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5日19至21點,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傳習”系列院友論壇第十講以騰訊會議線上直播的形式如期舉行。此次講座的主講人是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2015級院友張治誠師兄,現(xiàn)為青島市政府辦公廳綜合室工作人員。
水光瀲滟的惠州西湖豐湖西畔,嶺南書院·豐湖書院掩映其中。近日,惠州小小說大課堂第七十講在此開講,碰撞出激情的思維火花。惠州小小說大課堂開課7年多已舉辦70期,成為惠州小小說作家成長的“搖籃”,入選中國作協(xié)文學志愿服務示范性重點扶持項目。
漢以后,儒家學者往往用孔子圣人的標準來評價屈原,對屈原不合圣人的行為模式多有指摘。如,班固認為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保ā峨x騷序》)孟郊認為屈原“名參君子場,行為小人儒”(《旅次湘沅有懷靈均》)。
在《詩經(jīng)》眾篇目中,含有“嘒”(huì)字的共有五篇,分別是《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鳴蜩嘒嘒”、《商頌·那》“鞉鼓淵淵,嘒嘒管聲”、《小雅·魚藻之什·采菽》“其旂淠淠,鸞聲嘒嘒”、《大雅·云漢》“瞻昂昊天,有嘒其星”,以及《國風·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其中,前三篇里“嘒”都是作為狀聲詞,與“鳴蜩”“管聲”“鸞聲”相聯(lián)系,而···
6月25日至27日,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數(shù)字文明尼山對話在山東曲阜成功舉辦。來自國際組織、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領軍企業(yè)、權威行業(yè)機構等領域的會員代表齊聚尼山,共同交流人工智能領域新的發(fā)展成果與未來趨勢。
中國哲學的主流乃是儒學,而儒學的主流乃是思孟以至程朱的心性之學。吾儒于心性之詮解非心理學的考究,非唯物論的斷言,而是以心性與天地合德的道德形上學。
從世界范圍內(nèi)的精神突破視域來看,“中國”的內(nèi)涵有三代以上到三代以下的轉(zhuǎn)化。三代以上的中國是“帝王所都為中”與“天地之中”的結合,它是宇宙論王制秩序中統(tǒng)治者溝通天人的神圣空間;三代以下的精神突破運動,則將“中國”的內(nèi)涵從帝王的政治主體中解放出來,面向天下的每一個人,它意味著生存論的中道真理在其中敞開、運作的“中道之國”。
在“心”與“覺”的問題上,儒佛之辯的重點在于覺、心、性三者的關系和理路,尤其是禪宗中以知覺為佛性的思想。是否向上一提,有超越“心”與“覺”的最高本體——天理,成為理學與禪宗的根本差異。
王船山認為,言道必“以人為歸”,尤其要落實為人文歷史中的禮樂文明和治道,此即“非器則道無所麗以行”之說。然天道終究“不能代人以治”,必因乎人。“因人以成天”之人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在天子之位”之圣人,二是非圣人之時君。
南宋以后,道學家主要通過創(chuàng)辦民間書院的教育組織和學術組織,從而形成有各自學術宗旨的地域性學統(tǒng)。陸九淵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建“槐堂”“象山精舍”講學,最終完成道學思想與地域?qū)W統(tǒng)建構,成為他一生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事業(yè)。陸九淵熱衷講學而不注重著述,加之他善于啟發(fā)人心,講學效果很好,故而他在槐堂、象山精舍的講學影響很大、傳播很廣,培···
他們提出的“太虛一元之氣”的概念對張載“虛-氣”本體論的建構,對張載及關學“性道合一”體系的研究,對關學史的勾勒和對不同時期關學發(fā)展特征的揭示,對諸多關學學人個案思想的深度剖析,都達到了相當?shù)睦碚摳叨取?/p>
神秘主義是宋明理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神秘主義的核心內(nèi)容是神秘經(jīng)驗。作為一種重要的意識現(xiàn)象,神秘經(jīng)驗普遍影響了各種文化傳統(tǒng)的發(fā)展,具體到陽明心學那里則體現(xiàn)為悟道經(jīng)驗。本書對王陽明及其后學的神秘主義思想及悟道經(jīng)驗給予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認為以悟道經(jīng)驗為基礎的心學神秘主義包含了如下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朱子不崇尚“心”,但卻非常重視“心”,其學問中確如錢穆先生所言,蘊含著一套“圓密弘大”的關于“心”的學說,但對此作出專門而系統(tǒng)之研究的著作,目前還不多見。本書本于求真求實的精神,運用哲學思辨的方法,在總結學界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將朱子“心之學說”概括為“官能”“性理”“虛實動靜”“身體與善惡”“工夫”五個緊密聯(lián)系的部分
劉蕺山之學是在堅持陽明學“心即理”的心學立場的基礎上,進一步融攝明初以來所流行的氣一元論思想,而形成的新的理學形態(tài)。“本體與工夫”是蕺山之學的基本架構。蕺山的性體論主要涉及理氣合一論、性情合一論、喜怒哀樂相配說等內(nèi)容
《爾雅》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一部詞典,是研究中國古代文獻資料的重要工具書。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列入“孝經(jīng)類”,漢文帝時期,《爾雅》與《論語》《孝經(jīng)》《孟子》一起被設置為博士職,唐代以后列入“十三經(jīng)”,成為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稜栄拧肥菓?zhàn)國至西漢之間的學者整理先秦各地的諸書舊文,累積整理編寫而成的,并非一時一人之作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命題,是中華民族的自然觀、文明觀和存在方式,它滲透在古代中國的幾乎所有主要經(jīng)典之中。“萬物并育”出自于《中庸》第三十章:“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p>
瑞士漢學家耿寧既是研究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專家,又是研究并踐行中國哲學思想特別是王陽明心學的著名學者。1961年,耿寧在魯汶大學完成《胡塞爾與康德——關于胡塞爾與康德和新康德主義之關系的研究》論文,并獲得哲學博士學位。隨后的近十年間,他在魯汶大學胡塞爾檔案館工作,學習并整理胡塞爾文稿。
作為孔子對“仁”的一種解釋,“仁者愛人”為歷代思想家所推崇,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今天,繼承和弘揚儒家倫理精神,我們有必要深入挖掘其倫理意蘊,發(fā)揮其面向當代生活的理論活力。為此,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梳理“仁者愛人”的倫理意蘊,進而探究其當代價值。
中國儒家文化有“樂學”的傳統(tǒng)?!墩撜Z》開篇就講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明確指出了“學”與“悅”之間的關系??鬃舆€談到學習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樂之,在他看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中國文化史上備受尊崇的“孔顏之樂”,就是儒家“樂學”理念的生動實踐。明代大儒王艮(字汝止,號心齋,陽明后學的集···
人類用符號表意的歷史十分綿長,但是對符號的誕生及發(fā)展卻鮮有探索。在閱讀《早期中國符號學思想與倫理轉(zhuǎn)向》(祝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版)一書過程中,不由得會聯(lián)想到尼采的《悲劇的誕生》、福柯的《規(guī)訓與懲罰》等名著。該書在理論闡發(fā)上,有尼采對悲劇的希臘酒神精神的探源的風味;在學術方法上,卻接近福柯周密而富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