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南北學風異尚。惟因北朝經(jīng)學著作,今多不傳,故歷來論述北學,大抵依據(jù)《北史?儒林傳序》相沿成說。本文特就《尚書孔傳》之北傳、北學并于南學之故、北朝之《公羊》學,以及《尚書正義》與二劉義疏之關系等四事,加以檢討:(一)《孔傳》傳行北朝年代,舊有二說,《北齊書》、《北史》以為在北齊武平末;孔穎達《正義》則···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這種手不釋卷的情愫,全國政協(xié)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可謂樂在其中。自去年全國政協(xié)委員讀書活動舉辦以來,楊朝明委員或就自己熟諳的領域為其他委員釋疑解惑,或認真學習聆聽其他委員真知灼見。線上線下的交流與交鋒,讓讀書成為委員們建言資政、凝聚共識的一種方式。
儒家與斯多葛學派都講仁愛和仁政,都是通過究天人之際這一“哲學最深層的秘密”而推演出倫理和政治的根本原則,都認為仁愛與仁政既根源于自然法又內在于人的心性,體現(xiàn)了中西哲學共有的天人合一、既超越又內在的思維方式。其仁愛和仁政思想,分別可以粗略地概括出七同而三異。根本的差異在于,儒家特別強調天賦的惻隱之心對于一切道德和···
王陽明早年出入儒釋道,經(jīng)龍場大悟覺化生死一念,實現(xiàn)了生命的徹底超拔。考諸陽明對于生死問題的思考,乃是基于“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之理念:人心與天地萬物神感神應,即是一體之仁的感通不已,亦即徹生徹死之“真己”;但為私欲執(zhí)著所遮蔽,眾生沉淪于“軀殼之己”,故有“小我”之生死。體證生死的關鍵,在于挺立知是知非之良知,篤行事···
《五行大義》以體性表示一般認為的體用的含義,體與形體有關,性與功用有關,這與中古的一般非佛教文獻的含義一致?!段逍写罅x》論述了五行、五常的體用,在性情問題上亦有討論。這些討論在哲學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通過對于康氏佚文的考證和分析并結合有關文獻進行研究,可知他所追求的孔教“世界主義”并不限于以往學者所關注的大同烏托邦理想,也包括他在早年就已提倡、并在加拿大首先付諸實踐的為孔教而“傳教”海外的行動策略?;谝钥捉虨橹行牡氖澜缰髁x,康氏在戊戌變法前后曾提出具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保教”與“保國、保種”并列的口號。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是為了解決“知行二分”,其欲解決的“知行二分”凡有五種:“外心求理”之“知行二分”、“沉湎經(jīng)書”之“知行二分”、“言行不一”之“知行二分”、“輕忽念頭”之“知行二分”、“冥行虛知”之“知行二分”。如此,王陽明“知行合一”便表現(xiàn)為五大旨趣。五大旨趣的生成正將“知行合一”推向“本體”,而作為本體的“知行合一”是王陽明處理“知···
王船山創(chuàng)造了一個既有深厚文化傳統(tǒng)、又有超前意義的思想體系。清咸、同時期湖湘士大夫們推崇船山思想,希望重振湖湘地域理學傳統(tǒng),船山思想成為正在建構的近代湖湘文化的重要資源。辛亥以后,自由主義、民族文化本位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三大文化思潮均推崇船山學,他們通過對船山思想的不同詮釋而實現(xiàn)湖湘文化的重新建構。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边@種手不釋卷的情愫,全國政協(xié)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可謂樂在其中。自去年全國政協(xié)委員讀書活動舉辦以來,楊朝明委員或就自己熟諳的領域為其他委員釋疑解惑,或認真學習聆聽其他委員真知灼見。線上線下的交流與交鋒,讓讀書成為委員們建言資政、凝聚共識的一種方式。
《莊子·天下》曰“易以道陰陽”。能否正確理解“陰”“陽”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是否把握了《周易》經(jīng)傳之本義。歷代學者多用“陰陽對待”“陰陽交錯”“陰陽流轉”“陰陽合和”等來表述陰陽之間的關系,但如果不明白《周易》本身是“崇陽抑陰”還是“崇陰抑陽”,就不可能對上述關系有一個貼切的認識。先儒多認為《周易》是“崇陽抑陰”的,但通過綜合分···
