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梁濤】知道、可道、守道與論道 ——讀《荀子思想理論范疇及體系》

        欄目:書評讀感
        發(fā)布時間:2024-06-08 16:30:47
        標簽:

        知道、可道、守道與論道

        ——讀《荀子思想理論范疇及體系》

        作者: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荀子研究學會副會長)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初八日己卯

                  耶穌2024年5月15日

         

         

         

        荀子曾將求道的過程概括為:知道、可道與守道。這同樣可以表達為學的境界,其中“知道”是對道的認識和理解,這是人與道關系的初級階段?!翱傻馈笔菑膬r值觀念上認可道,這是人與道關系的發(fā)展階段?!笆氐馈笔菍Φ赖膱允兀婷魇欠?,排除干擾,這是人與道關系的成熟階段。而要達到以上三重境界,除了個人的努力外,還需要論道,有三五志同道合者,有坐而論道的環(huán)境,相互啟發(fā),共同努力,如此方可有所成就。近讀劉振英、田青兩位博士所著《荀子思想理論范疇及體系》(下簡稱《體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12月)一書,感覺其對荀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正可用知道、可道、守道來概括。而該書的出版,與邯鄲學院近些年積極推動荀學研究,為青年學者提供的論道的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

         

        知道:忠實經(jīng)典,還原文義

         

        《荀子思想理論范疇及體系》,顧名思義就是要對荀子思想理論的主要范疇進行歸納和總結,達到對荀子思想的客觀認識和理解。經(jīng)過多年的推動,荀學已然成為當今的一大顯學,但對荀子思想——道——的認識,仍多有分歧,以人性論為例,學界就存在性惡心善說、性樸說、性危說等不同觀點和看法。如何消除分歧,對荀子人性論做出合理的解讀,就成為荀學研究的一個急需攻克的難題。《體系》一書注意到《性惡》篇多次提到“今人之性惡”,進而提出性惡并非對人性的抽象概括,而是對具體時代人性的表述。這個時代就是戰(zhàn)國大分裂、大動蕩、大戰(zhàn)亂、大變革的時代,是燕、趙、秦、韓、楚、魏、齊七國對峙、兼并的時代。僅荀子在世時,就發(fā)生七次較大的戰(zhàn)爭:齊滅宋之戰(zhàn),燕、趙、楚、魏、秦五國破齊之戰(zhàn),齊伐燕及田單收復齊地之戰(zhàn),秦將白起攻楚之戰(zhàn),秦擄楚地“六千里”之戰(zhàn),秦趙上黨之戰(zhàn),秦趙邯鄲之戰(zhàn)?!缎詯骸冯m為討論人性論之作,但文中提到“今人之性”就有8次之多,作者由此提出:“今人”應指以“秦人”為代表的戰(zhàn)國時期的人。荀子將戰(zhàn)國末期人性特征概括為:好利爭奪、疾惡殘賊、好色淫亂。有鑒于此,荀子對“今人之性”做出道德判斷:人之性惡。荀子認為這種惡之性是戰(zhàn)國時期國與國之間殘賊、淫亂,“犯分亂理而歸于暴”的根本原因所在,止住了人性惡,就止住了爭奪、戰(zhàn)亂。因此,荀子性惡論的矛頭所向,是戰(zhàn)國時期秦昭襄王、齊湣王為代表的國君掠奪土地和人民、侵占財富和資源的無可節(jié)制的欲望,以及這種人性欲望引發(fā)的兼并戰(zhàn)爭對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傷害?!敖袢酥詯骸辈皇欠褐缚鐣r代的人性,而是指特定時期政治、軍事等因素影響下人性的表現(xiàn)。

         

        筆者曾指出,荀子的思想存在歷時性的發(fā)展,其對人性的表述就存在規(guī)范性和描述性的不同用法,《富國篇》提到“害生縱欲”,認為縱欲則害生(性),其性是一個規(guī)范性概念,而非描述性概念,性雖然包括欲,但只有在一定范圍內,不傷害人之健康和成長的欲才可稱作是性?!墩罚骸靶詡^之病?!闭谴艘?。這與后來用“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非相》)“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榮辱》)論人性、人情顯然有所不同。對于荀子的思想包括人性論,更應從歷時性的角度加以考察,而不應簡單地一刀切,在性惡還是性樸之間做無謂的爭論。學者已注意到,《荀子》三十二篇中,只有《性惡篇》提到性惡,而其他各篇均未明確肯定性為惡,荀子在《性惡篇》是從“好利”“疾惡”“好聲色”來理解性的,這與其他各篇也有所不同,這種不同恐怕只能從具體的歷史背景去理解,而《體系》一書關于“人之性惡”的解讀,對于澄清荀子思想——道——認識中的種種分歧和爭論,無疑有著啟發(fā)意義。

         

        可道:正本清源,重估荀學

         

