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耀】包容與正直的中國智慧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4-05-25 23:03:03
        標簽:

        包容與正直的中國智慧

        作者:張耀(寧波大學(xué)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講師)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初四日乙亥

                  耶穌2024年5月11日

         

        【國學(xué)爭鳴】

         

        先秦諸子百家“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皆“務(wù)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開啟了諸子學(xué)序幕的老子與孔子也都以天下安治為理想。而天下安治并非一蹴而就,人們?yōu)橹幚砀鞣N微觀、具體的問題,“報怨”的問題便是其中重要一項,因為小怨常隨著人們相互的報復(fù)而積累成大怨最終導(dǎo)致不可收拾的局面。而老子與孔子早在兩千年前便就這一問題提供了不同解決方案,他們?yōu)槭澜缢暙I的中國智慧不可忽視。

         

        “報怨”是先秦兩漢的常見詞匯,“報”可理解為“回應(yīng)”,如報恩、報仇即以相應(yīng)行動回應(yīng)恩仇,而“怨”義近于“仇”,是指對方有負于我,我有怨仇于對方。關(guān)于如何報怨的問題,老子和孔子分別有“報怨以德”和“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說法: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第六十三章》)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保ā墩撜Z·憲問》)

         

        其實,孔老在這一問題上共識大于分歧。他們都想超越社會上流行的“以怨報怨”之行,因為這種行為基于復(fù)仇者一己之私憤,常會有過分行徑,始作俑者受到懲罰后亦不會知錯而是醞釀出更大的惡意,由此形成兩方更大的仇恨。但若是“以德報怨”,在儒家看來,這和私憤一樣“亦是私”(《朱子語類》卷四十四),因為它有刻意向?qū)Ψ绞┗輥硎召I人心的動機,若向仇家泄私憤是肆意妄為,那么對其施私惠則是刻意矯作。如果“德”被這樣濫用,又怎能用它來報答對自己有恩德的人呢?故而只能是“以直報怨”,相較于“以怨”或“以德”等手段,“以直”更體現(xiàn)出了一種公正性、袪除了個人意圖,因為“直”一方面指行為上堅持具有正當(dāng)性的準則(此即“舉直措諸枉”中的“直”,與“義”相關(guān)),另一方面指心中自然而生出合乎正當(dāng)性的意識(此即“子為父隱”之“直”,與“誠”相關(guān)),前一種體現(xiàn)于客觀行為規(guī)范的“直”可視為“天理”,后一種承載于內(nèi)在心靈活動的“直”可視為“人情”,“直”作為“天理”與“人情”的統(tǒng)一,絕非基于私意的妄為矯作。

         

        老子的立場同樣是純?nèi)淮蠊鵁o私意作祟,他所說的“報怨以德”與《論語》中提到的“以德報怨”有所不同,這絕非茍且地以利惠討好對方,因為《老子》《論語》這兩段文字中“德”概念的內(nèi)涵不完全一致。關(guān)于《老子》中“報怨”之“德”的內(nèi)涵,我們可以從書中第七十九章切入,其中提到:“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zé)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保ā独献印さ谄呤耪隆罚┻@里指出“怨”無法刻意地去“和”,對方負我而我又施惠拉攏他,即便平復(fù)雙方之間的怨隙,我心中仍會存有芥蒂(即“余怨”)。故而,老子以“有德司契”這個說法來指引我們,李零教授將此解釋為:“有德的人是拿著債券的人”,即“消除怨恨最好的辦法是并不責(zé)怪對方,讓對方欠著自己,就像拿著左契卻并不討債,俗話叫感情放債?!保ā度送吞幾撸骸蠢献印堤煜碌谝弧返诎耸徽箩屃x)可見,老子的報怨之德其核心在于包容而非以利討好對方,包容意味著不會將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這也呼應(yīng)著第六十三章中所謂“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圖難于其易”,即在趁著事情還容易處理而未發(fā)展成大難題時就將其化解。其前文的“大小多少”一句亦可理解為將小的事視為大事、將少的情況看作多的情況,亦即要謹慎地對待問題出現(xiàn)的初期、化解相關(guān)矛盾,比如以“德”包容有負于我者、消解心中之怨?!鞍荨斌w現(xiàn)著老子效法天道、自然無為的宗旨,天地皆以自然規(guī)律運行,某些人對天地不敬乃至破壞它,天地不會直接對這些人施加報復(fù),而是仍像往常一樣運行著,對這些人依舊是覆之、載之,這種至公而包容的大德正是我們所要取法的。而且我方包容無為的態(tài)度亦給對方留了機會,使之止于之前的小錯而回歸自然常態(tài)。相反,若我們逞私忿而妄施報復(fù)、結(jié)怨益深,會使對方在犯錯的路上越走越遠,甚至使他認為自己占據(jù)道理,最終會鑄成不可解決的大難題。可見,無論孔子還是老子都要求要報怨的人能保持“公”的心境而不是妄泄私憤或濫施私惠。

