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學中確實存在著法家專制主義因素?;蕶嗟蹏鴷r代“獨尊儒術”,于是有法家之嫌的荀學衰退,而作為儒學正宗的孟學興起;但荀學卻仍以隱蔽的形式發(fā)揮著重大甚至根本的作用,這就是專制權力的“陽儒陰法”政治路線。而在中國社會走向現(xiàn)代性之際,荀學復興,這表明荀學中存在著有助于現(xiàn)代性啟蒙的思想資源。但荀學的現(xiàn)代復興乃是伴隨著儒學的···
作為明清儒學轉型之際的時代產物,王船山哲學呈現(xiàn)出相當?shù)膹碗s性。一方面船山哲學與宋明新儒學之間有其結構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船山哲學的基本立場又與清代新義理學頗為一致。因此,朝宋明新儒學與清代新義理學兩個不同的方向詮釋、定位船山之學,似乎都能找到相應的文本根據(jù)。本文嘗試以宋明新儒學區(qū)別于清代新義理學的核心理念為參···
江浙地區(qū)民間正在自發(fā)興起一種“兩頭婚”,即男不娶女不嫁的小家庭,兼顧男、女父母雙方家庭,生兩個小孩,分別跟祖父、外公姓。對于江浙地區(qū)兩頭婚的兼顧父系、外祖系這一現(xiàn)象,在獨生子女特殊時代,尤其具有“存亡繼絕”的仁義意義。并且,也符合傳統(tǒng)華夏習慣法的補充救濟措施。
人類社會中,家庭是一個最基本、最長久、最重要的社會組織。傳統(tǒng)家庭的組成,是經婚姻的鏈接,再由血系的擴延,透過世代的傳承而留于永遠。現(xiàn)代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的面向,就是傳統(tǒng)家庭價值和結構受到沖擊而發(fā)生變化,特別是國家通過制度性方式對人口發(fā)展進行強干預,從根本上影響了民眾在婚姻與生育方面的觀念和實踐。
“德”是西周思想的核心概念,厘清西周德論系統(tǒng)及其形成則是解決殷周之變中神道和人道之間的關系等重大問題的鑰匙。殷周之際確實存在新舊文化的更替,但這種更替既不像孔子說的那么和緩,亦非王國維說的那么劇烈,而是新舊文化之間既有明顯的延續(xù),又有重大的變革。這場變革主要表現(xiàn)為神道與人道的合流,由此拉開了人類軸心時代的序幕。
儒佛之辨構成了張載哲學的重要內容,而對萬物本原的追問與對人生價值的安頓則是其中的兩個核心問題。就前者而言,佛教主張“真如緣起”,以真如本心為萬物的本原,但在張載看來,這一思想實質上是以精神實體作為萬物的本原,不具有真理性。因此張載重新肯定了儒家以氣為萬物本原的思想,并對其真理性進行了論證;就后一問題而言,佛教以···
本文是對性命論哲學體系的一個初步引言。西方哲學的基本傳統(tǒng)是存在論,而中國哲學的基本傳統(tǒng)是性命論。第一哲學問題應該是“性命”,即使在存在論傳統(tǒng)中,“性命”也是其實質的核心問題,“存在”只是西方哲學的一個假定。在存在與性命的張力中,西方哲學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帶來了難以化解的問題。
現(xiàn)代性不但是一項未完成的事業(yè),也是一個開放的事業(yè)。因此,對于現(xiàn)代性也好,現(xiàn)代中國也好,社會實踐主體的思想能力、認識能力、反思能力以及批判力和想象力怎么樣,肯定是很重要的。法治也是這樣。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一種秩序類型,法治無疑是“現(xiàn)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實行法治,實現(xiàn)它特有的功能,需要滿足的條件很多。就中···
仁孝關系問題在宋代被提出之后,一直爭論不休。程朱理學構建龐大精微的“仁體孝用論”,將仁與天地之心、生生之仁相結合,確立仁為第一原理;同時,認為孝悌是仁體發(fā)用的情感,是行仁的第一件事?;诔讨炖韺W“仁體孝用論”的框架,結合心學與清儒的有效批評,有必要恢復宋代以前將孝悌視為本性的認識,以及重構孝悌的心、性、情架構,展···
牟宗三哲學長期以來都是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相關研究成果頗豐。在此背景下,要在牟宗三哲學研究方面談出新意,似乎是件十分不易的事情。然而,盛珂教授新著《道德與存在:心學傳統(tǒng)的存在論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卻為我們重新審視牟學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視角。