        歷史上,荀子由于教出兩位法家弟子而受詬病,當代學界圍繞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一直存在爭論?!扼w系》一書將荀子與商鞅、韓非子進行比較,肯定荀子為儒家,雖然其思想存在一定的時代烙印,但荀學構成儒學的一個重要面向,缺了荀學,儒學必將是不完整的。

         

        《體系》對荀子與法家做了多方面的對比,而對荀子的思想——道——多有認可和肯定。作者指出,商鞅以農(nóng)戰(zhàn)為強國之路,荀子以化性起偽、明分使群為實現(xiàn)社會文明的路徑,這是霸道與王道的對立。商鞅以“以刑去刑”為治國國策,荀子以禮法融合為立國方略,這是刑罰與禮法的對立。商鞅排斥禮樂和儒士,荀子把大儒視為平定天下的根本,這是毀滅文化與尊文崇禮的對立。商鞅依靠戰(zhàn)時動員的農(nóng)戰(zhàn)政策雖可取一時之效,但難以行之久遠,為以后秦二世而亡埋下隱患。荀子隆禮重法,通過化性起偽,實現(xiàn)個體與社會的和諧,進入一種人倫文明的社會狀態(tài)。荀子的理想雖未實現(xiàn),但較之孟子的理想主義,在當時更具有可行性,以后的統(tǒng)治者也主要是用荀學去調整商韓之學的“刻薄寡恩”,“兩千年之學,荀學也”正是由此而來。只不過《體系》的作者,更多是從“可道”、從正面去理解譚嗣同的這一著名斷語。

         

        守道:去粗存精,弘揚發(fā)展

         

        荀子的基本思想為何? 需要如何繼承和發(fā)展? 這涉及“守道”的問題,因而受到荀學研究者的特別關注。在2018年第四屆國際荀子研討會期間,部分與會學者專門就此問題展開討論,認為可以將荀子思想概括為:天生人成,通于神明;義利兩有,性惡心善;隆禮重法,積善成德;知通統(tǒng)類,法先后王。可稱為荀子思想新論綱,代表了學界的最新看法和認識(梁濤:《荀子思想新論綱》,《清華大學學報》2021年6期)。

         

        《體系》一書將荀子思想理論體系分為王道論、成圣論、正名論三個方面,對荀子展開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作者指出,化性起偽是荀學的核心范疇,將其概括為兩個層面六種方法。在認識層面包括去“臧”守“虛”、摒“枝”擇“壹”、去“亂”取“靜”三種方法,所謂去“臧”守“虛”,是指心在認識事物規(guī)律時要虛懷若谷,有接受新事物、新見解的胸襟和度量。所謂摒“枝”擇“壹”,是指心在認識過程中發(fā)揮辨別、權衡、選擇的作用,堅持真理,不以錯誤妨礙正確,不因遮蔽而有損光明。所謂去“亂”取“靜”,是指讓心不被錯誤思想抑制,不為繆見遮蔽,不為“劇夢亂知”,真正進入光明澄澈之境。在實踐行為層面包括禮法的引導、老師的教育、環(huán)境與習俗的熏染等三種方法,這六種方法,從認識活動的虛心悟道、恒久持一、靜心養(yǎng)智,到實踐行為的踐行禮法、師生切磋、風俗熏染,最終積善成德,化性起偽,完成人格的全面培養(yǎng)。荀子化性起偽的兩個層面六種方法,在今天教學實踐與人格養(yǎng)成上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

         

        論道:以文會友,砥礪切磋

         

        需要說明的是,《體系》一書的出版與邯鄲學院濃厚的學術氛圍是分不開的,是邯鄲學院積極推動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大約十余年前,當時的邯鄲學院校長楊金庭來京登門拜訪,請我?guī)椭苿雍惖能鲗W研究,由此開始了我與邯鄲學院的合作。之后分別于2012、2014、2016、2018、2023年在邯鄲學院召開了五屆國際荀子學術研討會,《邯鄲學院學報》設立了“荀子與趙文化”研究專欄,發(fā)表了大量荀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該欄目也被評為教育部和中宣部的名欄,邯鄲學院當之無愧地成為當今荀學研究的重鎮(zhèn)。

         

        研究荀子思想,要從細讀文本開始,故從2012年開始,我在邯鄲學院組織了《荀子》讀書班,與邯鄲學院的青年教師與學生一起研讀《荀子》。由于領導重視,讀書班在當時產(chǎn)生了不小的反響。《體系》一書的作者之一劉振英博士本為文學出身,畢業(yè)后來到邯鄲學院工作。據(jù)他講,他與荀子結緣就是在《荀子》讀書班上,由此開始了對荀子的研究。《荀子》讀書班能夠延續(xù)下來,主要就是靠劉振英等幾位年輕老師的堅持。荀子曾言“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又言“知者論道而已矣”。學術成果的出現(xiàn),離不開良好的論道環(huán)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希望在邯鄲學院良好的學術氛圍中,在荀學熱的推動中,能有更多的優(yōu)秀成果出現(xiàn)。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