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我榮幸地加入了明德書院,但是每天誦讀《論語》略早于此。2018年5月,我送了媽媽一本錢遜先生解讀的《論語》作為母親節(jié)禮物,自此,我們家擁有了第一本《論語》書。它開啟了我和媽媽誦讀《論語》打卡的生活,也成為了我在追光之路上最長久的陪伴。
行義、念之兩位同學相繼從石庵畢業(yè),讓他們各自整理、編輯在書院的詩文稿子,并自己設計封面,形成了圖文并茂的兩個集子。
建陽區(qū)莒口鎮(zhèn)石庵村,有一座石庵書院。
在過去的200天里,堅持誦讀《論語》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最初的照本宣科到逐漸領悟其中深意,《論語》已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與我的日常生活、攝影創(chuàng)作緊密相連的智慧啟迪,為我?guī)砹巳碌氖斋@與成長。
落筆峰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落筆書院自成立以來始終把儒家經(jīng)典作為閱讀文本,同學們也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不斷地獲得進步,與儒家文化結(jié)下一段善緣。從2024年以來,書院將目光逐漸轉(zhuǎn)移到《史記》中,自《五帝本紀》到《秦始皇本紀》 老師和同學們積極發(fā)言,共讀經(jīng)典豁明思想,敞開真理,每個人都能溫故知新,師生們在討論中···
太史公說:秦朝的祖先伯翳,在唐堯、虞舜之時曾建立功勛,被封土地,受賜姓贏。“嘗有勛于唐虞之際,受土賜姓。”
秋末是年前最后的光景,秋涼風,葉飄零,橙黃路。沒有春的生機,夏的活力,冬的寂靜。揚起的柔紗,冰涼的腳。三亞是盼不來冬天的,落葉拖出碎黃的尾,最冷也只是這樣的凄景。只是,落葉歸根,倦鳥思歸。秋載滿鄉(xiāng)愁,吹拂到夢中,素裳裹貂裘,人走茶自涼。瀟湘躊躇復遠行,碧水殤殤無盡時。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時間在始皇的臉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昔日一統(tǒng)天下的畫面歷歷在目,始皇也到了暮年,受現(xiàn)實原因的影響,他也渴望“長生”,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歷史是導演,司馬遷是“編劇”而《史記》便是一部寫實的“劇本”,請諸位觀眾跟緊筆者步伐一起探索始皇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時間的精彩瞬間,共同領略司馬遷的語言藝術和層···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故特別覺得秋天的斜陽流水與畈上蟬聲有一種遠意。斜陽渡飛鳥,星河照天涯。行人骎骎,時節(jié)不居,光陰如流水,匆匆不回頭。秦漢至今已歷千載,《史記》至遠至近東西,至深至淺清溪。本周仍是接續(xù)未盡的秦始皇本紀,所感所想,所思所悟,由文紀實,請觀下文。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此次讀書會師生們在臺風后的大雨中與朗朗讀書聲中進行,雨后樹葉的氣味令人心曠神怡,始皇的宏圖偉業(yè)令人鏤心刻骨。本次讀書會研讀的內(nèi)容依舊是《史記?始皇本紀》,以輪轉(zhuǎn)解釋文意后發(fā)表感悟的模式為主要的讀書形式。
11月11日上午,北京四??鬃訒号c北京師范大學明合國學基金攜手,為豐臺二中高三年級的同學們精心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同學們滿懷期待,走進了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圓明園,一同探尋這座“萬園之園”的神秘與魅力。
10月29—31日,由曲阜師范大學原校長傅永聚帶隊,齊魯理工學院齊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宣兆琦等專家學者和齊魯理工學院師生代表組成的考察團開展了第二次“齊魯古道行”文化實踐考察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走訪讓齊魯理工學院師生了解齊魯古道的地理位置、近距離觸摸、感受齊魯文化的歷史脈動,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育當代大學生的···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秦并天下,威風凜凜,諸侯各王,納地效璽,請為潘臣,奮六世之余力,興強兵,誅暴亂,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初定。秦王收之天下,山關海內(nèi)設郡縣,詡五帝不及,謂之“皇帝。”
2024年10月13日上午九點,落筆書院師生于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訪談室齊聚一堂,此次讀書我們重點討論秦始皇自十三歲即位為王,至三十九歲全部統(tǒng)一東方各國的過程。下面結(jié)合大家的講解和討論,從“我”的視角來總結(jié)此次讀書會。
盛夏即過涼秋來,暑期不知不覺的結(jié)束了,落筆書院一如既往的召開了讀書會。新學期新氣象,來自于俄羅斯的李峰老師源于對中國文化的好奇與喜愛加入其中。
5月26日上午九點本學期第十四次讀書會繼續(xù)在圖書館落筆書院舉行,讀書前先敬孔子,正心誠意;再謝圖書館王昌軍館長的大力支持以及圖書館老師的幫助。本次讀書會采取的是,前半個小時閱讀原文,閱讀后發(fā)表各自觀點和討論的形式,與大家一起了解史記中“秦本紀”,下面筆者結(jié)合大家的講解和討論來分享這場讀書會。
5月19號上午9點本學期第十三次讀書會舉行,本次讀書會由馬院王宏海老師帶領大家對《周本紀》進行總結(jié),下面結(jié)合大家的講解和討論,從“我”的視角來總結(jié)此次讀書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為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追溯北宋教育家胡瑗及其所創(chuàng)湖學文化根脈,2022年7月6日,湖州師范學院“千年湖學”創(chuàng)新實踐團24名同學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前往湖州南郊道場鄉(xiāng)青山塢胡峰基“胡瑗先生紀念園”瞻仰了北宋著名教育家、“湖學”創(chuàng)始人——胡瑗先生。
在這個金秋送爽的季節(jié)里,蓮池書院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馬來西亞來華訪學團。他們懷揣著對中華文化的無限憧憬,踏入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學府,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之旅。
虞程韜是我今年暑假參加杭州志心書院的夏令營認識的朋友,在夏令營期間,我得知他來自湖北武漢,于是和他多聊了兩句,了解到他大學期間如何探索自己的生命的方向,很感動于他的自立自強。他說自己是無錫人,夏令營結(jié)束后就回去無錫,正好我參加2019年敦和基金會的種子基金的年會結(jié)識了無錫的青年國學組織:初九學舍,于是建議他回去無···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