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說學者多不明《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章的首尾文義,然此“故”含義并非陸九淵所釋的《莊子》“去知(智)與故”之“故”,孟子說的“則故”即“法本”之意而已,全章體現(xiàn)的只是孟子于自己“性善”論的反復宣說及堅信不移。以此觀之,陸九淵精神精深而治學疏散。
2020年6月27日晚7點,武漢大學通識教育大講堂第二十四講在騰訊會議、b站和抖音同步開啟,本次講座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白彤東主講。新冠疫情,凸顯了國內(nèi)與國際政治的種種問題,講座基于白彤東教授英文新著Against Political Equality—The Confucian Case的一些相關構想,回應新冠疫情中浮現(xiàn)出迫切的政治哲學問題。
今人或認為“刑不上大夫”非先秦古法,或將《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兩句分讀,或將它們理解為“禮不施行于庶人之下,刑不施行于大夫之上”,根據(jù)竹書《尊德義》可知,這幾種意見都是不正確的。
“后新冠疫情時代”即將到來,“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應當堅定不移地推進全球化,積極引領全球治理與全球化再平衡。與此同時,我們應重新思索和重視中華人文精神中的反省品格,這對省思與批判全球化與現(xiàn)代性帶來的諸多社會現(xiàn)實問題也將十分有益。
皇侃的《論語義疏》作為六朝《論語》注解的集大成之作,塑造了一個與漢儒和宋儒理解均不同的獨特孔子形象。一方面,孔子在《論語》中呈現(xiàn)為一個深入凡俗世界的行教者形象。另一方面,還表現(xiàn)出超凡絕俗、學不可至的圣人本體,借助“隱圣同凡”的說法,皇侃將孔子的兩種形象統(tǒng)合于一。
由于各種原因,人們對于孔子儒學有很多不同看法。在座的你我他,我們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位孔子,而我們心目中的那些孔子,他們彼此之間是不同的??鬃尤鍖W對于我們中華民族的意義是什么?孔子儒學在今天的價值應該怎么看待?這就是我今天講座的出發(fā)點。我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中國的慈善生態(tài)系統(tǒng)已經(jīng)初步形成,自然、民間和政府三種力量分別建立起三種系統(tǒng)結構,三種系統(tǒng)結構疊加在一起,共同支配著中國慈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行。其中,自發(fā)秩序最為穩(wěn)固,而且能夠與其它秩序順暢兼容;民間建構的組織結構最不健全,而且最為脆弱;政府的統(tǒng)合結構最完善,也最為強大。
為更好地結合社群主義與儒家思想塑造現(xiàn)代權利觀念,必須首先為儒家權利觀念的存在辯護。當然,儒家權利觀念有其獨特之處,這主要體現(xiàn)在等級性與倫理性兩個方面。雖然,其有別于社群主義權利觀所具有的平等性、普遍性和政治性,但卻不能就此對儒家權利觀念加以否定。
認真地接受古代作家給我們的智慧,那種閱讀使我們協(xié)調適應理想的美,不僅優(yōu)美而且表達美的方式也令人印象深刻。這是一種培養(yǎng)人性的閱讀,只有通過我們作為讀者實踐這種人文學科研究,踐行謙恭和慈善的闡釋學,我們才能希望發(fā)現(xiàn)作家中真正的道德智慧,而這些是我們這個世界迫切需要的東西。
因岡田朝太郎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缺乏深刻認知,其主導完成的大清新刑律草案呈現(xiàn)出一味追隨西方先進法制文明、忽略本國固有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特征,在實用性上頗受局限。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必須尊重我國法治歷史與現(xiàn)實國情,同時積極吸收域外先進法治文化,如此方能取得有效成果。
駕車要均馬力、和馬心,治國要均齊民力、和安民心,“以六官總治”達到“事治而功成”的目的。為達到政治管理效果,孔子把治國之術分為政治管理框架的御政之術、進退緩急的權力運行過程、施政效果保障的治國之要三個層面,并指出應把握“治國之要”,懂得“治世之待”,才能實現(xiàn)善治。
作為古老的“王教”經(jīng)典,《詩》一方面成為布衣之士獲得知識人身份,躋身士人階層的重要倚賴,另一方面也開始隨著士人傳習、論學的需要而發(fā)生傳習方式、文本形態(tài)、闡釋向度等多個層面的變化,而這些轉變的背后透露出《詩》文本權威性來源的隱微轉移以及晚周時期社會結構的整體變化。
朱子的“心主性情”說是朱子心性情論的核心觀點。朱子思想中,心、性、情三者互相牽制,己丑之悟后以“心主性情”論取代“性體心用”說的一個重要意圖是強調心對于性、情的統(tǒng)攝和主宰作用。心主性情包含了性是心之理和心主宰性的雙重意義。同時,朱子對心之虛明知覺的概念十分警惕,保證性對心之主宰的制約,以期在心主性與性范導心之間取得···
“立國神話”可能是最露骨、最易被識破,但歷史也最為悠久的意識形態(tài)運作之一:遠有“漢高祖斬白蛇”與東漢的讖緯學,近有“華盛頓的櫻桃樹”,此類政治權力主體對于其初創(chuàng)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的神話式的美化敘事,史載范例眾多
在人倫實踐層面,中唐以來,在佛教、道教影響下,北宋儒家始以禮樂教化為成圣之途。理學的興起,通過對禮的本體論、人性論基礎的重塑,將儒家禮儀生活與成圣之學貫通圓融,奠立了元明以后主流禮觀念的基本形態(tài)。
“三教寺”作為一種宗教文化現(xiàn)象,在中國民間社會中較為常見,但形成的歷史原因和社會生態(tài)各有所異,既有宗教邏輯不清晰而導致的自發(fā)境況,也有特定歷史時期話語意義轉變中對神靈的置換。
中西文明的根性,至今難以改變,也已表現(xiàn)為底下中西文明體系對抗的根本沖突。自由、人權、法治、國際法,乃至以個人自由為根本的西方民主,其實均源于西方的本質實體觀與超越律法觀。崛起中的中國,顯然處處在挑戰(zhàn)西方文明在過去幾百年所建立的這些典范。雖然他目前所表現(xiàn)的,似乎主要是民族主義式的權力意欲,然而背后實有更深沉的文···
我們現(xiàn)在正經(jīng)歷新的“歷史時刻”,這個時刻即是在全球化時代如何理解中國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突破“小道”“小力”,而追求人類之公共福祉。荀子相信圣人可學而致,我們每一次對于自己的局限性的突破,都是對“天下主義”的接近。而如果沉淪于依賴于術勢的統(tǒng)治術,則是“坐井觀天”的自縛之道。
自然、民間和政府三種力量分別建立起三種相應的系統(tǒng)結構,共同支配著中國慈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行。這種秩序格局是新公共管理嵌入行政吸納社會的結果。在慈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中國政府一方面強化行政吸納社會的“限制”策略,另一方面借鑒新公共管理完善“利用”策略,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對慈善組織的“分層控制”策略,進一步拓展了行政吸納社會的理···
朱熹與王陽明對于《大學》中“至善”概念的理解,有著根本性的差異。本文則選取明代“大禮儀”這個特殊視角,結合程頤、朱熹關于宋代“濮議”的意見,考察了理學與心學在處理儒家孝道問題時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在實際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后果,從而揭示了雙方在經(jīng)學見解上的差異對其心性概念理解上的不同。