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赟、郭曉東、柯小剛、方旭東、貢華南】今日如何研究儒學?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4-09-03 08:00:12
        標簽:


        青年學者對談“今日如何研究儒學?”

        作者:黃兆慧

        來源: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時間:甲午年八月初二

                   西歷2014年8月26日


         


        8月24日下午,備受期待的“今日如何研究儒學?”青年學者對談活動舉行。此為華東師范大學“儒學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暑期學校的青年學者專場,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陳赟主持,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同濟大學柯小剛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方旭東教授、貢華南教授應邀參與對談。五位教授與全體學員面對面,就當下儒學研究諸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為何選擇“今日如何研究儒學”這一主題,按陳赟教授的解釋,今天我們是在大學之內研究儒學,有別于傳統(tǒng)研究儒學的方式。傳統(tǒng)儒學生產的是人,人是第一作品,而書信文本是第二作品。但是在今天,這一順序貌似顛倒了。在大學體制內研究儒學,需要面對諸多問題,因此我們首要關注點就在于“如何研究儒學”。


         

        郭曉東教授首先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首先,作為儒學研究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讀書。其次,是如何去讀這些經典文本。他認為,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不懂得如何去讀經典文本,一開始就直接讀原文和白話文,忽視了歷代注釋家的注釋,而這些注釋絕大部分都是前人嘔心瀝血之作,很有參考價值,而忽視它,就容易使我們走上彎路。再次,是界定經學的領域。在他看來,文字訓詁是經學研究的領域,文字訓詁固然重要,但它不是我們的目標。更重要的是,透過文本了解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問題意識與關懷,進而慢慢進入經學的領域。

         


        如果說郭曉東教授是從內部入手談如何研究儒學的,那么在柯小剛教授那里,則是從外圍進行補充。柯小剛教授介紹了現(xiàn)在流行的研究儒學的領域:一是心性儒學;一是政治儒學。他對兩者進行了的辨析,但不論是偏重于哪個領域,最終都需要教育來實現(xiàn),而教育的重點則在“學”上,儒家教化也主要是“學”。由此,也引出了他的第二點:明了儒家教化的特點。這其中包括“學”、“教”與“學”以及讀書三個方面。最后,是闡明在體制內的教育與體制外的教育的區(qū)別。

         


        方旭東教授認為,為學可分為兩種:一是學術研究式的,一是身心修養(yǎng)式的。作為學院內的儒學研究者,是學術研究式的,一方面要讀古書,另一方面也要以西學為參照。最重要的是保持價值中立的原則,才能從理性的層面對儒學做客觀的分析。而身心修養(yǎng)式的研究,則依個人氣質不同有所差別。方旭東教授認為,研究儒學需要借鑒西方的方式,做純粹的理智的思辨。

         


        貢華南教授則從自己的切身經驗出發(fā),闡釋了他如何研究儒學的。他一直以來的研究,都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他從讀牟宗三《智的直覺》開始,關注感覺的“感”,由“感”再到味道的“味”,再回來看中國和西方異同。經過二十年的思索、研究,他大致得出中國文化是味覺中心主義的文化,西方是視覺、聽覺中心主義的文化。在他看來,西方的視覺、聽覺是強調距離、客觀,而中國的味覺則是強調距離的消除、主客的消融。貢華南教授認為,研究儒學就應該融入于儒學之中。

         


        陳赟教授對四位教授的觀點進行了簡單的評價后,對談也愈來愈熱烈。郭曉東教授對儒家與儒學進行了區(qū)分,進而區(qū)分經學與儒學的不同,同時認為方旭東教授把儒家價值懸置起來研究儒學是不正確的。柯小剛教授則從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問題談起,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哲學的合法性進行正名。方旭東教授認為,經學的關懷不同于哲學的關懷,并指出郭曉東教授混淆了內在性與正統(tǒng)性,并進一步闡釋自己的觀點:哲學研究是價值中立與理智的研究。接著,陳赟教授拋出了一個問題:儒學在當下的語境中如何成為儒學?應當以儒學的立場為主還是價值中立為主?柯小剛教授回答這一問題,他認為如果價值先行太過,則容易導致偏失;經學里有經術,儒學里有儒術,應當區(qū)別對待。

         

        最后,學員們針對整個對談的主題以及四位教授的立場,提出了許多問題,在問與答的互動過程中,討論一步步的深入。陳赟教授總結道,“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圣賢之血脈散殊于百家,學問之不同最見道體之無盡”,不同的進路體現(xiàn)著多元的方式,儒學的研究也應該有多元的方式,這才是儒學研究正道。

         

        責任編輯:李泗榕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