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千新作《問道三人行》正式出版發(fā)行
作者:王大千
來源:中國孔子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廿六日丙戌
耶穌2016年1月5日
【圖書簡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元素到底有什么?互聯(lián)網(wǎng)化的今天,傳統(tǒng)文化當如何落小、落實、落細?市場經(jīng)濟時代,企業(yè)界該如何做好“孔子+”這門大功課?在推動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傳統(tǒng)文化普及傳播機構(gòu)又該有何作為?……
自2012年以來,中國孔子基金會王大千理事長推出了高端文化訪談活動——“大千文化沙龍”,每期邀請一位知名學者、儒商或社會活動家,以“孔子+當代社會發(fā)展”為主題展開對話,力圖對以上問題作出客觀而理性的解讀與回應。文化沙龍所形成文字,部分刊發(fā)在了高端人文讀本《儒風大家》上。在此基礎上,沙龍文稿經(jīng)王大千理事長及對話嘉賓的再次加工完善,最終形成了書稿——《問道三人行》。
近日,該書由山東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該書裝幀精美,大氣舒朗,集學術性、文化性和普及性于一體。書名由著名藝術家劉玉泉先生題寫,內(nèi)文配圖由青年畫家馬樹峰先生提供。
【序】王大千:在問道中“溫故”“知心”
當我們和受訪的朋友們聚在一起聊天、對話與交流的時候,思想的聚餐也就自然而然開始了。其實,老子、孔子等哲人從來沒有把“道”描述得多么深奧,多么晦澀。“道”就在生活的底層中,就在我們的“日用而不知”中。其實,工作與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朋友,不論是學者、企業(yè)家,還是從事其他行業(yè)的人,其身上都有閃光和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芍^“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p>
春秋末年,孔子曾適周,問禮于老子。老子當時是“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周王朝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自然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否則他也不會寫出《道德經(jīng)》這樣的千古經(jīng)典。在歷史記載上,孔子曾向許多人求教,他有許多位老師,但“問禮老子”無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問道”??鬃右姷嚼献右院螅牙献右曌鼾堃粯拥娜宋?,由此可見老子氣度、學識、見解絕非一般。
文化意義上的圣人,絕非天生,乃是后天修煉而成。一個人,只有肯向一切人虛心求教,才能不斷進步和提升。我們看《論語》會發(fā)現(xiàn),孔子使用的是場景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每個人都是老師,每個人也都是學生,師徒相互切磋,共同提升。“圣人無常師”,像孔子這樣的圣人,都是樂于“問道”的榜樣和標桿。
十幾年以來,在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我產(chǎn)生了許多思考和感悟。與諸多朋友的交流碰撞,使得這些想法進一步完善成熟。該書命名為“問道”,有兩層意思:一是大家共同向孔子等往圣先賢學習,學習他們的智慧,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二是訪談嘉賓之間,猶如進入一個“翻轉(zhuǎn)課堂”,彼此相互學習,跨越術業(yè)的隔閡,打通靈魂的對接通道。
我認為,我們今天禮敬傳統(tǒng)、問道圣賢,這屬于“溫故”的過程,同時也是古今融通的過程?!皽毓省钡穆淠_點,在于做到“五知”——溫故知新、知常達變、自知之明、知難而進、知足常樂。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五個方面,我想應該是“知心”——認識自己的內(nèi)心,叩問自己的內(nèi)心,安好自己的內(nèi)心。
這是一本我與社會各界賢達交流對話的語錄體文集。訪談嘉賓有鮑鵬山、錢寧等學養(yǎng)深厚的學者,有趙永莊、吳炳新等功成名就的儒商,有李廣斌、廖華南等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業(yè)化的探路人,也有王廣海、滿長征等這樣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機關、企業(yè)等管理層面的領導者。他們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愛好者、認同者、研究者和踐行者,都是我的同道中人、“知心”朋友。但愿我們帶著虔敬心的“溫故”之旅、“朝圣”之旅,能與讀者共鳴,也能帶動更多人去思索、探究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我們愿在孔老夫子的庇佑下,結(jié)緣更多的“知心”朋友。
是為序。
【目錄】
第01期 對話吳炳新:“我還不敢從心所欲”
第02期 對話鄭寶堂:騎行是成人的一道風景
第03期 對話肖文華:清正為儒,君子如茶
第04期 對話曾仕強:孝即是道
第05期 對話王廣海:大墻之內(nèi)是“大學”
第06期 對話吳夢軍:凱樂人生,文心敏行
第07期 對話呂宗洲:傳統(tǒng)文化生活化的寫照
第08期 對話滿長征:“長征”路上不自滿
第09期 對話宋衛(wèi)東:蘇作經(jīng)典,文化之“?!?/p>
第10期 對話史玉妍:南方的守望
第11期 對話錢寧:將孔子思想“一以貫之”
第12期 對話趙先德:親子樂學堂,“孔子”來幫忙
第13期 對話鮑鵬山:儒家文化助圓“小康”夢
第14期 對話董金裕: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孔子”
第15期 對話高秉涵:故鄉(xiāng)是游子的情感寄托
第16期 對話杜利華:雕塑是一種文化福利
第17期 對話楊朝明:文化凝聚著我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第18期 對話趙永莊:小木偶引發(fā)大產(chǎn)業(yè)
第19期 對話葉青:西貴堂,貴在有儒
第20期 對話潘智群:莫讓良心受譴責
第21期 對話薛興海:公交車上的流動風景
第22期 對話盛峰:讓孔子“住”在咱隔壁
第23期 對話馬桂生:家風德雨,潤心無聲
第24期 對話李廣斌:深耕早教沃土,涵養(yǎng)儒風心靈
第25期 對話侯楠:筑巢引鳳,復振國學
第26期 對話廖華南:有書不讀子孫愚
第27期 對話盧克巖:合天地之氣,揚儒家風范
第28期 對話蘇希敬:做一個有文化傳播力的陶瓷企業(yè)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