         

        然而,孔子與老子在“報怨”問題上的具體處理方式畢竟還是有所不同,這種不同折射了兩人思想體系的差異,更為我們思考此問題提供了新角度??鬃訌娬{(diào)“直”在“報怨”中所發(fā)揮的規(guī)范作用,即為“報怨”確定適宜的度。至于這個“度”基于何種標準,則取決對“直”的理解,這是《論語》詮釋史上很經(jīng)典的一個問題,就在近期,學(xué)界還對此展開過爭鳴:張明輝釋之為“等值返報”“對等復(fù)仇”,劉劍釋之為“正直”“直道”(詳見《光明日報》2022年3月7日第13版及2022年6月20日第13版)??梢?,前者的“度”基于“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公平原則,后者的“度”則基于君子的德行規(guī)范,孔子立場可能更偏重后者。無論公平抑或德行,它們都代表著一種是非善惡的標準,而且因為“直”兼具“義”與“誠”兩個維度(詳見前文),故而這種標準又是直接發(fā)自我方內(nèi)心的。然而,道家則意識到這種標準未必有普遍性,每個人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直”,人們?nèi)魮?jù)此報怨,那么在對方看來常是不直、過當(dāng)?shù)?,故而老子理論試圖超越世俗所計較的是非、曲直、善惡等問題。當(dāng)然,老子又并非混淆是非、不辨曲直、顛倒善惡,刻意去混淆、顛倒恰說明觀念上有是非善惡等“前識”(《老子·第三十八章》),老子則已然先在認知層面“滌除玄覽”并“渾其心”(詳見《老子·第十章》及《第四十九章》),不再以是非善惡的框架來認識他人行為,由此形成一種包容的德,即“報怨以德”之“德”。這種德能一視同仁地對待善人與不善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第四十九章》),故而,“上德若谷”“建德若偷”(《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德能像山谷般虛空容物、謙和處下,甚至?xí)蝗苏`認為茍且軟弱??蛇@種對不善者的包容恰恰是得道的體現(xiàn),因為“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ā独献印さ诹隆罚?,體道的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是以“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老子·第二十七章》)。當(dāng)善人通過體道含德來處置與不善者所結(jié)之怨時,雖然他不能立刻彌補損失,但老子相信“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有德的善人給了對方機會,也給了自己機會,“道”最終會給出恰當(dāng)?shù)幕貞?yīng)。

         

        當(dāng)然,老子與孔子不同的報怨方式都指向了同一個目的,即達成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安治,而且我們還應(yīng)看到,在達成安治的過程中,這兩種看似對立的方式其實又存在著互補的關(guān)系。老子與孔子所推崇的“治”不是由武力強迫來達成的,而是源于人們內(nèi)心自發(fā)、自覺地與他人友善共處,這便要求結(jié)怨的雙方能由對話溝通達成共識,在內(nèi)心深處消解怨恨。而促成對話恰是孔老的主張共同旨趣,兩者之間的差異亦有互補之效。一方面,前文提到,人們常囿于一己所見之“直”來報怨,這種視野也使結(jié)怨雙方難以形成對話的空間,而老子的“德”則能淡化人們原有的是非曲直之見,從而打破雙方固有的隔閡、為對話開辟更多空間、將沖突控制在最小范圍;另一方面,打破隔閡后,對話雙方還要構(gòu)建共識,孔子所推崇的“直”便成為雙方共同探索的目標,由此形成被雙方都認可的正當(dāng)原則,助力于雙方解決舊怨、預(yù)防新怨??梢姡鬃拥摹爸薄迸c老子的“德”在相結(jié)合后便能促成對話、去怨成治,故而孔老在相遇時便發(fā)生過極有歷史意義的對話,而之后中國儒道互補的文化也在歷史上不斷醞釀出各種對話,由此消解怨仇、保障安治、實現(xiàn)了文明恒久不絕的發(fā)展,老子、孔子的這些智慧對當(dāng)今沖突頻發(fā)的世界顯然有著重要意義。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