錢鍾書對理學家詩的批評體現(xiàn)了其思想“趨時”的雙重性:表層的與意識形態(tài)相呼應的“趨時”和深層的與二十世紀以來借助西方思想“重估”中國傳統(tǒng)的潮流相激蕩的“趨時”。前者表現(xiàn)為在《宋詩選注》中理學家詩的大規(guī)模缺席,后者表現(xiàn)為他以理念說、審美無功利說等西方現(xiàn)代美學觀念為理論資源“重估”理學家詩與中國詩學傳統(tǒng),對詩的認識亦藉此發(fā)生···
若沿孝親對諸德追本溯源,孝道就會轉為天人關系而不具內涵。孝親關系雖具普遍性,卻也包含不可被普遍性消解的缺憾性。應當體察與正視孝道的缺憾性,看到哀、慟、憂、懼是人生應有之義,否則將帶來對人倫復雜性與特殊性的化約甚至摒棄。仁孝在縱橫方向上的不同展開是生命中不可消解的維度,一貫之道當維系此間張力而不能以消解二者異質···
中國近世以來的政學互動揭示出,政治批判意識強烈的宋明理學與秉持保守憲制精神的經制事功學形成了極富辯證意味的張力結構,后者尤能維系經世傳統(tǒng)的政治成熟心智。轉入現(xiàn)代,西學移植下的變革思維成為主導,理學精神改頭換面重獲新生,深得治體論精義的立國思維隱沒不彰。立國與變革的張力結構被倒置,變革宰制下的現(xiàn)代學術話語與政治···
《禮記》之氣論的自然哲學意蘊,主要體現(xiàn)于陰陽五行框架內的物理性之氣、生理性之氣以及二者與禮樂的產生、實踐及義理建構之間的密切關系,并由此形成“以氣釋禮”的禮學解釋學傳統(tǒng)。而在禮學經典文本的形成過程中,其以氣論為核心的自然哲學思想與春秋以來日益強烈的人文理性精神相匯通,構成了推動中國思想與歷史理性化發(fā)展的重要理論···
大一統(tǒng)理論不僅強調整體的形式統(tǒng)一,更強調政統(tǒng)自身的正義性:是否真正奉持了“天意”,自正以正人,造就出內在凝聚的整體。統(tǒng)之正,是漢代公羊學諸家論說大一統(tǒng)的共同關心,是大一統(tǒng)理論的核心。因此,如果要簡略概括《公羊傳》和漢代公羊學的大一統(tǒng)思想,應該為“大一統(tǒng)”補足語義,其意涵是“大其一統(tǒng)于正”。“統(tǒng)正”,才是公羊學所“大”之···
2020年,必然是難忘的一年,對于很多個人、家庭以及很多國家來說,也是難熬的一年。好在這一年已經過去。也許我們的前方可能有更多的風雪,但是在每一個冬天里,我們都會有春天的期待。
哲學應該討論本源問題,但并不認為本源問題指的就是邏輯-語言的本源問題,而應該是生活經驗的本源問題。無論在中西文明中,經學都不止是回答本源問題的范例,而且構成了生活經驗的骨架。筆者將經典分為原始經典與創(chuàng)作經典兩類,認為原始經典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往往溢出理論的解釋;創(chuàng)作經典雖是理論體系的建構,卻基于原始經典···
陽明后學通過鄉(xiāng)約制度的建立,將內涵心學倫理教化的儒家倫理制度和規(guī)范呈現(xiàn)出來,使得民眾自覺形成對人倫之理、教化之道的倫理認同。而對發(fā)展經世致用之實學的提倡,促進了經世濟民實用儒學的民間化發(fā)展,繁榮了國計民生。陽明后學自覺進行“傳學脈”“覺民眾”的儒學民間化社會倫理實踐,對重建晚明社會倫理秩序,重拾道德人心具有積極的···
俄羅斯學者出于了解中國、更好地促進兩國之間的合作,以及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等目的給予儒學以特別關注。他們對儒學本身的價值內涵、儒學是否為宗教、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儒學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以及當今中國治國理政中所包含的儒學因素等問題進行了重點關注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種視野中的儒學研究···
以性偽之分為邏輯前提,荀子認為在沒有偽的作用與干預的自然狀態(tài)下,人性與惡之間具有必然性的關聯(lián),這可說是荀子言性惡的確切意涵。此說既是荀子駁斥孟子性善論的理論基礎,也是其論證禮義之必要性與國家起源諸說的理論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論的理論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說、性樸說與其性惡論分屬不同的理論層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