曾國藩《經(jīng)史百家雜鈔》是繼姚鼐《古文辭類纂》后桐城派影響最大的一部文章選本。是選括囊四部之文,分門別類,類分諸體,體現(xiàn)出鮮明的文體分類觀。曾氏的文體分類借鑒吸收了姚選的分類思想,又別具自家面目。是選將姚選所分十三類文體損益為十一類,又聚合成三門,創(chuàng)構了以門、類、體為層級的三級文體綱目,這在古代文體分類由博返約···
金陵本《船山遺書》付梓的最初謀劃,始自曾國藩的兩位幕僚歐陽兆熊與趙烈文,而其謀刊過程及推進也歷經(jīng)坎坷。自咸豐十一年(1861)秋冬歐陽兆熊與趙烈文有重鋟之志,至同治二年(1863)六月曾國荃允復出資,經(jīng)過一年半時間的謀劃,重刻《船山遺書》方才基本落實。金陵本《船山遺書》付刊是多方合力促成。
周秦兩漢的“親親”,是一套整全的制度,建立在封建或門閥基礎之上。但在宋代只講“親親”則會導致整個社會的粉碎,因為此時的“親”只是規(guī)模很小的宗族,甚至是散戶。如何聚合起這樣的社會?從形上學而言,即是二程的“天理”學說;從實踐操作而言,即是“大心”“識仁”“民胞物與”。
儒家正名論及名教理論可以視為一種具體的中國正義論。對正名和名教問題的研討可以發(fā)現(xiàn),一方面,傳統(tǒng)儒家正義論的基本特征是一種君子為平民操心的格局,這一格局決定了權利觀念何以在儒家思想中隱沒不顯。另一方面,傳統(tǒng)儒家正義論的前提是君子與平民二分的觀念及現(xiàn)實。
兩漢今文經(jīng)學以經(jīng)為常道,克服經(jīng)的“時間性”與“歷史性”,五經(jīng)之文,在材料的意義上,是先王之法,經(jīng)過孔子的刪削述作,把殊時、異世,各不相沿襲的先王之法,結合成為統(tǒng)一的孔子一王之法。鄭玄吸納《周禮》,并以《周禮》為本注其他經(jīng)書,將經(jīng)傳中大量與《周禮》不同的內容理解為唐虞夏殷之法,其中最典型的,是在對《士冠禮》“古者生···
“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論學的宗旨,也是王陽明對自己心學思想最簡易的概括。“致良知”思想的提出是王陽明自身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但也經(jīng)歷了艱辛的心路歷程?!爸铝贾眮碓从凇洞髮W》中的“致知”與《孟子》中的“良知”概念的結合,王陽明賦予它更豐富的內涵。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彰顯了道德的價值,確立了道德主體的地位,同時也弘揚了知···
春秋時“諸夏”觀念出現(xiàn),標志古代華夏民族漫長的融合,由“孕育”階段進入“出生”階段。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華夏融合,學界主流的意見認為是氏族組織解體轉向地域組織??墒谴呵镆院蟮牡赜蜃迦菏且浴皣睘橹行牡慕M合,地域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一方面是華夏融合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又有獨立的方向,就是國家本位的族群聚合。這種“國群”聚合若發(fā)展為···
“人類命運”及其“共同體”是非常復雜的課題。人的類存在、類本質是什么?人自身怎么定位?如何分析人類不同的“共同體”與“非共同體”的存在狀況?人之同類中不同種族、民族、語言、性別、宗教、文化、時代、地域的人的生存處境與訴求、命運、信仰、理想,十分復雜,其相接相處之道就更加繁復。人之類的生存與非同類的生存有密切的關聯(lián),在···
“天”是儒學的最高觀念,但其含義豐富且隨著社會歷史和儒學自身的發(fā)展而變化。儒學“天”觀念淵源于上古三代的思想傳統(tǒng),主要包括主宰之天、物化之天和生命之天三重含義。就儒學“天”觀念含義的歷史演進看,先秦儒學“天”觀念的三種含義次第展開,漢唐儒學呈現(xiàn)主宰之天與物化之天的雙向演進態(tài)勢,宋明新儒學則確立了生命之天的主導地位。
公私德之辨的背后,不是已成定局的“古今之變”,而是中國古代和西方現(xiàn)代各自政治體制不同的“中西之爭”。中西之爭在規(guī)則(政治秩序)與執(zhí)行規(guī)則之能力(德性)的雙重張力中展開。這首先體現(xiàn)為對規(guī)則執(zhí)行者是否應當具有道德之善的不同態(tài)度,另一方面,中西之爭也同時呈現(xiàn)為規(guī)則的現(xiàn)成性與規(guī)則執(zhí)行者的自主權變性之間的張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