日轟轟而杏壇所以日灰冷也?!狈揭灾亲?,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道藝》,第265頁。
         
        7方以智:《浮山文集》,華夏出版社,2017年,第353頁。
         
        8方孔炤、方以智:《周易時論合編》(中),中華書局,2019年,第690頁。
         
        9參見向世陵:《從程頤到朱熹、張栻的“休復下仁”解》,《社會科學家》2017年12月。
         
        10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一貫問答注釋·問克己》,第462頁。
         
        11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一貫問答注釋·問克己》,第463頁。
         
        12張昭煒整理:《易余(外一種)·知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60頁。
         
        13張昭煒整理:《易余(外一種)·時義》,第84頁。
         
        14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奇庸》,第200頁。
         
        15張昭煒整理:《易余(外一種)·中告》,第52頁。
         
        16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一貫問答注釋·問克己》,第465頁。
         
        17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一貫問答注釋·問克己》,第463頁。
         
        18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譯諸名》,第236頁。
         
        19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三征》,第67-68頁。
         
        20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一貫問答注釋·問一貫》,第421頁。
         
        21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所以》,第304頁。
         
        22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所以》,第312頁。
         
        23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所以》,第309頁。
         
        24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公符》,第154頁。
         
        25廖璨璨認為,方以智思想中“作為絕待的‘至善’不落于具體相對的善惡,因此不是善不是惡,也即‘無善無惡’”,并梳理了宋明理學家關(guān)于“至善”與“無善無惡”的重要論辯。廖璨璨:《至善統(tǒng)善惡:方以智與晚明無善無惡之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
         
        26張昭煒整理:《易余(外一種)·易余小引·繼善》,第9頁。
         
        27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公符》,第155頁。
         
        28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公符》,第149頁。
         
        29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公符》,第157頁。
         
        30方以智撰,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顛倒》,第174頁。
         
        31張昭煒注釋:《性故注釋》,第24頁。
         
        32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顛倒》,第172頁。
         
        33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顛倒》,第171頁。
         
        34張昭煒整理:《易余(外一種)·反對六象十錯綜》,第77頁。
         
        35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顛倒》,第171頁。
         
        36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外一種)·顛倒》,第172頁。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