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作者:董婧宸(北京師范大學(xué)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國文字整理與規(guī)范研究中心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十六日丙辰
耶穌2024年6月21日
夏至 草蟲/繪
【字說節(jié)氣】?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個節(jié)氣,一般在公歷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交節(jié)。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夏至是最早被先民觀測和記錄下來的節(jié)氣之一。早期文獻中,尚無“夏至”之名,《尚書》言“日永星火”,這是以“日永”稱述夏至,說夏至這一天白天最長,大火星出現(xiàn)在黃昏的星空中?!吨芏Y·神仕》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边@是以“夏日至”稱述夏至,說神仕要在冬至日祭天神和人鬼,在夏至日祭地祇和物魅?!秴问洗呵铩分?,“日長至”和“夏至”二名并見。戰(zhàn)國秦漢以來,“夏至”之名逐漸通行,成為這一節(jié)氣的定名。
早在商代甲骨中,作為季節(jié)的春和秋就已出現(xiàn)。到了西周時期,才出現(xiàn)了作為季節(jié)的夏和冬。夏何以得名?追溯早期的文字、音韻和訓(xùn)詁資料可知,“夏”兼有夏季、大夏、華夏諸義,蘊含著壯大、壯美的詞義特點。就字形而言,在甲骨文中,就出現(xiàn)了用作人名的“夏”字,上從日,下像人形,描繪出烈日炎炎下人跪坐在太陽之下的景象,形義與天氣炎熱有關(guān)。在金文、小篆、隸楷階段,“夏”的字形幾經(jīng)變化,有的增添手、足之形,發(fā)生繁化;有的簡省日、手之形,發(fā)生簡化,并最終演變?yōu)榭瑫摹跋摹弊?。許慎著眼于小篆“夏”像人形,故《說文》:“夏,中國之人也?!边@是緊扣華夏之義作出的解釋。從音義來說,無論是季節(jié)之夏,還是華夏之夏,與嘏、假等詞音近義通,取義于大。揚雄《方言》:“嘏,大也?!薄扒貢x之間,凡物壯大謂之嘏,或曰夏?!庇衷疲骸跋?,大也?!薄白躁P(guān)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而愛偉之謂之夏,周鄭之間謂之嘏。”揚雄指出,夏和嘏是方言音轉(zhuǎn),均有壯大之義。表示壯大義的嘏,亦通作“假”?!稘h書·律歷志》:“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边@是說夏、假音義相通,夏季因萬物長大、陽氣旺盛而得名?!栋谆⑼āぬ枴罚骸跋恼?,大也,明當守持大道。”這是說有夏一朝因守持大道而得名。三代以夏為始,華夏也由此得名。在“夏”的造字和命名中,蘊含著古人對夏季之時令特點的觀察。至于“至”字,甲骨、金文中的至,像箭射中靶子,至的本義是到達,引申有極點的意義。
在古人看來,夏至是夏天的極點。古代文獻中,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夏至的特點?!独m(xù)漢書·律歷志》劉昭注引《月令章句》:“夏至之為極,有三意焉:晝漏極長,去極極近,晷景極短?!边@是說夏至有三極: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是太陽到達北回歸線,離北極星最近的一天;夏至也是太陽高度角最大,一年之中日晷的影子最短的一天?!对铝钇呤蚣狻费韵闹翞椤拔逶轮?,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這是從陽氣旺盛至極的角度來說的。從冬至開始,陽氣上升,到了夏至,陽氣至極。夏至以后,陰氣初萌,陽氣漸消,黑夜?jié)u長。故白居易在《思歸》中寫道,“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古代每逢夏至,皇帝要舉行隆重祭地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鼻宕始壹赖?,一般在地壇的方澤壇中舉行。
夏至之后,氣溫不斷升高。民諺云:“夏至三庚便數(shù)伏。”古人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以節(jié)氣中的夏至、立秋為參考,并參考干支紀日,形成了悠久的三伏傳統(tǒng)——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實際在小暑和處暑之間,有三十天、四十天的不同,均以夏至為起點,是一年之中最為暑熱的時節(jié)。
夏至,北方有吃冷面、南方有食粽子的習(xí)俗?!兜劬q時紀勝》:“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彼渍Z也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宗懔《荊楚歲時記》:“夏至節(jié)日,食粽?!毕闹恋奈锖?,為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也是荷花開、驟雨至的時節(jié)。在古人的詩文中,不乏對這些物候的吟詠和記述。如唐人《詠二十四氣詩·夏至》“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韋應(yīng)物《夏至避暑北池》“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白居易《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分別從夏至的聲音、顏色、氣味和飲食入手,寫出了夏至?xí)r的獨特景象——躍然紙上的,是蟬鳴聲聲的夏至雅韻,竹綠含粉的夏至顏色,更是荷香清幽、粽香鮮嫩的夏至味道,壯哉夏至!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