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己之學”的三層意蘊
作者:趙娟(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十二日壬子
耶穌2024年6月17日
《論語·憲問》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睂Υ?,朱熹引用程子的解釋說:“為己,欲得之于己也;為人,欲見知于人也?!惫糯淖x書人,希望自己學有所得,因此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今天的讀書人,希望自己見知于人,因此努力尋求外在認可。程子又說:“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于成物。今之學者為人,其終至于喪己?!惫胖畬W者為己,不斷完善道德品格,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功名富貴也自然而來,這就是“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學者為人,刻意追求社會認可,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執(zhí)著于外在之物,以至于迷失了自己,“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
那么,究竟什么是“為己之學”?在筆者看來,儒家“為己之學”主要包括以下三層意蘊。
“為己之學”首先意味著向內探索。在中國古代,真正的“學者”是指那些有志于探索真理、體悟大道的讀書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志于道”之人。他們并不僅僅滿足于“工文藝、煉才識、謀身世”,為自己“求得此生之安”,而是要“勤修道德,鍛煉性情,尋究天人,以殷殷焉求得乎所性之理”??梢哉f,凡夫俗子往往沉迷于謀劃“一世之計”,而君子和圣賢不懈追求的乃是“萬世之計”。正因如此,“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擔憂的是自己尚未了悟大道,外在世界的成敗得失、窮通壽夭,都不足以讓他內心泛起漣漪。一旦明心見性、了悟大道,則死而無憾。故而孔子曾感慨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向內探索的主要途徑是反求諸己。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孟子也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都是強調向內探求。在儒家看來,“為己”的途徑主要是“求諸己”,“為人”的途徑只能是“求諸人”。換言之,“為己之學”求諸己,那么就獲得了精神的自由,“為人之學”求諸人,則必然會受到外在的束縛。所謂“為己之學”,就是“求其放心”。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他看來,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不僅“人皆有之”,同時也是“我固有之”,是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只是后來逐漸放逸、迷失了。讀書問道的最終目的,就是把那個迷失的本心本性找回來,這才是真正的學問。陸世忱在《就正錄》中說:“吾人此身在天地間,原至微末。若小體是從,營營一生,何異犬馬。若非有此著學問,豈不辜負一生?!币簿褪钦f,向外求取,從其小體,汲汲于名利,就是小人;向內探索,從其大體,致力于求道,就是大人。
“為己之學”還意味著仁者自愛。儒家主張“仁者愛人”,認為仁德的根本就是“愛人”二字,它是一種品質、一種能力,而“愛人”的前提乃是“自愛”,也就是關愛自己、提升自我。1973年甘肅省金塔縣肩水金關遺址出土的漢簡《論語》中有這樣的語句:“子曰: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知之至也?!笨梢?,孔子不僅將“自愛”視為仁的內涵,而且認為它是“仁之至”,亦即最高的仁。《荀子·子道》中也記載了顏淵“知者自知,仁者自愛”之語,強調仁者要以“自愛”為起點。這充分表明,“愛人”首先要“愛己”。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怎么可能愛其他人?在《傳習錄》當中,王陽明強調,“須先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去種根”。在他看來,“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一個人要懂得以“深愛”作為自己人生的根基。如此,人生之樹才能夠茁壯成長?!皭奂骸币惨馕吨c自己和諧相處。當一個人有能力與自己和諧相處,才能自然而然跟他人融洽共處,因為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系乃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我們的內在。若一個人有能力獨處而始終保持“慎獨”,那么就不會依賴和受制于各種外在的境況,從而安住于此時此地,面對各種人生處境而“不改其樂”。
“為己之學”還意味著修己安人。一個人讀書為學、探索真理,首先要有益于自身,才有可能使他人受益。試想,如果自己都不曾受益,怎么可能幫助其他人呢?所以,首先要提升自己,然后自然而然地影響和幫助身邊的人。關于“為己”與“為他”的關系,《論語·憲問》記載子路問孔子何為君子,孔子答道:“修己以敬。”子路問:“如斯而已乎?”孔子接著說:“修己以安人。”子路進一步追問:“如斯而已乎?”孔子答道:“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己就是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安人就是幫助自己身邊的人。在孔子看來,修己方能安人,修己就是安人。換言之,自利方能利他,自利就是利他。一個人通過學習和踐行古圣先賢的教誨,解決自己的無知和煩惱,本身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幫助。如同一株鮮花,它自然而然地盛開,凡是靠近它的人都能夠感覺到它的美麗和芬芳。真正的儒者戴仁而行、抱義而處,他的君子風范和人格魅力會自然而然地感染到身邊的人?,F(xiàn)代社會盲目強調努力,盲目追求成功,而忽略了心靈的滋養(yǎng)、智慧的提升。問題在于,一個人如果缺乏智慧,他越是積極有為,給他人和社會帶來的往往是更多的麻煩與困擾。所以,儒家的“為己之學”就是強調要通過自利來利他,修己以安人。
總而言之,“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是兩種不同的學習動機。在儒家看來,“為己之學”就是“君子務本”,最終立己而立人;“為人之學”就是“舍本逐末”,最終鮮有不敗者。時至今日,“為己之學”逐漸失落,“為人之學”盛行于世,讀書為學常常淪為求取名利的一塊敲門磚。在當今社會,一些人表面上學識淵博甚至著述甚豐,但是實際上精神空虛、內心迷茫,他們的所有努力,不過是追求外在世界的認可。故而,重溫儒家的“為己之學”,對于現(xiàn)代讀書人而言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