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完仁宗傳記《宋仁宗:共治時代》之后,我有一個感慨:也許在宋代,最沒有自由的一個人,就是皇帝了。正在看電視劇《清平樂》的朋友,相信也會有這種感覺。比如說,仁宗的愛情,便萬般不自由。
在中國,相信許多人都應該讀過(或聽過)西方法學史上的一個經(jīng)典案例——17世紀初英格蘭大法官愛德華?柯克爵士與國王詹姆斯一世的故事。
中國和越南是唇齒相依的鄰邦,歷史上一直保持宗藩關系,早在公元前2世紀兩國已有頻繁的文化交流。
中日兩國隔水相望,一衣帶水,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淵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以家訓治家在文明交流中被東鄰日本積極借鑒和模仿,形成其獨具特色的家訓文明。
朝鮮半島與中國隔海相望,在古絲綢之路的文明交流中,曾經(jīng)以文睦鄰,互補互惠,共同促進中亞文化發(fā)展到高峰。
公元前202年,歷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終于落下了帷幕,諸侯們在定陶推舉漢王劉邦為皇帝。打下江山的統(tǒng)治集團,首先面臨的議題是論功行賞排座次,但因評定的標準不好把握,很難一碗水端平,發(fā)生爭端在所難免。朝廷上下沒了規(guī)矩和秩序,如何能夠順利擺平?
作為做哲學的一種嘗試,楊國榮近幾年來“事”哲學的實質(zhì)內(nèi)涵,以及“事”哲學的做法,對于如何做中國哲學具有啟發(fā)意義。
谷雨節(jié)、拜倉頡。19日谷雨當天,庚子年谷雨祭祀倉頡典禮在陜西省白水縣倉頡廟景區(qū)舉行。今年的祭祀典禮主題為“九州遙拜倉圣,文祖福佑中華”,祭祀采用“視頻觀禮、網(wǎng)上祭拜”的形式進行。
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厘清概念,如拜禮的定義,坐、跪與拜,揖與拜,拱手,尚左尚右和拜之儀容等;第二章是考證《周禮》九拜,主要梳理了歷代注疏家對空首、稽首、頓首、肅拜、吉拜與兇拜、振動、奇拜與褒拜的認識;第三章考證了《儀禮》中的相見儀節(jié),如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飲酒及諸食禮、射禮、朝聘禮、喪禮和祭禮的細···
如何理解仁與孝的關系,這個問題在漢、宋儒學史上都被明確提出過,可見其重要性。程、朱在其新的人性論框架中提出仁體孝用論,將儒門義理中所提倡的愛的普遍性與差等性成功地統(tǒng)一起來,但在落實于生活經(jīng)驗時猶有重要缺失。本文前半部分提出應當從天人之間的感應來理解仁與孝的關系,這樣仁與孝皆歸屬于人直面天地的超越性經(jīng)驗;后半部···
1990年初秋,錢穆先生仙逝于臺北。時移物換,倏忽半甲子,今年恰逢錢先生逝世三十周年。2020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歷史政治學研究中心、《中國政治學》(季刊)將舉辦紀念錢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圍繞“文明競合與秩序重整”深度思考巨變下的新世界,誠征佳作。
不知道是先秦時代已經(jīng)有了“由之鼓瑟”的本子,還是雖沒有這種本子,但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把“由之瑟”誤會成“由之鼓瑟”的趨勢,我們只能肯定,至晚西漢時代已有將此章章旨理解為孔子批評子路彈瑟不中儒家中正標準的說法。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持續(xù)在全球蔓延,接連有外媒及國外政客指責中國數(shù)據(jù)不透明,甚至刻意隱瞞新冠肺炎發(fā)展情況,導致其他國家防控延誤。中國對此已作出回應,世界衛(wèi)生組織代表也對這類指責予以反駁。在上周五進行的“普林斯頓與大咖說”線上直播活動中,主講人復旦大學哲學教授白彤東用生動的案例指出,全球化模糊了國際間自我與他者···
歷史政治學是中國學者提出的研究政治學之全新范式,但當然不是從零開始,而有眾多可資利用之知識資源,本文探討其與歷史政治學之關系。歷史政治學與歷史社會學均致力于帶回歷史、帶回國家,并共享眾多方法;但后者有西方中心論偏見,奉行價值無涉原則,止于理解或解釋;歷史政治學則破除西方中心論,公正對待中國等非西方國家、文明豐···
這幾天水滴籌和輕松籌“打架”事件又刷屏了,結果最倒霉的卻是“公益”。水滴籌和輕松籌,不是在為“公益”打架,它們是在為自己的“商業(yè)利益”打架,公益不應該為它們的鬧劇背鍋。
電視劇《清平樂》里有一個老謀深算的權相呂夷簡,呂夷簡這人確實不簡單,他所在的家族河南呂氏更不簡單。
究極而言,泰州學派思想最主要的宗旨,莫過于其從“心本”走向“身本”,以一種身的挺立,標志著中國哲學從“理學”向“后理學”思潮的根本性、戰(zhàn)略性轉(zhuǎn)移。
荀子雖然主張人的本性是惡的,但是,他對一個人能夠成為有道德的君子乃至圣人充滿了信心。他堅持“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一個人只要廣博地學習禮義,且能夠以禮義反省修身,則可以達到“知明而行無過”,最終成為有道德的人。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中國的哲學,氣傲煙霞,勢凌風雨,反思縱橫,中得心源,鉤深致遠,唯變所適。它將中華文明智慧的曙光,照射在哲學史上,使東方智慧之愛,尤為鮮艷燦爛。
景祐元年(1034)八月,二十五歲的宋仁宗卻大病一場,“累日不進食,中外憂懼”;“侍醫(yī)數(shù)進藥不效,人心憂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