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降,國人反思中華民族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人歸咎于儒家文化,以為其缺乏或限制了勇武精神,難于造就陽剛的國民性格、堅定的國家意志。
《中庸》原為《禮記》之一篇,南宋以后成為“四書”之一。在《中庸》由“篇”升格為“書”的過程中,佛道人士早在宋代儒家之先已對《中庸》進行了廣泛關注和大力提倡。
揚雄、司馬光、蔡沈的易學,主要體現(xiàn)在模擬《周易》上,船山對此的批判可以說最為激烈、不遺余力。
中華學術豐富多彩、歷久彌新。以文獻來分,有經史子集;以地域來劃分,有齊學、蜀學、關學、浙學、湘學、黔學、徽學等。
陳法是清代貴州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他21歲中進士,為官三十余年,后被流放充軍,遇赦回黔后,一意講學,主講“貴山書院”近二十年,為貴州文化教育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陳法的理學思想及其教育成就,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重要地位和影響,對當今教育改革仍然具有一定啟發(fā)作用和參考價值。
但香港的黑暴行為已帶有恐怖主義特征,僅僅依靠被“柔化”的反蒙面法是不夠的,特首應當會同行政會議做好研究和立法的準備,以訂立更為嚴厲且在法律依據(jù)上更為直接(如直接依據(jù)《緊急情況規(guī)例條例》中的“緊急狀態(tài)”條款而不是“公共威脅”條款)的緊急規(guī)例。當然,這一判決給出了香港法院的司法復核立場與基準,政府立法應當充分研究如何使···
陽明中年講學,確立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哲學定義,以此來支持他的格物功夫論。而這一具有基礎意義的對物的定義,在其晚年有所變化。他對“物”的界定,不再以“意之所在”定義物,而以“明覺之感應”來界定物,宣稱“物”就是與心發(fā)生感應關系的對象,表明王陽明晚年學問功夫向肯定物的實在性方面發(fā)生的變化。
本文意在以《論語》為本,來探究一下在《論語》中出現(xiàn)的《詩》、《書》、《禮》、《樂》、《易》這五經,孔子對此有怎樣的思想闡發(fā)。
京劇圈里,說起丑角,必談蕭長華,今天京劇的文丑,也大都是蕭門弟子。蕭氏作為京劇丑角泰斗,其技固善,然尺有所短,就怕比較——《連升店》是蕭長華先生的拿手戲,也很可能是他先演的,已知的記錄有他和程繼先合演過,很可能在他之前就有人演過。我無暇考索。但是,從表演來看,與秦腔丑角樊新民的《連升店》相比,蕭的這出戲就幾乎不···
說到宋仁宗的身世,許多人都會想到“貍貓換太子”的故事。而正在播放的《清平樂》電視劇卻避而不提“貍貓換太子”。這么處理是對的,因為“貍貓換太子”實際上是明清時期的民間藝人胡亂編造出來的,并不是史實,而且故事也排得不咋的,不值得拿出來的演繹。
白鷺洲書院為江南著名書院,坐落于江西省吉安市城東贛江中的綠洲上。因洲上多棲白鷺,古人取李白詩句“二水中分白鷺洲”給洲命名。
無錫市圖書館正在加緊建設“家譜館”,方便群眾查譜,促進譜牒文化的交流與研究。
某兄在國外生活多年,早上來信息聊天,談到有沒有遭遇種族歧視的話題。他說:“我特別煩別人講什么種族歧視。歧視我,我也覺得沒問題。自己表現(xiàn)得是個人渣,別人厭惡人渣,這不叫歧視,叫正常反應?!?/p>
以前也和朋友討論過,宋代的戲難拍,尤其是宋仁宗時期,文明昌盛,有斗爭也是文斗,不興武斗,難以安排矛盾沖突,整個感覺就是溫吞水。要把這個時代拍好,編故事的能力得很強了??吹叫麄鳌肚迤綐贰?,難得有一部宋代話題的熱播劇,就追了兩集。
常有學者用這樣的說法向國人說明《論語》的重要性:“《論語》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相當于《圣經》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p>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古語。那這句“不可貌相”,最初是贈給誰的呢?
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比包拯年長十歲,同樣是古代為官者的楷模,他為世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古代中國的財產繼承主要依據(jù)諸子均分的基本原則,以使子孫免于貧困和不睦,確保社會穩(wěn)定,歷代律典均將此作為基本條款。除此之外,古代中國對于無人繼承、女性繼承和贅婿繼承等疑難問題也進行了規(guī)則設計。
如何規(guī)劃自我以應對構建良好社會與正義政府之需求,是儒家哲學始終關切的重心?!白晕摇备拍钐N含時間的與超越的、參與的與反思的兩個面向,中國語境下的“自己”,其中“自”與“己”則分別指代這兩個不同的面向。
本書勾稽了唐代滎陽鄭氏家族的世系,考察其婚姻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