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回答康德哲學中,關于自然的自然哲學和關于自由的道德哲學如何*終成為一個*的哲學體系的同時,提出還應領悟這其中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種基于自由的自然與自由的*終和諧一致。而這也是康德的道德哲學*終導向一種道德宗教和信仰的真正原因和意義之所在,也是康德批判哲學*為深刻之處。本書通過揭示個性自身如何內(nèi)在、自然乃至必然···
參加“同心同根萬里行2019”的香港14家青少年制服團體成員等共300余人23、24日在山東曲阜、泰安兩地參訪交流,開啟儒家文化探索之旅。
根據(jù)教育部規(guī)定,從今年秋季學期起,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將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語文教材的變化是所有家長、老師最關心的問題,統(tǒng)編版教材和原教材有啥區(qū)別?學校、老師、學生如何應對?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儒家文化特區(qū),特指以儒家文化為主體文化和指導思想的特區(qū),文化、制度、政治、經(jīng)濟、法律、教育無不儒化,無不具有中華特色。
儒家郵報
由于不明“以利為本”的含義,學界又往往將孟子氣論和道家清心寡欲的氣論思想混為一談,有儒道合流之弊。然而郭店楚簡已清楚表明,先秦儒家并不以情欲為惡,反而將道德建立在肯定情欲、升華情欲的基礎之上。孟子氣論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道統(tǒng),主張利為故本、因故而義、因義而行,使建基在自然情欲基礎上的道德情欲不斷升華超越為道德理念和···
“本色”是明代文論最受關注的重要概念之一,這不光因其使用廣泛,更為重要的是它的意涵因唐順之的使用,出現(xiàn)了與以往顯著不同的新特點,從而對此后明代文論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思潮均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因此一直以來成為學界研討的焦點問題。
倡導國學主要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核心價值。主流意識形態(tài)應該包含國學。
香港、澳門《基本法》“特別行政區(qū)法院提請——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這一機制的運轉并不暢通。一國兩制的復雜性、基本法的框架性、香港法治的特點,聯(lián)邦制普通法國家司法權的安排,都說明完善此人大釋法機制對“一國兩制”的成功極為關鍵。
《朱熹禮樂哲學思想研究》一書從禮、理會通的角度,將經(jīng)學研究、哲學研究與思想史研究結合起來,提出了“禮樂哲學”“朱熹禮樂哲學思想”等新的學術概念,從禮樂形上學、價值論、實踐觀三個方面對朱子禮學的哲學體系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詮釋與建構。該書認為,禮學與理學是朱熹思想王國的兩大支柱,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令朱熹的思想既有精···
及時反思自由主義宗教觀之法律-公民-多元宗教架構的問題,在高壓反分裂同時,察其根源,重歸近悅遠來之道,“少數(shù)民族”之所以為“少數(shù)民族”在于其人數(shù)上為少數(shù),奉行其習俗、價值之人數(shù)為少數(shù),漢族作為主體性民族,不在血緣為漢族,在奉行之習俗、倫常、價值為一穩(wěn)定、良善、美好之習俗、倫常、價值,其根源在儒家教化。內(nèi)陸省份皆社泰···
中國現(xiàn)代性是源于近代以來在西方的壓迫下,尋求自新富強的自救之路時,所取得的民族共識。但是,中國的現(xiàn)代性問題和西方的現(xiàn)代性問題從一開始就不一樣,它首先表現(xiàn)出來的是時代性問題。
《錢穆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學本位據(jù)舊開新/天外“求索”文庫》分別從四個方面述評了錢穆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觀點
事實上,陳云與戴耀廷本身都可能未必充分估計到其理論誤用和濫用的嚴重政治后果。不過,任何理論之風行,也絕無可能僅僅是理論家的咒語功夫,而是與香港社會深層次的精神困境有關。
2018年四、五月之間,我第一次聽說朱翔非先生和孔陽國學工作室。當時有同學推給我一個17分鐘的短視頻,叫做“國學十年”,后來知道是工作室的學友們?yōu)榱思o念先生在北京四中傳道十周年(2006年——2016年)而做的。我當時看了以后,心里大為感動,被視頻里面學友們的生命氣質所震撼了——這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儒家信仰者?。?/p>
山東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王蔚先生,從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說起,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當然這不是你想象的吃貨生成記。而是一篇從孔子吃姜到中庸的精彩之作。我也愛吃姜,不是因為孔子,不是因為王蔚教授,而是真心喜歡。你也愛吃姜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此妙文。
是的,本來我的老家能干一件多么漂亮的事兒,我著急,就跟盼著老家的球隊能進球一樣,可是,誰知道他們非常正確地踢偏了。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制度的大轉型、大變革的社會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強化了晚清以來的“文化對待觀”,具體表現(xiàn)為古與今的對峙以及中與西的劃分。古今、中西的文化對立,雖然在當時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啟蒙,但同時也在觀念上帶來了文化激進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的對立、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立,開啟了后來思想文化···
《論語·憲問》:“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拐叱觯釉唬骸购酰。??)使乎?。ǎ浚??!弊怨艑W者多以為是使者贊蘧伯玉,孔子贊使者。
熊十力強調(diào)哲學的國民性,主張結合中哲“歸極證會”與西哲“精于思辨”的優(yōu)點,融攝西方哲學,求得中西會通,以便構建現(xiàn)代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