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以遷善
作者:余足云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十七日戊子
耶穌2024年5月24日
“悔以遷善”出自王陽明《悔齋說》:“悔者,善之端也,誠之復也。君子悔以遷于善,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惡。”意思是,悔悟、反省自己的過錯,就會棄惡向善。
悔,形聲字。從心,每聲。左邊是心,說明悔是來自內(nèi)心深處。右邊通晦,表示灰暗。本義為悔恨、懊悔?!墩f文》:“悔,恨也?!倍斡癫米ⅲ骸盎谡?,自恨之意?!蹦铣櫼巴酢队衿罚骸案囊玻抟??!?/span>
悔作為一種道德情感和心理過程,歷來是儒家用以提升個人修身境界的重要理念和方法。《周易》:“震無咎者存乎悔。”《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朱熹曰:“學者做得事不是,須是悔?!痹鴩裕骸澳嬉换谧?,無事不可挽回也?!笨梢?,悔是對以往“過”的一種深刻自省和反思,目的是為避免將來再犯同類之錯,以達到“不貳過”,從而最終實現(xiàn)“無咎”的境界。
因此,悔是助推個人成長進步、實現(xiàn)自我更新甚至脫胎換骨的良藥。朱熹曾言:“悔字如春,萬物蘊蓄初發(fā)。”悔就如同春天萬物生發(fā)始煥新一般,既是自我更新的發(fā)端、開始,更代表個人道德生命實踐的勃勃生機以及積極求新、向善的強大能量?!盎凇钡陌l(fā)心和動念,是對天理、大道、良知的一種自主性的覺悟或覺醒?!盎凇钡倪^程,就是對照良知、大道、公義、原則等,主動自查其錯、自思其過,祛除那些不符合天道公義、法紀法規(guī)和道德原則的過失過錯,從而實現(xiàn)個人自我道德更新和境界升華。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薄盎凇钡淖罱K目的還是要改過?;谂c改是一個前后相續(xù)、知行合一的過程。如果只悔而不改或文過飾非,久而久之,小過、小錯也終會釀成大錯、大惡。正所謂“然君子之過,悔而弗改焉,又從而文焉,過將日入于惡”。
據(jù)清代李颙《二曲集》記載,宋朝官員楊庭顯年少時狂妄自大,“居常自視無過,視人則有過?!币惶欤哉Z,難道其他人都有過錯,唯獨我沒有過錯嗎?沒有反思真是危險啊!于是,經(jīng)過認真的反思,方才知曉自己也有過錯。再三反思,則大為驚恐,決定“痛懲力改”。此后,每當聽到他人談?wù)撟约哼^失之處,楊庭顯都會內(nèi)省自責,即便夢中也是悔恨不已,甚至感慨哭泣。他甚至說,如果有砍柴、放牧的小孩對我說“我教導你”,我也會恭敬聽從。世人紛紛贊嘆楊庭顯這種“悔改”行為。楊庭顯卻說:“昔甚不然,吾改之耳。”正因痛徹心扉的悔悟,棄惡向善、由邪趨正的真心改過,才實現(xiàn)了他人生的凈化與升華。
“悔而又悔,以至于無過之可悔。新而又新,以極于日新之不已?!薄白曰凇弊鳛閷崿F(xiàn)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是一個永無止境、久久為功的過程,需要依靠個人內(nèi)心強大的自主性、強韌的耐性和毅力,做到日日、月月、年年去恒久堅持。為此,日記也成為悔悟的重要形式和載體,也足見古人悔悟、修身的精進、精密程度。晚清名臣曾國藩,一生堅持撰寫日記以自悔改過,還將其交與師友批閱,與同鄉(xiāng)、朋友交換,以督促自己能及時糾誤、改錯,即便病入膏肓之時,仍在自省、悔悟。
對黨員干部來說,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常拿“自悔”之鏡去對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勇于悔錯,真心改過,不斷更新、提升個人的生命境界和道德水準。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李曉巧】詩圣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