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家郵報《儒家郵報》由儒家網(wǎng)主持編輯,創(chuàng)辦于2006年12月12日,系公益性電子出版物。主要為各界人士提供與當代儒家有關的各類信息,僅僅是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所刊登的文章并不完全代表編者的立場和觀點。編輯人員亦系義工,刊登、轉載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費及其它版權數(shù)據(jù),著作權、出版權事宜完全歸作者自行處理。投稿郵箱:rujiayoubao@126.com;訂閱《儒家郵報》請發(fā)一封空白電郵至rujiayoubao@126.com,標題為“訂閱”;退訂《儒家郵報》請發(fā)一封空白電郵到:rujiayoubao@126.com,標題為“退訂”。 |
一、《儒家郵報》基本情況
《儒家郵報》(電子報)是由中國大陸(內地)民間儒生創(chuàng)辦的公益性非贏利電子出版物,堅持儒家立場、民間身份、公益性質,以弘揚儒學為目標,旨在促進各界對儒家的全面了解,推動中國學術繁榮、文化發(fā)展、社會進步、民族復興。
《儒家郵報》主要登載中國當代儒家的各類信息,通過電子郵件和網(wǎng)站發(fā)布。編輯人員均系義工。主編是當代“大陸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陳明教授,執(zhí)行主編是任重博士。
《儒家郵報》自西歷2006年12月12日創(chuàng)辦以來,至今已郵發(fā)兩百多期。歷期目錄,詳見儒家網(wǎng)站“儒家郵報”專欄(http://m.lfshouyuan.com)。
二、《儒家郵報》的反響及評價
《儒家郵報》創(chuàng)辦以來,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和好評,已經成為反映當今中國儒家思想文化活動的重要刊物,被譽為當代“大陸新儒家”的機關報,對儒學復興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以下,是一些著名學者對《儒家郵報》的評價:
其一:“大陸新儒家”代表性人物、陽明精舍山長蔣慶先生:“《儒家郵報》在儒學復興過程中功不可沒,在此學絕道喪儒門淡泊之際,委實不易!”
其二: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教授:“《儒家郵報》提供的有關當代中國儒學運動各種觀點的信息,及時而且廣泛,既有主張復興儒學的觀點,也有相反的觀點和意見,這對于希望多方面了解這一領域發(fā)展動向的學者和有心者,是一個難得的窗口?!?/span>
其三:北京大學哲學系何懷宏教授:“以儒家精神辦儒家郵報為儒家留一文脈,擔歷史道義續(xù)文化薪火在現(xiàn)代別開生面。”
其四: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謝謝電子版《儒家郵報》的編者,通過這一園地,使我了解了很多的信息。貴報主辦者促進了中西馬、文史哲間的對話?!?/span>
其五: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先生:“我很贊賞《儒家郵報》包容百家的寬容精神,我在這里甚至能讀到很刺耳的批評。這種寬容精神體現(xiàn)了儒家的根本精神即‘忠恕’,也如韋伯的評價,儒家是最寬容的高級文化傳統(tǒng)。這也正是儒家的生命力所在?!?/span>
其六:臺灣大學中文系陳昭瑛教授:“《儒家郵報》以新的傳播方式將儒學的火種傳遞于新世代,并能實時發(fā)表對當下重大事件的意見,代表儒家社群發(fā)聲,使「儒家觀點」成為社會上可以為民眾參考的一種觀點,在促使中國社會成為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的過程中沒有缺席,這便是一項貢獻?!?/span>
其七:香港大學法學院陳弘毅教授:“《儒家郵報》所從事的事業(yè),正如香港法住學會的事業(yè)一樣,便是這樣的文化復興的事業(yè)。我對《儒家郵報》同人多年來的努力不懈、毫無保留的投入和無私奉獻致以最深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
其八:復旦大學哲學系丁耘教授:“此報我經常拜讀,受益匪淺。編輯部同人密切關注當前儒學動態(tài),工作勤勉,功德無量,值得敬佩?!?nbsp;
其九: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胡曉明教授:“《儒家郵報》不事聲華,不靠包裝,不假權勢,不托市場,完全是最本色、樸實的書生精神,但是她的內容一點都不簡單,積極介入現(xiàn)實、不回避、不圓滑、不清高,在現(xiàn)代中國,不愧為儒家的最好的一個現(xiàn)代真身?!?/span>
其十: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王利研究員:“《儒家郵報》有嚴肅而深切的社會關懷,有明確而堅定的辦刊理念。從對傳統(tǒng)文化的維護和捍衛(wèi)來說,生于民間又系于社會的《儒家郵報》可謂是殫精竭慮、不遺余力。”
其十一: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李景林教授:“《儒家郵報》用網(wǎng)絡這一現(xiàn)代的形式,在學院儒學與民間儒學、儒學學術與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座高速、便捷的溝通橋梁,對儒學在中國當代社會精神生活中的覺醒和民族文化的復興,起到了強力的助推作用?!?/span>
以上學者的評價,摘引自《海內外學者寄語<儒家郵報>百期》,詳見儒家網(wǎng)(http://m.lfshouyuan.com)。
三、《儒家郵報》編輯團隊
(一)主編
陳明,男,西歷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現(xiàn)供職于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主任,三亞學院南海書院院長。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態(tài)的知識分子研究》《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2001年對談錄》《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儒教與公民社會》等。西歷一九九四年創(chuàng)辦《原道》輯刊并任主編,西歷二〇〇四年主編“原道文叢”、“原道譯叢”系列。西歷二〇〇五年組建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任秘書長。西歷二〇〇七年主持成立首都師范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任主任。西歷二〇一三年起,擔任弘道基金理事長。
(二)執(zhí)行主編
任重,男,西歷一九七二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曾用名耿硎,網(wǎng)名“讀書吹劍”。西歷二〇〇四至二〇〇七年,參與創(chuàng)辦儒學聯(lián)合論壇網(wǎng)站并任總版主,同時任《原道》輯刊編委。西歷二〇〇六年,參與創(chuàng)辦中國儒教網(wǎng)暨儒教復興論壇網(wǎng)站并曾任總版主。西歷二〇〇六年,創(chuàng)辦電子刊物《儒家郵報》并任執(zhí)行主編。西歷二〇〇八年,創(chuàng)辦儒家中國網(wǎng)站和《儒生》集刊并任主編。西歷二〇一二年,主編“儒生文叢”。曾發(fā)起聯(lián)署五十四位學者發(fā)布《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jié)建議書》、十名青年博士生《我們對“耶誕節(jié)”問題的看法》、五十多個儒家團體《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十學者《關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七十位學者《關于孔廟使用和保護問題的建議書》。
(撰于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年3月26日)
http://m.lfshouyuan.com/article/id/2414/
【上一篇】【吳鉤】棄嬰安全島決不能關閉
【下一篇】【推薦】“儒生文叢”簡介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