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學與社會治理
作者:孫廣華(湖州學院人文學院湖州史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十六日乙卯
耶穌2024年10月18日
湖學的社會治理思想以胡瑗為典范,主要承繼孟子“以德治國”“以禮治國”的理念,強調仁義道德的“內圣之學”,注重理想社會建構的倡導和實踐,首開宋代學術“內圣外王”風氣。湖學的社會治理思想承前啟后,接續(xù)傳統(tǒng)儒家的社會治理觀念,奠定了宋明理學社會治理的理論基礎。
在社會治理過程中,胡瑗認為應“擴仁義之道,使教化行于天下,德教深被于四海,則天下之人自然感悅于上”。要通過仁愛和正義的教育來引導民眾,使他們的內心充滿善意和正義感,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這種教化過程不僅有助于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還能促進整個社會風氣的向善、向理。由此可見,社會治理應以仁義的推行為第一要義,只要開啟仁心,行仁義之道,則天下之民自然“感悅于上”,德行日深。
胡瑗繼承并發(fā)揚孟子的思想,認為道德是處理社會關系和其他事務的基本衡量準則,是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基礎。在政治實踐中,僅僅依靠法律和制度是不夠的,還需要道德的支撐和引領。道德仁義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石,能夠為政治舉措提供價值導向和道德支撐。這樣的政治舉措不僅能夠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還能夠有效地促進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正如胡瑗在《周易口義》中提到的“君子之人有仁義之術,可以濟于天下為生民之福,而潛身晦跡以自卑下,不務升進以行其道,其澤不能及于物,以是天下之所共不與者也”。所謂“仁義之術”是仁愛思想的外化,應該成為社會治理的基本邏輯和思想基礎。在這種政治理念的指引下,才能施仁于民,化民以德。由此,胡瑗認為社會治理“當以仁恩之令而為之先”,彰顯出他以仁德為本的社會治理思想。
《論語·先進》中說:“為國以禮?!倍Y一直是傳統(tǒng)儒家的理論核心之一,關注禮,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論政治道,為社會治理提供形而上的終極依據,進而為社會治理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落腳點最終指向社會治理。胡瑗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他在湖州教學數年之后,“東南之士莫不以仁義禮樂為學”。禮是社會治理的基本綱領,禮不僅為社會治理確立了規(guī)范和準繩,也是社會治理政策合理與否的判定標準,如果缺禮少樂,社會就會陷入無序狀態(tài),治理便無從談起。他主張君主應該以禮治國,推行禮樂而不違禮;臣子應該以禮奉君,誠摯懇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丈夫對妻子溫柔寬厚,妻子對丈夫恭敬有節(jié)。胡瑗認為,家庭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位,建立良好的家庭人倫關系是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基礎。同時,胡瑗非常重視樹立典型的示范意義,認為君主和大臣言行都應合禮,以禮為中心,最終自然而又平實地將禮儀規(guī)范貫徹于日常治理實踐中,深入民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形成統(tǒng)一的禮儀文化意識,從而更有利于國家的社會治理。
胡瑗稱:“圣人舉此文明之道,發(fā)于天下國家,以文成其治,……制作禮樂,施為政教,以化成天下而成天下之治也?!彼ㄟ^教育,將禮樂思想傳授給民眾,使他們理解并接受這一思想。當社會中的人都能遵循禮的規(guī)范自我約束時,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寧就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胡瑗認為,國家社會的治理,能否獲得民心的支持至關重要。他在《周易口義·剝卦》中說:“夫民者,君所賴為本也。在《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泵癖娛菢嫵蓢?、支撐國家存在的最根本要素。民眾生活穩(wěn)定幸福,國家的根基就穩(wěn)固,國家的安寧和穩(wěn)定就能實現(xiàn)。胡瑗深知這一點,他又說:“蓋國以民為本,本既不立,則國何由而治哉?”民心穩(wěn)定是國家社會穩(wěn)定、秩序井然的重要基石。由此要了解民眾所需所想,使政策法規(guī)的推行盡量與民眾的利益相符合,才能在社會治理上獲得成功。反之,沒有民眾的支持和參與,國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一旦民心不穩(wěn),民眾的不滿和焦慮情緒積聚,就會埋下社會動蕩的隱患。
同時,胡瑗認為治理社會應當為民制產,輕徭薄賦,均平社會財富,為人民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保障。由此出發(fā),他主張在社會財富分配方面,政府應注重財富的均平分配,使其不要過于集中,以免貧富懸殊,影響社會治理。他以市場貨物流通為喻,認為“貨財之道,必主于均平,使多者不得積其私,少者皆得盡其養(yǎng)。天下之民,各得其所,各得其宜”。商品流通遵循均平的原則,不要過于集中,同理,財富也應當分散分配,使少者不致匱乏,社會財富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在政府稅收方面,胡瑗認為稅收不是聚斂財富的途徑,應當根據百姓的實際情況征收賦稅。在百姓生活困苦、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不得加征賦稅。并且,應當對稅收的使用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不要鋪張浪費,虛耗民力。
此外,胡瑗認為,“天下之廣,生靈之眾,一賢不可獨治,故必群賢并進于朝廷,則可大行其道”。廣土眾民的社會遠非一人之力所能承擔,必須選用賢能之士以保證政策制定與實施。用人方面要小心慎重,應以嚴辨小人與君子為前提。至于具體的區(qū)分方法則是“夫君子之所務,上思忠于君,下思利于民,其一謀一慮,必以天下之利存于心。小人則不然,其意日以殘賊良民、侵削君子為務”。君子忠君愛民,而小人則殘害百姓、陷害君子。
作為宋代理學先聲的湖學,其代表人物胡瑗在社會治理方面,以接續(xù)孟子仁政思想為己任,推行禮樂教化以期化民成俗,主張以為民制產、民為國本的思想來穩(wěn)定社會秩序,以上幾點雖然角度不同,但都互相貫通,相互關聯(lián)。胡瑗社會治理思想表現(xiàn)出強烈的經世情懷、民本思想,開啟了湖學視域下的社會治理思想之先河。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劉正武】胡瑗“湖學”與江南經濟
【下一篇】【朱漢民】胡瑗的蘇湖教法與宋代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