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有為 著《何休經(jīng)學思想研究》出版暨結語
書名:《何休經(jīng)學思想研究》
作者:鮑有為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4-12
【作者簡介】
鮑有為,1986年生,山東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兩漢、清代經(jīng)學思想研究。目前主持省社科項目三項,發(fā)表論文《清代公羊學與漢宋學的互動》《劉向“自持其〈穀梁〉義”考論》《漢代京氏易學與何休公羊災異論》《經(jīng)史之間:蒙文通的素王革命論》等多篇。校點金履祥《尚書表注》、許謙《讀書叢說》。
【內容簡介】
本書系作者博士論文修改后出版。何休作為漢末公羊學的代表,其公羊學不僅反映了漢末的社會政治,同時也融合和吸收了兩漢的學術成果。既有對董仲舒等前輩學者的學術成果的吸收與領會,亦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體會。本書以三科九旨作為綱領詮釋公羊學,目的不在釋經(jīng),而在詮釋圣人之志,以體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批評分析、對儒家理想政治的祈盼與追尋。對其研究,可有助于加深對漢代經(jīng)學思想的認識。本書側重分析何休三世說、何休例法、何休禮學、何休災異觀,以及何休與穀梁學關系,以多個專題形式呈現(xiàn)何休經(jīng)學思想的豐富性。把何休經(jīng)學思想放在秦漢思想史的流變中加以考察,主要從幾個問題入手,由不同側面剖析何休思想的特色。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何休三世說與儒家政治理想
第一節(jié) 何休與相關三世說
第二節(jié) 三世說考論
第三節(jié) 三世說在《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中的運用
第二章 何休公羊義例論
第一節(jié) 《春秋》例略論
第二節(jié) 何休的公羊例
第三章 何休公羊禮考論
第一節(jié) 何休相關禮學文獻
第二節(jié) 《公》《左》之爭視域下何休對禮制的闡釋
第三節(jié) 何休闡釋禮制的依據(jù)
第四章 何休災異論
第一節(jié) 先秦思想與災異觀念的初步形成
第二節(jié) 董仲舒與漢代災異理論的具體建構
第三節(jié) 劉向、劉歆與漢代災異的闡釋
第四節(jié) 何休與《公羊傳》災異的具體闡釋
第五章 何休與穀梁學關系考論
第一節(jié) 《公羊傳》與《穀梁傳》之比較
第二節(jié) 董仲舒與穀梁學之關系
第三節(jié) 劉向與穀梁學
第四節(jié) 何休《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與《穀梁傳》之關系
第六章 清代何休公羊學之研究
第一節(jié) 莊存與與漢代《春秋》學研究
第二節(jié) 劉逢祿與何休公羊學研究
第三節(jié) 公羊學的考據(jù)化轉向:凌曙與陳立
第四節(jié) 廖平今古文經(jīng)學觀與何休公羊學的重估
結語
參考文獻
【結語】
何休作漢末的一位士大夫,其在中國歷史中的成就,皆體現(xiàn)在他流傳至今的《解詁》一書中。此書成為后世研究漢代公羊學的必讀書目,也為理解漢代的今文經(jīng)學,以及今古文經(jīng)學的對立,提供了文獻基礎。隨著漢代經(jīng)學的衰落,魏晉之后的《春秋》學,雖然依舊涉及公羊學,但很顯然士大夫們對《左傳》的熱情要高于公羊學。而宋元時期,由于理學的興盛,士大夫更多關注《春秋》學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因而公羊學的非??晒种x基本不在研究范圍之內。而所謂的經(jīng)學家法的專守,隨著宋人主體性的增強,疑經(jīng)成為了常態(tài),何來經(jīng)典章句的專守?因此,我們討論何休的公羊學,基本只能把范圍鎖定在漢代,以及公羊學再次復興的清代。
其實對漢代公羊學的研究,迄今為止成果是很豐富的,尤其是對漢代董仲舒的研究。相對來說,何休的公羊學研究,由于其著作為注釋體裁,缺乏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綜合性,因而其哲學性、思想性高度皆難以與董仲舒比肩。但是,何休作為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經(jīng)學家,他對《公羊》的注釋不僅是漢代今文經(jīng)公羊師說的梳理與總結,更是整個漢代學術主體的深度揭示。他對《公羊傳》不厭其煩地注釋,即是他向往圣人之志的學術追求,亦是作為一個關切國家命運士大夫的情感折射。因此,何休公羊學的學術意義與政治意義,都是我們無法忽視的。
