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學勤】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2-06-25 08:00:00
        標簽:
             
             
             
             
            國學的主流是儒學 儒學的核心是經學
            作者:李學勤(清華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網2012年06月23日     
            
            
            
            核心提示:可是在國學里面它有一個主流,這個主流是儒學;儒學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是經學。
            
            
            
            最近幾年,國學熱不斷升溫。我常有機會去講話,關于國學我總要談到一點,國學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非常的廣博,非常的復雜,可是在國學里面它有一個主流,這個主流是儒學;儒學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是經學。我到處都這么說,不是因為今天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經學:知識與信仰”的會議,才說這個話。
            
            
            我講這個話,不是一個價值判斷,而是一個事實判斷。我講的是歷史事實,就是在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面,儒學是主流,它所占的比重和影響都特別大,而經學又是儒學的核心。不研究經學,不了解經學,應該說就沒有把握住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和核心的部分。我這樣講不是價值判斷,不是說經學是好是壞,而是一個事實判斷,是一個邏輯推論。這一點,我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學術界同仁和社會公眾的認可。
            
            
            剛才紀寶成校長回顧了經學從學科目錄中被抹去的歷史,這有當時的歷史原因。當時由于強調接受西學,在這種情況之下,蔡元培先生做了這樣的一個決定。對于這一問題怎么評價,大家可以見仁見智??墒墙泴W被取消后,幾十年之后我們回過頭來看,確實發(fā)現了問題,那就是經學在很長一段時間成了禁區(qū),很少有人愿意去研究它,很少有人愿意去碰它。
            
            
            對這個禁區(qū)打開一個缺口的是我們很尊敬的一位前輩先生,周予同先生。還記得周予同先生在建國之初就提出經學的研究,周予同先生去世后,他的大弟子朱維錚教授為他編了一本經學史論文集。應該說,那個時期在文章中談論經學的是很少的。周予同先生曾提出一個著名論斷:經學時代已經結束了,可是經學史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這句話影響很大,我前些年也曾經多次引用過。因為這句話有一個正面的效果,就是給經學研究留下一塊空間。很多人做經學史研究都要引周予同先生這段話,這句話的作用就在這里。
            
            
            大家可以看看周予同先生的著作,他是做經學史研究,實際也包含著經學研究。由此可見,這句話是周予同先生煞費苦心的一個提法。可是這個提法也有一個問題,今天在座的各位不見得會同意他的觀點。這個提法首先是“經學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里面實際就暗含著經學已經沒有任何實際作用了,――不然為什么經學時代會結束呢?當然周予同先生關于“經學時代”有他自己的解釋,他認為經學時代是經書可以指導人生、指導政治、建構國家結構、引導國家方向等等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可是儒家的五經、十三經對于今天的中國人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嗎?今天不少學者說,儒家的經,經過研究,不僅對于今天,對于未來的中國,甚至對于全世界的文化都可能有所貢獻。
            
            
            今天經學史當然是需要研究的,在座的姜廣輝先生主持編寫的《經學思想史》,是從思想史的角度研究經學的歷史,我認為非常好。可是我們對于經學本身,包括經本身,還應有全方面的研究。剛才紀校長講了,我們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研究經學,毛澤東說過要對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遺產進行總結。我們今天不僅僅要做經學史的研究,也應該做經學本身的研究。但是我們今天應該怎樣研究經學?這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一個問題,說句實話,我個人并不清楚,需要和大家一起探索。
            
            
            我雖然見過周予同先生,但是沒有機會向他請教,也沒聽過他的演講、上過他的課,所以我不太清楚周先生的提法是怎么得出來的。我個人猜想,他是不是受到清代章學誠“六經皆史”的影響?當然我要向大家說明,“六經皆史”這個說法不是從章學誠開始的,明代已經有人說過了,明代甚至不止一個人說過,當然他們說的內容不同。
            
            
            可是“六經皆史”的提法在章學誠那個時代,本身就是經學義理衰退的一個表現,或者說是六經的政治指導作用、現實指導作用衰退的一個結果。如果“六經皆史”,那么一定程度上六經都是史料,它就沒有義理的價值,沒有指導現實人生的作用,沒有那么神圣了。所以“六經皆史”的一個意義就是,六經已經過去了,它的義理在今天已經不再有作用了。所以在章學誠以后,有學者就反對這個命題,比如香港的饒宗頤先生。
            
            
            饒宗頤先生有一篇著名的訪問記,他特別提出不贊成“六經皆史”,因為“六經皆史”是“夷經為史”,“夷”就是“平”,他認為“經”實際上是從“史”里面提高出來的,是高于“史”的。現在你把它壓平了,把六經都變成史,這就是“夷經為史”,他是不接受的。我個人不說我支持還是反對饒先生的意見,但是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意見,饒先生提出這個意見,與他建設中國的新古典學等提法是有密切關系的,所以我覺得值得大家特別關注。
            
