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范冰冰上訪”看當今中國官民矛盾——觀《我不是潘金蓮》有感
作者:冷長安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廿三日戊申
耶穌2016年11月22日
16年馬上接近尾聲,在爛片爭相牟足力氣趕場的時候,馮小剛導演忽然呈出了一部佳作——《我不是潘金蓮》。
這部影片陣容實在是強大,范冰冰一改形象擔任主演,又有郭濤、范偉等大腕實力客串。起初看題目,還以為是荒誕劇,等坐下細細一品,不由得驚訝,竟然是這么“嚴肅”的題材。
影片篇幅超長,纏纏綿綿140分鐘。絕大部分時間都采用圓形的鏡頭,偶爾會改換成方形,方圓之中體現(xiàn)著人物的心境。恰到好處的旁白,沖突后戲劇式的配樂,再加上贛南的古典建筑,頗有唯美感。
這部片子是改編自劉震云的同名小說,原著我沒有看過,因此僅單純對這部影片,說說自己的看法。
這部影片,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一處亮點,幽默風趣、嘲諷官僚主義又是一處亮點,而隱喻的社會矛盾則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影片講述的是農(nóng)村婦女李雪蓮上訪的故事。十年前李雪蓮與丈夫假離婚,沒想到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李雪蓮咽不下這口氣,于是決定要與前夫復婚,然后再真正的離一次婚。她的做法讓所有人不解,法院按照法律程序,自然是認定“假離婚”就是真離婚。而“法盲”李雪蓮卻不這么認為,“假的”怎么能是“真的”呢?于是走上了上訪之路。從十年前追著各級領(lǐng)導車子喊冤,到十年后各級領(lǐng)導追著李雪蓮阻止上訪,與上上下下的各級官員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終于讓李雪蓮從小白菜修煉成了白娘子。這十年上訪,讓事情越鬧越大,但最后卻以李雪蓮前夫的意外身死而告終。
整部影片前后出現(xiàn)了七八位不同品級的官員,每一位都想把事情解決,但每一位最終都沒能解決問題,反而把事情越搞越糟。我們不禁要問,李雪蓮的問題真的這么難解決么?最后史市長吸收教訓檢討說,各級領(lǐng)導都覺得普通群眾是小白菜,遇到事情怕麻煩,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只對上面負責,不對下面負責。但其實并沒有說到根本上。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橋段。李雪蓮每年到人民代表大會上訪,持續(xù)了十年,這一次打算不告狀了。但聽到消息的法院院長就是不信,于是縣長、市長先后親自家訪做安撫工作,還要李雪蓮寫保證書。問及原因,得到的答復是“聽了牛的話”。官員們不信李雪蓮,李雪蓮亦不信官員們,官民之間的不信任就像無形的鴻溝,把雙方徹底的隔離了開來。
從這里我們能夠看出,其中根本的矛盾就在于官民之間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關(guān)系”,正是造成當今中國官民矛盾的罪魁禍首。
這種不信任關(guān)系的形成,第一個原因便是官員們太過依賴于法律。凡有事情,便是冷冰冰的規(guī)章制度去應(yīng)對,老百姓心中的委屈與酸苦,又豈是法律條規(guī)能夠解決的?于是迎來的就是各種的“無理取鬧”。而在官員們的心里,自然就出現(xiàn)了對“法盲”的不耐煩。
這個“原因”的形成,其實在于當今法律的不健全,沒有保障公民的一些基本權(quán)利(李雪蓮想通過假離婚生二胎)。于是老百姓只能鉆法律的空子去“維權(quán)”,而執(zhí)法人員也往往喜歡鉆法律的空子滿足自己的一點私心。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眹业姆蓱?yīng)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礎(chǔ)上,應(yīng)建立在維護道德意識的基礎(chǔ)上。
從這件案子上來看,法院并沒有判錯,但為什么事情卻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李雪蓮十年的申訴到底是為了什么?
根本原因是法院的“對判”并沒有解決李雪蓮內(nèi)心中真正的問題。百姓其實只會以道德來分對錯,不會以法條來分對錯。李雪蓮的一點委屈本只需要點點的關(guān)懷就可以化解,但可惜她碰到的卻是一個冷冰冰的法庭。
至始至終,李雪蓮要的并不是法律上對前夫的懲罰,而是在道德上的譴責。法律本應(yīng)建立在道德的基礎(chǔ)上,法律若維護不了道德意識,那么對于老百姓來說,有不如無。
第二個原因就是官員文化教養(yǎng)的缺失,缺少古來儒家推己及人的修養(yǎng),缺少為民父母的仁慈之心。有網(wǎng)友打趣說《我不是潘金蓮》這部影片是一個女人與十八個男人的故事。前前后后這些人,沒有一個真正的想要了解李雪蓮的內(nèi)心,都只是想趕快把這件事“糊弄”過去,以保護自己的利益。影片的最后,李雪蓮終于說出了她的隱情,卻是給下了臺的縣長聽的,如果他還是縣長,又怎會聽她說這些話?
儒家自古講推及以及人,為官父母,要常常體貼百姓,要推及以安人,只有走進老百姓的心里去,才能實實在在的解決老百姓的問題。子曰:“修己以安百姓”,政府教化的缺失,社會道德感的缺失,官員修身功夫的缺失,讓老百姓不得不對官員們抵觸、猜忌,在官民之間形成了一條深不見底的鴻溝。
第三個原因就是解決問題簡單粗暴的手段。只要能解決問題,便不計方式方法,拘留、安撫、欺騙、圍追堵截,無所不用其極,一開人民代表大會,便開始嚴密的盤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解決問題靠疏導,硬碰硬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最后只能是因小失大,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反思我們當今社會的官民矛盾,不也正是如此么?上訪群眾、小商小販與執(zhí)法人員的沖突比比皆是,甚至惡化到流血的程度。筆者從小就多經(jīng)歷這種事,深有感觸,曾因民事糾紛到公安局做筆錄,警察叔叔滿臉“你是法盲”的表情至今讓我難以忘記。這樣又如何讓老百姓對官員們提起信任之心呢?
筆者以為,當下官民之間的這種矛盾,究其根底在于儒家文化的缺失。儒家講忠恕之道,以百姓心為心,這正是當下問題的一劑良方?!蹲髠鳌氛f:“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泵献釉唬骸熬暢既缡肿?,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惫賳T視百姓如土芥,百姓就只能視官員如寇仇了。
因此,想要解決當今官民矛盾愈演愈烈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向儒家借智慧,以德治國。只有把德教加于百姓,才能型于四海。《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庇械滦杏腥市牡墓賳T,才會讓廣大民眾信賴他、尊重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化解官民矛盾,形成良好的官民關(guān)系。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