拙作選取幾個角度,對何休的公羊學加以研究,無法全面整體地反映何休的公羊學成就。但是至少可以說明幾點,一是對何休的研究,我們不能只是集中在漢人所記載的公羊學系譜中加以探討,需要從多個角度,即不要局限在公羊學中,要結合其他經(jīng)典,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共性,以及何休的獨特性。一是關于何休公羊學與董仲舒的關系,可以通過諸多問題的探討來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學術脈絡。由董仲舒到何休之間的學術發(fā)展演變,依舊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問題。
另外,何休對《公羊傳》的解讀,其實并不局限在傳,其焦點在《春秋》經(jīng)。不過,他對經(jīng)傳的解讀,一部分來自對《公羊傳》的堅守,拙作從例法、禮制等方面考察何休對經(jīng)傳的解釋,但是并不全面。其實,經(jīng)—傳—解詁,這種模式下所形成的文本,其本身便顯示了知識的發(fā)展變化,因此,我們在未來的何休公羊學研究中,可以從文本出發(fā),深入經(jīng)傳本身,解讀何休是如何解釋經(jīng)傳的,又是如何引申或發(fā)展公羊學說的,總之經(jīng)學內部許多深人的問題值得我們再度挖掘。
公羊學作為清代學術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僅關聯(lián)學術發(fā)展,更與清代社會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雖然,清人對公羊學的研究多從董仲舒入手,但解讀漢代的公羊學,相關的重要理論,都必須依靠何休的一套理論或體系。也就是說,無論如何,清代公羊學都是與何休公羊學相綁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在討論眾多學者的公羊研究中,何休是無法抹除的。我們在看待清代的公羊學時,何休的公羊學固然重要,但還是不能忽視學術主流——漢學的巨大影響。即漢學的方法,其實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清代公羊學的走向。即使一些趨向經(jīng)世層面的士大夫,依舊無法從這種影響下完全抽離出去。然而,更為有趣的現(xiàn)象是。公羊學不僅是學者政論表達的媒介,也是經(jīng)學考證的文本依據(jù),但其核心在他們眼中都未曾改變,即梁啟超所說的復古以求解放。莊、劉時代,公羊學復興壯大,尤其劉逢祿時期,治公羊學的隊伍龐大,諸如凌曙、陳立的考證學,龔、魏的借公羊以改制,一學一術,其流變清晰可見。
而伴之而起的宋學,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在曾國藩等人的主導下,成為一大學術思潮。同時,深受宋學影響的湖湘學者,也在宋學浪潮中施展抱負。其中,王闿運可算一個。雖然王氏不滿意宋學,也不喜漢學,但他在公羊學的探究中,貫徹了他“經(jīng)學以自治”的主張,這種主張背后,正顯明了他對龔、魏經(jīng)世之學的不屑。他不是一個積極主張變法改制的開明人物,在面對人心風俗早已不古的晚清,他依舊希望借經(jīng)學來施展道德教化,以之作為醫(yī)治天下之病的根本之術。在他這里,公羊學成為圣人之學,治人之道。
另外一方面,王氏的做法,其實是面對社會變革的大潮,依舊選擇留戀傳統(tǒng)的道德教化,這也預示了晚清康、梁為首的政治運動,為何遭到了葉德輝、蘇輿等保守派的抵抗。然而,我們在康有為的著作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借助公羊學,依舊在表達與其反對派相同的一個問題,即尊孔。因此,在公羊學的引領下,清代的今文經(jīng)學,與漢學、來學乃至清末的西學,皆有著相互關聯(lián),其中皆可見何休公羊學的因素。拙作無法在此詳細討論請代公羊學與清代社會政治的眾相,許多問題皆需以后作清代的相關研究,以進一步解決這些紛繁的歷史現(xiàn)象。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