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莊公三十一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十二日辛亥
耶穌2024年8月15日
[春秋]三十有一年,春,筑臺于郎。
夏,四月,薛伯卒。
筑臺于薛。
六月,齊侯來獻戎捷。
秋,筑臺于秦。
冬,不雨。
魯莊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63年。
春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三十有一年,春,筑臺于郎?!濒攪诶尚拗艘蛔吲_。至于這座高臺是景觀性質(zhì)的還是出于軍事預(yù)警需要的,沒看到詳細的解釋。
這件事《左傳》和《榖梁傳》都沒關(guān)注,《公羊傳》解釋了一句:
何以書?譏。何譏爾?臨民之所漱浣也。
認為《春秋》記錄這條是有譏諷的意思,因為這個臺修筑的位置不太合適,靠近老百姓洗漱浣衣之地——言下之意這個臺有可能影響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水了,所以《春秋》記錄下來以示譏諷。
夏季,《春秋》記錄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夏,四月,薛伯卒?!边@里沒有記載這位薛國國君的名字,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位、是不是魯隱公時代與滕侯爭先的那位。這件事三傳都未關(guān)注。
《春秋》夏季的記錄第二件事是“筑臺于薛。”一般都認為這里的“薛”與上一條記錄中去世的“薛伯”之薛,不是同一個地方,同名異地——想想也是,薛國的國君剛?cè)ナ?,魯國怎么可能在別的國家國喪期間去人家的地盤上大興土木?
這件事《左傳》和《榖梁傳》還是都未關(guān)注,《公羊傳》解釋說:
何以書?譏。何譏爾?遠也。
在薛地修臺被記錄,是因為離魯國(核心統(tǒng)治區(qū)域)太遠了——遠,就意味著成本的增加,可能也是認為勞民傷財吧。不過我覺得如果從戰(zhàn)爭防御工事角度去思考,也許這個是為了戰(zhàn)爭防御需要而在邊遠地方修建的工事吧。
《春秋》夏季的第三件事是“六月,齊侯來獻戎捷?!憋@然是去年齊桓公救助燕國打敗戎人之后,來給魯國分一部分戰(zhàn)利品。也許齊桓公那次伐戎得到了魯莊公的支持和幫助——畢竟事先兩人有為此事而會面的記錄,所以這次來分享一下戰(zhàn)利品吧。但是《公羊傳》不這么認為:
齊,大國也,曷為親來獻戎捷?威我也。其威我奈何?旗獲而過我也。
齊國是大國,為何齊桓公親自來我們魯國進獻攻打戎人的戰(zhàn)利品?這是給我們示威。如何示威?就是排隊張旗,陳列著戰(zhàn)利品從我們魯國經(jīng)過。
言下之意,魯國其實沒參與齊桓公伐戎,而且齊桓公來也不是給魯國分享戰(zhàn)利品的,就是耀武揚威經(jīng)過魯國順便譏諷一下魯國威嚇一下魯國。
《榖梁傳》的看法則不同:
“齊侯來獻捷”者,內(nèi)齊侯也,不言使。內(nèi)與同,不言使也。“獻戎捷”,軍得曰捷。戎菽也。
菽,指豆類。《春秋》記錄說“齊侯來獻捷”,是說我們把齊侯當自己人,沒有用“使”,表示他跟我們魯國自己一樣,所以沒有用“使”。所謂“獻戎捷”,軍隊打勝仗取得的戰(zhàn)利品稱“捷”。這次進獻的就是戎人那里出產(chǎn)的豆類——按這觀點,反而認為《春秋》這條記錄是表示魯國跟齊桓公很親近。
《左傳》的說法又自成一家:
三十一年,夏,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
四夷,即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即中原之國?!蹲髠鳌氛J為這件事不符合禮制,原因在于如果諸侯征伐四夷有功,則向周王進獻戰(zhàn)利品,周王以此來警示蠻夷。如果是中原的國家之間作戰(zhàn)便不獻捷(注:因為諸侯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之間打仗,周天子夸贊誰都不合適)。各國諸侯之間不互相贈送俘虜。
《左傳》只是認為齊桓公這次做的事情不符合禮制,因為要獻也應(yīng)該是獻給周王,而不是諸侯之間這樣搞。至于《春秋》這樣記錄到底是認為齊桓公給魯國示威還是表示齊桓公和魯國親近,則未做評價。
秋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秋,筑臺于秦。”秦,杜預(yù)注釋說“東平范縣西北有秦亭。”則在今天的河南省范縣一帶——不過范縣在地理上屬于河南在山東的飛地。
《公羊傳》對這條記錄解讀如下:
何以書?譏。何譏爾?臨國也。
在秦地修這高臺被記錄,是表示譏諷,之所以譏諷是是因為離魯國國都太近了。
——反正今年魯國在三個地方修臺,《公羊傳》都認為有問題。
《榖梁傳》的解讀就復(fù)雜了不少:
不正罷(pí)民三時,虞山林藪澤之利,且財盡則怨,力盡則懟,君子危之,故謹而志之也?;蛟唬阂校╦ī)諸桓也?;竿鉄o諸侯之變,內(nèi)無國事,越千里之險,北伐山戎,為燕辟地。魯外無諸侯之變,內(nèi)無國事,一年罷民三時,虞山林藪澤之利,惡內(nèi)也。
不正,即認為某事不正確的意思。罷,通疲,意思是使人疲乏。倚,是不同、有別于的意思。
認為魯國這年三次修臺,都疲于民力財力,這樣做不正確。設(shè)置官員管理山林藪澤與百姓爭利,老百姓沒有錢財了就會生怨氣,太辛苦勞累了就會生憤恨,君子就感覺到了統(tǒng)治出現(xiàn)危機,因此謹慎地記錄下來。也有人說,是為了與齊桓公區(qū)別開。齊桓公外無諸侯侵犯齊國的壓力,國內(nèi)沒有重大的事情煩惱,才不遠千里犯險,北伐山戎,為燕國開辟土地。魯莊公外無諸侯侵犯的壓力,國內(nèi)沒有重大煩惱,一年之內(nèi)三個季度勞民傷財與人民爭利,這是譴責魯莊公。
按這個觀點,顯然,《春秋》這一年連續(xù)三次關(guān)于“筑臺”的記錄,就是在批判魯莊公,同時還與齊桓公做對比,進一步反襯一下魯莊公施政不當。
冬季,《春秋》的記錄是“冬,不雨。”《左傳》和《榖梁傳》都沒有關(guān)注,《公羊傳》的解讀也很簡單:
何以書?記異也。
可見與往年比,這一年的冬季缺少雨水。
但結(jié)合此前關(guān)于災(zāi)情的記錄解讀看,雖然少雨,但也不至于到發(fā)生旱災(zāi)的程度。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