            
            在中國的歷史上,“經”的作用與地位與“史”是不一樣的,雖然古人說,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左經右史??墒嵌咴跉v史上、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不能認為“經”與“史”是相等的,如果說這二者是相等的,那就等于把“經”在歷史上或者說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否定了。這是我想要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想談談清代學術的一個特點,就是門戶之見,也是我經常講的。我們研究經學,確實要花相當大的力量來研究經學史。因為經學本身是一個歷史的產物,如果今天哪位要做新的經學,你不能不在歷史的基礎之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來做工作,因此就必須研究、討論經學史??墒侨绻覀兘裉熳鼋泴W史研究,就必須對前人有一個超越,有一個糾正。因為,真正意義上的經學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經學史的書或者說論文最早是寫作于什么時候?我想是在晚清,是從皮錫瑞、劉師培開始的吧。
            
            
            其實學術史包括經學史章太炎也談得很多,侯外廬先生就說過,他的學問是從章太炎來的,他是繼承章太炎的――這是他多次跟我講的。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清代的學術不能不說存在著一些偏向,或者大膽一點說是缺點。這個缺點是清代很多學人不能避免的,就是門戶之見。他們講門戶、講門派。首先是講漢宋,漢宋之后漢學里面再講古文、今文,最后講到今文學派。所以它是越分越窄,我們現有的一些經學史著作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這個缺點。而我認為如果我們要寫經學史的話,這個缺點一定要避免,再不能從門戶的角度看經學史、學術史的發(fā)展,因為那樣會造成很多問題。
            
            
            如果你是漢學的立場,主張漢學打倒宋學,一下子大家都不知道宋學了,一下子從唐代晚期跳到了明末清初。這中間通通都否定了,沒有多少書可讀了,所以說書不讀漢唐以下,不是不讀,而是你已經否掉了,沒有啦。再下一步,又分出今古文來。老實說,真正屬于今文學派的有幾本書?。繘]什么東西啦。就剩下董仲舒、《公羊》的何休注,更早可以追溯到《尚書大傳》,還是殘片,沒有什么東西了。
            
            
            所以你如果寫漢代經學史,從董仲舒就直接到漢末,到鄭玄、何休了。中間沒什么,中間這些東西都被否定了,講不出來了,都變成支離破碎的了。所以很多經學成果,很多遺留下來的東西都被忽視了,所以以前的經學史往往是門戶之見的產物。當然,我這個說法可能很荒謬,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哈哈)
            
            
            我還想講一點,可能有點不太合適。因為我是清華哲學系的學生,我的老師之一就是馮芝生馮友蘭先生。馮友蘭先生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就是中國哲學史首先是一個子學時代,然后是一個經學時代。這個已經變成常識了,不僅是中國人的常識,也是國際上研究中國哲學或思想的常識。但我認為這個說法可以修改,我居然大膽說這種話,說明我早就不配做清華哲學系的學生了。(哈哈)可是事實確實是這樣的,我們的所謂經,應該說在先秦已經存在,歡迎大家來看看我們清華簡。
            
            
            你們看清華簡里屬于《尚書》的部分是怎么抄寫的,跟其他的一些書是不一樣的。它的字工整極了,跟西周金文一樣,絕對不像上博簡的文字。為什么呢?因為它是經,經寫的時候就要工工整整,就大不相同。我們說經是什么?當然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詩》、《書》、《禮》、《樂》都不是在孔子那個時候才有的,而且在孔子那個時代已經有了崇高的地位,不管它叫經不叫經。我們看《左傳》、《國語》里面,當時的貴族都是在講《詩》、《書》、《禮》、《樂》的一些問題,將其作為一種經典來引用?!对姟?、《書》、《禮》、《樂》都是經典,人們可以對其引用、發(fā)揮,至于理解的對不對,那是學的問題,解釋的問題。所以你能說當時沒有經學嗎?沒有經學的位置嗎?孔子“述而不作”,刪定六經,他也是做經學的工作。
            
            
            所以說經學是從孔子開始的,在一定意義上是有道理的;可是你說當時就沒有經學,孔子傳播的六藝與其他學說是完全平等的,我看并不如此。事實上,當時所有人所受的教育,都是來自六藝,來自《詩》、《書》、《禮》、《樂》,不管他贊成還是不贊成。比方說墨子,墨子也講三代,也講先王。這屬于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他們都回避不了的。在這個問題上我是值得檢討的。因為1956年信陽長臺關出土了一批竹簡,我看到竹簡上有三代、先王等概念,就認為這一定是儒家的作品,可是后來被證明是墨家的。就是因為儒家與墨家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源頭,受到相同的教育,所以他們會使用相同的概念,有相近的主張。這些都屬于經學,盡管當時還沒有經學名稱。
            
            

            當時經學的影響,不限于鄒魯的縉紳之士,從郭店簡、上博簡還有清華簡來看,六藝或經學在當時的楚國也有很大影響,楚國主要是一少數族群荊楚聚集的地方,當時主要流行的是儒學和道家思想,此外沒有見到其他諸子。郭店簡的墓葬約為公元前三百年,這個時代就是方以智所講的“三子會宗”的時代,孟子、莊子、屈原都生活在這個時期。在郭店簡中對《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已有系統(tǒng)的表述,由此我們可以想見楚國是怎樣的一個文化面貌。所以這些問題,既是經學的問題,也是今后我們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的重要問題,謝謝大家!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